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論德里達的“補充”概念(3)

在德裏達看來,這種替代將繼續延續下去,從這種補充順序中出現了一個法則,一個無修止的連環系列,“它不可避免地增加補充中介,正是這些補充中介產生對它們所延遲的事物的意識,即對事物本身,對眼前存在或本源性感覺的印象。直接性是派生出來的,一切都由中介項開始。”(德裏達:《論文字學》英文版,1977年,第 158—159頁)事實上,在話語的運作中在場總是分延的結果,補充的可能性僅僅是因為本源性的缺乏。在文本的模式中、在補充的模式中,我們稱之為生活的那種東西為意指的過程所重新確立。寫作保持的並不是外在於經驗論的本文的,外在於寫作或文化的某種東西,而只能是來自外部的更多的補充——一種補充之鏈。依據現有的生存條件,依據個人化的經驗和寫作行為,我們稱之為真實生活的發源地將被補充的邏輯所證實。對此,德裏達告誡人們說,在追循“危險的補充”的連接線索時,我們所要證實的是在這些真實的生活中,在越出和隱藏於我們說明能力的事物中,有的僅僅是寫作,僅僅是補充和替代性的意指作用,而這只有在區分性參照鏈中才能產生。“真實”的東西只是在將意義的補充的跡象與援引中抽象出來時,才繼之發生或添加進去的,如此循環往覆以至無窮。因為我們在本文中總是讀到絕對的存在,那些被先驗觀念所命名的東西,它們逃脫了寫作就從未存在過。

總而言之,德裏達的“補充”概念表明存在〔在場〕是對不在補充的結果,但是,補充也並不意味著在場與不在是毫無差別的,這種差別在我們生活經驗中顯然扮演強有力的角色,在場所具有的實際作用使補充成為可能。“我”的在場是不在的確定形式,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一個虛構的特定形式,在場不是起源性的,然而它是重新構成的,並且它總是中心和起源。

 

三、補充與替換

 

在德裏達的解構思想中,“補充”(supplement)無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它與在場、延異、本源性的缺乏等等,構成一套相互詮釋的話語體系。在他最早的作品,翻譯胡塞爾的《幾何學的起源》所寫的導論,題目就可以被定為“理念的歷史性:差異、推延、起源和先驗”。顯然,這篇導論懷疑了胡塞爾所描述的幾何學的先驗起源結構,德裏達把這種起源看作理性的預設,把其邏輯推演看成是觀念的延異和補充過程。理性只能存在於歷史中,這意味著歷史是由理性構成的,那麽,起源也就不可能具有先驗客觀的純粹性。在對胡塞爾的意向性意識的分析中,德裏達也一直使用了“補充”的概念。在《聲音與現象》中,德裏達專門論述了“根源的補充”,他在這裏導是用補充來對延異加以定義:“補充性就是分延,就是同時使在場分裂、延遲同時使之置於分裂和原初期限之下移異過程。”(德裏達《聲音與現象》,杜小真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111頁。中文譯本對 difference“差異”的翻譯也並不完全統一,沒有使用“延異”。“分延”是一個動詞。考慮到德裏達此時還未對差異進行“a”的改造,所以譯為差異也可)德裏達解釋說,補充的差異在其對自身的原初欠缺中代替在場。他認為,這種原初補充性的觀念並不僅僅意味著在場的非完全性,它指明一般實體性補充的這種功能。在意向還原的意識活動中,原始替換將會是自為對自我的取代,是為了自我,而不是自我。補充的奇特結構在此顯現出來:它是一種定時產生它聲稱要補充的東西的可能性。胡塞爾認為自我是永久在場的,自我能決定認知的完成。德裏達則看到這是一個本源缺乏的時刻,是自我被自為替換的時刻,自我是被補充消解的時刻。補充是能指替換的過程,“作為補充,能指並不首先和僅僅再現不在場的所指,它取代另一個所指,另一個能指的範圍。”(同上書,《聲音與現象》,第112頁)胡塞爾認為表達是作為指號活動,可以表達意義。因為指號攜帶著所指,與理想性的觀念聯系在一起。但德裏達顯然把指號推入差異遊戲的領域,那是一個補充和替換的過程,它不會回到理想性的所指,而是指號無限替代的延異過程。

對於德里達來說,補充與替代並不意味著認識的虛妄——盡管它確實是虛妄地構成的,因為沒有補充與替代,就意味著胡塞爾所說的“絕對的知”就可以成立。而絕對的知就是關閉,否則就是歷史的結束。無限性中的自我意識的存在歷史是關閉的,“在場的歷史是關閉的,因為‘歷史’從來要說的只是‘存在的呈現’……。一種沒有分延的聲音,一種無書寫的聲音絕對是活生生的,而同時又是絕對死亡的。”(同上書,第131頁)補充與替代構成意識活動之活的歷史,當然也是書寫的歷史。對於德裏達來說,只書寫的補充的歷史,也是延異的歷史才更有真實性。聲音並不能在場,並沒有肯定性的歷史永久維護它的存在。德裏達說道:“那剩下的就是說話,要使聲音在走廊裏響起以補充在場的光輝。現象,那I’akouméne是迷宮的現象,這就是音素的情況。它向著在場的陽光升起,它就是伊卡洛斯的道路。”(《聲音與現象》,第133頁。伊卡洛斯(Icare):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他用蠟將鳥翼粘於雙肩,與父逃亡,因飛進太陽,蠟融翼落,墜海而死)德裏達指出,事物本身總是自我逃避。與胡塞爾後來向我們確認的相反,“‘目光’是不能夠‘持續’的。”

Views: 6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