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aret Hsing
  • Female
  • Senado Square
  • Macao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Margaret Hsing's Friends

  • Paetiyo
  • 厚數據才厲害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TASHKENT HOLIDAY
  • ucun estutum
  • Zenkov
  • Almaty 蘋果
  • ili 河
  • 中砂礁群
  • Macclesfield
  • 馬厩 儺淄
  • 楊薇

Gifts Received

Gift

Margaret Hsing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Margaret Hsing's Page

Latest Activity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傳統 有些日常用語,出自農民之口,會使人耳目一新,只要它們反映出某種地方傳統的殘餘,或某個歷史事件的痕跡,即使說話人可能不知道這個傳統和事件。同樣,德•蓋爾芒特先生那彬彬有禮的神態——整個晚上都對我這樣——就像一種延續了數百年的風俗習慣,尤其像17世紀遺留下來的習俗,令我著迷。舊時代的人離我們似乎十分遙遠。我們總認為他們表達的思想都是表面的,不敢認為他們有深邃的思想;當我們發現荷馬史詩中的一個英雄和我們有相近的感情,發現漢尼拔在卡納埃戰役…"
2 hours ago
Margaret Hsing posted a blog post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2

相反,基於關係性情感的概念(→情感),我們將關注在特定媒介形式和媒介化的交流形式中表現為情感效果的那些媒介實踐。從這一視角出發,情感動態並不歸於個體情緒——相反,它們本身指向主體化的過程。表達「我感到」的「我」總是一個被媒介化的受影響效果,找到了一種符號化的表達形式(→感受)。這種表達形式本身植根於話語生產的知識體系和媒介實踐中。這些實踐可以因藝術(產生審美愉悅)、社會(例如教育目的)或宗教(儀式目的)的動機而被驅動。它們可能旨在娛樂、形成特定的行為習慣,或生成歸屬感。這些實踐規定了那些使人能夠首次體驗並表達「我感到」之類情感的位置。我們在概念化中提出的「我感到」總是指向主體化效果,反映出歷史性話語、文化實踐及權力和控制的技術,這一切都被各種媒介所結構化。從亞里士多德的悲劇到好萊塢電影和娛樂電視,情感的問題位於政治集體化進程、媒體實踐和人類行動者之間的爭議領域。媒介的表現形式、內容及其使用技術本身就是操作的一部分,在這些操作中,影響和被影響的過程被培養成一種共享的「感受世界」(→…See More
14 hours ago
Margaret Hsing posted a blog post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1

「情動詩學」一詞源自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這一理論被視為詩性思維的奠基文件。它描述了某一藝術作品——在本章中,我們將關注電影影像——如何構建觀眾的情感參與。亞里士多德的「淨化」(catharsis)概念(1953年)也許是通過媒介調節情感的最著名模型。它區別於其他使人情緒化的藝術手段,因為它包含一種特定的情感動力。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悲劇旨在通過戲劇性場景的安排,逐步強化「悲劇情感」(恐懼與憐憫)的激發。在此,正是修辭意圖決定了情感的性質、強度和層次。情感被激發,以便得以有目的地釋放、淨化或消解。「情動詩學」這一概念不僅適用於戲劇,也適用於所有形式的視聽動態影像。它涵蓋了戲劇結構的維度,即安排一系列場景組合,以塑造一種獨特的情感進程,這種情感進程基於觀眾對特定表現的感知。同時,它還包括修辭的維度,即通過電影影像的表達手法來引發特定的預期情感效果。最終,情動詩學還包含了媒體實踐的經濟功能,這一功能在亞里士多德的淨化概念中得到定義:「因此,悲劇是對一個重要、完整並具一定幅度的行動的模仿[模仿],用豐富且多樣的美的語言[言辭]來增強效果;它是表演而非敘述;通過憐憫[憐憫]和恐懼[恐懼]使這…See More
Wednesday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汪天艾《夜的命名術》:阿根廷女詩人皮扎尼克的愛與死 作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夜的命名術:皮扎尼克詩合集》翻譯自西班牙語原版《皮扎尼克詩全集》,收錄了皮扎尼克生前以「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署名結集出版的全部詩作,以其六本詩歌單行本為分輯之界:《最後的天真》(1956年)、《失敗的冒險》(1958年)、《狄安娜之樹》(1962年)、《工作與夜晚》(1965年)、《取出瘋石》(1968年)和《音樂地獄》(1971年);另有輯七從原書附錄所列生前未結集出版的詩作中挑選了詩人生命最後三年的部分…"
Nov 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續上)最後是「命名術」的「術」字,這個字汪天艾用它的時候,想的一方面是煉金術的「術」的意思,因為寫詩這件事對皮扎尼克而言,是一個用詞語作為原料不停提純、精煉、不斷向萬物的本質中心靠近的過程。這種勞作裡包含著反復的嘗試與失敗,也包含著無盡的耐心與失望,甚至最後可能它整個都是一個偽命題,就像煉金術一樣,也許這個世界上最後根本不存在點石成金的配方,可是也已經不重要了。…"
Nov 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內部引力、本性、自然規律] 在被人注視的一瞬間,人的面孔似乎是不變的,因為這面孔演變的進程很慢,我們覺察不到。但是,只要看看這些少女身旁的她們的母親或姑媽,就能衡量出這些線條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多少距離。一般來說,奇丑無比的家伙在內部引力之下,其線條已經到了目光無神、面龐完全落到地平線以下再也沐浴不到陽光的時刻。…"
Nov 1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愛墾APP:意識形態·集體表達·電影運動~~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認為,情感是意識形態的「起源」,意識形態從情感中被轉譯,情感也是意識形態能夠堅持或持續的原因。這個觀點與本雅明(Walter…"
Oct 22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愛墾評註:陳明發·韓江的詩性散文~~至今已有9位亞裔作家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第九位是剛剛出爐一個星期的韓江。格外有意義的是,她是來自亞洲的第一位諾貝爾獎女作家,而且也是第一位1970年以後出世的作家。 我要加上兩個替她開心的私人理由:…"
Oct 21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愛墾評註:評論陳明發的情動詩性~~陳明發的詩作《夢見你走在大路上》以及情動轉折理論的分析,可以與柏格森(Henri…"
Oct 20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Forever Alone by Michael Wells

"愛墾APP:屠宰場的情動時分~~在韓江的小說《素食者》中,英慧成為「素食者」的轉變源於一場強烈的內在心理衝動,表面上是因為一個可怕的夢境,而深層次則涉及她對自己生活、身體及社會壓迫的反應。英慧的「素食」不僅僅是飲食習慣的改變,更是她通過身體反抗社會規範和壓抑的一種方式。以下是幾個關鍵章節,說明了英慧變成「素食者」的原因和她的內在心理動機: 惡夢的開端 英慧變成素食者的最初原因,是一場恐怖的夢。這一場夢充滿了血腥和暴力,給英慧帶來了極大的精神沖擊。英慧夢見自己置身於一個血腥的屠宰場,看到鮮血四濺、…"
Oct 17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Forever Alone by Michael Wells

"愛墾APP:夢·時間與情動時分~~之前傳言“比卡夫卡本尊還卡夫卡的中國卡夫卡”殘雪,是今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大熱門第一位。結果,又讓不少中華雪粉大呼“諾貝爾不值錢了”叫屈。反而被喻為“冷門”的韓國女作家韓江的得獎新聞公佈後,許多人才發現,在韓江的小說《素食者》裏,主角英慧因為一場屠坊的血腥夢,醒来後决定不再吃肉,而想成為一株植物。這恐怕也離不開卡夫卡了。…"
Oct 16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Forever Alone by Michael Wells

"愛墾APP:夢境作為情感和時間體驗的交匯點~~成為人類創造力來源的研究,跨越了心理學、哲學、文學理論和神經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以下是一些曾對這個主題進行研究的重要學者與理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在他的經典著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Oct 12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Forever Alone by Michael Wells

"愛墾APP: 海德格爾、柏格森和德勒兹眼里的時間~~在《時間與存在》(Zeit und Sein)中,海德格爾對「時間」的定義與他的存在論思考緊密相關。他並未將時間視為傳統意義上的線性、客觀實體,而是將其與「存在」的本質性聯系作為核心。海德格爾提出「時間」並非一種獨立的外在流逝,而是與「此在」(Dasein)的存在經驗密不可分,是存在的視域。 他在《存在與時間》(Sein und…"
Oct 10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召唤詩例(唐)李嶠〈風〉 解落三秋葉⑴,能開二月花⑵。 過江千尺浪⑶,入竹萬竿斜⑷。 [1] 詞句注釋 ⑴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裡指吹。三秋:秋季,一說指晚秋,農曆九月。 ⑵二月:早春,農曆二月,一說指春季。 ⑶過:經過。 ⑷斜:傾斜,歪斜。 [2] 白話譯文 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可以催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颳過江面能掀起滔滔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竹傾斜。 [2]…"
Oct 1
Margaret Hsing posted a blog post

張啟忠·神秘性與神性:論動畫角色「通靈」設計的神話思維 7

另外,通靈,不僅僅是神話的思維,也是一個童話的思維方式。「神話和童話故事都回答永恆的問題: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將怎樣在這個世界中生活?我怎樣才能成為我自己?神話的回答是明確的,而童話的回答是暗示性的;童話故事傳遞的信息可能暗示著解決方法,但從來不把它們清楚地表述出來。對於兒童是否應當,以及如何將童話故事所揭示的關於人生和人性信息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童話故事總是留待他們自己去想像。」[13]兒童像偉大的哲學家一樣探尋著對永恆的、基本問題的答案———我是誰?我應當怎樣應對生活中的問題?我必須成為什麼人?但他在尋求解答時,是以泛靈論作為思維基礎的。由於兒童不能確定他的生存是由什麼組成的,首要的問題是「我是誰」。「兒童一旦開始走動並且產生了好奇心時,就開始了對他的我身份問題的思考。當他窺見自己在鏡子中的影像時,他不知道他所看見的是真的他,還是另一個很像他的孩子站在這道璃牆的後面。他要通過探究來弄明白這另一個孩子是不是各面都真的像他。他扮鬼臉、做怪相,這邊轉動一下,那邊轉動一下,從鏡子跟前走開,又跑回鏡子前,想弄清另一個孩子是走開了呢,還是仍然待在那里。雖然年僅三歲,這個幼兒已經遭遇了個人身份的困…See More
Oct 1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愛墾APP: 陳明發《寵物》一詩的認知詩學意涵 夢中的寵物 染上各種顏色 各種姿勢 都不見本色 一直在掉毛 一直沒醒來 作者這首完成于2023年9月25日的短詩,或可透过認知詩學的視角,作幾方面的欣賞和分析: 圖像生成與想象力的激發…"
Sep 26

Margaret Hsing's Blog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2

Posted on October 16, 2024 at 11:30pm 0 Comments

相反,基於關係性情感的概念(→情感),我們將關注在特定媒介形式和媒介化的交流形式中表現為情感效果的那些媒介實踐。從這一視角出發,情感動態並不歸於個體情緒——相反,它們本身指向主體化的過程。表達「我感到」的「我」總是一個被媒介化的受影響效果,找到了一種符號化的表達形式(→感受)。這種表達形式本身植根於話語生產的知識體系和媒介實踐中。這些實踐可以因藝術(產生審美愉悅)、社會(例如教育目的)或宗教(儀式目的)的動機而被驅動。它們可能旨在娛樂、形成特定的行為習慣,或生成歸屬感。這些實踐規定了那些使人能夠首次體驗並表達「我感到」之類情感的位置。我們在概念化中提出的「我感到」總是指向主體化效果,反映出歷史性話語、文化實踐及權力和控制的技術,這一切都被各種媒介所結構化。…

Continue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1

Posted on October 15, 2024 at 5:30am 0 Comments

「情動詩學」一詞源自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這一理論被視為詩性思維的奠基文件。它描述了某一藝術作品——在本章中,我們將關注電影影像——如何構建觀眾的情感參與。亞里士多德的「淨化」(catharsis)概念(1953年)也許是通過媒介調節情感的最著名模型。它區別於其他使人情緒化的藝術手段,因為它包含一種特定的情感動力。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悲劇旨在通過戲劇性場景的安排,逐步強化「悲劇情感」(恐懼與憐憫)的激發。在此,正是修辭意圖決定了情感的性質、強度和層次。情感被激發,以便得以有目的地釋放、淨化或消解。…

Continue

張啟忠·神秘性與神性:論動畫角色「通靈」設計的神話思維 7

Posted on August 23, 2024 at 3:59pm 0 Comments

另外,通靈,不僅僅是神話的思維,也是一個童話的思維方式。「神話和童話故事都回答永恆的問題: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將怎樣在這個世界中生活?我怎樣才能成為我自己?神話的回答是明確的,而童話的回答是暗示性的;童話故事傳遞的信息可能暗示著解決方法,但從來不把它們清楚地表述出來。對於兒童是否應當,以及如何將童話故事所揭示的關於人生和人性信息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童話故事總是留待他們自己去想像。」[…

Continue

張啟忠·神秘性與神性:論動畫角色「通靈」設計的神話思維 6

Posted on August 10, 2024 at 4:30pm 0 Comments

可見,經歷了一個洞穴或通道進入了靈異世界,不是動畫人的閒來之筆,而是有原始人的「通靈」方式作為原型。如何里解「原型」呢?原型,出自希臘文「archetype」,意義為「原始的或者原初的形式」,與神話中的「母題」同義。榮格認為:「東方人察看由很多事實組成的集合體時,他們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接受的,而西方人的思維卻將其分解為很多實體與微小的部分。」[10]



他提出「原型」的本義與中國的老莊哲學中強調「共時性」的「道」更近,即整體狀態中包含一切。另外,「『原型』具有恆久歷時性。恆久歷時性指『原型』能與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環境具體條件和具體的個體事物結合一起,而形成種種不同的具體表現形態,即形成它的置換變體」[11]。…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