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嘉鎂·倦怠社會,為什麼你愈工作愈累?

你累了嗎?小心!別掉入「成長」的陷阱。在這個「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社會,我們不斷被鼓勵追求自我,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卻逐漸喪失追逐的意義,不知道自己是誰;人生到底要的是什麼?是身價上億?還是擁有全世界?追求的自由,竟變成了毒藥,你變成了倉鼠,在滾輪上跑跑跑,卻迷失在自己裡。

是誰,讓我們變成了滾輪上的倉鼠?為什麼我們愈工作愈累,愈努力愈倦怠?

「Yes, We Can !」讓整個社會就像嗑藥一樣,追求好還要更好、知其不可而為之,演變成「興奮劑社會」,而監控、教條式的規訓社會退下後,換過度強調肯定和個人能力的功績社會上場,更讓功利主義盛行。

在這個社會,誕生一種新時間管理和技能:「多工作業」,就像是荒野裡一隻正忙著進食的動物,必須留意天敵、守護後代、保護伴侶,你以為這是美好生活的開始,想不到這並不是文明的美好,反而是一種能力退化,注意力分散在各種不同活動,無法沈思集中。

是誰,讓我們活得如此地累?是誰,讓我們的生命宛如「永恆不死之人」,因為生命力活躍,死不了,卻又無法好好地活著?

韓國作家韓炳哲最近在《倦怠社會》說,這個兇手,正是「你自己」。


希臘神話裡,普羅米修斯和雅典娜創造人類,當時宙斯禁止人類用火,普羅米修斯看到人類生活困苦,從奧林帕斯偷火幫助人類,卻因此觸怒宙斯,從此被鎖在高加索山懸崖邊,每天老鷹啄食他的肝臟,次日重新長出,承受被老鷹啄食的痛苦。

普羅米修斯將火偷給人類,帶來勞動,但是在這個時代,我們工作,追求「Yes, We Can」,當自己的主人,我們以為我們享有自由,但現實是,這種「自由」竟讓我們變成普羅米修斯──我們被牢牢束縛住了。

這個普羅米修斯和老鷹的現代神話,是場自己對自己發動的戰爭。

日日啄食普羅米修斯新長出肝臟的老鷹(eagle),就是引發衝突的自我(ego),感受不到痛苦的肝臟,那痛苦就是疲倦。日復一日遭受自我啄食,韓炳哲說,讓這個時代變成了「倦怠社會」。

這種疲倦叫「burnout」。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林宏濤說,這種「累」,累到切斷社會關係,累到沒有力氣說累,累到沒有力氣跟大家一起累,甚至摧毀社會信任關係。


強迫的自由,自願的強迫



自我主動讓渡自由,不是給外在權威,而是讓渡給了自我成就的本能衝動為什麼我們愈工作愈累,愈努力愈倦怠,卻還是要拚了老命,像是要燒了自己直到剩最後一滴燭心,只為贏得業績第一、老闆讚賞、客戶肯定?

如果你是如此,你已經掉入成長的陷阱。林宏濤分析,這種累來自空轉,因為過度追求自我,卻在追逐的過程中喪失了追逐的意義,迷失在自我的迷宮,不知道人生到底要追求的是什麼,是高薪嗎?是豪宅嗎?是上億財產嗎?以上都不是,可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自己到底是誰?

追求變成本能反應,因為認為不努力絕對不行,一定要拚命去追,就算不知道答案在哪裡,不追就像會對不起誰那樣,況且這是社會賦予追求的自由,但這種自由竟像毒藥,讓人愈找,就愈累。

如此一來,人變得像石頭一樣,如機械般愚蠢地運作、不斷地滾動,拚命致力效能極大化;整個社會變成一台「自我封閉的效能機器」,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繞著自己愈轉愈快的倉鼠滾輪上。


自戀社會,為什麼找不到自己?



在自我的巨大迷宮裡不斷追求,卻不知道「我」是誰?「我」到底在哪裡?

為什麼自我會變成剝削者,同時也是被剝削者?什麼時候你跟自己的關係,竟淪為施暴者與受害者,界線模糊得難以區別?

第二個原因是自我的消失,因為社會結構的改變,從過去戒嚴社會、有嚴格教條、道德界線明顯,變成現在「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人們過度自我肯定、追求自我成就,人可以做自己,受自己的成就動機驅策,使人不斷地追求什麼。

人透過他人認識自己,在固有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的解體後,明確的「他人」消失不見,讓自我的形象愈來愈模糊,再加上只要自己喜歡就去做,自我愈脹愈大,變成不停觀看自己的自戀傾向,整個世界好像只剩下一人,那人就是「自己」,但你卻不知道他是誰,因為可以定義自己的人事物,知道自己何時該扮演什麼角色的場景,全都隨著社會結構而改變或消失。


單獨的疲倦,孤單的疲倦



這種倦怠燒光了我們說話的能力及靈魂不要傳統、不要習俗,只要做自己,那麼自己是什麼?在缺乏他人定義下的自我愈來愈薄弱,讓追求自我成就變成一種本能,人愈追求愈空虛,愈找自己愈累,累到想切斷社會關係,甚至導致精神疾病,變成一種毀滅性的倦怠。

韓炳哲形容,這種倦怠會讓兩個深陷在疲倦的人,無可避免遠離彼此,以無神的眼光與沈默鞭打著對方,燒光了我們說話的能力及靈魂;自己攻擊自己,破壞每個團體、每個團結合作的機會、所有親密關係,甚至是語言本身。

倦怠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造成孤立感。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到強烈的易逝感,因此人們以過度活動、歇斯底裏的勞動和生產,來回應變得赤裸和極為短暫易逝的生命,可是這樣的行為沒有填滿自己的心靈,反而因為愈向外尋覓,就愈覺得孤單寂寞,讓心裡的黑洞愈破愈大,自己卻毫無察覺。面對快要更快、多要更多、好要更好等無限上綱,缺乏中斷、間隔、空檔,讓人們的心靈壞死。

我們要如何修復和自己的關係?修理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沈思的生活,深層的無聊



精神放鬆到頂點的深層無聊,是一隻「從經驗的蛋孵出的夢鳥」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說「少一點自我可以得到更多」。在這個自戀社會裡,人人眼中只看見自己,如果能夠少一點自己,便能開啟和他人的中間地帶,鬆開了「我」這個咒語的箝制,贏得了一些空間,可以選擇去不做些什麼事,「不帶有目的性做事」,讓自己從積極肯定的倉鼠滾輪解放出來。

要從自我解放出來,首先要明白,這個世界不是只有「工作」和「不工作」這兩種極端,在這兩個端點之間,有個詞叫做「閒暇」。

意思是說,如果人只擁有做事力量,而沒有不做事的力量,思考力就會分散在一連串無止境的事物上,「反省沈思」也會變得不可能。但在閒暇之中,可以得到「深層的無聊」,相當於睡眠時身體放鬆達到最高點,精神放鬆達到頂點的狀態。

這種無聊,漢德克形容,是一塊暖灰色的布,它的內襯是最炙熱、色彩最豐富的絲綢襯裡,當我們做夢時,把自己包裹在其中,在蔓藤花紋的裡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宿,得到「沈思的生活」;不是愈累愈休息、愈休息愈累,而是能夠從這疲倦裡獲得療癒,在社群裡喚起特殊的生活步調、一種團結在一起的情緒和氣氛、一種親密關係。

就像卡夫卡改編普羅米修斯神話,「神祇累了,老鷹累了,傷口也筋疲力盡地癒合了」,同樣是「倦怠」,但這種倦怠卻有療癒力,讓個人從完全自我的世界裡解放、覺醒,重新信賴世界,讓倦怠(burnout)的傷口就自然癒合。(收藏自 台灣30雜誌)

Views: 19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