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學的時候,音樂老師曾經教給我一首難忘的歌:慈母心像三春暉,只有溫暖只有愛,身上寒冷腹中饑餒,整天都由慈母關懷……是的,母親總是關心著孩子的兩件事:凍與餓。我的祖母和我的母親最怕我受涼、挨凍,因為我一受涼便要傷風、咳嗽、哮喘。每年冬天,當我在母親或祖母身邊時,總是蓋家裏最暖和的一條棉被,還要把一個銅腳爐放在被窩裏。

到了1948年的冬天,正是淮海戰埸上硝煙彌漫捷報頻傳的時候,我要離家去投奔革命了。那時我的血很熱,外面的天氣卻很冷,每日清晨站在大門口遠眺北方,田野上總是白霜一片。

母親看著那遍地的霜凍,看著即將離她遠去的兒子,憂心忡忡。她總覺得這個瘦弱、怕冷、容易傷風咳嗽的兒子會病倒在這遍地霜凍的田野裏。她不能讓我背著那條八斤重的棉被上路了,她也知道,革命就是行軍打仗,只能背一個小背包,如果背一條八斤重的棉被,那就跑不動也跑不快,跑不快會被敵人抓住,跑不動會累倒在冰天雪地裏。

母親下了決心了,把家裏唯一的一條絲棉被拿出來。這條絲棉被是當年我的姨媽送給我母親的,絲棉被又輕又暖,對上了年紀的人特別適宜。母親平時也舍不得用,這時拿出來讓我背著上路。

進入革命隊伍之後,每人都發一套棉制服,一條大概是不足兩公斤重的棉被,我有絲棉被,那公家的棉被就免了。何況這絲棉被確實也有它的優越性,背在身上輕,蓋在身上熱,在四面通風的破廟裏打地鋪,晚上還能夠把腳伸直。

到了渡江的前夕,為了適應急行軍的需要,大隊部命令要檢查每個人的背包,背包的總量不得超過兩點五公斤。我的背包超重了,主要是因為一條絲棉被。絲棉被雖輕,卻比公家發的棉被重了點。那時候很嚴格,多一點都是不行的,便找到一家裁縫店,請裁縫幫忙,替我把被子裏的絲棉剝掉一半,把剝下來的絲棉送給那位裁縫。那位裁縫不肯白收這份厚禮,便買了幾斤肉請我們幾個人肥吃了一頓。

渡江後又回到了蘇州,那條絲棉被不行了,絲棉散成了一個圓圈圈,被子的當中是空的。好在不久便成家了,恁結婚證可以申請購買到兩條棉被。

母親到蘇州來看我了,發現我挨餓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可那受凍的危險還不能排除,因為她看到我們的棉被太薄,棉布、棉胎已經是計劃供應了,母親想為我添置也無法買到,她為了這件事又念叨不息。回鄉以後她便在僅有的一點自留地上種棉花,要為我制作出一條大棉被。那時候,農村裏已經批判過:“要發家,種棉花”了,規定農民的自留地上不許種棉花,只能種一點蔬菜和糧食。母親便偷偷地在我祖母的墳塋的後面種了幾十稞棉花,那裏的地形我了解,是在遠離大路旁的小河邊,不會被幹部發現。母親曾經很神秘地告訴我,說是奶奶在地下保佑,那幾十稞棉花年年都長得很好,長得足有半人高。奶奶當年也是最怕你受涼,當然會在地下幫助棉花生長。母親所以這樣說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我自幼是跟我的祖母長大的,長到七歲才回到母親的身邊。祖母關心我的冷暖,那比母親還要當心些。我當然不相信這些話,可我相信一個惦記著兒子的母親,像照管兒子似的去照管幾十棵棉花,哪有長不好的!

從祖母墳塋上收下來的棉花當然是籽棉,母親把籽棉收回來,夜晚再把一朵朵棉花中的棉籽剝掉,變成皮棉。從棉花變成棉被還要有幾道工序,其中有一道是網紗,綱紗要用棉紗,當年沒有棉紗賣,我的母親本來會紡紗,紡車嗚嗚地哼哼,曾經是我小時候的催眠曲。可那時已經找不到紡車了,只能用紡錘來撚棉紗,用此種最原始的工具,撚出網棉胎所需要的紗。人們常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我可以想得出來,慈母手中的紗要比慈母手中的線更長,更艱辛些。

大概是花了四五年的時間吧,母親終於背著一條十斤左右的棉花胎爬到我的樓上來了,她高興極了,覺得是完成了一項偉大的事業,她的寶貝兒子從此再也不會受凍了,她活在世界上所有意義就是為了兒子,至於她自己,什麼艱難困苦都在所不計。我們都領會老母的心意,卻也認為老太太有點過慮,城裏不比鄉下,冷也冷不到那裏,用不著那麼厚重的棉被,再說,那時雖然沒有電熱毯,湯婆子卻是可以買得到的。所以一直也沒有看重這條棉胎的實用意義。

想不到隔了十多年,我們全家被下放到黃海之濱去了,那裏的冬天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凜冽的寒風好像城裏的工人上下班。天氣正常的時候,早晨開始刮風,刮得你的臉和耳朵都失去了知覺,刮得你穿著棉衣的身軀好像是沒有穿衣服似的。夜晚風下班了,可那空氣也像被凍結了似的,四野寂靜無聲,偶爾會聽到小河裏的冰凍得炸裂。這時候,母親手制的棉胎可就派上用埸了,我們把它鋪在床上作墊被,懂得生活的人都知道,寒氣是從床下面上來的,蓋得多不如鋪得厚。母親的這條將近十斤重的棉花胎,伴著我們渡過了十個寒冷的冬天。

1996.6.14.

Views: 8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