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那些年“,只是沒幾個人逮住了。要逮住私己珍藏的“那些年”,是有方法的,把日子當着文本來經營就是了。某一天,那一天的24小時,可以是一首歌、短詩、俳句、順口溜、繞口令、古詞之類的;另一天,另一段24小時,是一幅畫、一件陶瓷、一張椅子或板凳、一封秘函、一頁舊藥單、一塊蛋糕......,日子就有了具體的意象,也有了拍子和質感。日子和日子開始交談:“那些年.......”,像有深度、溫度的文本。它們之間可能開始消解、重組、增強、改寫、爭執、潤飾、互相引證、轉化并揭示着彼此。生命就這樣被定義與命名。故事讓它立體存在。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1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絲經 庫 12 hours ago

愛墾APP:詩性的詮釋學情動轉折~本文以詩性為貫穿主題,試圖重新檢視詮釋學從維柯到迦達默爾之間的思想系譜,並聚焦於其中「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重要意涵。相對於以理性中心、邏輯秩序為主導的解釋傳統,此一詮釋學路徑更強調感受性、歷史感、語言的情感厚度與人之生存經驗的詩性基礎。本文將通過對五位思想家的文本細讀與文獻綜合,呈現詮釋學如何歷經「詩性—感性—情動—存在」的深化歷程,並指出此種詮釋學可為當代人文與文化研究提供創新的基礎視野。

壹、緒論:詮釋學中的詩性與情動問題~
在現代人文思想的發展歷程中,詮釋學(Hermeneutik)歷經從文本理解方法到存在論思維的重大轉折。本文關注的是一條可稱之為「詩性詮釋學」的路徑,即從維柯的詩性智慧開始,歷經施萊爾馬赫的心靈共鳴理解、狄爾泰的歷史生命再現、海德格爾的詩性存在論,至迦達默爾的語言與傳統地平線融合。這一傳統中的共同特徵是:詮釋活動不再是對理性文本的還原,而是對生命情動、歷史厚度與語言詩性的生成回應。

貳、維柯的詩性智慧:情動起源中的神話與象徵~
維柯(Giambattista Vico, 1668–1744)在《新科學》中指出,人類最初的理解活動是源自於「詩性智慧」(sapienza poetica)「最初的人類,面對雷霆與閃電時,因為恐懼與顫慄,開始以神話與象徵去解釋自然,這即是詩與宗教的同源。」—《新科學》,§375,譯自李明輝,《維柯〈新科學〉選讀》,2003。維柯指出,語言、神話與法律並非理性的產物,而是人類情動的象徵性反應。他所提出的「詩性歷史哲學」重估了感性、想像力與共同體經驗的重要性,為後來的詮釋學奠定了情動基礎。

參、施萊爾馬赫:理解中的心理共感與語境整體~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將詮釋學系統化為一門理解藝術,並主張:「理解一個說話者,不僅要根據語言,更要從其整體心靈活動來重建意圖。」——《詮釋學綱要》,引自Schleiermacher, Hermeneutik, 1838/1977。他提出兩種詮釋方式:「文法詮釋」與「心理詮釋」,並強調語言使用的歷史性和理解者的同理能力。施氏的貢獻在於:理解不再是客觀化知識的獲得,而是透過「心理共感」進行的內在重構——此為詩性理解的「內化」。

肆、狄爾泰:歷史生命的體驗與再現~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將詮釋學擴展到文化與歷史領域,並提出「精神科學」應區別於自然科學的理解方式:「我們理解他人,並非通過解釋因果,而是透過再現其生活關係中的感受與動力。」——Dilthey, Einleitung in die Geisteswissenschaften, 1883。他強調「生活經驗(Erlebnis)—表達(Ausdruck)—理解(Verstehen)」三位一體的結構,進一步將理解根植於生命活動的流動性與情感性。狄爾泰的詩性轉折,在於他確認了感受經驗作為歷史理解的條件,並拓展出文化詮釋的實踐空間。

伍、海德格爾:詮釋為詩性存在的開啟~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繼承並超越狄爾泰的存在主義詮釋學,他在《存在與時間》中指出:「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Heidegger, Sein und Zeit, 1927,§31。海德格爾將詮釋視為「此在」與世界互動的本質活動,而非單純的主體對象操作。他後期更提出「詩性棲居」(dichterisch wohnet der Mensch),主張詩意語言是對存在的原初開顯方式。詮釋不僅為方法論,更是人如何存在於語言與世界之中的存在論展現。

陸、迦達默爾:融合地平線與語言的詩性事件~迦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則以其《真理與方法》深化詮釋學為一種歷史對話。他強調:「理解是地平線的融合,是歷史效果與語言傳統交織而成的事件。」——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1960/2004,p. 305。

他強調「歷史效果意識」、「前理解」與「語言的對話性」,認為所有理解都是在語言之中進行的詩性建構。詩性,在此意指語言的開放性與創造力,使理解成為意義生成的「事件」(Ereignis),而非重現。

柒、結論:從詮釋學到詩性存有學的情動轉折~從維柯的「像徵起源」到迦達默爾的「語言事件」,本文梳理了一條可稱為「詩性詮釋學」的思想譜系,核心在於:

1.情動不是理解的障礙,而是其生成的條件;


2.語言不是中立媒介,而是詩性開顯的場域;


3.歷史不是要被超越的過去,而是理解的活體地景。
這條詩性詮釋學之路,亦為當代面對技術理性霸權、人文教育衰微的現象,提供了重新思考文化創造、地方感受與情感理解的深層資源。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July 4, 2025 at 4:13pm

興觀羣怨—藝術(創作/作品/文本)—市場實踐

文創産業定義 

個人創意才能 [英國政策]

神思[班雅明靈光] [形象思維][詩性思維]

感知/覺知 [興觀羣怨][體驗]  

藝術三元素 [時空人][天地人]個人才智與文化傳統的交集 鄉 地理   

興唤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June 25, 2025 at 5:35pm

愛墾APP·古代南海航行風向:古代大海航行主要依靠風力,而中國古代從東南沿海(如福建、廣東)南下,或遠航東南亞、印度洋時,主要利用的是季風,尤其是:

東北季風(冬季風)和 西南季風(夏季風)


一、南下(出海向南)靠的是:東北季風(冬季風)


時間:大約每年11月到翌年3月


特點:從中國大陸(偏北偏東)吹向南方或海洋
路。線幫助船隻從東南沿海順風南下,前往南洋(如越南、馬來群島、爪哇、印度等地)

二、北上(返航)靠的是:西南季風


時間:大約每年5月到9月


特點:從南洋、赤道一帶吹向中國大陸(偏西偏南方向)

有利於船只順風返回中國

示例: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等航海家就是利用季風循環來安排航行時間


11月-3月啟航南下,5月-9月北上返程


航海必須精准掌握季風時間,否則會被風向阻礙,滯留他鄉甚至遭遇危險


風向   使用時間    風向描述       航行方向


東北季風 11月至次年3月 從中國吹向南方海域 出海南下


西南季風 5月至9月    從赤道附近吹向中國 北上返航


四月風向特征:四月正處在季風轉換期,是從東北季風(冬季風)向西南季風(夏季風)過渡的階段,風向開始變得不穩定、多變,具體表現如下:


中國南方沿海(如福建、廣東),風向開始由偏北或偏東北;逐漸轉為偏南或東南風。進入春夏交替,天氣回暖、濕度增大,風向變化頻繁。風力較弱,不利於遠洋航行南海和東南亞海域,仍可能有部分殘餘東北季風。但隨著赤道附近太陽直射增強,西南季風醞釀中。風向多變、海況不穩,古代航海者一般不選擇這段時間出遠航。

航海意義:四月通常被認為是航行不太理想的時段。因為季風方向尚未穩定,不具備順風條件,若此時南下,可能會遇到逆風或無風,影響航行速度和安全。古代航海多避開四月出發,選擇等到5月西南季風穩定後再啟航返程。

四月在南海屬於季風轉換期,風向和天氣較為復雜。以下是具體分析:


四月南海風向概況:

1.季風狀態:轉換期,四月是從東北季風向西南季風過渡的月份。風向整體不穩定、變化頻繁,同時局部地區會因地形、海溫差異出現不同風系。

2.風向分布(大致情況)


  地區        主導風向(趨勢) 特征說明


南海北部(近中國沿海) 東北風減弱,東風/東南風開始增多 風力不強,逐步回暖


南海中部風向不定, 多變風場風速低 偶有對流天氣


南海南部(靠近赤道) 南風/西南風開始形成 暖濕空氣孕育西南季風

航海角度(古代視角)

四月南海並不適合長距離航行,原因如下:風向不穩,缺乏穩定順風。多對流雨帶,容易遭遇短時風暴。有時還會提前出現弱台風或擾動(尤其是四月下旬)。所以古代商船、使節船隊通常不會選擇四月穿越南海進行長途貿易(如前往爪哇、馬六甲等),而是:3月前利用東北季風南下;等5月以後再利用西南季風北上返程。


補充:南海季風時間表(大致)


季節  時間    主風向   航行趨勢

冬季  11月至3月 東北季風   適合南下
春季  4月    風向多變   航行不穩,不推薦
夏季  5月至9月  西南季風   適合北上返航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June 11, 2025 at 11:18am

愛墾APP: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電影《北國之戀》雖然具有鮮明的日本特色,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類似計劃和文化思潮的啟發。這些西方影響主要體現在地方發展理念、生態保護意識以及對個體生活方式的追求上。

1.「一村一品運動」的西方影響

(1)西方地方經濟與社區發展理念的借鑑

英國的「鄉村振興計劃」: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推行以農村社區為核心的地方經濟發展計劃,通過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和手工藝品,增強鄉村的自給自足能力。這一理念與「一村一品運動」在鼓勵地方經濟自立、自強的目標上高度契合。

美國的「社區發展運動」: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了社區發展運動(Community Development Movement),強調通過本地資源和社區參與來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這一運動的核心思想,即「內生性發展」,對「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有重要影響。

生態旅游與地方文化保護:歐美在20世紀中葉開始推廣生態旅游和文化保護項目,強調通過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促進地方經濟。這一思路與「一村一品」強調地方資源與文化的結合相似。

(2)日本本土化的創新

平松守彥的創新:盡管受到西方思想的啟發,「一村一品運動」更多是基於日本農村的現實需求,強調地方獨特性與市場化結合,創造高附加值產品。平松守彥特別重視市場導向和出口,推動了地方產品的國際化。

2.《北國之戀》的西方影響

(1)美國與歐洲的「自然主義」與「返璞歸真」思潮

美國的「田園電影」與文化:好萊塢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量強調自然、人類自我探索的電影,如《落基山人》(Jeremiah Johnson, 1972)和《佐拉斯特拉的森林》(Deliverance, 1972)。這些電影展示了人在自然中的生存與自我發現,影響了包括《北國之戀》在內的許多日本作品。

歐洲文學與「回歸自然」思潮:法國作家讓-雅克·盧梭的「回歸自然」理念,以及20世紀的「鄉村主義」文學運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日本創作者有一定啟發。

(2)日本對西方思潮的本土化

《北國之戀》雖然吸收了西方的「自然主義」理念,但其情感表達和敘事結構更注重日本的「地方情感」(Furusato)和人倫關係。這種以北海道鄉村為背景的故事,強調人與土地的連接,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內涵。

3.西方影響的整體分析與本土化特點

西方的社區與生態保護思潮:這些思潮強調地方資源的獨特性和可持續發展,對日本「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形成了重要啟發。

日式本土化的實踐:日本在吸收西方理念時,更注重本地化的具體實踐。例如,「一村一品」不僅關注經濟效益,還強調文化認同和社區凝聚力;《北國之戀》則通過鄉村生活的細膩描寫,表達了對自然與人情的獨特思考。

總結: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北國之戀》確實在理念上受到了西方地方經濟發展、自然主義和社區振興等思潮的啟發,但它們在具體實踐中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賦予這些理念深刻的日本文化內涵。這種本土化實踐不僅讓這些項目和影視作品取得了成功,也為其他國家的地方創生提供了有益借鑑。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June 2, 2025 at 9:31am

愛墾APP:藝術能為我們打開感受的全新的可能性:觀看到來自鐘表意象的恐懼,或者彌漫於生活之中的無聊。出於生活的目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采取某種簡化的形式。在高度複雜的知覺之中,我總是傾向於感知某些可以辨識和重覆出現的對象。我並沒有感知那構成時間之流的每一分鐘的差異。因此,當我經驗到例如顏色、聲音和質感等數據的時候,我將它歸為一種日常概念。但是藝術卻以另一種方式進行處理。它將有序的經驗之流分解為它的特異性。

a color with a specific affect. Instead, color is the affect itself, representing the virtual conjunction of all objects it picks up. In other words, a color like green isn't just associated with hope; it's a dynamic, energetic force that encompasses and connects a range of objects and experiences related to that "hope".

一種色彩並不是帶有特定情感的東西;相反地,色彩本身就是那種情感的展現,它代表著與所有被它觸及的物體之間的虛擬聯結。換句話說,像綠色這樣的顏色不僅僅是與「希望」產生聯想;它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動態力量,涵蓋並連結所有與「希望」相關的物體與經驗。

《導讀德勒茲》,原作名: Gilles Deleuze;第四章 先驗的經驗主義,作者: (英)克萊爾· 科勒布魯克;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出品方: 拜德雅;副標題: 導讀德勒茲;譯者: 廖鴻飛;出版年: 2014-7)[延續閱讀 1 延續閱讀 2 延續閱讀 3]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May 5, 2025 at 10:02am

陳明發〈興觀與呼唤〉

寫作是一個體會與發現的過程。一個詞呼唤另一個詞;一個句子呼唤另一個句子;一個概念呼唤另一個概念。這過程,許多想法湧現,唯有少數透過濾網具現,再經過選擇而體現出来。體現,不只是把要說的酌量說了,還要能表達出它為何如是說。論語論詩有“興觀羣怨”的說法,我老覺得那“興觀”就是這樣的一種境遇。(5.5.202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