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文學創作的路上,王鼎鈞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勵志文章,他將寫作視為終身的職志,為文學的神聖做傳承。王鼎鈞,筆名方以直。山東人。一九二五年生。一九四九年來臺,曾任中廣公司編審、《中國時報》副刊主筆、美國西東大學雙語教程中心華文主編。現旅居美國,專事寫作。曾獲臺北新聞局圖書著作金鼎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推廣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品有散文集《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碎琉璃》、《海水天涯中國人》、《左心房漩渦》、《怒目少年》、《隨緣破密》等書。
◎“人生三書”影響深遠
在中國近代文壇中,王鼎鈞是一位最難將其作品歸類的作家。從一九四九年正式開始寫作,王鼎鈞至今已七十一歲左右的高齡,猶創作不懈。而細數他曾出版的三十餘本書,文體繁複,有評論、小說、散文、詩、劇本,觸及面的廣闊,可以說是當代作家中少有;而難能可貴的是,不論何種文體,王鼎鈞都能以豐富的人生閱歷、洗練的文字修養,將之運用裕如,達到雅俗共賞的境地--既能膾炙人口,又受評家贊譽。
王鼎鈞,可以說是一位天生的作家,也是一位卓越的作家。其實,無須特別為其定位,他的每本書,都是該文體中的佼佼者;雖然,他將自己最後定位於散文。王鼎鈞的散文的確好,但真正讓他在文壇中大放異彩,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則是他的“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這三本書在一九七五年七月以後陸續出版,成為當時乃至於今日許多青年學生的課外書。曾有人保守的估計,至少有三十萬人讀過這三本中的一本;通過這三本書,王鼎鈞的人生觀,深深地影響著這一代的年輕人。
這三本書的文體,應屬於勵志小品類,全部內容共計有三三○篇,每篇字數,少則二百余字,多則六七百字,文簡卻意豐味永,因此,雖然談論的主題不外乎公共道德、克己修養、處世態度、勤學求知、勵志求進,但是由於王鼎鈞擅用小故事烘托主題,再嚴肅的說理也能讓人輕松下咽,毫不費力,使讀者輕易從中汲取智慧與啟發,因此,三書一出版,即洛陽紙貴,其中《開放的人生》當時是臺灣爾雅出版社掛頭牌的暢銷書。
這樣的文章,是王鼎鈞最基本的寫作風格,他不愛用艱澀的理論文字說教,也不愛用奇巧雄辮方式去灌輸人生的大道理,他以靈光一閃的生活化語言,與讀者心會神通。在傳統的勵誌小品文中,王鼎鈞的筆法無疑是獨樹一幟,與眾不同。
王鼎鈞服膺前人之句,“良工式古不違時”,在寫作的路上,他一直尋求突破與創新。在“人生三書”暢銷熱賣之時,有人勸他“打鐵趁熱”,將家中存稿多出幾本集子,他不肯,也有些書商希望他以三書的模式,再繼續類似的創作,他也不肯。他開始擺脫過去所有的文體,以十五個月的時間,寫出了他一系列自傳式的散文,《碎琉璃》是第一本,從此他朝向藝事不朽的永恒走去。
◎《碎琉璃》與顛沛的前半生
談到《碎琉璃》,王鼎鈞前半生的顛沛流離,不能不提。他的出生年月日,有的書上記載是一九二五年,也有很多書註明他生於一九二七年。到底何者為是?當我以越洋電話問起,王鼎鈞的聲音有些黯然:“我也不知道,大陸開放後,我曾向老家查問過,但老家的親人都不在了,資料也沒了!說是一九二五年四月四日,也是在臺灣報戶口時隨便說的。”四月四日是當年王鼎鈞當流亡學生,學校承辦人員幫他寫的,因為,這天是學校的校慶。
山東省臨沂的蘭陵鎮,是王鼎鈞的老家。對於從十四歲就離去的家鄉,王鼎鈞有著難以言喻的情感。至今,在他自印出版的每一本書後,都會蓋上“蘭陵王鼎鈞印”的刻章。就讀小學時的王鼎鈞,即對中國文字有著敏銳的感受,曾對老師舉例說明“吹面不寒楊柳風”與“秋風秋雨秋煞人”的兩種因風而起的不同感情有所疑惑,老師在聽完他的看法後,點頭微笑,就交給他夏丏尊寫的《文心》一書,王鼎鈞一口氣讀完,喜歡至極,開始對自己有著深深期許--將來做個夏丏尊。
小學尚未讀完,對日抗戰開始,戰局逐步擴大。這一場在千萬中國人心頭上烙下難以磨滅傷痕的戰爭,也同樣影響王鼎鈞的一生。在戰爭中,他被逼與家人分離,離開故鄉,沖破封鎖線,來到安徽阜陽,成了一名流亡學生,隨著成城中學(後改為國立第二十二中)到處奔波。
流亡學生生活迫使王鼎鈞從無憂的童年,很快地走入無依的少年,這樣驚天動地的轉變,對王鼎鈞的一生,有著無窮的影響。王鼎鈞回憶這段時期,曾如是寫著:“流亡期間,跋山涉水,風塵僕僕,和大地有了親密的關系,祖國大地,我一寸一寸地看過,一縷一縷地數過,相逢不易,再見為難,連牛蹄坑印裏的積水都美麗,地上飄過的一片雲彩都是永恒的。我的家國情懷這才牢不可破。”
做流亡學生擴大了王鼎鈞關懷的層面,而這份關懷,多年以來曾使他精神郁結,紓解之道,只有寫作。在寫作的領域中,王鼎鈞的家國情懷得以盡情發泄。《碎琉璃》就是這份感情宣泄後的第一本產品。
◎美好的日子一去不回
《碎琉璃》完稿於一九七八年三月。在這本書中,王鼎鈞長期出入於散文、小說、戲劇之間兼收並蓄的表現技巧,漸能得心應手。最重要的是,此時年已五十歲的他,“心如明鏡,無沾無礙的境界可望可即”(見新版《碎琉璃》後記)。因此,他以出入自得的文學手法,將少年時代的生活為底本,記錄並展現這底本後面所蘊藏著極深、極寬闊的東西。王鼎鈞表示,他要:“為生民立傳,為天下國家作註,我提供一個樣本,雖不足見花中天國,卻可能現沙中世界。”
《碎琉璃》這本“一個生命的橫切面,百萬靈魂的取樣”的書,也是王鼎鈞寫作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在此之前,王鼎鈞的創作,大多為時事議論雜文,如前述膾炙人口的“人生三書”;或者是一些實驗性質的小說,如《單身漢的體溫》;或者是抒情散文,如《情人眼》;甚至是教人如何寫好文章的書,如《文路》;--這些作品、記錄了王鼎鈞從大陸來臺灣三十年的生活--早年他當過中學老師,教過語文,後來進入中廣,寫了許多廣播劇劇本;一九六九年進入報社,擔任《征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的副刊主編;他用“方以直”為筆名,在各報副刊發表過許多方塊文章。這些經歷,使他世事練達,人生智慧滿溢,但是,卻對他的文學生命沒有更深、更廣的拓展。
一九七六年,王鼎鈞先生在元旦之夜,作了一次深刻的省思,決心擺脫職業,專心寫作,掙開多年來他在職業與文學創作上顧此失彼的矛盾。生活,他終於發覺它是琉璃,是碎了的琉璃。過去美好的日子,隨著戰爭一去不回了。失去的一切,無可追尋。但這一切,都將成為創作的泉源。一念至此,王鼎鈞從此走向名山事業。
◎《左心房漩渦》從心所欲
一九七八年,王鼎鈞的人生再度面臨轉折。他答應美國西東大學的邀請,赴美擔任編寫華文教材的工作,兩年期滿之後,西東大學繼續聘他,從此,他就定居美國紐約,離開生命中的第二家鄉--臺灣。
王鼎鈞每當回憶這段過程,心中似乎有說不出的痛。他沈沈地說:“美國是我的空門啊!當我踏入美國機場,喝著飲水機中的水,我就告訴接機的朋友,這水,是忘魂水,從此要我忘記以往的一切。”
美國既是空門,為何還要進入?對於這點,王鼎鈞曾在《海水天涯中國人》一書中說過:“時代用擠牙膏的方法把我擠出來,從此無家,有走不完的路。”事實上,從十四歲那年離開家鄉,當起流亡學生,王鼎鈞就已無可奈何地走向人生的空門。美國,應該是所有空門中最空的一個門吧!
《海水天涯中國人》與《看不透的城市》兩本書,是王鼎鈞赴美後的作品,他並不滿意。他說:“這兩本書並不好,可以一提的倒是後來寫的《左心房漩渦》,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種突破。”
《左心房漩渦》發表於一九八八年,由爾雅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發行不久即獲得臺灣金鼎獎,以及《中國時報》文學獎中的散文推薦獎。而細讀此書,王鼎鈞能獲得這些榮譽,可謂實至名歸。
這本書共分四大部:“大氣遊虹”、“世事恍惚”、“江流石轉”、“萬木有聲”。四大部的每篇內容,主要均是故國之念。王鼎鈞透過感性的筆,將他對家鄉的刻骨相思,幽而不怨,傷懷卻不濫情的表達出來,令每個或年長、或年少的讀者,都能感到一股思念大中國的情懷,熱滾滾的流動在心房心室中,形成漩渦,越漩越深,難以自拔。
這本在美國完成的書,與王鼎鈞赴美之前發表的《碎琉璃》、《山裏山外》,同樣寫對故鄉的永恒、追意與懷念,雖然性質相似,但文體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左心房漩渦》中,他徹底地運用詩的語言,散文的形式,和小說的變化層次,合而為一種獨特方式,述說著他個人以及中國人如何在災難中昂然成長;三十三篇文章,仿若三十三篇美麗又悲哀的史詩,為那個時代留下不朽的見證。下面,節錄他在《左心房漩渦》中《看大》這篇散文中的兩小段,我們不妨試著感受這樣特色散文的沖擊力。
“千金難買回頭看。回首是因,回首是緣,回首是曾,回首是未,回首是來處,回首是白雲深處。十七歲的時候能睜著眼睛做夢,到七十歲又恢復了這門神功。夢裏的獅子溫馴如貓。夢裏的城墻用蛋糕砌成。夢裏的流彈是斜風細雨雨打梨花花近高樓傷客心心隨流水先還家。”
“絡繹不絕的歸人啊,你們何所聞而去,何所見而來。摩肩接踵的過客啊,你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日光之下無新事,但普天遊子皆懷舊,偏愛舊時天氣舊時衣引發一丁點兒舊時心情。名川大山見許多,天下勝景還是老家東門外的丘嶺,嶺上一棵石榴樹。樹失去了,山在;山失去了,地在;地物改,地形變,大地萬古千秋。土在即苗在,苗在即樹在。斯土斯地得你親眼看,親自用腳踏,親身翻滾擁抱。過客啊,歸人啊,勸君更盡一杯酒,他日再逢,先為我從瞳孔裏帶一些山水,用衣襟留些塵土。”
是啊!妙哉!這樣具有節奏的、美麗又哀愁的文句,似詩非詩,似文非文,卻有著動人心魂的美感與張力,看不出是出自一位年已六十,生長於舊時代,沒受過學院訓練的人的筆下。王鼎鈞更難得可貴的是於耳順之年猶能寫出新鮮活潑,充滿文學生命力的文章。“良工式古不違時”,王鼎鈞確確實實做到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