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六啊,六……”
孩子頂著一塊大鍋蓋,蹣蹣跚跚大蜘蛛一樣從樓梯爬下來,孩子頭上的汗還不等揩抹,媽媽又喚喊了:
“六啊!……六啊!……”
是小六家搬家的日子。八月天,風靜睡著,樹梢不動,藍天好象碧藍的湖水,一條雲彩也未掛到湖上。樓頂閑蕩無慮地在曬太陽。樓梯被石墻的陰影遮斷了一半,和往日一樣,該是預備午飯的時候。
“六啊……六,……小六……”…
ContinueAdded by Uta no kabe on March 16, 2017 at 7:07pm — No Comments
“用不到一個月我們就要走的。你想想吧,去吧!不要鬧孩子脾氣,三兩天我就去看你一次……”郎華說。
為著病,我要到朋友家去休養幾天。我本不願去,那是郎華的意思,非去不可,又因為病象又要重似的,全身失去了力量,骨節酸痛。於是冒著雨,跟著朋友就到朋友家去。
汽車在斜紋的雨中前行。大雨和冒著煙一般。我想:開汽車的人怎能認清路呢!但車行的更快起來。在這樣大的雨中,人好象坐在房間裏,這是多麼有趣!汽車走出市街,接近鄉村的時候。立刻有一種感覺,好象赴戰場似的英勇。我是有病,我並沒喊一聲“美景”。汽車顛動著,我按緊著肚子,病會使一切厭煩。…
ContinueAdded by Uta no kabe on March 16, 2017 at 7:07pm — No Comments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古老中國對生活必需品的概括,茶也是其中之一,雖然是放在最後的一位。
開門能辦七件事,那是中等之家的生活水平。貧苦的人家只有三件事,柴米鹽,那油也是時有時無的。小時候,我家的大竈上有許多坑洞,最上層的是竈老爺,要靠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層的幾個坑洞裏分別放著油鹽醬醋。中層有一個洞裏是放茶葉罐頭的。那是一種鑌鐵罐,上面有字,“六安瓜片”。祖母告訴我,茶葉要放在坑洞裏,那裏幹燥,可以防黴。…
Continue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March 16, 2017 at 7:06pm — No Comments
一個正直而勤懇的作家,當他快要走完自己的創作之路時,總有一個心願:希望自己的的勞動成果、自己的作品能夠為世所知,能夠部分地留傳下去,因為創作的目的本來也就是為別人,為後世。…
Continue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March 16, 2017 at 7:06pm — No Comments
讀小學的時候,音樂老師曾經教給我一首難忘的歌:慈母心像三春暉,只有溫暖只有愛,身上寒冷腹中饑餒,整天都由慈母關懷……是的,母親總是關心著孩子的兩件事:凍與餓。我的祖母和我的母親最怕我受涼、挨凍,因為我一受涼便要傷風、咳嗽、哮喘。每年冬天,當我在母親或祖母身邊時,總是蓋家裏最暖和的一條棉被,還要把一個銅腳爐放在被窩裏。
到了1948年的冬天,正是淮海戰埸上硝煙彌漫捷報頻傳的時候,我要離家去投奔革命了。那時我的血很熱,外面的天氣卻很冷,每日清晨站在大門口遠眺北方,田野上總是白霜一片。…
Continue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March 16, 2017 at 7:05pm — No Comments
“鹿啊,真的,我不理解你。”我聽見狐貍對鹿講,“怎麼你那麼缺少勇氣。瞧一瞧,你身體多魁梧!難道說你還會沒氣力?再大再壯的狗,你用角一戳就可以將它戳死。我們狐貍的軟弱,總還可以原諒,因為我們確實無力還擊。然而一頭鹿,事情明擺著,絕不應該退讓。請聽我的結論:誰要是比敵人更加強壯,準就無須從他面前逃避。朋友,你比那些狗強得多,所以絕不可一見狗就逃逸。”
萊辛寓言·太陽
那個賜予我們白晝的星球說:“嗨,詩人,學習學習我們的言語吧!難道我們還必須絞盡腦汁,如果你給我們講一些瑣事,並且用愚蠢的寓言折磨我們?”…
ContinueAdded by LiDi Za on March 16, 2017 at 7:05pm — No Comments
我要歌頌一個罕見的典範,全世界聽了都會感到驚奇。
人人都錯了,人們卻相信:天下夫妻哪對不吵架扯皮?
我見過一對夫妻中典範的典範,他倆寧靜得像最寧靜的夏夜。
呵!沒有誰見過了他們,會罵我是在胡扯瞎編!
雖說妻子不是什麼於使,還有丈夫也並非聖者,各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並沒誰身上全是美德。
要是有個俏皮鬼問我,怎麼會出現這種奇跡?
那就讓我回答他吧:丈夫是聾子,妻子是瞎子。
Added by LiDi Za on March 16, 2017 at 7:04pm — No Comments
漢斯去見神父,向他懺悔他的罪孽。漢斯既年,又無名,是個呆頭傻腦的年輕人。
神父留神聽著,漢斯懺悔的不多。他又有什麼好懺悔呢?他不知什麼罪孽,倒挺會玩樂。玩樂無傷大雅,用不著懺悔。
“喏,就這點兒麼?”神父問。
“難道你再想不起什麼要說?”
“神父大人,別的一點……”
“再沒有一點別的什麼?”
“真的沒有,以我的名譽擔保!”…
ContinueAdded by LiDi Za on March 16, 2017 at 7:04pm — No Comments
媽媽,我將來要當救火員!
您可知道他們年薪一萬九千左右,
九天工作四天,
還兼差當運肉卡車司機
辭職,說真的,他們不會辭職!
老人有時走進
救火站看看,
說他們曾住在這裡,
這地址。他們注視良久…
ContinueAdded by 摘星 on March 15, 2017 at 11:45pm — No Comments
倦怠社會及其不滿
關於《倦怠社會》的這四篇文章,我的目的並不是要抬舉或推廣這本書,而是要練習「如何閱讀一本書」,作為舉辦線上讀書會的暖身。我選擇這本書的理由是:它既有相當不錯的論點,也有非常致命的盲點。也就是說,它是一本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的書,一本既有理論但也算淺白的書。
我的前面三篇都是幫《倦怠社會》推陳它的重點,我是站在本書作者的角度,幫他把論點加以整理、釐清、延伸、深化。但這一篇,我要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做一個完全的批評者。
一、問題焦點錯誤:倦怠者vs被排除者…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43pm — No Comments
新舊圖式之間:是斷裂跳躍?還是連續加乘?
1.拋掉舊隱喻,重建新圖式
《倦怠社會》還告訴我們,不同現象背後有個主導性的隱喻或圖式,它支撐了我們思維的方向與方式。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拋掉舊的隱喻或圖式,重建新的隱喻或圖式。作者建立了兩組隱喻或圖式,第一章使用的是病理學的隱喻,第二章則採用了社會學的圖式。
第一章運用病理學隱喻,區分了「免疫學時代」(上個世紀)和「後免疫學時代」(這個世紀)。…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41pm — No Comments
對功績社會的解答:用倦怠來克服倦怠。
《倦怠社會》一書,是本難度中等程度的讀本,它可以作為媒介,來討論幾個主題。這是第一篇。
1.繽紛的單調
在功績社會下,人們越來越疲憊。因為我們主動積極,所以我們不敢休息,因為我們自我要求,所以我們不願意休息。我們把自己訓練成「多工作業」的超人好手,同時可以進行數項工作,同時可以扮演多種角色。作者用了一個想像的神話場景來描述這樣的「自我剝削」:普羅米修斯每日被老鷹啄食他的肝臟,隔日又長出新的肝臟,以及再度被啄食,如此日復一日。(p.85)…
Continue從哲學角度切入,探討現代社會憂鬱癥、過動癥、專業枯竭和過勞充斥的「疲倦」現象,與進入自我肯定性無限擴張的時代有關,過度積極的人生發動了自己對自己的戰爭,最終導向一種社會現象,韓炳哲稱之為「倦怠社會」。
.作者:韓炳哲
.譯者:莊雅慈、管中琪
.分類:社會人文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5/04/01
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30pm — No Comments
你累了嗎?小心!別掉入「成長」的陷阱。在這個「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社會,我們不斷被鼓勵追求自我,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卻逐漸喪失追逐的意義,不知道自己是誰;人生到底要的是什麼?是身價上億?還是擁有全世界?追求的自由,竟變成了毒藥,你變成了倉鼠,在滾輪上跑跑跑,卻迷失在自己裡。
是誰,讓我們變成了滾輪上的倉鼠?為什麼我們愈工作愈累,愈努力愈倦怠?
「Yes, We Can !」讓整個社會就像嗑藥一樣,追求好還要更好、知其不可而為之,演變成「興奮劑社會」,而監控、教條式的規訓社會退下後,換過度強調肯定和個人能力的功績社會上場,更讓功利主義盛行。…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沒有看見對的現象,就無法問出對的問題。
我認為《倦怠社會》這本書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你的視線,決定了你的思維。也就是說:沒有看見對的現象,就無法問出對的問題。
基於觀察角度的不同,所描述的現象會不同,因此提出的問題與解答當然也就會不同。作者對比於之前舊的觀察角度,對於當代社會中的主體採取了另一種新的觀察角度,並提出新的問題。
1.舊的觀察角度:否定性暴力
…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30pm — No Comments
作者韓炳哲本身是個很傳奇的人,他在德國讀書前在韓國讀冶金術,初到德國時一句德文也不會說,30年後他卻成為了德國最負盛名的亞裔哲學家。事實上,能在德國大學的哲學系拿到永久教授職位的亞裔哲學家幾乎是零(特別是教歐洲哲學,起碼在歐洲我從沒有聽聞過)。雖然韓炳哲任教的柏林藝術大學是藝術學校,但能在德國「階級森嚴」的學術界爬到這個位置,實在得來不易。
如果我們仔細留意一下韓炳哲的著作,便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轉型」:一個本來在弗萊堡唸傳統德國哲學的學者,突然變成一個面向大眾的文化理論/研究學者。他在德國廣為人知的著作,並不是早期關於海德格以及黑格爾的作品如《Heideggers Herz. Zum Begriff…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19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March 15, 2017 at 3:02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March 15, 2017 at 3:02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March 15, 2017 at 3: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March 15, 2017 at 3:00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