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隨著“一帶一路”文化合作倡議建成顯學,“軟實力” (Soft Power)也備受關注。
美國學人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率先提出此概念;他認為,一個具有軟實力的國家享有柔性的國際影響力,其所倡導或奉行的價值理念、政策戰略與制度安排等,將獲得他國自願認同與配合;在國際事務中無須通過軍事或經濟等強制方式也能贏得支持。
北婆羅洲鄉土攝影家劉富威 作品《2013年沙巴豐收節》
Tags:
Albums: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Location: 沙巴亞庇,Kota Kinabalu,Sabah
Comment
曹林·作爲一種文化資本的評論表達
摘要:在社交媒體和大衆傳播的媒介化語境中,善於表達自己觀點的人更有優勢。
評論作爲新聞職業的核心素養,在塑造“多面手”和“快槍手”上起到了訓練作用。其實,評論不只是新聞職業的核心資本,也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可通用的文化資本。
從法國哲學家德布雷的媒介學的角度看,我們今天遠遠不只是在使用作爲外物的媒介,而是身心都已經沉浸到媒介域中,成爲媒介化的人。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媒介化的過程。我們通過朋友圈、微博、抖音表達和交流,獲取信息,闡釋觀點。而在社交媒體和大衆傳播的媒介化語境中,善於表達自己觀點的人更有優勢。
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評論能力都會成爲你的競爭優勢。功利地説,諸多考試涉及評論冩作。高考作文是冩一篇評論(議論文),研究生考試要冩評論,公務員考試要冩評論,很多單位的招聘考題往往也有評論,因爲評論最能考察一個人的綜合素養。在一家單位,文章冩得好,善於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是一種優勢。評論冩作也能養活自己,當下自媒體的內容創業,基本上集中在評論冩作領域。
我從2002年開始冩評論,至今已快20年。我一直以爲受我評論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學新聞的大學生,很多聽過我講座的大學生説是看了我的評論後才選擇新聞這個行業並進入媒體的。評論能影響一個年輕人,甚至能影響他的擇業,是一件多歡喜的事啊。
沒想到,比新聞專業學生關注我評論更多的,竟然是高中生。我的公號“吐槽青年”評論區裡有一些有關的留言,讓我覺得很驕傲。一位叫“子夜雪花”的家長留言説:“曹老師,今天我是專門來感謝你的。閨女是18屆的高考考生,高三第一學期接觸到您的公衆號,我每天打印出來給她看,她的議論文進步很快,今年高考語文121分,考上福大建築學,真心感謝。”還有一位叫“荳芽湯”的家長説:“‘子夜雪花’的孩子是2018年高考生,進福大,我孩子也是,進了福大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我的孩子也是聽老師建議關注曹老師,關注時事、分析冩作結構,今年高考語文131分,好像是市裡語文最好的,我也要感謝曹老師。”(以上兩段評論引自我的公號“吐槽青年”文章後的留言,見2018年10月公號評論)
大連一所最好的中學,幾位語文老師也在向學生推薦讀我冩的那些評論。我聽一個在行業內很有聲望的語文特級老師講,她所在的語文組專門做過對比試驗,讓高一一個班的學生讀我的評論,跟高二一個沒讀的班作比較,讀過的那個班,作文和語文成績有明顯的提高,同題作文下,讀過的高一班,水平明顯高於沒有讀過的高二班。
我知道,我的評論沒有那麼神,對冩作無法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有兩點對學生是有幫助的,其一是刺激他們多訓練,很多話題激活他們的表達衝動,活絡他們的思維;其二是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的眼睛從應試課本中抬起,多關注時事和社會,訓練觀察同一時事的不同視角。高考作文,考察的也正是快速流暢的冩作能力和開放敏銳的思維。
當然,這絶不只是“術”的層面,而事關邏輯和思維的訓練。一般人會認爲理解了才能表達出來,而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認爲,不是先理解而後表達,表達就是一種理解,表達出來了,才説明真正理解了。所以我的評論冩作理論會更多訴諸邏輯和思維的訓練。當一個人思維和邏輯清晰了,評論表達自然不會成爲問題。
《時評冩作十六講》是我在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近10年評論教學的梳理,各章節基本按一個學期16節課的內容安排,在結構和內容上與2012年出版的《時評冩作十講》有很大的不同。經過近10年的沉淀,我對新聞評論冩作的一些想法更加制統和成熟,特別是我在經歷博士階段的學術訓練後,更注重對理論的梳理和冩作規律的提煉。比如我在這本書裡針對構思提煉了“抓手論”“身材論”和“冩作的基準線理論”,並把一些學術理論應用到冩作過程中,比如佈迪厄的“誤識理論”、闡釋學中的“陌生化理論”、社會學的“框架理論”。藉助這些理論工具發掘評論的不同角度,讓作爲緘默知識“不可言傳”的評論經驗成爲一種可以教、可以學習、可以積累的顯學,成爲一種經過訓練可以得到提昇的學問。(作者爲中國青年報編委;2019-12-02;來源:青年記者)
HORIZON-CL2-2023-HERITAGE-01-02: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or a sustainable climate transition
Action typ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ctions
Opening date: 14 December 2022
Closing time: 14 March 2023 17:00 (Europe/Brussels)
Budget per project: € 4 000 000 of total € 12 000 000
Estimated number of projects funded: 3
Scop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CI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growth and job creation in the European economy. Moreover, the CCIs play a key role in shaping culture, values and perceptions acros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beyond. Thus, the role of the CCIs in achieving the European Union’s climate transition objectives is crucial.
At the same time, the CCIs are characterised by a large and diverse number of chiefly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s well as by hefty differences across geographical and sectorial divides. Large parts of the CCIs, thus, lack the capacity to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adapt to and thrive under the climate transition, not to speak of driving this transition.
Specific approaches are therefore needed to enable Europe’s CCIs to develop their full potential to support a sustainable climate transition.
Proposals should provide for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n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model, or a portfolio of approaches, that address this challenge. A suitable set of CCI sector(s) or/and cross-sectoral issues should be selected to focus on, which allow significant impacts to be achieved.
The approach(es) developed should address the adoption of new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s, including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possibly the development or adaption of new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as well as gaps in skills and capacities. The proposed models should be valid across different Member States/Associated Countries (where appropriate including regions), and address the needs of small, micro as well as larger companies. Different Member States/Associated Countries should therefore be involved, as well as a wide set of stakeholders including concerned policymaker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solutions developed are effective and realistic.
Solutions may involve the use of platforms or networks to facilitate sharing investments, facilities or competencies among several companies or across sectors. In such cases, established platforms, networks or clusters for CCI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o avoid duplication of efforts.
Remarks
Projects should contribute to all of the following expected outcomes:
• Enhanced and upd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CIs) in relation to a sustainable climate transition.
• Research and knowledge-based approach(es) on how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 including use of new technology, can make Europe’s CCIs true drivers of a sustainable climate transition.
•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help European CCIs become better prepared to adapt to and contribute to the climate transition in line with the 2030 goals spelled out under a European Green Deal. (https://ec.europa.eu)
Note:
Proposals should build on existing knowledge, activities and networks, notably the ones fund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Furthermore, link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synergies sought with closely related actions, such as relevant R&I actions funded by Horizon Europe or Horizon 2020. In particular, when appropriate cooperation with projects funded under the topic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or a sustainable climate transition’ of the Horizon Europe Cluster 2 2024 calls should be sought. (source: https://www.timemachine.eu)
The ten pillars of sustainabl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 presented in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playbook
Malaysia Design Development Centre (DDEC)
Ditubuhkan pada tahun 2007, DDEC adalah pusat sehenti reka bentuk pilihan usahawan Malaysia. Sehingga kini, DDEC telah banyak membantu usahawan Malaysia memperkukuhkan imej syarikat serta produk dan perkhidmatan yang ditawarkan, melalui pelbagai solusi kreatif.
Dengan 14 tahun pengalaman dalam industri dan barisan pereka berpengalaman dari pelbagai bidang, DDEC menawarkan pengalaman reka bentuk yang dinamik, inovatif dan lestari untuk pelanggan kami dari pelbagai sektor, melalui solusi kreatif yang lengkap. Malah, DDEC adalah pusat sehenti reka bentuk terpilih dalam kalangan usahawan Malaysia untuk ke peringkat yang lebih tinggi.(https://ddec.my/)
雷小華:中國文化在RCEP合作中如何展現「美美與共」?
地緣相近的中國與東盟各國,在日益緊密的交流合作中,雙邊文化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風味獨特的東盟美食通過廣西憑祥口岸「飄香」中國各地,預包裝柳州螺螄粉等中國美食亦在東盟備受歡迎。
為順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實施,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博會」)的服務範圍將向RCEP成員國拓展,雙方文化交流愈發密切。在中國與RCEP各國經貿合作日漸緊密的背景下,應如何豐富人文交流,展現文化間「美美與共」?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國別研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雷小華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進行解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對雙方文化交流產生哪些影響?
雷小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十多年來,中國與東盟90%以上的7000多種商品關稅降為零。這對兒童玩具、廣播影視器材、文化節目以及影視劇、電影、動漫等服務貿易的進出口起到促進作用。
當前,中國對東盟的投資方向,正由傳統的基礎設施領域逐步向旅遊景區、旅遊服務平臺、廣播影視等文化類基礎設施轉變,甚至參與文化類節目和產品製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東盟國家文化類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豐富了東盟國家文化產品。
同時,中國與東盟已互為最主要的旅遊目的地之一。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中國與東盟雙向人員往來創新高,超過6500萬人次,每周往返於中國和東南亞之間的航班近4500架次,中國赴東盟國家遊客3907萬人次。
隨著文化產品貿易擴大、文化類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以及人員往來規模迅速增長,中國與東盟文化交融的民意基礎日益夯實。
中新社記者: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給中國人的餐桌帶來哪些變化?
雷小華: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強大的內需市場,特別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給東盟國家帶來巨大出口機遇,特別是農產品和當季水果。如越南已有9種水果可以出口至中國,正在洽談的還有7種。今年春節期間,泰國的榴蓮、山竹,越南的菠蘿蜜、火龍果以及大量水產品經廣西進入中國市場。
東盟國家物美價廉的商品,不僅豐富了中國消費者的餐桌,而且讓早年比較昂貴的水果價格日益親民,榴槤、山竹、菠蘿蜜等已成為中國普通百姓餐桌上司空見慣的水果。
中新社記者:中國和東盟文化相近相通,這對自貿區建設起到哪些作用?
雷小華:中國與東盟地緣相近、民俗相通,彼此熟悉對方,能用最舒適的方式進行交往,相互猜忌和顧忌較少,有利於提升雙方互信水平,全面推進自貿區框架下全方位高水平的合作。
同時,因為文化相近相通,雙方交流語言障礙不多,溝通起來更加方便、暢通,有利於雙方人員往來和經貿合作。中國與東盟互為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就得益於此。
此外,文化的相近相通讓雙方彼此熟悉對方風俗習慣,有利於企業在當地市場開展調研,生產或推廣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各國消費者的需求,有利於實現開拓對方市場和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的目的。
中新社記者:中國與東盟之間人文交流淵源久遠,雙方以人文交流推動經貿合作的經驗,對RCEP建設有哪些借鑒意義?
一是相互尊重,包容互鑒。中國倡導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做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真誠朋友和戰略夥伴。正是有了相互尊重,中國和東盟之間形成了「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局面。中國與東盟國家歷史文化多元包容、各具特色,民間交往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交流渠道不斷拓寬,各領域交流密切活躍,民眾往來愈益頻繁,交流特色品牌不斷湧現。「親戚越走越近,朋友越走越親」,這個道理也適用於與RCEP國家的交往合作。
二是充分發揮華僑華人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東盟國家有大量華僑華人,他們不僅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也促進了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三是不斷夯實民間交往基礎。中國與東盟的教育、旅遊等人文交流具有龐大規模,這些是雙邊關係走深走實的基礎。
中新社記者:中國和RCEP成員國在經貿文化方面有哪些差異性和互補性?中國文化怎樣才能更好地走向RCEP成員國?如何呈現文化間的「美美與共」?
雷小華:中國與RCEP成員國在政治製度、宗教、意識形態等方面差異性較大。傳播中華文化和文化間「美美與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一是發展更緊密的戰略夥伴關係。在地區形勢日趨複雜、雙邊關係遭到域外國家干涉的情況下,中國應與RCEP國家堅持對話合作的大方向不動搖,以真誠溝通促進理解信任,以求同存異妥善處理分歧爭議;加強高層交流、接觸、政策溝通,擴大各層級互訪,促進治理經驗分享,確保東亞合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是以更包容的心態看待彼此文化差異。正確看待和尊重彼此文化差異,兼容並蓄,相互欣賞對方的優秀文化;針對不同國家、受眾群體,根據政治體製、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分出多個層次,製定「一國一策」;加強文化產業合作,鼓勵文化產業包容性發展。
三是加強市場調研,開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文化產品。正因有差異性,才要加強市場調研,充分了解各國民族習慣和消費習慣,針對不同國家量身定做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例如用更多本地推廣平臺和代言人進行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
中新社記者:廣西南寧舉行的東博會,是促成中國和東盟文化交往和文化貿易的「南寧渠道」。RCEP生效實施後,東博會服務範圍將向RCEP拓展,未來南寧是否會成為中國和RCEP成員國文化交融的中心?
雷小華:未來,南寧可在中國和RCEP成員國文化交融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用好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平臺功能。推動平臺從服務中國—東盟「10+1」向服務RCEP成員國拓展,開辟服務貿易專題展區,進一步擴大文化貿易規模,提升對文化類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水平。
二是積極實施高層對話平臺提升行動。承辦好中國與RCEP國家建交周年紀念活動,鞏固與RCEP成員國的「朋友圈」,辦好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展、中國—東盟博覽會動漫遊戲展等多邊活動,並將其擴展到RCEP成員國,為促進中國與RCEP國家的人文交流發揮積極作用。
三是進一步深化人文交流。繼續舉辦「東盟文化周」、美麗中國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動;在鞏固傳統人文交流基礎上,拓展科技合作、公共衛生合作、環保合作、國際減貧合作、數字經濟合作等新領域。
四是提升廣西面向RCEP成員國的國際傳播能力。通過創新傳播方式和內容,努力將中國故事、中國形象經南寧渠道傳播到RCEP國家,讓更多民眾了解全面、立體、生動的中國。(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2022-03-17))
西沐:“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取向與維度
習近平: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黄偉宗:持續發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全方位發揮海洋文化軟實力
培養跨文化能力手冊 : 故事圈
品牌必備圈層營銷指南:破圈三板斧,玩轉圈層營銷!
青年誌轉圈層
如何破圈?5000多字講述破圈背後的文化光譜
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尋回最早最單純的遊學情趣,
“寓教於樂”的個人意義,
就是玩出一片天,
在陌生的城市,
用另一種材料思考,
用好奇,觀察後再現另一層面現實的自我
韻味悠長、情在詞外。
體驗跟著自己一輩子。
(2005年 倫敦設計博物館)
延續閱讀
桌上遊戲(Board Game)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何畏:加快構建國際傳播的中國敘事體系
Kung-Fu Movies That Inspired Their Hip-Hop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大馬儒商駱文秀
駱文秀(1915年-1995年),福建惠安人,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白手興家的典範。他發達的原因很簡單,就因為非常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僅此而已。他的名語:小時候根本沒時間夢想,長大後更沒有時間去後悔 。
駱文秀是著名的企業家,出身貧寒,自中國南來身無分文,卻能成就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業,有人說是運氣,真的是這樣嗎 ?
本來只是摩托車修理店的學徒,用心學習,儲蓄籌備為自己開店,進而創立檳城的黃色巴士公司。在馬來亞淪陷時,日軍與英軍把他的巴士車隊充公,和平後再接再厲復興公司,同時也代理英國腳車。
他到日本東京度假,一輛摩托從計程車旁呼嘯而過,他立刻指示計程車司機窮追,把摩托攔截下來。摩托騎士一臉茫然,駱文秀看清楚了摩托的品牌後,他告訴摩托騎士,從沒聽過這麼順暢美妙的的引擎聲音!
緊接著他找上本田 Honda的老板,說服對方由他在馬來亞代理經銷,大膽嘗試,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日寇侵襲仇恨猶新,不是容易推展的新產品。惟事實勝於雄辯,從此,事業扶搖直上,成為1970及1980年代馬來西亞首富 。
幼年在中國福建省惠安縣赤石鄉撿拾豬糞供做燃料,完全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十二歲離鄉別井到檳城謀生,初時找到一份汽車修理學徒的工作,在晚上還幫人洗巴士掙錢,每輛收取10仙,月薪只有三元。
18歲的那一年利用2000令吉積蓄,一口氣買下11輛殘舊巴士,將這批修復過的巴士,以1萬2000令吉脫售,雄心萬丈,再利用盈利買下39輛巴士。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財產被入侵的日軍充公,變成一無所有。在1945大戰結束後,東山再起,轉賣腳踏車、輪胎及摩多零件等,也將業務擴充至售賣二手汽車,同時涉足運輸業及巴士業。
1958年,是駱文秀事業中的重要轉捩點。這一年他創立了東方實業,開始經營地產生意,在檳城與友人合資興建高級住宅,是檳州最早的發展商之一。
檳城人的情愫,駱文秀創立的檳城黃色巴士交通工具留下深刻印象,對全馬各地城鄉地區的人們,耐用的本田電單車在過去半個世紀陪伴著走過無數漫長的路程 ,對新一代的中產階級,造型優美、素質卓越的本田汽車更是夢寐以求的代步工具。
駱文秀創立的事業都緊貼時代的脈搏,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駱老於95年2月17日逝世,所創造的事業,以及對慈善事業的熱誠,甚至帶有傳奇色彩的創業經過,都令人緬懷,所創辦的東方實業及文秀集團,不僅是帶動經濟成長及製造更多就業機會,而是將本田汽車的優質文化帶入大馬,改變了大馬人的生活品質。
他是大馬華人企業家白手興家的典範。
駱文秀本來只是摩托車修理店的學徒,一輛摩托呼嘯而過讓生命起了重大變化 ! 本田摩托車被引入大馬也並非一帆風順,當時的人民不信任日本貨,認為是較低劣的產品,使他在推銷時面臨困難,甚至被人取笑。
駱文秀唯有以分期付款方式賣出。過了一段時期,日本貨提升品質,加上他不斷努力推展,終於使本田成為大馬銷量第一的電單車。
1963年本田在全馬電單車大賽中贏得冠軍,民眾信心大增,從63年至90年代本田電單車在大馬的銷量年年高居第一,99年的業績更突破250萬輛大關。
本田機構老板本田宗一郎與駱文秀皆出身微寒,一樣當過汽車修理員,背景十分相似,盡管語言不通,卻結成好友,頗有英雄惺惺相惜的味道。
除了電單車及汽車業務外,另一項重要的事業,便是產業發展。作為國內地產界的先驅,早在1945年便開始收購土地及發展房屋業。
基於 "人口會增加,土地卻不會」 這種信念,大量收購土地,長期累積土地,成為檳城的大地主兼國家首富,當然也包括了浮羅交怡的地皮。
當時的土地不值錢,直到1989年政府在舉辦共和聯邦首長會議後,宣布將該島開發為旅遊及免稅區,浮羅交怡地價一夜暴漲,投資也跟著水漲船高。
他與同輩的傳統華裔企業家一樣,投資方法講求保守穩重,不主張通過大量借貸來擴展業務或經營生意。此外東方實業也不涉及企業並購活動及參與投機性商業。這種保守的投資策略,使到公司擁有大量現金,能夠從容應付經濟風暴並繼續取得可觀的業績。
除了經營汽車及電單車分銷及裝配業務外,文秀集團及東方實業的業務也包括產業發展、金融、園坵及酒店業等,業務遍及東南亞。
這位白手興家富豪的座右銘是 :勤奮、膽識及講求信用。沒接受過教育,只能以福建話及馬來語交流,由於腦筋清醒眼光獨到懂得挪用專業人才,使到業務能茁壯成長,歷經風暴而不倒。
駱文秀的經商天才更受到大馬銀行公會及亞洲管理學院的肯定,推選為大馬十大企業家之一,只可惜展翼乏力矣!白手起家的同鄉人駱文秀 。
鍾永有《黃乃裳港主開辟詩巫》
這些華族新移民來自中國福州,他們是在具有遠見的領袖黃乃裳率領下,來到為處於拉讓江兩岸也就是詩巫盆地區域,開天闊地,建立詩巫新墾場。
1900年,黃乃裳從中國福州首先抵達新加坡,並且會見了當地許多華人商賈,其中一位就是他的未來女婿林文慶博士。林文慶告訴他的未來岳父說,白人拉惹正在尋找華人勞工到砂拉越開發墾殖場。
於是,黃乃裳馬上啟程前往古晉,然後由古晉的華人甲必丹王長水介紹他給白人拉惹認識。接著黃乃裳與拉惹查爾斯 • 布洛克,締結了一份包括三十一項條款的協約,把福州人送到砂勞越第3省的詩巫周圍地區去墾殖。
接著拉惹在詩巫地區進行地方勘察,最後他決定以新珠山作為第一個墾殖區的開發地點。
大多數福州籍墾殖民為基督教徒,當他們抵步時,每人分得一個小茶壺、一把鋤頭、一張草席。茶壺是給人泡茶解渴的東西,鋤頭是幹活不可或缺的工具,辛勤自耕自食,生活十分艱苦。
一項於1906年所進行的人口調查,發現在將近1000名南來的福州人當中,只剩下500名,其餘500名或是自行離開,或是死於新舊疾病以及慘遭溺斃或是在莽林失蹤。
詩巫也因為有了黃乃裳高瞻遠矚領導和許多福州先賢犧牲,發展到今天欣欣向榮,而砂拉越的其它地區也在各個籍貫華人群體的群策群力,合作無間,加上與各個達雅人、馬來人等諸友族同胞攜手並肩努力,團結一致,與政府協作,共同開拓砂拉越。
華人在婆羅洲島與各族融合
婆羅洲島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的多元化社會,社會和諧是婆羅洲島各區域社會向前邁進的基石,不僅各個籍貫華人群體應該溝通,打破籍貫主義的無形枷鎖,促進籍貫融合和交流,與此同時,各個種族之間也應去除先入為主的成見,兄友弟恭,加強交流,互相理解。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區域的婆羅洲島早於3000年前,就已經建立起命運共同體的紐帶聯系。華人群體承載的5000年優秀傳統中華文化不僅在婆羅洲島上發揚光大,並也成為婆羅洲島上在地土著文化與來自中國大陸的中華文明文化融合成一體,成為婆羅洲島上一種特有的多元特質。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