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809)

《陳東東詩選》秋歌二十七首(之五)

翻山見到滿月的文法家即興歌詠:

在鷹翅之下,溝渠貫穿白凈平野,

冷光從牛欄直到樹冠;

長河流盡,崇山帶雪,

明鏡映現的嬌好容顏由髮辮環繞。

 

長河流盡,崇山帶雪。

秋氣托舉著群星和寧靜。…

Continue

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February 1, 2020 at 10:56pm — No Comments

蒙田·論習慣(4)

有些地方的人相信幸運的靈魂自由自在,生活在安樂舒適的曠野,我們能聽到他們的回聲。有的地方在水中打仗,邊遊泳邊準確地拉弓射箭。有的地方以聳肩和低頭表示服從,進國王的住所得脫鞋。有的地方看管修女的太監沒有鼻子和嘴巴,以免修女愛上他們;神甫為了同神靈交往和獲得神諭而把雙目戳瞎。



有的地方,各人把自己喜愛之物奉為神明,獵手信奉的神是獅子和狐貍,漁夫則是某一種魚,人類的每個行動或嗜好都有偶像;太陽、月亮、大地是最重要的神柢;發誓時就看看太陽,在地上跺跺腳,那里的人吃生肉和生魚。有的地方作重大宣誓時,就用一位生前德高望重的死者的名字,把手放在死者的墳墓上。…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4:09pm — No Comments

蒙田·論習慣(3)

這裏,我們要插進一個故事。有個名叫弗朗索瓦的紳士,喜歡用手擤鼻涕,這與我們的習慣格格不入。此人以愛開玩笑而遐邇聞名,他為自己竭力辯護,問我這骯髒的鼻涕有什麽特權,非得要他備一塊漂亮而精致的手帕,甚至還要把擤了鼻涕的髒手帕小心翼翼地包好放在身上。他說,用手帕擦鼻涕興許比隨地擤鼻涕更可惜,更令人惡心,而其他髒物也是隨地扔的嘛。我聽後覺得他的話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然而我對隨地扔髒物已習慣了,因而不以為怪,若講的是其他國家的事,我們一定會覺得醜惡無比。

 

奇跡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對大自然所知無幾,而不是出於大自然的狀態。習慣使我們的判斷力駑鈍不敏。蠻人於我們一點也不比我們於他們更怪誕,也沒有理由更怪誕。假如讀一讀下面的例子,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同這些事例作一正確的比較,我們都會承認這一點。…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4:08pm — No Comments

蒙田·論習慣(2)

以後,在習慣的魔掌中茁壯成長。因孩子年幼或事情不大,就原諒他們的不良傾向,這是後患無窮的教育方法。首先,這是天性在說話,它那時的聲音與其說尖細,不如說純凈而洪亮。其次,欺騙的醜惡性不在於金幣和別針之間有差別,而在於欺騙本身。對此有兩種結論,一是;“既然他在別針上能弄虛作假,為什麽在金幣上就不會呢? 另一個是:一隻是別針罷了,他不會拿金幣去搞欺騙的。”我認為前一種結論比後一種正確得多。應該認真教導孩子憎恨他的本質上的惡習,使他們認識到這些惡習天生的醜陋性,要他們不僅在行動上,尤其在思想上做到防微杜漸,不管惡習怎樣偽裝,心裏閃一下念頭都是令人憎惡的。…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3:54pm — No Comments

蒙田·論習慣(1)

原題《論習慣及不要輕易改變一種根深蒂固的習俗》



我覺得,第一個編造下面故事的人,一定想到了習慣的力量。故事敘述一個村婦有一頭牛,牛一出世,她就把它抱在懷里輕撫,從此一直堅持,終於成了習慣,待牛長大後,她依然要把它抱在懷里。事實上,習慣是一個粗暴而陰險的教師。它悄悄地在我們身上建立起權威,起初溫和而謙恭,時間一久,便深深扎根,最終露出兇悍而專制的面目,我們再也沒有自由,甚至不敢擡頭看它一眼。我們看到習慣時常違反自然規律。“在任何事上,習慣總是極其有效的主人國。” …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3:45pm — No Comments

蒙田随筆《論恐懼》(16)

動物也一樣,例如雅各的羊群,還有被山中的白雪染成白色的鷓鴣和野兔。最近,我們家的一隻貓窺視樹上的一隻鳥,貓和鳥四目對視,也不知是為自己的想像所陶醉,還是受到貓的吸引,反正沒多久鳥就仿佛死了似地落入了貓爪之中。愛用鷹打獵的人一定聽說過,有位馴獵鷹者舉目凝望天空中的一隻鷂鷹,打賭說他憑目光就能把那只鷹吸引到地上。據說,事實果真如此。因為我相信作者本人的真誠才借用這些故事的。 

 敘述是我的,以理性為依據,而不是親身的體驗。人人都可以加進自己的例子,沒有例子的,請相信一定會有的,因為意外的事各種各樣,舉不勝舉。

 …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2:07pm — No Comments

蒙田随筆《論恐懼》(15)

由於想像力的作用,有個人可能在法國意外地治愈了頸淋巴結核,而他的朋友卻沒治愈又把病帶回了西班牙。因此,這種事習慣上要求病人誠心誠意。醫生之所以在著手治病前反復向病人保證能夠治愈,就是為了讓病人建立信念,發揮想像力的作用,以彌補湯藥的欺騙性。醫生知道,有位神醫在他的傳世之作中寫道,有些人一見藥病就好。

 

我還要舉一個類似的例子。這個故事是從我已故父親的一位密友那里聽來的。此人是藥劑師,瑞士人,樸實爽直(瑞士人不慕虛榮,不說謊騙人)。我父親的這位朋友說,很久前他在圖盧茲認識了一位商人。此商人身體羸弱,患有結石病,經常需要用草藥治療。他千方百計讓醫生給他開藥。拿藥後,就接習慣的程序進行,一樣也不漏掉。…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2:04pm — No Comments

蒙田随筆《論恐懼》(14)

新婚夫婦有的是時間,如沒有準備好,就不要急於行事或作嘗試。與其因第一次就遭拒絕而驚異和絕望以致終生痛苦,不如不得體地擁抱充滿激情和興奮的婚床,等待更多親密更少不安的機會再行事。在交合前,被動的一方應顯出熱情,不時地稍微表示主動,切莫說服自己消極到底。那些知道自己的生殖器生來軟弱的人,則要注意不要上想像力的當。

 

我們完全有理由注意到,這一器官無拘無束,桀驁不馴:不需要它的時候,它會不合時宜地躍躍欲試。但是,在最需要它的時候,它卻不知趣地萎靡不振起來,同我們的意願激烈地爭權奪利,驕傲而頑固地拒絕我們心理和身體的要求。…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1:51pm — No Comments

蒙田随筆《論恐懼》(13)

還有個人是得到了一位朋友的幫助。這位朋友教給了他祛除魔法的對策。最好還是把事情經過作個交待。一位出身高貴的伯爵,是我過從甚密的朋友,他同一位漂亮女人結婚時,她的一位追求者也參加了婚禮。



為此,伯爵的朋友們憂慮不安,尤其是一位老夫人,是他的親戚,婚禮是由她主持,並在她家里舉行的。她對我說,她擔心會發生“繩結押巫術。我請她盡管放心,把這件事交給我來辦。在我的珍藏中,恰好有一枚金質小紀念章,上面刻有幾個天使像,把它貼在頭顱上,便能防中暑去頭痛。




這紀念章上縫了根帶子,可以系在下巴上。這個做法和前面談到的一樣荒唐。這個神奇的物品是雅克·…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1:44pm — No Comments

蒙田随筆《論恐懼》(12)

經過維特里一勒一弗朗索瓦時,我可以看見一個男子,蘇瓦松的主教給他行堅信禮時起名日耳曼,當地的居民都認識他,看見他直到二十二歲還是女兒身,名叫瑪麗。我看見他時,他已經老了,長著鬍子,終生未婚。只因向前跳時,用力過大,他身上就長出了男性器官。當地的女孩子中至今還流行著一首歌謠,提醒她們不要跨大步,以免像瑪麗·日耳曼那樣變成男人。此類意外屢見不鮮,沒什麽可大驚小怪的。因為,如果說想像力在某件事上有用武之地,它就會牢牢抓住,毫不鬆懈。因此,為了避免被同一個念頭和欲望糾纏,想像力干脆一勞永逸地讓這個男性器官長到女孩子身上。

 …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1:42pm — No Comments

蒙田随筆《論恐懼》(11)

學者們說,“大膽的想像可以創造意外。”我屬於那種感覺到想像力之巨大威力的人。想像力人皆有之,但有些人則被搞得神魂顛倒。想像壓得我不堪忍受。我的對策是逃避,而不是抵制。我週圍的人健康快樂,我才能生活得好。看到別人愁眉鎖眼,我也會憂心忡忡。我的感覺常常會受第三者感覺的影響。有人咳嗽不止,我的肺部和喉嚨就會感到不舒服。對於我所不關心和不敬重的病人,我是不大願意去探望的,但我更不樂意去看望我應該看望的病人。我會抓住我研究的疾病,想像著自己也得了這種病。有些人因姑息和放縱想像而導致發燒和死亡,對此,我是不會大驚小怪的。西蒙· 托馬斯是一代名醫。我記得,一天,我在一位患肺病的老富翁家里遇見了他,他和病人商討治療方案時,建議病人將我安排在身邊做伴,說是多看看我朝氣蓬勃的臉蛋,多想想我生機盎然的青春,將我身上的朝氣填充他各個感官,他的健康狀況興許能得到改善。可是,這位醫生忘記告訴病人,我的身體也會變壞。…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1:40pm — No Comments

蒙田随筆《論恐懼》(10)

你死後,萬物將與你同行。——盧克萊修 

 

世界萬物不是都和你同步嗎? 許多東西不是和你一起衰老嗎? 在你死去的那一刻,多少人,多少動物和生靈也在與世長辭! 

 

從黑夜到白晝,從白晝到黑夜, 

無時無刻不聽到嬰兒的啼哭,…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11:03am — No Comments

蒙田随筆《論恐懼》(9)

生就意味著死, 有始便有終。——馬尼利斯 

 

你經歷的一切,都是向生命索取的母這其實是在損害生命。你的生命不懈營造的就是死亡。你活著時就在死亡中了,因為當你不再活著時,你已經死了。 

抑或,你更喜歡活過後才死。但你活著時就是個要死的人。死神對垂死者的打擊比對死者更嚴酷,更激烈,也更本質。 

 

你若已充分享受了人生,也就心滿意足,那就高高興興地離開吧,為何不像酒足飯飽的賓客,開開心心地離去。——盧克萊修 …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10:59am — No Comments

蒙田随筆《論恐懼》(8)

(上一篇:  蒙田随筆《論恐懼》(7))



彎曲的身軀難以承受重力,心靈也如此。應讓心靈挺直腰桿,頂住死的壓力。因為心裏越怕,就越無寧日。若能坦然對待死亡,我們就可以誇口說,憂慮、痛苦、恐懼這些不是最小的煩惱。都不能佔據我們的心靈,我們就會超越生存的狀況,
 

 

暴君威逼的目光,…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February 1, 2020 at 10:51am — No Comments

王青:中西說書方式對小說敘事的不同影響(6)

中國古典小說與印度、阿拉伯、希臘的古典小說相比,在敘事結構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就是中國小說通常都是統一的敘述者利用單一視角進行敘事,並以單線聯結的方式串聯起來。而在印度等地的故事書如《五卷書》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包孕式和連串式相結合的故事結構,有時是幾個故事互相套在一起;有時又是幾個故事並列地連串在一起。



西方學者將其稱之為“框架式(Frame)”或“連串插入式…

Continue

Added by Poèmes lieu on February 1, 2020 at 1:00am — No Comments

洛夫:解讀一首敘事詩——《蒼蠅》(3)

近年來,不論在文章中,演講與座談會中,我都不遺餘力地為久已失落的漢語詩歌之美招魂,大聲疾呼把它那些純粹、精練、氣勢、神韻、意境、像徵、隱喻、妙悟、無理而妙、反常合道、言外之意、想像空間、多義性、朦朧美等詩的素質找回來,讓讀者在真正的詩中迷醉,沈思,讓詩的數量降低一些,詩的品質提高一些。這正是我對沈奇“重樹典律,再造傳統”之說的回應。在最近的拙作《創世紀的傳統》(見創世紀五十周年紀念特輯)一文中,我曾談到:“創世紀五十年來先跋涉過西方現代主義的高原,繼而撥開傳統的迷霧,重現古典的光輝,並試著以意象,像徵,超現實諸多手法,來表現中國古典詩中那種獨特之美。經過多年的實驗與調整,我們最終創造了一個詩的新傳統——中國現代詩。”…

Continue

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January 31, 2020 at 10:59pm — No Comments

洛夫:解讀一首敘事詩——《蒼蠅》(2)

詩人大多知道,西洋史詩采用的即是一種結構龐大的敘事體,只見敘事不見詩,詩被消滅於離離落落的散文語言之中,故這種史詩形式早就被現代詩所取代。我國古典詩中也不乏以敘事手法寫的詩,如李白的《長干行》,杜甫的《兵車行》,韓愈的《石鼓歌》,以及崔顥的: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都是敘事詩。其實我也寫過一些敘事詩,如這首《窗下》:…

Continue

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January 31, 2020 at 10:56pm — No Comments

洛夫:解讀一首敘事詩——《蒼蠅》(1)

我最近寫了一首實驗性的生態詩:《蒼蠅》,我把它定性為敘事詩,也可以說它是以敘事手法寫的“主知”詩。這首詩的風格與我別的作品迥異,與一般講究精致意象,選擇暗示性強的像徵語言的現代詩也不一樣,語法與技巧平實得幾近散文。其實對我來說,這還真是一次新的實驗,現不妨談一談我寫這首詩的動機。

我們素知,“主知”與“主情”是臺灣早期現代詩運動中一個頗具爭議性的兩極話題,紀弦曾明顯地把“主知”列為“現代派六大信條”之一,但這只是一種相當吊詭的論點,因為包括紀弦本人在內,現代派幾位代表人物如方思、林泠、鄭愁予等都難以不無爭議地列入“主知”的陣營,當時即使以臺灣現代詩的整體風格來看,也不可能把一首詩作出如此二分法的理論性的辨析。當然,也並不是不可以這麽中庸性的認知:傳統詩美學側重抒情性,而現代主義詩美學比較強調知性,只是把一首詩強行界定為“抒情詩”或“知性詩”,確是多此一舉。…

Continue

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January 31, 2020 at 10:56pm — No Comments

陳超·鄭敏《金黃的稻束》賞析

金黃的稻束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Continue

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January 31, 2020 at 10:52pm — No Comments

陳林群·北島《古寺》賞析(下)

不再增長的年輪,也就意味著柱子失去了生命的記憶。但詩句中沒有記憶的並非“柱子”,而是“石頭”,這便是意象的轉換:柱子撐起了石頭,搭成了古寺。詩人通過把柱子轉換為石頭,使石頭成為古寺的像徵。詩題名為《古寺》,詩中卻不出現這兩字,這正是整體像徵的思維特點。石頭或古寺乃非生命的客觀物質存在,詩人正是通過“柱子— 石頭—古寺”的意象轉換,把柱子的前身樹木的記憶(即年輪)特性,賦予了古寺。古寺原該有記憶,然而卻喪失了記憶。詩人想表達的就是,古寺不僅作為物質存在被廢棄了,它的精神(即記憶)也已失去,正如“消失的鐘聲”。…

Continue

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January 31, 2020 at 10:44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