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群·北島《古寺》賞析(下)

不再增長的年輪,也就意味著柱子失去了生命的記憶。但詩句中沒有記憶的並非“柱子”,而是“石頭”,這便是意象的轉換:柱子撐起了石頭,搭成了古寺。詩人通過把柱子轉換為石頭,使石頭成為古寺的像徵。詩題名為《古寺》,詩中卻不出現這兩字,這正是整體像徵的思維特點。石頭或古寺乃非生命的客觀物質存在,詩人正是通過“柱子— 石頭—古寺”的意象轉換,把柱子的前身樹木的記憶(即年輪)特性,賦予了古寺。古寺原該有記憶,然而卻喪失了記憶。詩人想表達的就是,古寺不僅作為物質存在被廢棄了,它的精神(即記憶)也已失去,正如“消失的鐘聲”。

所謂“消失的鐘聲”表面上是指古寺本有的鐘磬聲的消失,而實際上,這正是王小波所說“沈默的大多數”的像徵。喪失了記憶的人們,也喪失了言說也就是抗爭的能力,沈默一如古寺。大地上長滿荒草,內心世界也滿是荒涼枯槁。連威脅人類的“龍和怪鳥也飛走了”,甚至帶走了“喑啞的鈴鐺”。“龍和怪鳥”當然是極權專制及其幫兇的像徵,它不許人們發聲,甚至害怕已喑啞的鈴鐺發出微弱的聲響。


在詩中,詩人並未過多停留於對“龍和怪鳥”的譴責,轉而對古寺中的“荒草”“石碑”意象進行描寫。荒草就是如野草般自生自滅的人民,即使“龍和怪鳥”已飛走,習慣於沈默的他們仍然屈從於“僧侶布鞋”的踐踏,任四面八方的風吹折了腰而不發一聲。而石碑,也就是歷史,“上面的文字已經磨損”。不僅是人民失去了記憶,本該公正的歷史也已失去了真實記憶而充滿謊言。詩人含蓄地表達了對地獄般的古寺的咒詛:對生活在古寺般沈默荒涼大地上的人民來說,希望也許就在一場大火中,燒盡了廢墟上沈重的負荷,一個民族(即馱著刻有統治者輝煌治績的紀念碑的烏龜)才能復活,帶著沈重的民族記憶(即詩中的“秘密”)爬出“古寺”的門檻。

作為整體像徵詩歌,《古寺》既有中國傳統詩歌意象叠加的特點,又運用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意象轉換手法,對諸多意象進行巧妙打通,建立聯結,相互生發,層層推進。而像徵之義未加點破,在聯結轉換之中自然呈現。此詩嚴格限制於對主要意象“古寺”及相關意象的客觀描寫,不作闡釋性發揮,抒情主人公隱退,敘述筆調冷峻節制,緊緊抓住“古寺”的所有特征,完成了對古寺整體形象的塑造。古寺儼然是古寺,而又不僅是古寺。

奇巧的是,舒婷的《船》與北島《古寺》都結在“門檻”,然而舒婷被“監禁在自由的門檻”,她的詩歌思維囿於傳統的比喻與抒情,盡管已接近“現代”,終無現代品質;北島卻已馱著整體像徵思維的秘密,“爬出門檻”。

 

①徐敬亞:《崛起的詩群》,《當代文藝思潮》1983年第1期。

②舒婷《船》載《朦朧詩選》,閻月君、高岩、梁雲、顧芳編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③北島《古寺》,載《朦朧詩選》,同上。

Views: 7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