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褚季野語孫安國云:“北人學問,淵綜廣博。”孫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要。”支道林聞之曰:“聖賢固所忘言。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世說新語•文學》 …
Added by ili 河 on October 4, 2017 at 6:00am — No Comments
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 ——《世說新語•言語》 …
ContinueAdded by ili 河 on October 4, 2017 at 5:00am — No Comments
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世說新語•德行》
謝安是東晉一代名相,在位期間東晉取得了淝水之戰的巨大勝利,生前位極人臣,死後追贈太傅。從這則小品可以看出,謝安夫婦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的態度大不同:謝安夫人劉氏覺得教育子女應該常加訓導,謝安本人則認為教育子女應當以身作則。史書上說謝安極為重視後代的家教,“處家常以儀范訓子弟”,也就是說他常通過自己的儀表風范,讓成長中的子女們潛移默化。高臥東山的時候,謝安兄弟們的子女都送給他教養。…
Added by ili 河 on October 4, 2017 at 4:30am — No Comments
“晉武帝每餉山濤恒少,謝太傅以問子弟。車騎答曰:‘當由欲者不多,而使與者忘少。’”——《世說新語•言語》
山濤(字巨源)曹魏時“竹林七賢”之一,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把他罵得狗血淋頭。因與司馬懿有親戚之舊,在司馬氏與曹氏爭權的過程中,他或明或暗地站在司馬氏一邊。晉武帝司馬炎篡魏稱帝後,山濤歷任吏部尚書等顯職。他在魏晉之際享有盛譽,當時大名士王戎把他譽為“璞玉渾金”。史稱他居官清謙儉樸,死後只有“舊第屋十間”。…
Added by ili 河 on October 4, 2017 at 4:00am — No Comments
明末著名小品文家王思任說:“今古風流,惟有晉代。至讀其正史,板質冗木,如工作瀛洲學士圖,面面肥皙,雖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態,十八人不甚分別。前宋劉義慶撰《世說新語》,專羅晉事,而映帶漢、魏間十數人,門戶自開,科條另定……小摘短拈,冷提忙點,每奏一語,幾欲起王、謝、桓、劉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無追憾者”(《世說新語序》)。傅雷先生在一封給兒子傅聰的信中也談到過類似的意見,他說魏晉的文采風流叫人神往不已,而《世說新語》堪稱這一代風神最生動的寫真。…
ContinueAdded by ili 河 on October 4, 2017 at 3:30am — No Comments
士人們向內發現了自我,必然導致他們向外發現自然。品藻人物與留連山水相輔相成,有時二者直接熔為一體,仙境似的山水與神仙般的人物相映生輝:“王武子、孫子荊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貞。’孫云:‘其山崔巍以嵯峨,其水浹渫而揚波,其人磊砢而英多。’”(《世說新語•言語》)在這之前,幾乎沒有人對自然美有如此細膩深刻的體驗:
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世說新語•言語》)
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世說新語•言語》)…
ContinueAdded by ili 河 on October 4, 2017 at 2:30am — No Comments
明末著名小品文家王思任說:“今古風流,惟有晉代。至讀其正史,板質冗木,如工作瀛洲學士圖,面面肥皙,雖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態,十八人不甚分別。前宋劉義慶撰《世說新語》,專羅晉事,而映帶漢、魏間十數人,門戶自開,科條另定……小摘短拈,冷提忙點,每奏一語,幾欲起王、謝、桓、劉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無追憾者”(《世說新語序》)。傅雷先生在一封給兒子傅聰的信中也談到過類似的意見,他說魏晉的文采風流叫人神往不已,而《世說新語》堪稱這一代風神最生動的寫真。…
ContinueAdded by ili 河 on October 4, 2017 at 1:30am — No Comments
不知從哪一年起,似乎已是很久,他和她一直在等待著,企盼著。
讀中學時,他是大隊長,她是另一個班的中隊長。他是個英俊的少年,綽號叫“外國人”,高高的個,白皙的臉,挺拔的鼻。她卻是個醜小鴨,小小的眼,倔強而微翹的嘴。每學期年級考試總分張榜,他倆總名列前茅,不是他第一,就是她第一。可他們彼此記住了對方的名字,卻從沒說過一句話。每當他的身影出現在她的教室門口時,她總感覺到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向她投來深深的一瞥。有一次,當她驚恐卻又情不自禁地向站在教室門口的他望去時,他正注視著她,友好而純真地朝她微笑,她看呆了。…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October 3, 2017 at 10:00pm — No Comments
郭洛·翻譯
“那女人講起藝術來盡是莫名其妙的行話,我真感到膩味,”克羅維斯對他的記者朋友說,“她老是喜歡講某些畫‘長在人身上’,仿佛這些畫是種真菌似的。”
“這倒使我想起了,”記者說道,“亨利·戴普里斯的故事。我以前給你講過這個故事嗎?”
克羅維斯搖了搖頭。
“亨利·戴普里斯是盧森堡大公國人氏。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當了旅行推銷員。由於職業關系,經常出國。有次在意大利北部一座小城鎮暫住時,從家信里得知,他可以分享一位已故遠房親戚的遺產。…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October 2, 2017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昨天的雲》與《怒目少年》
王鼎鈞繼《左心房漩渦》之後,正式將他前半生的經歷,重新整理,以自傳體寫真的手法,寫出他的回憶錄,他以時間作為分類,共計四本。第一本《昨天的雲》,記錄了他幼時至十四歲的所見所聞所學,二十年代中國的變化,在這本書中處處可見。一九九二年出版此書,王鼎鈞自稱是“為生平所見的情義立傳”。
第二本《怒目少年》,記錄了王鼎鈞在抗戰八年中的流亡學生生活。他以這本書紀念中國對日抗戰五十周年。抗戰時期的種種,均被王鼎鈞具體而微的描錄其中,是一本有血有淚,為歷史作見證的好書。一九九五年出版。…
ContinueAdded by Dhuup on October 2, 2017 at 3:30pm — No Comments
在文學創作的路上,王鼎鈞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勵志文章,他將寫作視為終身的職志,為文學的神聖做傳承。王鼎鈞,筆名方以直。山東人。一九二五年生。一九四九年來臺,曾任中廣公司編審、《中國時報》副刊主筆、美國西東大學雙語教程中心華文主編。現旅居美國,專事寫作。曾獲臺北新聞局圖書著作金鼎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推廣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品有散文集《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碎琉璃》、《海水天涯中國人》、《左心房漩渦》、《怒目少年》、《隨緣破密》等書。
◎“人生三書”影響深遠…
Added by Dhuup on October 2, 2017 at 1:00am — No Comments
薯仔和蕃薯最大的區別,乃是前者一定要煮熟才可以吃,後者卻可以生吃。兩者都是從外國傳入的,並非中國原生的植物,可是在中國久己滋生繁殖得非常普遍,已經漸漸化為中國本土的東西了。像葡萄、胡桃、胡瓜、胡蘿蔔一樣,只是在名字上還殘留著外來的痕跡而已。
香港近年經常有大批從內地運來的薯仔。這是我國西北邊疆的土產,不遠千里橫斷了大陸,運來供應香港民食的。薯仔本是南美洲的土產,十六世紀時始由荷蘭的航海家帶到歐洲,然後逐漸傳播到全世界。香港人至今仍呼薯仔為荷蘭薯,就說明了它的最初來源。北方人呼薯仔為土豆兒,它們在東北和蒙古一帶接壤的地方繁殖得最早也最多。這就說明了為何遼遠的西北能有薯仔運來供應香港的原故。那裡的居民像歐洲人一樣,也以薯仔為日常主要的副食,正如長城以南的人吃麥,黃河以南的人吃米差不多。北方人不像上海人那樣稱薯仔為洋山芋,而稱它們為土豆兒,就因為久已吃慣了這東西。…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October 1, 2017 at 11:00pm — No Comments
豬屎渣,又名豬屎雀,是一種青黑色的白胸小鳥,尾巴很長,喜歡在垃圾堆、荒地、山溝水邊,以及人家園地裡覓食。行路時尾巴向上一翹一翹的。它們不很怕人,見人來了唧的一聲飛走,人走開了又飛回原地。這是香港最常見的一種小鳥,並且,既名為豬屎渣,顧名思義,可知也是最被人瞧不起的一種小鳥。從前廣東人最喜歡斗鳥,西關少爺和有閒階級喜畜畫眉百靈或是鶴鶉,沒有錢的人只好養一隻豬屎渣過過癮。
其實,講鬥勁或是唱工,豬屎渣決不輸過百靈畫眉,並且它們還有一種長處,就是養起來容易養,一隻鳥可以活到五六年,在鳥雀店裡的價錢很便宜,不似畫眉百靈那麼矜貴難養。至於鶴鴉,好的善鬥的鶴鶴更是以黃金論價的。從前的廣州西關少爺可以為了一隻鶴鶉同人家打官司,請扭計師爺,弄得傾家蕩產。…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October 1, 2017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據說全世界的啄木鳥共有二百五十種之多。中國可以見到十八種,有十二種是獨有的,馬來亞可以見到的也有二十五種。但是香港所能見到的啄木鳥僅有一種,是屬於福建區域特產的野鳥,被稱為「福建青灰啄木」。它們只棲息在新界屏山林村谷一帶多樹木的地方,不常飛到香港島上來。這種啄木鳥是青灰色的,雄的頭上有一撮紅毛,雌的沒有。多數的啄木鳥都是頭上或兩頰有紅毛的,有的尾下也是紅的,這是它們的特色之一。
啄木鳥是一種古怪而有趣的小鳥。它的生活方式最特別,喜歡攀在樹幹上用它的鐵嘴將樹身啄得發響,一連串拍拍的響聲。你在樹林中如果聽到這種像是木匠敲木板的響聲,循這聲音去找,很容易就可以在樹幹上見到它。尤其是頭上的那一塊紅色容易惹人註意。它們會全身貼在樹幹上,拍拍的啄一陣,然後向上爬幾步,有時又會向下倒退。…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October 1, 2017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前幾天游大埔的康樂園,在進門的大路旁發現有菠蘿樹甚多,一共有十餘棵,有幾棵結實已經大如擴果,這才知道在香港可以見到的菠蘿樹,除了植物公園的一棵以外,原來這裡竟有這許多(植物公園的菠蘿樹,長在俗稱花園仔近堅道的山邊)。
菠蘿樹即菠蘿蜜樹,所結的果實即菠蘿蜜,俗稱大樹菠蘿,與我們所常見常吃的菠蘿全然是兩種東西。大樹菠蘿生在高大的菠蘿樹上,每一個大如西瓜,外殼青綠色,生滿了軟刺。菠蘿則是鳳尾梨,南洋人稱為黃梨,雖然也有結實很大的,但總是草本像椰菜番茄一樣成排種在田裡的。俗稱菠蘿田。外江人沒有見過生在田裡的菠蘿,以為菠蘿一定是生在棕櫚一類的樹上,這實在是誤解的。菠蘿葉有刺如鋸齒,一叢一叢如仙人掌似的生在地上,菠蘿就生在正中心,新摘下來的菠蘿頂上,每每殘留著一叢烏羽一樣的嫩葉,此即「鳳尾梨」這名稱的由來。…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October 1, 2017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據說這是禪宗六祖惠能所作的明心見性的偈語,用來答覆上座僧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的。因為上座僧將自己比作菩提樹,六祖卻能更進一步說:「菩提本無樹」,比他見得更徹底,因此能接受了五祖的衣缽。但我們是俗人,不能領會禪意,所以仍只好在這裡談談身外之物的菩提樹。
菩提樹當然以廣州光孝寺六祖殿前的最有名。但香港也有菩提樹,植物公園裡有,大坑上面的居士林也有一棵。我想香港的其他園林裡一定還有,只是我們不曾有機會見到過。…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October 1, 2017 at 10:30pm — No Comments
中國人對於芋的尊重,遠在薯仔蕃薯之上。雖然同是大眾的雜糧,但是芋卻列入山家清供,與筍蕨菰蒲一樣,成為齋食的妙品。中國舊小說裡就時常有深山古寺,老僧擁絮煨芋,向熱中名利的來客談禪的場面。這是真的,將乾爽的小芋頭埋在熱炭灰中煨熟,剝了皮來吃,甘香清淡,這種滋味實在不是熱中名利之徒所能領略的。在香港八月十五要用紅芽芋仔拜月,人們喜歡先期買了芋仔在太陽下曬乾,拜過了月宮就連皮煮了,剝皮點砂糖吃,滋味也不輸於煨芋。
香港街市上出售的芋頭種類很多。北方人所常吃的芋,頗近於本地的紅芽芋仔,通稱芋芳。據說這就是古時所稱青芋。但香港除了紅芽芋仔以外,還有白芽芋仔,此外還有檳榔芋和荔浦芋。後兩種每個都很大,有時一棵有幾斤重。檳榔芋切開來有檳榔花紋,所以稱為檳榔芋,吃起來最粉最香。…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October 1, 2017 at 10:30pm — No Comments
鄉下人在春天翻土掀地,時常會從土中發現一種小蛇,身如蚯蚓,但是行動比蚯蚓靈活得多。這就是本地人所說的鐵線蛇,又名盲蛇。
鐵線蛇很小,至多僅有三四寸長,身體像蚯蚓那麼粗,但是尾巴特別尖細,這是它的掘地工具。鐵線蛇像蚯蚓一樣棲息在地下泥土中的,它的尖尾巴就是一具效果十分優異的掘土機。
棲息在土中的小動物,因為少見日光,不需要目力,因此雖然有視覺,也等於是盲目的,如田鼠等都是,鐵線蛇之所以又名盲蛇,就因為它的細小眼睛,給頭上特別發達的鱗甲遮住,幾乎不能視物,所以稱為盲蛇。
鐵線蛇的身體特別光滑。普通的蛇類,從頭至尾用手摸下去,光潤柔軟,可是從下向上摸來,因有鱗甲關係,便成了披逆鱗了。但是鐵線蛇無論順摸逆摸,都光滑異常,這就是它們被稱為鐵線蛇的原因。…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October 1, 2017 at 10:30pm — No Comments
香港人喜歡稱女游泳健將為「美人魚」,夏天到了,就是美人魚活躍的季節。香港是以出產美人魚著名的,曾經發現過兩條。熟悉水國滄桑的人,談起她們的歷史,都能夠如數家珍。
這種美人魚,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美人魚,因為她們將傳說中的東西兌現了。所差者,只是她們是人而魚,不是魚而人而已,至於傳說中的美人魚,則除了雌的以外,還有雄的,實在不便一律稱為美人魚,最好還是稱她們為人魚。《新安縣志》卷三《物產志》云:
人魚長六七尺,體發牝牡如人,惟背有短鬣微紅,雄者名海和尚,人首鱉身,無甲。雌者為海女,能媚人,舶行遇者必襄解之。諺雲,毋逢海女,毋見人魚。比蓋魚而妖者。
…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October 1, 2017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楚辭·天問篇》說:「靈蛇吞象,厥大何如?」俗語也有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蛇能吞象,這不過是文學上的一種想像。但非洲和印度的大蟒蛇,能夠吞小牛和豬鹿,卻是事實。
這種大蟒蛇,香港也有,不過沒有非洲出產的那樣粗大。有一年春天,沙田曾發現一條大蟒蛇,香港方面有許多人結伴去捉,沒有捉到,後來給當地的村人捉到了,據說長九英尺,重三十幾磅。
本地人稱呼這種大蟒蛇為大南蛇,因為是南方出產的。又因為蛇的皮可以制樂器,所以又稱琴蛇。京胡、二胡和三弦上所蒙的那一塊蛇皮,便是南蛇皮。現在更有人用它們來製造銀包,女人的手袋和皮鞋。香港、九龍便有好幾家商店專門出售這類蛇皮的製品,並在櫥窗裡掛著整張的蛇皮。這些都是大蟒蛇的皮,不過它們並非本地所產,而是從暹羅等處運來的。在那些地方,豢養大南蛇取皮,已經同養鱷魚一樣,成了一種新興事業。…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October 1, 2017 at 10:3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