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on for Form's Blog – February 2017 Archive (35)

陳寅恪:《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

印度人為最富於玄想之民族,世界之神話故事多起源於天竺,今日治民俗學者皆知之矣。自佛教流傳中土後,印度神話故事亦隨之輸入。觀近年發現之敦煌卷子中,如《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演義諸書,益知宋代說經與近世彈詞章回體小說等,多出於一源,而佛教經典之體裁與後來小說文學,蓋有直接關系。此為昔日吾國之治文學史者,所未嘗留意者也。

 僧祐《出三藏記集》玖《賢愚經》記云:

 河西沙門釋曇學成威德等凡有八僧,結志遊方,遠尋經典,於於闐大寺遇般遮於瑟之會。般遮於瑟者,漢言五年一切大眾集也。三藏諸學各弘法寶,說經講律依業而教。學等八僧隨緣分聽,於是競習胡音,析以漢義。精思通譯,各書所聞。還至高昌,乃集為一部。…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8, 2017 at 8:40pm — No Comments

雷頤:從海外華人的命運說起

我國東南沿海人多地少,因此向有出洋謀生的習慣。在近代以前,華僑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一帶。不過,這些背井離鄉到海外謀生的華人卻一直被視為“天朝棄民”,所以“祖國”不僅不關心他們在海外的生死存亡,反而認為他們死了活該,是罪有應得。…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6, 2017 at 9:16pm — No Comments

林毅夫:中華民族復興與華商的未來

華商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以中華民族的血脈為紐帶,認祖歸宗,無論是在大陸,或是在海外,都有一種強烈的祖國認同感;華商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群體,他們的祖輩、父輩篳路藍縷,畢生努力,在艱苦的環境中打下了經濟基礎,新一代的青年華商或繼承衣缽,或重新創業,同樣在尋找和發現新的機遇。我們需要關註華商,尤其是要關註在海外創業的華商、新一代的青年華商。

  

華商在海外

  …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5, 2017 at 3:04pm — No Comments

熊培雲:解構,但不嘲弄一切

大概十多年前,我看到這樣一個笑話:

爺爺抱起孫子,給他講人生的道理。講完後,爺爺問孫子有什麽感想。孫子說,爺爺你嘴好臭。

後來,我把這個笑話當作一個關於解構的故事寫進我的文章裏,以此詮釋這個解構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舊制度、舊思想與舊權威,看似銅墻鐵壁的意識形態統治等等,都將面臨來自信息接收者的挑戰。…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32am — No Comments

許小年:政府壓制了民眾的創造力

政府在產業升級上應該起什麼作用,這是中國面臨瓶頸的一個主要因素。中國的經濟改革走到現在,如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從制造經濟走向創新經濟,現在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做法。在這方面,有的政府主管部門做的事情和他們應該幹的很不相稱。

第一,政府應該做的是產權保護,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創新、研發的投資很難完全收回。如果到處都是假貨,前期的研發投資就等於打了水漂。所以我們看到,哪個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做得越好,哪個國家的創新就越好。…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30am — No Comments

季衛東:如果只允許一種聲音,創新無從談起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二屆年會的主題是創新,創新需要什麽樣的條件?剛才張信剛提到首先要跳出框框思考,需要有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另外一個,科學在探索過程中總是會犯錯誤的,所以需要社會對錯誤的寬容。我想這兩條對創新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用現代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話來表述,就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如果我們只允許有一種聲音、一個模式,創新就無從談起。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創新時代,首先必須解放思想,必須允許人們探索和失敗,必須推動體制機制的改革,必須用法治的方式保障每個人的基本權利。…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30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起源性的缺乏——論德裏達的“補充”與海德格爾的“在場”(1)

【摘要】尼采、海德格爾和德裏達構成三位一體的後現代思想的前提,建構富有活力的後現代話語依然有必要回到解構主義,因而有必要梳理他們在一些共同論題上的內在聯系。特別是海德格爾與德裏達的關系,這是深入把握解構主義必須進入的論域。把德裏達的“起源缺乏”與海德格爾對在場的論說相聯系,可以看出德裏達的這一思想是在與海德格爾持續展開批判性對話中來闡發他的觀點的。海德格爾一方面解構了西方形而上學歷史中的“在場”的謬誤,另一方面他要尋求早期希臘思想中的“在場”所具有的真理性。在德裏達看來,一切起源都是不可靠的,都是補充和替換的結果。西方形而上學的理性歷史,就是通過對起源之空缺的填補,而後展開其歷史性。德裏達將這樣的起源與歷史性放置到補充與延異構成的場域中,對於他來說,起源與歷史性只能在“延異”中加以闡釋。…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29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論德里達的“補充”概念(1)

德裏達這一頁似乎要被匆忙地翻過去,這充分顯示出當代理論和批評的輕狂。解構主義在西方畢竟已經有三四十年的歷史,而且廣泛地被人文學科所吸收。當代多元主義變得油嘴滑舌,這不過是從解構主義那裏搞了點皮毛。而一元論和獨斷論依然盛行,這說明解構的任務並沒有完成。相反,當代思想文化對解構主義完全采取了實用主義的態度,不折不扣的拿來主義。這種情況就是在西方當代理論和批評中,在文化研究這門超級學科中也隨處可見。解構(尤其是德裏達)只剩下一些觀念和語錄片斷,解構主義始終被神秘化,要麽變成當代詭異的前現代的諾斯替教義,要麽變成後當代的思想文化的啟示錄。但二者都是將解構簡單化的結果。在中國,情形顯然更難恭維。解構曾經被看成妖魔,現在則被看成常識。解構的命運與其他現代西方理論的命運一模一樣,都是被匆忙瀏覽留下只言片語而後被扔到一邊。現在解構被幸運地變成常識,仿佛誰都在解構,誰都身藏這把暗器,或者默記著這句咒語。…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21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論德里達的“補充”概念(2)

二、關於起源與在場 

很顯然,德裏達對存在之本源的解構受到海德格爾的影響,海德格爾有感於存在一詞被後世的形而上學所填滿,它要追本溯源,找出希臘思想中的存在之本真狀態。海德格爾反對形而上學給存在規定的實在本質,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德裏達並不滿足於海德格爾追溯到古希臘那裏,認為那裏有存在之真正的本源,德裏達要比海德格爾更進一步,他要連這個最初的起源都要拆除。他當然認為那個起源也只能是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設定的。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並沒有脫離形而上學。…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20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論德里達的“補充”概念(3)

在德裏達看來,這種替代將繼續延續下去,從這種補充順序中出現了一個法則,一個無修止的連環系列,“它不可避免地增加補充中介,正是這些補充中介產生對它們所延遲的事物的意識,即對事物本身,對眼前存在或本源性感覺的印象。直接性是派生出來的,一切都由中介項開始。”(德裏達:《論文字學》英文版,1977年,第…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20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論德里達的“補充”概念(4)

德裏達更為充分論述補充的思想是在《論文字學》中,第二章“這種危險的替補……”(這裏有一個翻譯上的問題。這裏的“supplement”被翻譯成“替補”,在對德裏達的翻譯中,補充、替補、填補等,主要是對英譯“supplement”的翻譯,但翻譯顯然很不統一。英譯的德裏達著作中,也經常可見substitution, substitute,…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19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論德里達的“補充”概念(5)

德裏達由此回到他論述的重點:“危險的替補”。這是盧梭在《懺悔錄》中使用的詞,盧梭自己試圖解釋這是“一種理性幾乎難以理解的狀況”。德裏達表示,他這麽閱讀的唯一奢望是從中發現以後的閱讀根本無法忽略的意義:一種書寫文本的結構,經過其他文本的循環,不斷回到這種文本,它也與語言的要素和它的有條不紊的功能相一致。討論盧梭的作品,就是試圖承認主動與被動、盲目與責任這類範疇無法觸及的東西。德裏達的做法是,揭示隱沒在這些著作之後的盧梭的生活,將生活和寫作納入相同織體,納入相同文本的約束性和附屬性。這種東西被德裏達稱為替補,或者延異(同上書,第217頁)。…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19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論德里達的“補充”概念(6)

總的來說,德里達把盧梭的《懺悔錄》看成是一個文本,並且把它置放在盧梭寫作的其他文本中,它們構成了一種意指關系。《懺悔錄》被看成是最真實的個人心理傳記,最誠實的內心表白。但德里達卻把它看成只是一種文本,只有文本。這無疑是對當時流行的心理學分析的質疑。只要是文本,它就必然進入一種文字系統和讀物系統。對於這個系統,德里達的策略就是得用修辭學的方法,找到替補的主題,替補的表達方式,在那裏,起源與依據都不可靠,只有解釋之鏈在起作用,而替補式的解釋無疑是對無的訴說,是對要說出的東西的掩蓋,替補是一個盲點——德里達說,是開闊視野而又限制視野的未見物,文本只是圍繞這個盲點而排列開來的,“對這個系統,我們既了解,又不了解。”德里達的“替補”概念與其說是對文本不可知論的極端發揮,不如說是把文學性修辭的批評方法推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在這裏,哲學與文學被最大可能的混為一談。

 …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19am — No Comments

高宣揚:愛與美:與程抱一的對話錄(1)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3, 2017 at 7:41pm — No Comments

高宣揚:愛與美:與程抱一的對話錄(2)

談到這個問題,程抱一先生意味深長地說道:“首先可以說的是,這部小說的主題是人間的戀情,甚或激情,故事發生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所以敘述的口吻、筆法,均設法依循那時人物的意識與情懷,如明末作家在他們的白話小說中所顯示了的。以今日的眼光去看待,也許會覺得那些人物過於幼稚、單純,過於多愁善感,約束而不奔放。我們作為現代人,當然自認遠比他們進化、開明。不論在知識或在感情上,我們都達到高度的復雜和微妙,怎可與那些人物的‘落後’作同日語呢?可能也正由於此,我們極易成為那看透了一切的犬儒派。我們講究賣弄、俏皮,失卻了那些人物的某種天真的想望,某種執著的鐘情,某種孩童般的對不期而遇的事件發生驚異。這裏,至少有一點值得我們驚異的是,在那樣封建落後、禮教壓制的時代,兩位無名的情侶,除了活過一段特殊的兒女私情,他們所真正展示了的,竟是人類精神潛在地具有的最高境界:開向無限,開向永恒的神往境界。這境界,我們今天仍保留了麼?如果我們不能肯定,則重溫一下這舊時代的故事,也許是值得的。”…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3, 2017 at 7:41pm — No Comments

高宣揚:愛與美:與程抱一的對話錄(3)

西方中世紀末的這種情形與我們在從中世紀到現代社會的過渡期所看到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社會的範圍越來越擴大,同時卻又越來越隱匿,而社會的各個具體分工領域,也對不同的職業和行業的人們來說,逐漸產生一定程度的疏遠感。於是,人們不再相互熟識,工作、休閑娛樂和家庭生活都變成了相互獨立的活動。男人和女人都追求私人生活,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堅持要求有更大的自由去選擇(或至少感覺他們在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其結果,導致一種極其矛盾的生活狀態:他們退入家庭,家變為逃避外界之所、個人生活的中心;但與此同時,家庭又成為那些尋求生命自由的個人的“監獄”,他們因此渴望逃離家庭,尋找更自由的私人生活領域。…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3, 2017 at 7:41pm — No Comments

高宣揚:愛與美:與程抱一的對話錄(4)

愛的上述深刻性和復雜性,使任何一種真正的愛的產生,具有超越個人感情和個人經驗的性質。所以,愛的產生不是刻意的人為籌劃,它甚至帶有無巧不成書的戲劇性,致使愛在其一次性具體的事例中,其所謂“必然性”可以退卻到無影無蹤的異域。這就是為什麼在許多場合下,愛既無法通過理性的推理進行說明,也無法在感性經驗的系列中找到適當的理由。

盡管如此,“愛”還是發生在人的思想、行為中,與產生愛的人的性情、氣質密切相關。一個只看到有形物質世界,缺乏聯想力的人,很容易在現有的物質世界中得到滿足,很難引發內心的精神尋求,也難以有豐富的愛產生。而只有當人不滿足於日常瑣碎事務和有形物質需求時,才會關註內心,才有可能產生超越有形物質的情感。…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3, 2017 at 7:40pm — No Comments

高宣揚:愛與美:與程抱一的對話錄(5)

愛的激情奔放的時刻,正是生命最可貴的瞬間。人的一生只要經歷了哪怕是一次的這一瞬間,也就可以豪邁地說:今生無悔。

戀人間激情奔放的瞬間,是奇妙的,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秘性。訴諸於任何經驗,參照於任何理性的知識,都無法真正探明人生最可貴和最幸福的激情奔放時刻。實際上,人性中總是隱含著一定的神性。也許,正是在激情奔放的珍貴時刻,神性突然恬然澄明,以其耀眼的光芒照亮生命的存在場域。…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3, 2017 at 7:39pm — No Comments

高宣揚:愛與美:與程抱一的對話錄(6)

四、美的永恒性及其歷史性 

《此情可待》所講述的主要人物道生與蘭英及其愛情生命,固然呈現在具體有限的歷史時代中,作為和所有的愛情相類似的具體事件,不管具有何等感人的震撼力,也不管經歷何等動人的戀愛情節,畢竟有其自身所固有的時空限制,因而也有其自身的生與死、開端與終結。換句話說,恰恰是因為這段愛情發生在人世間,它們不可避免地具有人世間一切生命所普遍遭遇的悲劇性命運。但是,同樣是人世間所發生的各種具體悲劇,特別是愛情悲劇,卻因具體愛情事件所結合的兩個情人之間的精神境界的差異,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歷史價值。…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3, 2017 at 7:39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