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焦明光影:微電影數據分析報告

微電影指的是在電影和電視劇藝術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小型影片。

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可觀賞性,適合於多媒體及現代化網絡、手機視頻、電梯廣告等多種平臺展出播放,更具有娛樂性、創意性和廣告價值,是時代賦予電影文化的新理念。

目前,互聯網平臺,是微電影發行和投放的主要渠道。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互聯網已經成為網民日常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將近 90%的網民都會選擇網絡作為自己日常的信息渠道。

特別在各種重大事件發生時,互聯網更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優勢。

微電影受眾分析

微電影受眾中,98.7%的用戶使用寬帶接入看視頻。其中,60%以上的微電影受眾擁有 2M 及以上的帶寬接入。與往年相比,微電影受眾的網絡接入條件有明顯改善。 微電影受眾平均每周在網上看視頻花費的時間為 10.2 小時; 38.6%的微電影受眾每天至 少一次上網收看視頻節目。

使用瀏覽器觀看的微電影受眾占比 84.4 %, 使用視頻客戶端播放軟件的用戶占比 70.4% 在線觀看微電影的比例快速提升,占比高達 95.4%;找到需要的視頻資源後,下載觀看的用戶占比 47.6%。

電影、電視劇是微電影受眾最為喜愛的內容,用戶觀看比例分別是 92.6%和 87.2%。

新聞、資訊、時事類的視頻節目在近年也比較受網民的青睞,觀看的用戶比例達 74.5%。

電視直播類節目受歡迎度位居第四位,收看比例達到 67.8%。

微電影受眾特征

微電影受眾的男女性別結構比為 60:40,男性比例高於女性,並呈現增長趨勢。

微電影年輕受眾為主,70 後”、“80 後”所占比例小幅增長。 微電影受眾的學歷結構以初、高中為主,中等學歷用戶比例上升。

學生群體和職場工作人員是微電影受眾的主體人群。

微電影受眾屬性

 1. 性別分布眾中男性比例高於女性,並呈現增長趨勢。在本次調查中,微電影受眾的男女性別結構比為 60:40,男性用戶占比高於女性 20 個百分點。與往年相比,近年微電影受眾中男性占比保持增長趨勢。

2. 年齡分布微電影年輕用戶為主,“70 後”、“80 後”所占比例小幅增長。微電影受眾中, 19 歲以下、20-29 歲、30-39 歲的用戶分別占比 30.1%、32.3%和 22.5%。

與往年相比, 微電影受眾中 30-39 歲的“70 後”群體和 20-29 歲的“80 後”群體所占比例分別增長 了 3.7%和 1%;隨著這兩部分人群正在成為社會生產、消費的主力人群,微電影的媒體影響力和媒體價值將快速提升。

 3) 學歷分布微電影受眾的學歷結構以初、高中為主,中等學歷用戶比例上升。微電影受眾中, 高中學歷用戶所占比例達到 41.5%;其次是初中學歷的用戶,占比 21.8%;大專和大學學歷的用戶分別占 15.1%和 15.9%。

與往年相比,高中、大專學歷的用戶占比略有提升, 這與網民整體的學歷結構發展趨勢基本一致。

4) 職業分布學生群體和職場工作人員是微電影受眾的主體人群。學生是網民構成的主要群體, 也是微電影受眾中的主體人群,目前學生在微電影受眾中占比達 31.1%。

隨著網民向不同人群的滲透普及,學生群體所占比例開始逐漸降低;除學生外,企業、公司的工作人員(包括領導) 、個體戶、專業技術人員分別占比 20.5%、15.8%、12.3%。

與往年相比, 微電影受眾中,職場工作人員的比例逐漸上升。

5) 收入分布微電影受眾的整體收入水平增長。微電影受眾中,收入在 1500 元以下的群體占比 44.9%。與往年相比,低收入群體所占比例下降了近 9 個百分點。收入在 1500 元以上的用戶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微電影受眾的整體收入水平有所增長。

(此處收入指平均每月收入, 包括工資、 投資收益、 來自父母或他人的資助、 獎學金、養老金等收入)

6) 城鄉分布城鎮微電影受眾占比增長。微電影受眾的城鄉分布比為 80.2:19.8;與往年相比,微電影受眾中城鎮用戶所占比例增長, 這與城鄉的互聯網使用條件和城鄉居民的媒體使用習慣密切相關。 微電影使用頻率

 7) 微電影使用頻率近年,38.6%的微電影受眾每天多次上網收看視頻節目。其中,17.9%的微電影受眾每天多次上網看視頻;平均每周看微電影不到一次的用戶占比 25.9%。 與往年相比, 微電影受眾上網看視頻的頻率下降。

微電影受眾上網看視頻的頻率下降與目前用戶收看 的視頻內容密切相關。根據調查,90%左右的視頻用戶在網上看的視頻節目是電影和電視劇,這種內容播放時間較長的視頻節目增加了用戶單次訪問視頻網站停留的時間, 用戶使用粘性增強。

 8) 微電影使用時間 微電影使用時間 在本次調查中,微電影受眾平均每周在網上看視頻花費的時間大約是 10.2 小時。

其中,2/3 的用戶每周上網看視頻不超過 10 小時,每周平均上網看視頻 10 小時以上的 用戶占 28.8%。從微電影受眾每周在網上看視頻花費的時間來看,微電影已經發展成為 人們獲取視頻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

《愛墾電影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Views: 338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19, 2015 at 8:20pm

何緯豐·微電影是時候標準化

這兩年「微電影」這詞逐漸進入了大家的眼簾,也常被大家掛在嘴邊。其實引發這新視頻模式的出現歸類起來共有四大原因,包括快文化趨勢、碎片化人生、大數據時代以及互聯網成為推廣的主要渠道。具體如下:

1、快文化趨勢—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大眾興趣已出奇地快來快去,隨之帶動的文化熱潮也都與「快」字聯繫緊密:西方快銷式服裝品牌、快時尚、快餐式食文化……。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忙碌,對一分一秒的分配與把握都變得相當重要。

2、碎片化人生—大眾習慣了每天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接收的信息也越來越多且繁雜,生活的時空與腦袋所應付的信息更多時候是不一致的,看看在地鐵車廂中拿著手機讓靈魂走到辦公室、玩手機遊戲、看影視產品的現象以及與友人聊天的情況等,便可見現代人的心靈和生活特徵都越來越碎片化。

3、大數據時代—科技的發達令數據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快捷,雲數據的發展讓大眾依賴龐大的信息數據作交流,儲存量已經到氾濫程度。

4、互聯網成推廣主要的渠道—方便快捷的互聯網和手機上網模式已成為大眾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已上升到任何傳統媒體都無法取代的地位。在一人一機的時代,這平臺便成為廣告主關註如何利用互聯網的渠道、去向以及目標客群去推廣的方法。

在這樣的前提下,一種在網絡平臺上悄然興起的新媒體表達形式「微電影」,正在急速擴張著其影響力。

微電影的定義及由來

「微電影」的「微」,並不代表微小、簡短,而有著微波、電波之意。作為互聯網發展中的衍生物,「微」字還具有數碼化、可隨手機移動推送等特殊意義。

而這個充滿創意的詞彙是中國人的原創發明,與2009年開始流行的「微」博、2011年大熱的「微信」同樣成為「微」派,讓移動的「微」平臺上得到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使用者的大力追捧。

手機短片與微電影的分別

微電影與手機短片有相似之處,但卻有很大不同。「微」不代表「短」,而「電影」也不等同於「片」。微電影並不限於某種特定的拍攝工具,它與傳統電影必須把格式以膠卷作最終的拍攝形式不同,微電影製作者選擇用「電影」一詞來提升其作品中的嚴謹及質量,較一般「短片」顯得更為豐富和專業。

觀看微電影可用各種類型視頻播放器播放,但在快文化時代背景下,決定了觀眾對任何東西的耐性,在分散娛樂方式的選擇下,微電影是不適宜於過長的。

電影從出現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而學習電影製作的每個導演和製片人,在初期都是以短片拍攝作為創作的搖籃。今時今日的微電影,打破了以往短片的種種傳播限制,而製作也是採用更精良而合理價格的拍攝工具,並具備可被無限推廣的特殊能力,因此可以更好地讓年輕人入行擔任專業級創作搖籃的角色。

以香港為例,早在80年代已經有了具備「微電影」元素的影視作品,如1988年由梅豔芳、周潤發代言的鐵達時手錶廣告「天長地久系列」,1993年黎明與和記電訊合作拍攝的「天地線」系列廣告片,都充滿了故事和音樂的電影元素和質素,但當年由於沒有普及的互聯網配合,總體的格局不萛「微電影」。

手機及網絡推動是微電影的重要一環

除此之外,我們不得不提微電影誕生的幕後推手「移動運營商」了。2003年,手機科技正式進入3G網絡時代,用移動終端上網、看視頻的風潮開始興起。隨之一年後,第一部手機電影在美國出現。2004年亞洲的第一部手機電影《求愛123》,便是藉助手機內網渠道的推廣,影片分段安排播出並加入廣告植入及音樂等新鮮元素而產生的。因為市場推廣的策略,運營商至今也不打算公開放送。十年後的今天,用手機看短視頻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模式的一部份,而當時出現在手機上的這些短片,正是微電影的雛型。

2010年開創中國網絡電影成功範例的《老男孩》獲得上億點擊量及遠超同期票房電影的知名度,而2012年由吳彥祖主演的《一觸即發》更定下了微電影的形式和行銷方面的格局。

「一三五」標準法則

我在這裏嘗試以微電影「一三五標準法則」去解釋一下微電影的標準化基礎的建立,根據微電影的影響力和發展趨勢,把微電影標準化可令業界以更清晰的標準去進行製作,也令受眾包括廣告主以更清晰的標準去欣賞和以微電影作幫助行銷的參考指標。

「一」是指「一個目的」,「三」是三個元素,「五」是「五分鐘長度」。

微電影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快準狠」地抓住微電影拍攝的要點:拍攝整合速度快,對市場掌握要精準,宣傳推廣力度要狠,如此才能順應現代人的快文化的大趨勢。

而「三個元素」,即指:一、故事,二、音樂,三、新媒體平臺上的推廣效應。這三大元素,幾乎是微電影內容成功的必備元素。在微電影的製作中若依重要性排序,故事吸引度應為第一大要素,其次為音樂的動聽度和新媒體的推廣力度,當然如果適量地加入一些名人明星效應就事半功倍。

五分鐘的內容標準是較受爭議的環節,讓我解釋一下為何不是十分鐘或二十分鐘之類的設定。在惜時如金的今天,舉個例子:上班族群每天前往公司所用的半小時是如何利用的呢?如何能靜下心來看完一條視頻,都成為製作人頭痛的問題,加上來電和短訊的幹擾、移動設備的電量問題、上落車和進入電梯而不得不打斷手機的情況,將這些影響觀看集中力的因素分析,剩下的能連續性集中看足五分鐘其實並不多,而且今天大眾要求主題到位,開始一分鐘也吸引不了眼球,更遑論再好再長的內容在後面也會讓觀眾離棄的。所以五分鐘是較適合的微電影長度。

有太多廣告主和記者朋友都問微電影跟短片短視頻、廣告及MV的分別,在這裏我用一個參考對照讓大家更清晰瞭解(見圖表一)


較完整的微電影比賽參考

由香港無線科技商會(WTlA)開始舉辦香港流動影片節已經第七年了,是一個較具權威性的手機電影活動,同時主辦單位自2011年起每年四月份在香港舉辦「香港國際流動影片大獎」,今年已步入第四屆了。該獎由超過十個國家及地區共同參與,在獎項評選標準上,香港國際流動影片大獎對於「優秀手機電影」的標準定義也清晰闡明:對流動裝置屏幕的有效運用、創意及原創性、作品視訊及音效效果以及故事表達能力。在首屆創立獎項時明確規定參賽作品長度不得超過五分鐘。在其後兩年為令參加標準更具彈性從而鼓勵更多作品參與,標準拓寬為不超過十分鐘。

藉助互聯網世界,微電影有著被無限複製傳播的特點。而近年持續增強的影響力更可見這種新類型營銷產物透過社交媒體發揮,將有機會成為當代媒介的新興產業。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September 23, 2015 at 7:44pm

金馬創投會議·大馬3作品角逐

(臺北21日訊)臺北金馬創投會議正式公佈2015入選企劃案,本年度作品呈現質與量的爆炸性成長,最終決定增額選出30部企劃。除了臺、 港、中三地之外,還包括來自法國、日本、大馬、紐西蘭、新加坡等地的企畫入選。地主臺灣今年表現亮眼,有多達13件入選,尤其新銳導演精銳盡出。

大馬去年首度奪下創投百萬首獎,激勵之下,今年來勢洶洶,追上香港,擠身3強,紐西蘭則是首度入選。本屆創投評審亦堪稱夢幻,金獎名導許鞍華、賈樟柯和億萬製片葉如芬將代表金馬選出百萬首獎,今年的總獎額也創下歷史新高,也意味入選者能得到更大的實質鼓勵。

其中大馬有3部企劃入選《金馬創投》,包括剛在第27屆《大馬影展(Festival Filem Malaysia)》中拿下《最佳原創故事》、《最佳導演》、《最佳電影》的大贏家劉城達的《沒有頭的女孩》。劉城達曾表示,這是是一部中文喜劇電影。另 外還有田開良的《金河囡》以及沈紹麒的《稍縱即逝》。

許鞍華導演曾以《千言萬語》、《桃姐》、《黃金時代》三度奪下金馬獎最佳導演,影壇地位無庸置疑。享譽國的賈樟柯導演,則以《三峽好人》榮獲威尼斯 影展金獅獎,《天註定》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及原著劇本,製片葉如芬是臺灣電影穩健有力的後盾,曾獲得金馬獎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殊榮。2015年9月21日)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13, 2015 at 2:43pm

羅群·中國電影如何“講好”故事

從《星際穿越》的宇宙遨遊到《速度與激情7》的飛車狂飆,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已經讓電影的視聽體驗非常震撼。然而回望來路,百餘年來電影打動人的核心是什麼?不少業內人士以及絕大部分觀眾會回答:是編劇精心織就的好故事。

曾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傳奇影人歐文·撒爾伯格説過,編劇是電影行業最重要的角色。在中國,編劇的狀況如何?他們在以怎樣的方式創造故事?日前在京舉辦的中國電影編劇研討會上,多位編劇、電影人匯聚一堂,各抒己見。

編劇地位比作用低

“以前參加過一個電影項目研討會,會上有20多人熱心於討論電影的廣告植入,而談論劇本時卻只有一個人發言。大家都説劇本是一劇之本,但是實際上對劇本並不真正重視。”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編劇束煥説。

束煥的感受並非個例。目前,中國電影界動輒談論行業走向、産業鏈條、資源整合等宏大話題,而作為電影這門敘事藝術基礎的故事,以及故事的創造者——編劇,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我們並不是一味狂熱地追求自己在整個電影創作生産流程中的‘崇高’地位,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消費産品,演員、導演當然重要,但令我們感到不平衡的是,編劇目前的實際地位比其重要性低得多。”電影《親愛的》的編劇張冀説。

這種狀況之所以出現,除了電影生態之外,也有編劇自身的原因。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鐵東説:“很多劇本連基本的格式都不規範,更不必説故事了。中國的編劇行業內部缺乏明確的標準和規範,這無疑是對編劇整體地位提升的掣肘。”電影《大明劫》的編劇周榮揚也贊同這種説法:“電影編劇行業應建立起涵蓋劇本‘醫生’、劇本經紀等各角色和環節的生態系統。”

別被所謂“熱門IP”忽悠了

IP是近來影視圈當之無愧的熱詞,説白了指的就是內容,就是好的故事和角色。近來,越來越多的影視投資公司開始關注熱門IP,買斷、“囤積”甚至爭奪暢銷書、網絡小説的版權,這説明投資方日益意識到好故事的重要性,創作好故事自然少不了好編劇的智慧。據了解,當下的青年編劇中,許多是靠委託創作入行的,即片方把看好的熱門IP拿過來,由編劇將其改編成可供拍攝的劇本。

表面上,熱門IP讓編劇,尤其是出道不久的編劇快速找到狀態,但是電影《畫皮2》的編劇冉甲男從中看出了隱憂。她説:“其實很多片方買熱門IP都不是在買故事,而是在買話題,片方看重的是小説所擁有的大量粉絲。可是這些作品其實很難進行視覺轉化,它們除了讓特定年齡段和文化層次的讀者覺得很有代入感以外,並沒有堅實的人物關係,也沒有塑造人物的核心情節和出人意料的環節設計。”

改編這樣的所謂熱門IP耗費了編劇的精力,長此以往,還很可能對編劇的原創力造成傷害。不幸的是,時下的熱門IP中,冉甲男所批評的這種情況所佔比重不小。“我們也買過小説版權,很多小説的故事,我都不看好,但是我們一時間也挖掘不到更好的原創故事。我想這也是影視公司下一步需要跟編劇深度溝通的問題。”一位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説。

“地氣”怎麼接,這是門學問

“接地氣”本來是藝術創作的制勝法寶之一,可是許多影視公司負責人對這個詞的不當運用,使得“接地氣”成了讓中國電影編劇反感的語匯。很多編劇尤其是年輕編劇都遭遇過這樣的問題:辛辛苦苦寫出了劇本大綱甚至全部劇本,轉眼就被投資方否定——沒有具體意見,原因只有一個:不“接地氣”。

電影《心花路放》的編劇董潤年説:“很多老闆認為當下最流行、最賣座的就是‘接地氣’的故事。但是編劇應該有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一提筆就一心想著票房,僅僅考慮什麼好賣就寫什麼會把電影藝術毀掉。”

編劇普遍認為,真正的“接地氣”是故事能讓觀眾相信,能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給觀眾帶來審美享受。“誰都知道電影《哈利·波特》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觀眾很喜歡,因為裏面的情感和人性讓觀眾覺得真實。”董潤年説。

深諳美國電影界狀況的周鐵東説,上世紀40年代,美國好萊塢就有專家提出了“觀眾學”的概念,也就是研究觀眾為什麼在眾多藝術和娛樂形式中選擇進影院看電影,電影與觀眾存在著怎樣的關係。“‘觀眾學’涉及心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當我們被’接地氣’的問題困擾,就説明中國電影産業已經發展到有必要研究’觀眾學’的時機了。”周鐵東説。(2015年04月29日 來源:中國文化報)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13, 2015 at 2:28pm

黃昌勇·網際網路遇上電影的冷思考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盛大落幕,金爵獎等各歸其主,在初夏的雨季,上海市民享受了一年一度的電影饕餮盛宴。上海國際電影節成為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無論在本土還是海外最具影響力的節慶。我們注意到,在電影狂歡的背後,網際網路+成為今年電影節最為引人關注的主題詞,電影節組委會與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通過娛樂寶、淘寶電影等網絡平臺與影迷加強互動。同時,此屆電影節首次舉辦網際網路電影系列活動,包括網際網路電影展映、網際網路電影産業投資跨界峰會、網際網路電影上海高峰會和網際網路電影之夜四大活動;針對網際網路與電影行業的融合、大數據與電影製作等話題,搭建網際網路精英與電影人對話平臺。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認為,網際網路和電影結合不僅僅是出現在線播放器或者在線賣票,應是化學反應。這讓人想到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博納總裁于東的話。他説,未來傳統電影公司都將為BAT打工。事實證明,這一判斷並非虛言。一年來,國內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紛紛進軍電影業就是證明。這次電影節一方面借力阿里巴巴巨大的傳播渠道,彰顯網際網路對電影的傳播力,另一方面又通過多種活動,深層次、多角度觀察網際網路與電影的關聯。如何理解張勇的“化學反應”?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從上游的IP,到融資、製作、宣發、售票,以及與廣大觀眾的互動、衍生品的開發,在電影全産業鏈上,網際網路已經無處不在。但這還不是所謂的“化學反應”,只是傳統電影産業鏈的升級而已。比如網絡文學成為電影腳本的新寵,與傳統的導演從雜誌選擇好的小説進行改編並無實質性的區別;網際網路包括大數據介入票房分發,也僅僅是渠道升級和變化;網際網路企業進軍電影,與其他金融資本進入電影産業一樣,也都是一種投資行為,網際網路企業紛紛進軍電影行業,只能説明在經濟持續下行的嚴峻形勢下,資本在市場有了更加敏銳的選擇。

真正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是,網際網路是否能夠從本質上改變電影,這才是能否判定“化學反應”的要義。

我們認為,電影本質上不會因為網際網路而改變。網絡電影、手機電影或者微電影與傳統院線電影最大的區別可能僅僅在於長度不同。電影誕生初期,電影的長度正如同今天的微電影一樣,也一律是短片,所以電影的長短不決定電影的本質。網際網路雖然給電影提供了無處不在的傳播渠道,但正如在電視上播放電影一樣,也僅僅是媒介的改變,人們只不過是從電影院(家庭影院是電影院的擴展)、電視等媒介延伸到更為易得的終端。手機等科技手段使拍電影進入尋常百姓家,但是如同每一次科技進步一樣,對電影的影響不是門檻或成本的降低,反而是隨著科技進步帶來更多的大製作電影的流行,在當今觀眾對影像技術已經形成感官依賴的條件下,小成本、低技術、非專業的電影不可能成為電影主流。目前各種視頻網站上的海量“微電影”,嚴格意義上講只是一些碎片化的“微視頻”,電影的質地可能變得越來越輕,可能離真正的“電影”越來越遠。網際網路遇上電影要做到“化學反應”對我們來説可能還很遙遠。

回過頭來,對網際網路遇上電影還要抱著某些警惕的心態。近些年,微電影成為全社會的熱點,政府、院校、企業甚至各類社會機構主辦的各種微電影活動層出不窮。一方面,可能對培養人才、普及電影藝術、提升電影消費有所幫助,另一方面,又會導致人們缺少對電影專業性的敬畏,非專業的人員不斷侵入電影領域,進入電影的門檻似乎越來越低,電影似乎成了任人打扮的灰姑娘。

無論是電影創作還是電影生産,毋庸置疑,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系統的産業鏈。上海借電影節的影響,不斷強化電影工業體系和産業鏈的佈局,至今基本形成了工業體系和産業鏈的雛形。網際網路遇上電影,也需要找到在這個龐大工業體系和産業鏈最有價值的部分,切不可非理性地一擁而上,無限放大網際網路的力量。(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15年06月26日,來源:光明日報)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23, 2015 at 11:49am

微電影:通往工業電影的必經之途

微電影已被普遍認為是通往未來工業電影的必經之途。湖北文化產業網:2013年9月25日,在“微電影與中國電影人才培養”高峰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圖書館館長、中國電影教育信息情報研究中心主任劉軍主持了《2013中國微電影發展報告》的發布儀式,第一次為我國蓬勃發展的微電影做了一次系統梳理。報告指出,截至今年9月,2013年全國舉辦的微電影賽事已高達130多項,各類型的微電影比賽節慶和征集活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已經公開發表的有關論文達560篇。微電影引領了國內電影產業的創新和新媒體的繁榮發展,已被普遍認為是通往未來工業電影的必經之途。本文來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湖北文化產業網節選。

截至今年9月,2013年全國舉辦的微電影賽事已高達130多項,各類型的微電影節和微電影征集活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2012年,這一數字是50項。各類微電影活動所涉及的主題也非常豐富,如消防、旅遊、家具、法制等,參加活動的主體來自各個行業及年齡層,活動經費和大賽獎金都由政府和廣告商給予熱情贊助。同時,從2011年開始,國內有關微電影的研究成果迅速增長,一股微電影的學術熱也與產業熱同步襲來,不少學者和碩博論文以此為選題,今年1至9月份已經發表有關論文560篇。

以上有關微電影的研究成果,都由中國電影教育信息情報研究中心和北京電影學院聯合編著出爐的《2013中國微電影發展報告》公布。它是國內第一部有關微電影在中國的簡短發展歷史、產業和研究的現狀、未來發展和應有的政策導向的專家研究成果,也是第一部非商業投資性的微電影報告。

小眾群體的“大電影”

《2013中國微電影發展報告》總撰稿人、中國電影教育信息情報研究中心主任劉軍認為,微電影作為一個“運動”,最早誕生於美國20世紀90年代初期,多是在地下室、咖啡廳、啤酒屋等休閑場所由創作者自己放映,影片為小範圍人群所欣賞。時至今日,微電影已不再是簡單的短片,它依托網絡媒介和攝像技術發展,在網絡上迅猛發展。在中國,2006年年初《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被認為是“微電影”的雛形。2010年,吳彥祖出演的90秒凱迪拉克廣告《一觸即發》標誌中國微電影的誕生,《老男孩》引發網絡上的“微電影熱”。

對於微電影運動的興起,劉軍認為,“一是因為微電影鎖定的是小人物、小命運,它能夠實現觀眾和制作人情感的共鳴;二是微電影突出的創意與視覺體驗,滿足了廣大網友求新求變的心理;三是微電影能夠體現人人當導演的魅力,滿足了人們‘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

壹映微電影工作室的制片楊柏樟說:“微電影同院線電影最大的差別在於創作門檻。微電影具有門檻低、參與廣的特點,較為接地氣,廣受觀眾歡迎。品質問題雖為瓶頸,但是也有可突破的趨勢。比如最大的微電影交流平臺‘V電影’目前進行的VMS,它是方便各技術層次的微電影群體進行制作、傳播、發行交流的項目,有助於業內草根人群技術的提高。”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認為,“微電影讓更多小眾、個人的思想得到傳播,使得更多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業內不斷湧現,它為電影產業的繁榮興盛註入了一股新活力”。

規避發展中的陷阱

劉軍說,為了撰寫這一研究報告,他們曾經花錢購買數據,結果拿到數據後發現都是亂抄一氣,根本不足為據。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微電影目前發展中的混亂和偏差。打開網頁輸入“微電影”搜索,首先跳出來的也大多是色情、刺激的畫面。

劉軍認為,由於目前微電影的發展歷史還比較短,面臨的發展陷阱主要有內容質量不高、過度商業化以及由於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虛擬特點,目前對於微電影的政策監管相對薄弱等。

微電影的活力來源於“草根”,其潛在問題也源自“草根”。以微電影被廣告綁架的問題為例,微電影確實需要廣告植入帶動資金運轉。V電影網絡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告植入是一場制片方和投資方的博弈。目前微電影還處於發展初期,勢單力薄,只能盡量讓文本貼合廣告的需求。只要觀眾喜愛,他們的廣告植入就成功了”。饒曙光也表示,“作品必然需要盈利來帶動。微電影要發展壯大,成為未來具有更高品質的專業視聽產品,就需要植入廣告。但如果植入太生硬,反而適得其反——廣告沒有凸顯出廣告的效應,微電影觀賞性也有所降低。目前的解決辦法就是令廣告以一種具有人文內涵和品質的形態出現在微電影中”。

至於微電影的“草根品質”,饒曙光說,這未嘗不是一個好現象,“微電影草根級別的拍攝方式是因為行業內每個團隊都在試驗,導致了良莠不齊,這反而可以說明整個社會群體都在參與創作,體現了微電影的定義,也為這個圈子帶來活力”。

其實,微電影不僅吸引草根,對明星導演和大牌演員也有吸引力。蔡明亮、許鞍華等著名導演集中拍攝的“美好2012”大師系列,搜狐視頻集結王學兵、黃渤等7位男星跨界當導演拍攝的“7電影”系列,由羅誌祥、楊丞琳主演的微電影《再一次心跳》等,紛紛出爐。但這些明星有沒有提高作品本身的可看性,尚且存疑。對此,V電影有關人士認為,“微電影的特征是草根性。如果一味追求明星效益,就脫離了本來的創作目的。很多新入行的攝像、導演、演員,可以借由微電影展現自己的才華,微電影應該為他們開路”。

未來發展的新藍圖

“微電影會成為一種蔚為壯觀的文化創作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這個民族不是擅長影像表達的民族,比如電影就是國外傳進來的,現在好萊塢電影占據了我們的大部分銀幕,微電影的普及可以幫助國人補上這一課。”劉軍對微電影在國內的發展趨勢持樂觀態度。他認為,我們目前已進入視覺影像傳播時代,網絡上90%的數據都是視頻,影像是傳播媒體的新寵,這種現象是科學技術決定的,無法回避。“微電影未來的發展會帶動國內影像運動出現高峰。”他說。

劉軍認為,“微電影也會持續為中國電影產業多樣化做貢獻,因為國內傳統的電影行業有兩個脫節,一是一般人很難走進電影圈,二是業界無法主動尋求到更多資源,導致電影創作環節難題重重。微電影特有的實驗性拍攝功能可以解決這兩個問題,它將廣大的社會資源引入電影產業中,帶動了整體電影產業的發展,使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比如,一個電影學院新畢業的學生很難拿到一部大電影,但他通過微電影顯示了自己的實力,就可以引來社會上的資金。“借由微電影的廣泛傳播,新媒體可以營造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發展條件,比如日前騰訊開發的新應用APP——‘微視’,就是一個時長不超過8秒的視頻分享平臺。”他說“未來如果微電影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就必須注意內容的創意,創新觀影形式,有效使用社會化媒體。” (湖北文化產業網 2013-10-28)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23, 2015 at 11:44am

微電影遭遇資金爆炒

《夫妻遊戲》是2014年首部大制作微電影,因其近500萬元的投資引起業內外的高度關註。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如今微電影的制作成本也在逐年激增,短短兩年之間就已經翻了10倍。業內人士對此表示,伴隨4G到來,微電影的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擴大,但隨著大量資金的湧入和炒作,微電影產業開始出現資本過熱現象,如果拍攝機構和企業無法找準有效的盈利渠道和明確的商業模式,很可能催生產業泡沫。

制作費兩年暴漲10倍

“就在2012年,我們制作一部20分鐘的微電影還只能拿到4萬元。而到了今年,單就以如今正在拍攝中的一部微電影為例,其光制作費用每分鐘就達到了2萬元。”在北京佐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佐如看來,微電影的制作成本之所以會在短短兩年間翻了10倍,關鍵在於商業需求的增多。

“一開始,我們所說的微電影其實就是視頻短片,制作目的更多是出於創作者的個人喜好。直到2010年,《老男孩》在網絡上一夜成名,上線半個月高達4600萬次的點擊量開始讓越來越多的影視制作公司、投資者看到了微電影背後的潛力,並挖掘出了微電影的廣告及品牌營銷價值,這才導致其制作成本的翻倍增長。” 張佐如解釋。

業內人士表示,斥資500萬元拍攝的《夫妻遊戲》只不過是一個特例。而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或將成為未來微電影制作的一個普遍成本標準。以去年一度引發爭議的微電影《上位》為例,其制作成本就在100萬元左右。而此前的《冠軍之心》、《床上關系》等多部微電影的制作費用也都達百萬元級別。

說到微電影制作成本提升的原因,張佐如坦言:“歸根結底還是在人員勞務的支出上。在過去,你很難想象王家衛、姜文這樣的導演會和微電影產生聯系,再加上從去年開始,明星加盟已經漸成趨勢,都成為了制作方追加投資的重要理由。”

進入2013年,不僅是演員明星化,更多的大導演也開始加入到拍攝微電影的行列,瓊瑤、姜文、王家衛都開始涉足微電影這一領域。

除此之外,市場對於微電影質量要求的提升,則成為微電影制作成本升高的另一誘因。據了解,以《羽蛇盟約》為例,該片僅用於拍攝器材的支出就近30萬元,再加上對於後期制作、特效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也讓其整體投入超過了百萬元。

資本瘋入亟待有效降低融資風險

在從業者看來,任何一個行業在其發展的道路上都離不開資本的支持,微電影經過了2012年的備受關註,2013年的快速發展,到今年將會迎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尤其對於資金的需求會較以往進一步增大。

在作為國內首個微電影版權投融資平臺主辦方之一的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營銷副總經理徐誌鵬看來,由於微電影不同於一般商業電影,其制作周期一般也就在20天到一個月左右,而較短的制作周期也恰恰決定了微電影融資要高效,需要一種類似於打包的方式來進行融資。

徐誌鵬解釋道:“由於微電影的融資額度相對較低,任何一家銀行及投資機構都不會願意花費過多的人力、財力對其進行項目調研。因此,我們在前期就會一次性將多家制作機構未來一年的微電影投拍計劃進行統計,通過嚴格的標準進行篩選,將符合標準的所有子項目作為一個主項目,集中向銀行、投資機構進行融資。目前,用於今年微電影的融資金額為5000萬元。”

而說到如何降低融資風險,徐誌鵬向北京商報記者強調:“例如一家制作機構今年計劃拍攝5部微電影,我們就會要求在這5部微電影中,要有一半以上已經和品牌商進行過簽約。剩下的電影,就可以是不帶什麼商業目的的純藝術創作。”

徐誌鵬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如今市場上60%的微電影,其制作初衷都是出於商業傳播的目的,此類微電影通常都是作為某品牌或者企業的形象宣傳片而在市場上出現。例如百事可樂每到新年就會推出的《把樂帶回家》賀歲系列微電影、唱片公司為了營銷宣傳為藝人推出的專輯微電影等。而在去年,包括王家衛導演的《心靈之境》、作家瓊瑤的《笑女孩與傻男孩》也都是在有品牌商支持的情況下合作完成的微電影作品,“有了品牌商的買入意向,也就自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虧損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行業發展以穩定盈利為前提

業內人士表示,高效的融資模式對於微電影行業發展的最大意義則在於能夠加速有效資本的湧入,為微電影質量的提高提供物質基礎。但整個微電影行業若想產生根本性的變化,仍需確立起一個清晰的盈利及商業運營模式。

張佐如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如今品牌商重金投入微電影的現象越來越多,但並不是所有的微電影都能達到他們所預期的傳播效果。有時候反而會因影片中的植入痕跡過於明顯、頻繁,而讓觀眾產生逆反心理,這其實對於微電影行業的發展是一種極大的挫傷。

“盡管近兩年來,像《上位》這樣的影片也正在試圖通過與視頻網站付費分賬的方式去開拓新的盈利途徑,擺脫完全由品牌商作為主導的被動角色,但成功的案例終究是少數。微電影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須有由自己主導的盈利模式。”張佐如如是說。

“商業電影可以通過票房去衡量產值,圖書出版則可以通過碼洋來計算收益。但是微電影的產值到目前都沒有一個科學的衡量標準。”在徐誌鵬看來,未來微電影的發力點還是在互聯網領域。而4G時代的來臨,將會為微電影提供一條有效的發行傳播渠道,用戶可以更加便捷、輕松地下載微電影。

“隨著文化消費碎片化、快餐化特征的日益明顯,微電影將成為未來‘移動內容’的主角。” 徐誌鵬如是說。(北京商報·2014-01-14)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19, 2015 at 6:43pm

子亥·淺談微電影行銷

淺談微電影行銷
圖片來源 


微小說、微幸福、微革命、微日記、微旅行等等,你一定有發覺「微」這個字最近常被人套用在日常生活的行為描述中。在台灣,這股風潮可說是被「微電影」給吹起來的,甚至已經有人創設一個
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頗有要自成一個門派的氣勢。

  身為行銷人,也許你不懂怎麼拍電影,但你至少也要了解甚麼是「微電影」以及如何判斷一部微電影的優秀與否。以下就讓我簡單分享一下幾個重點。

 

 

綱要:
一、       「微電影」的起源
二、       微電影的定義以及和廣告、短片的最大不同之處?
三、       一部成功的微電影該具備的「三高」
四、       常見的三種微電影創作盲點

 

一、「微電影」的起源

  這詞第一次面世於2010年,來自於拍攝《一觸即發》(由吳彥祖主演)的宣傳稿。會取名叫做「微電影」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其劇本來自於同名的微小說-《一觸即發》,另一個時候微博、微信等開始蓬勃發展,「微」這個字眼儼然成為一種潮流的代名詞,基於話題操作而命名為「微電影」。

  於是一些業內人士戲稱這年乃微電影元年,因為自此開始,微電影這名詞開始廣為人採用,加上2011年開始,中國政府針對電視節目陸續祭出許多限制措施,逼的廣告主與內容製作者開始尋找出路,便把腦筋動到了網路的影音平台上,加速催生了許多部「微電影」(註1)。

  而這股風潮也自然吹到語言相通的台灣上,還間接帶起了國內在許多事物上都給它加個「微」字的推廣潮流,儘管也有些網友跳出來調侃這樣的情形(如下圖)。

微甚麼?

 

二、微電影的定義以及和廣告、短片最大的不同之處?

 

由於「微電影」比較像是炒作出來的詞彙,故對於該如何解釋仍有許多歧義。像很多人就認為就只是「精緻的短片」而已。有人則為「微電影」下了這樣的定義(註2):

微電影是經過專業策劃和系統製作,時間在300秒以內,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短片電影。對於觀看者來說,微電影的觀看幾乎沒有時空的限制,在短暫的閒暇時間,甚至是移動中同樣可以觀看。並且還有所謂的「三微」條件:「微時」(300秒以內)、「微製作週期」、「微投資規模」。 

 

如果拿這個定義來比較,會是像下表:

微電影和廣告、短片的比較(註:這裡的短片指由素人所拍攝的一般影片;由於廣告有多種形式,故只針對於電視節目之間空檔播放的CF進行比較。)

 

   也許有些人看完上面的定義後會好奇,那找來大明星做主角、拍攝好幾集使得成本高達千萬或總長度逼近一小時的那些「微電影」又算甚麼呢?這正是因為大家對「微電影」的認知仍有很大的落差,卻都想趁這波話題熱度尚未冷卻時搭個順風車,才會產生的市場現象。

 

從一個行銷人的角度出發,有三個特性是我認為每部「微電影」都必備的:

1.真正目的是「推廣商品」-

影片中出現的任何角色其實都只是拿來建立、連結或襯托商品形象的配角(但要讓觀眾沒察覺到這點),而要進行推廣的商品可以是實體的產品如常見的汽車、項鍊,或者是抽象的品牌形象、精神。

 2.「低商業感」的故事(劇本)-

人們之所以會付錢進電影院看電影,為的不是要看廣告,而是為了「享受」那些聲光效果、壯闊的劇情或是淒美的故事。所以想大大方方的秀產品,就請去拍「廣告」,愛怎麼秀都是廣告主的自由。

 3.長度不可太長-

這裡並不是要為了符合「微」這個字才這樣講。而是因為目前「微電影」大都是在「網路影音平台」上進行播映,再試著透過社群的力量去散播以達到大量曝光的效果。所以影片不可過長其實是為了符合網友的上網行為(不會在同一個網頁待太久),並降低因為其它干擾因素而沒有看完整部影片的機會。

至於要多久才不算太長?基本上很難去界定出非常明確的標準,像上面有人說要五分鐘以內,也有人說13分鐘內都還可以接受(註3)。但一個簡單的判定方法就是丟給你的朋友,看是不是看到後來會開始分心,或是讓他覺得有點小拖戲的感覺。

 

 

三、一部成功微電影該具備的「三高」

1.高存在感

這裡指的是要推廣的商品。畢竟,就算你拍出了五分鐘的絕妙故事,但觀眾在看完後如未對商品產生任何印象或連結,那真的就失去專門替這個商品打造一部微電影的行銷初衷了。

 2.高認同感

由於「微電影」的主要目的就是將某樣商品、形象或精神融進動人的故事裡,讓觀眾能自然而然的接受你的訴求,那如果你的故事情節無法讓人們「點頭如搗蒜」,就算再有話題性或非常有存在感,也會被拒之於千里之外。

 另外認同感當中也包含了些許「合理性」,即使現在已能靠影片後製軟體做出許多很有趣的效果,但如果強調過了頭,反而會失去所謂的真實性。

 3.高話題性

「微電影」需要有話題性是為了能夠加大在社群中散播的力道,畢竟放在網路影音平台上的上架成本幾乎是零,但如果沒有人願意傳閱,拍攝影片所花的預算也是浪費。最常見且永遠用不膩的話題之一就是「愛情」,而那些找來大明星加持的自然也是看上他們的話題性,但是否符合效益以及是否反而會蓋過原本的行銷目的也是需要考量的地方。

 

四、常見的三種微電影創作盲點

 1.廣告化

雖然前面提到要有「高存在感」,但大辣辣地讓要推廣的商品佔據超過80%鏡頭的影片會被民眾認為是「廣告」。既然要採用「微電影」的形式,就不該讓商品蓋過微電影要說的故事,而是巧妙地讓商品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而且當你用「電影」這個噱頭來吸引人觀賞,但人們看沒多久就發現其實是部廣告時,感覺被欺騙的他們可是會毫不猶豫(同時也有能力)的直接切掉不看。

 2.焦點模糊

請先觀賞此部影片,並想想你覺得這部片原本是想推廣甚麼呢?(請從40s開始看起)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會是「保險套」,但其實正確答案是「牛奶」。

保險套因為是劇情的重要轉折道具,同時也有很多鏡頭;相對的,牛奶可說是沒甚麼被強調的戲份,只有最後時有帶到,雖然還是反的。如果沒有最後一幕,我可能也會跟大家一樣猜保險套。

這就是太過搶戲反而模糊了焦點。

3.連結薄弱

一樣請先觀賞這部影片,但請在看到最後一個畫面前猜出這部想推廣的商品:

雖然話題選擇和劇情安排上都還算不錯,但到最後一幕冒出「倩女幽魂」四個字的當下時,相信會讓很多人感到有點突兀或錯愕。因為劇情中並沒有任何和這款遊戲的特色有關連的部分,換成其它遊戲似乎都不會影響劇情,甚至把跟遊戲相關的橋段刪去可能都沒關係。

 如果目標商品沒法和故事產生強烈的連結,就算「故事」本身真的倍受人喜愛,原本你想推廣的商品(品牌、精神)也可能因為沒能隨著故事留在觀眾心中而失去拍攝的意義。

 

 

以上就是幾個當你下次看到微電影時可以注意、比較的地方,至於怎麼把畫面拍得好看、劇本該怎麼設計,就還是交給專業的編劇和導演吧!

 

==

註1:維基百科所列出的2010~2012年微電影清單一覽

註2:Inside的:「內容行銷」新趨勢 –漫談微電影

註3:Inside的2012年「年度十大精選行銷類微電影」發佈,看微電影如何為品牌加分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18, 2015 at 4:47pm

譚琦恩:余仁生冒險說故事·仁者無敵

千萬元打造廣告,無宣傳產品。余仁生廣告上月播出後,即引起網民熱烈討論。

「為別人,你可以付出甚麼?」這句說話,出自余仁生最新一輯電視廣告。斥資千萬打造,全片卻未有宣傳產品;兩名幕後推手承認的確有點冒險,但更希望向大眾傳遞品牌的價值觀—仁者無敵。

兩分鐘的廣告講述一班礦工遇上意外,被困礦坑。負責報時的男主角「傻子」,為了讓同伴保持生存意志,刻意虛報時間;過了六小時,他說三小時,十小時,他說六小時。結果其他人在信念支撑下活了下來,只有知道真實時間的「傻子」,反被「時間」逼死了。

創辦人目標 為救助貧苦礦工

廣告感人至深,但許多觀眾都疑惑,到底與余仁生有何關係?余仁生香港董事總經理黃雪英(Alice)解釋,公司最初的成立,正正是為了救濟貧苦礦工,「1873年,創辦人余廣由佛山到馬來西亞謀生,眼見許多礦工吸食鴉片成癮,他於心不忍,開始用祖傳中藥知識為他們戒毒,後來更開辦藥店。」

她又表示,今次的廣告撇棄傳統,選擇宣傳公司的形象,起初的確很擔心,「製藥與製衣不同,很難讓顧客明白產品的質素。惟有希望藉此廣告,讓大眾知道我們製藥,是本着一顆仁心。如此,即使沒有宣傳產品,相信亦可提升營業額。」

Metta Communications創辦人李孔仁(Andrew)對今輯廣告深感滿意:「都有80分!」他說,整個廣告的概念其實不難構思,是源於他對Alice的欣賞,「她對材料很執着,如果不夠好的話,就寧願讓產品缺貨;這正是『仁』。」

廣告上月播出後,即引起網民熱烈討論,有人讚賞片段有電影感,亦有人質疑這是賣錶的廣告。Andrew笑言,這亦是他們的擔憂,故已盡量刪走有錶的鏡頭,每個廣告都剪輯了數十個版本;旁邊的Alice則一臉認真地說:「每次開會都有討論此問題,始終投資了數千萬,當然怕焦點被模糊。」

除宣傳公司,Alice和Andrew同聲表示,今次的廣告還希望可傳遞正面的思想,「現今的人很多要求,卻很少付出,希望大家都可站在別人的角度多設想。」

「仁者」概念難消化 微電影合適

近年微電影大行其道,更入侵廣告界。Andrew表示,微電影比一般廣告的時間長,內容可以有較多起承轉合,自然容易受歡迎。不過,並非每件事都可以用微電影作宣傳;若只是賣一件產品或一個活動,他認為廣告反而愈短愈好。

而他這次選擇用微電影,是因為「仁者」此概念需要時間消化,「仁者這個信息,並不容易傳遞,如果只有20秒,很難表達到細膩的感情。」Andrew又指,微電影廣告能夠在外國流行,主要因為電視廣告費較便宜。(29/11/2013,晴報 Sky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18, 2015 at 4:40pm

張宏艷·天王球星微電影

世界杯狂熱持續,我這個非球迷也知道今天決賽戲碼已誕生,世界杯盟主快要產生。
此時,當然是體育品牌大賣廣告的好時機,宣傳球衣、球靴,不在此刻,更待何時?在廣告戰中,不得不提NIKE發布的兩條球星雲集的微電影,各長大約五分鐘,媲美荷里活巨製,看得人熱血沸騰,情緒激昂。

第一條短片是電腦動畫,把天王級球星如朗拿度、C朗拿度、較早時不幸被人踢傷脊骨的尼馬、朗尼、列貝利等都畫進去。來自星星的朗拿度,為了對抗科學家發明的複製人,在天涯海角找回一班落泊潦倒的前球員,來個真假大決戰。

第二條短片更讓你熱血沸騰,因為上述球星都現真身,還有客串的勒邦占士,出現在同一條短片。故事講述兩隊鄉間小子球場對陣,皆自我吹噓,「我是C朗拿度」、「我是朗尼」,不料一吹之下,自己如有神助,真的踢到如球星般飛天遁地。畫面、剪接、氣氛、音樂製作,無一不是上乘的水準。如果有微電影金像獎,此片應成為大熱。

執筆之時,兩片點擊率分別超越六千萬和八千萬,受全球粉絲熱烈追捧。如果每個體育品牌都如此不惜工本,動不動來個五分鐘微電影巨製,則網民有福矣。 (10/07/2014,晴報 Sky Post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18, 2015 at 4:35pm

張宏艷·動腦筋看,微電影

最近,在地鐵站內看到幾條特別的微電影。我只能用「特別」這個形容詞,因為畫面很特別,旁白也很特別,匆匆走過,只看一次,一剎那不知應該如何理解。好奇之下上網找來看,才知道是地鐵和藝術中心合作,邀請三位得獎導演操刀的作品。

藝術家的作品,確實不同。印象最深是卓韻芝執導的《主角》一片,旁白說:「主角將會放下相機,主角講電話,主角談話,主角跑步……」聽得有些茫然,講到最後揭開底牌,原來是說在這個社區中人人都是主角。

畫面也很特別,一個鏡頭拍到尾,眾多演員適時地出來拍照、打電話、談話、跑步等,和旁白配合得剛剛好。光是這個鏡頭,可能綵排重拍多次才會成功。配上卓韻芝磁性又自我的聲綫,還有現代鋼琴音樂,印象尤深。

這一代人,看youtube比見父母更多,上facebook比看書更頻密,看得多了,視野廣闊了,對視像畫面的要求更高。所以,現在的微電影,如果不夠特別,不能吸引眼球。
特別的微電影系列還有周冠威的《遊樂場視角》和卓亦謙的《跨時》,都要動腦筋看。三者皆以社區為主題,但要看多幾次才恍然大悟,比起開門見山的微電影,好玩很多。 (23/10/2014,晴報 Sky Pos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