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 布達米亞
  • Male
  • 森美蘭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美索 布達米亞's Friends

  • INGENIUM
  • Syota ElNido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Ashgabat
  • 比雷艾弗斯
  • TASHKENT HOLIDAY
  • Scarborough 黃岩
  • 瑪琳娜
  • TV Plus
  • 有格 台

Gifts Received

Gift

美索 布達米亞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美索 布達米亞's Page

Latest Activity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美索 布達米亞's photo
Thumbnail

跟《馬來紀年》走一帶一路·望加錫

"嫣然·華人在望加錫(Makassar)的歷史角色 這裏把近期與權威的學術來源,拉來核實並把關鍵發現列成要點:下面列出的每一項主張都對應具體文獻。優先引用了對「華族/華人(Tionghoa)在望加錫/Makassar 的角色」負擔最重的五個來源。 結論(要點摘要) 作為海上與區域貿易的中介與市場參與者(17世紀起) —…"
Tuesday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美索 布達米亞's photo
Thumbnail

跟《馬來紀年》走一帶一路·望加錫戰爭1667

"嫣然《港灣》 燈火將港灣串成一方星空 溫柔的潮聲,各國的語音 交流著久別的信息 拂曉以後,下貨上貨 揮揮手又各自續航 在下一個港灣 見着另一群老朋友 促成另一樁交易 Harbor by Yan Ran Lantern lights thread the harbor, sewing the night into a quilt of stars. The tide speaks softly — a mingling of tongues from distant…"
Monday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美索 布達米亞's photo
Thumbnail

跟《馬來紀年》走一帶一路·望加錫戰爭1667

"嫣然《絲路上的南海東籬》 Yan Ran: Eastern Fence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碼頭》 舊港一角,木樁爛在潮裡。 有人在那裡哭過,也有人唱。 麻繩拖出一行行名字, 寫進船簿,抹去在岸冊。 白鷗低飛,像在尋舊影。 海浪一退,石上留鹽,也留聲。 文史札記: 廣東、澳門、汕頭、廈門等港口是華工出洋的主要集散地。清末官方多視其為「出洋招募」,實際常為販運。今日仍可見舊碼頭遺址與出洋碑刻,記錄著華人移民的起點與苦力貿易的痕跡。 旁註:…"
Oct 12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美索 布達米亞's photo
Thumbnail

南洋研究:爪哇岛古代钱币

"嫣然《絲路上的南海東籬》 Yen Yan: Eastern Fence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星圖上的歸途 當六分儀測出新的緯度, 羅盤卻指向舊時的情感。 婆羅洲的夜空明亮如鏡, 映出鄭和船隊的倒影。 原來我們的歸途,從未偏離光的軌跡。 The Homeward Path on the Star Map When the sextant marks a newfound latitude, the compass still turns to an…"
Oct 11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美索 布達米亞's photo
Thumbnail

南洋研究

"嫣然《絲路上的南海東籬》 Yen Yan: Eastern Fence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山與海之間的約定 婆羅洲的山說:我記得雲的形狀。 大海回應:我記得船的方向。 兩者在時光的霧裡相遇, 如同中國與南洋的再握之手。 風起時,舊約重生於浪尖。 The Pact Between Mountain and Sea The mountains of Borneo whisper: I remember the shapes of clouds. The sea…"
Oct 10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美索 布達米亞's photo
Thumbnail

南洋研究:爪哇岛古代钱币

"愛墾創研:《許我耀眼》熱潮與南海文化敏感性:面向東南亞市場的文創警示 2025年陸劇《許我耀眼》以極短時間席捲華語影視圈與海外市場,成為「爆款」現象。由趙露思與港星陳偉霆主演,該劇憑藉精良製作、強勢卡司與女性職場題材的共鳴,在中國內地與海外平台(如WeTV、Netflix)同步走紅,並登頂全球多國熱度榜。然而,這股耀眼光芒也因一幕「九段線地圖」閃現戛然而止——該劇因此遭越南全面下架。這起事件不僅凸顯出南海主權爭議在文化交流中的高度敏感性,更提醒所有面向東南亞市場的文創產品…"
Oct 10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陳老頭's photo
Thumbnail

我們這樣走過歷史

"UNESCO Global Report on Cultural Policies – Culture: The missing SDG Short Summary〈Culture for a Sustainable…"
Oct 9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陳老頭's photo
Thumbnail

我們這樣走過歷史

"申論與評析 這段「Short Summary」可視為整份 UNESCO《MondiaCULT 2025》報告的核心思想精粹,揭示出一項全球文化治理的轉向——文化不再只是支撐經濟或社會的附屬,而是永續發展本身的基礎維度。 1. 文化作為永續發展的「第四支柱」 早期永續發展理論主張「經濟、社會、環境」三支柱,但 UNESCO…"
Oct 8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美索 布達米亞's photo
Thumbnail

一帶一路·札記

"沙巴東海岸石器時代古迹 (Bukit Tengkorak in Semporna)曾發現古窯,學者發現造陶的泥土是外來的,那裡呢?聖誕島。數千年前用什麼來載?就是樹木挖空而成的木舟。《詩經》提到過這類木舟。 邶風·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Oct 2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陳老頭's photo
Thumbnail

我們這樣走過歷史

"觀世音菩薩:因地是自利,果地是利他~~自他兩利是貫穿觀音菩薩全部修行、濟世活動的兩個基本方面。總體來看,因地是自利,果地是利他。(觀音學概論,…"
Sep 30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陳老頭's photo
Thumbnail

我們這樣走過歷史

"企業社會資本~~邊燕傑、丘海雄(2000)特別強調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意義重大,企業要想提高經營能力和人均產值,有效途徑之一就是發展和運用社會資本。然而,社會資本的出現說明了良好社會運行的機制不單要靠政府及其正式制度,而且還要有公共領域、社區意識和公民參與。在中國這並不是一個持續而穩定的狀態(翟學偉,2009)。而這種對建基於正式的、「理性建構」的制度之上的社會資本的限制對於家族企業網絡來說似乎並沒有構成太大的限制。簡森等詳細地比較了北歐與海外中國企業的不同(見下頁表1),指出中國企業…"
Sep 30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美索 布達米亞's photo
Thumbnail

南洋研究:爪哇岛古代钱币

"中國崛起,已經不是一個問題。 要怎樣表達對中國的看法,各有各的自由式。 很多年以來,我關心的,是中華文化。 具體地說,是:在地中華。 主場在:文創。 我很敬仰錢學森先生,他晚年說: 到了我現在這個年紀,只能抓准關鍵的議題; 我的心境,大概也是這樣。"
Sep 24
美索 布達米亞 posted a blog post

愛墾學術:螢火之墓與和平的灰色記憶

八十年前的太平洋戰爭,留下了數不清的廢墟與傷痕。關於二戰的記憶,我們往往先看到被侵略國的抗戰史詩,接著是其民間的苦難故事。至於戰敗國裡無辜蒙難的百姓,他們的飢餓、流離與死亡,卻常被視線忽略。畢竟,在「敵我分明」的框架下,承認戰敗國平民的悲劇,不吐一句「自取滅亡」,似乎就成了一種政治上的不正確。野阪昭如(1930-2015)著作的小說《螢火蟲之墓》(劇照見下圖)正是這種灰色記憶的化身。少年時親歷神戶大空襲、眼看妹妹因飢餓而死,他將懊悔化為文字。那不是歌頌,也不是控訴,而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記錄:戰爭毀掉的不只是戰場上的士兵,還有無數手無寸鐵的平民。高畑勳的動畫改編更將這份個人經驗推向世界,成為一種跨越國界的反戰提醒。…See More
Sep 17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美索 布達米亞's photo
Thumbnail

一帶一路·札記

"愛墾的梗:他以為自己是革命詩人 政壇的對話,應該談未來, 他卻把話題引向流行曲, 所有掌聲都變成尷尬的靜默。 年齡的差距,本該是經驗的厚度, 他卻拿來當幻想的調味, 低劣得像同性騷擾案停審時的竊語。 領導人的語錄,該進史冊, 他留下的,卻是八卦專欄, 連新聞標題都替他臉紅。 外交禮節是一套規矩, 在他眼裡卻成了一場獵豔, 鄰國的尊嚴,被擠進他私人的笑話。 人前的風度,是國格, 人後的眼神,是流口水, 世界看見的,只有矯飾的猥瑣。 他以為自己是詩人, 一句話就能讓鄰國心動,…"
Sep 9
美索 布達米亞 posted a blog post

愛墾主張:螢火蟲與燃燒彈

說起二戰的記憶,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侵略與抗爭: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這樣的框架很清楚,也很容易理解。但在「敵我分明」的故事裡,往往消失的,是那些無辜平民的身影。戰敗國的孩子,失去家園的母親,他們的痛苦常常無人問津。野阪昭如的《螢火蟲之墓》,就是在這樣的縫隙裡發出的低聲哭泣。他把自己少年時的經歷寫進小說:神戶大空襲中,母親死於烈焰,妹妹餓死在懷裡。那不是歷史課本上的數字,而是一段赤裸的痛。高畑勳後來把這故事拍成動畫,感動了全世界,也讓更多人第一次直面「戰爭裡的平民悲劇」。然而,這樣的故事在公共討論中並不容易被接納。因為一旦談起戰敗國的苦難,就好像模糊了是非。可真正可怕的,並不是承認平民的苦痛,而是歷史被不斷翻出來,只為挑動新的仇恨。當記憶淪為對立的工具,和平就離我們更遠。或許,《螢火蟲之墓》帶給我們的提醒是:反戰,不等於針對某個民族或某一方;反戰的對象,永遠是戰爭本身。這句話雖然不好說出口,惹來爭議很容易,但值得文創工作者與觀眾一起思考。八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這樣的故事。因為它讓我們記得:火光可以是夏夜裡溫柔的螢火,也可以是吞噬城市的燃燒彈。選擇哪一種,端看人類自己。和平不會自…See More
Sep 9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美索 布達米亞's photo
Thumbnail

南洋研究

"招商引資的真相 1.千億潛在投資?數字響亮,口袋照樣空空。 2.合作框架確立?紙板拱門,拍照完就散。 3.成就空前?空城放炮,自己鼓掌。 4.未來投資湧入?說中樂透前,得先買票。 5.雙贏合作?減價標語,誰都沒便宜。 6.友好交流?寒暄洗杯,各自回家。 7.國際看好?像空白支票,能不能兌現難說。 8.歷史性突破?門縫推一公分,進不去就是假突破。 9.投資意向簽署?情書再甜,成不了婚姻。 10.全球資金聚集?沙漠廣告牌,看得到喝不到。 11.外資熱烈關注?八卦點讚,掏錢就散。…"
Sep 7

美索 布達米亞'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美索 布達米亞's Blog

愛墾學術:同聲異曲的和平~~兩岸三地「太平洋戰爭結束80週年」紀念活動的文化張力

Posted on September 4, 2025 at 9:00pm 1 Comment

愛墾學術:同聲異曲的和平~~兩岸三地「太平洋戰爭結束80週年」紀念活動的文化張力

前言:共同的時間節點,不同的語言

202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滿八十週年。這一歷史節點,不僅是全球共同紀念的時刻,更對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而言,承載著複雜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政治。在這個「和平80週年」的名義之下,三地紛紛舉行各種紀念與文創活動,看似共享同一主題,實則各自展現不同的語言與姿態。…

Continue

愛墾學術:螢火之墓與和平的灰色記憶

Posted on August 18, 2025 at 1:00am 0 Comments

八十年前的太平洋戰爭,留下了數不清的廢墟與傷痕。關於二戰的記憶,我們往往先看到被侵略國的抗戰史詩,接著是其民間的苦難故事。至於戰敗國裡無辜蒙難的百姓,他們的飢餓、流離與死亡,卻常被視線忽略。畢竟,在「敵我分明」的框架下,承認戰敗國平民的悲劇,不吐一句「自取滅亡」,似乎就成了一種政治上的不正確。

野阪昭如(1930-2015)著作的小說《螢火蟲之墓》(劇照見下圖)正是這種灰色記憶的化身。少年時親歷神戶大空襲、眼看妹妹因飢餓而死,他將懊悔化為文字。那不是歌頌,也不是控訴,而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記錄:戰爭毀掉的不只是戰場上的士兵,還有無數手無寸鐵的平民。高畑勳的動畫改編更將這份個人經驗推向世界,成為一種跨越國界的反戰提醒。…



Continue

The Amity Circle: The Guns Must be Silenced

Posted on July 28, 2025 at 11:19am 0 Comments

“The Guns Must be Silenced”from George Yeo's 27 July 2025 FB

Title: Statement by the Amity Circle on the outbreak of armed clashes between Cambodia and Thailand

1. Southeast Asia’s long decades of peace – the strategic trust and amity that countries of ASEAN have…

Continue

愛墾主張:螢火蟲與燃燒彈

Posted on July 7, 2025 at 5:00pm 0 Comments

說起二戰的記憶,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侵略與抗爭: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這樣的框架很清楚,也很容易理解。但在「敵我分明」的故事裡,往往消失的,是那些無辜平民的身影。戰敗國的孩子,失去家園的母親,他們的痛苦常常無人問津。

野阪昭如的《螢火蟲之墓》,就是在這樣的縫隙裡發出的低聲哭泣。他把自己少年時的經歷寫進小說:神戶大空襲中,母親死於烈焰,妹妹餓死在懷裡。那不是歷史課本上的數字,而是一段赤裸的痛。高畑勳後來把這故事拍成動畫,感動了全世界,也讓更多人第一次直面「戰爭裡的平民悲劇」。

然而,這樣的故事在公共討論中並不容易被接納。因為一旦談起戰敗國的苦難,就好像模糊了是非。可真正可怕的,並不是承認平民的苦痛,而是歷史被不斷翻出來,只為挑動新的仇恨。當記憶淪為對立的工具,和平就離我們更遠。…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