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各界讚譽】
這是針對理念思想在美國政策制定中的處境一份引人入勝的調查。作者對知識分子的時髦態度感到不耐,但他從不輕易出手。本書並未提供他所謂的「對學院的標準起訴書」,也沒有充斥對學院的誹謗。相反地,書中毫不留情地審視了思想產業的問題,發出了改革的真誠呼求。──姬兒˙黎波爾(Jill Lepore)/哈佛大學美國史教授
本書是一本寓教於樂的深刻讀物。在這個假新聞和事實兩極化的年代,知識分子如何能成功地「對金錢說真話」?我們公共話語權的命運,乃至我們民主本身的命運,都取決於這個答案。…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April 7,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 作者其實並不讚賞思想領袖的存在,甚至處處擔心思想領袖淪為壞心人士的棋子,大力強調公共知識分子在政策監督上的存在價值。與其說公共知識分子和思想領袖是兩條路線,不如說領導者仍須以知識分子做為主心骨,思想領袖適時鞭策碰撞,避免古板專斷,提醒知識分子世界的需求和聲音。如同一個生態圈,知識分子總會面臨定期的失寵衰退,如何與社會、創作者、閱聽人互利共生,才是永續關鍵。
►「有機知識分子」走向歷史舞臺,時髦話題早已變成「知識分子的退場」:高校日益與世隔絕,學術思考日益狹窄,在在導致知識分子對公共議題的失語與「被迫」輕視。那些曾經作為知識分子從事有意義研究後盾的研究機構,也已被新的贊助人重塑。來自政府機構和慈善單位的資金幾乎耗盡,智庫需要從公司、政界精英處開源。他們在乎的是為自己贊成的觀點提供政治方面的支持。或者更赤裸地說,他們想要「獲得回報」。結果智庫越來越劍走偏鋒.....…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April 6,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精華看點】
► 我們正處於外交政策上「思想產業」的微妙時間點,這是屬於「思想領袖」的最佳時期,卻也是「公共知識分子」的寒冬時刻。「公共知識分子」,意指專家、學者等能夠對廣泛的公共政策問題發表意見的傳統社會評論家、政治學者、社會學者。公共知識分子也是批評者,批評兜售糟糕政策的政府,但是當公共知識分子失去社會信譽時,他們極容易被政客或騙子藉民粹輿論擊垮,畢竟專業人士與普羅大眾的連結薄弱。相較來說,「意見領袖」更為小清新,如果說知識分子說的是文謅謅的之乎者也,思想領袖便是文言文的轉譯者,運用其獨特視角解釋世界,並傳播給一般民眾。兩者都從事知識創造,但風格迥異。知識守門人功能衰弱,以思想領袖為首的新貴大幅增長,得以挑戰傳統權威,加上民主化加持,人們普遍看好相對更為親近的思想領袖。…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April 5,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本書結構】
[第一章]
為什麼應該關注理念市場?理念十分重要,否則專家就不會將寫作視為第一要務。一個可運作的理念市場對於「動態民主」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
探討塑造新理念市場的三大系統性力量,亦即對既有權威之信任感的減弱、受眾在政治上的兩極分化以及經濟不平等的加劇提升了富豪的能力。三種趨勢結合起來,增加了各界對知識分子的需求,但對思想領袖來說尤其有益。…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April 4,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書籍《話語權的世纪角力》內容簡介
作者:丹尼爾·德雷兹納(Daniel W. Drezner)
范譯:翁尚均
中文版出版者:台北麥田出版
出版:2020年8月
知識「經紀」時代,思想「營利」傾銷
理解大眾意見領袖與公共知識分子「話語權角力戰」的第一本書!…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April 3, 2022 at 10:30pm — No Comments
今天, 這個單一認同的轉變力量, 正是網絡虛擬社區作為現實替代性補償的代價。它既是網絡暴力和現實暴力的來源, 也是網絡民主和現實民主失敗的表征。
按照詹姆遜的表述:” 在我們的社會, 政治已經被成功地與個人分離, 政治是作為一種缺陷而存在的。” 這里的政治可以理解為民主政治。在《未來考古學:烏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說》一書中, 詹姆遜寫道:烏托邦” 在社會層面上, 這意味著我們的想象力是受我們的生產方式 (可能還要加上其所保存的過去一切世代的遺留物) 所製約的。也就是說, 烏托邦最多達到一個消極的目的, 即讓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我們所受的精神和意識形態的禁錮” 。作為新媒體的社交媒體在這個意義上正是現實世界消極面的鏡像。詹姆遜闡述道:
烏托邦想象之所以繁榮, 是因為它在烏托邦空想開墾過的土地上勞作, 也就是試圖構想一種與此截然不同的日常生活,…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September 7, 2021 at 10:03am — No Comments
2016年9月23日, 證監會核準了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申請, 成為第二支上市的重量級新聞生產的” 國家隊” 。在新華網的贏利結構中, 網絡廣告業務、信息服務業務收入曾占70%以上。但至2014年度, 網絡廣告業務的收入增速卻在下滑, 從58.67%的增長率下降至20.06%—這一年正是微信崛起之時。與此同時, 則是其信息服務業務營業收入大幅上升為…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August 7, 2021 at 4:30pm — No Comments
與此行業興起相伴隨的是輿情分析師的職業培訓與認證。在網絡上查到2014年曾經出現過一個” 全國網絡輿情技能水平考試項目管理中心” , 該機構隸屬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網絡輿情研究中心。其微博認證為北京優安創新技術有限公司。但是在2014年4月” 首期網絡輿情高級分析師培訓班圓滿結束” 的消息發布之後, 便再無更新, 個中原因應該可以理解。目前, 輿情分析師尚無官方認可的統一認證。按照” 人民網輿情” 頻道2017年6月26日公布的最新《第五期網絡輿情分析師 (中級) 實訓研修班招生簡章》, 參訓費用總額為每人7980元, 可以獲得加蓋”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 公章的” 網絡輿情分析師中級技能培訓證書” , “ 該證書將作為學員參加人民網‘網絡輿情分析師 (中級) 實訓研修班’及掌握輿情工作技能的證明, 也將作為社會各界遴選輿情專業人才的參考憑證” 。該招生簡章中直接引用了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的相關內容作為支持。”…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August 5, 2021 at 4:30pm — No Comments
當”微政務” 成為黨的” 群眾路線” 的體現時, 微博時代的” 大V” 和微信時代的市場化公眾號, 就成為群眾的代表———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輿情監測在很大程度上沿襲和維護的正是此一邏輯:通過政府買單來獲得” 群眾路線” , “ 去政治的政治” 獲得了新的表達。更嚴重的問題恐怕在於, 這樣的市場化軌道和邏輯, 不可避免地隱含了尋租的動力。如果說傳統媒體” 有償新聞” 的尋租行為體現為其版面特權, 今天的尋租更可能大範圍存在於這個被催生出的新產業, 即通過製造或者控製輿情, 可以使尋租更直接, 也更隱蔽。如果輿情變成一門生意, 而且是通往政府部門的渠道生意, 其上下遊統吃便成為市場邏輯的必然:” 有些網絡營銷公司和輿情調查公司逐漸勾連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上下遊通吃, 一邊鼓動謠言, 發動水軍, 借機營銷, 一邊為政府提供監測服務和聯系刪帖服務。而在行政系統內部, 那些掌管網絡信息的部門由此也獲得了巨大的權力, 成了其他部門於公於私爭相公關的對象。”…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August 2, 2021 at 4:30pm — No Comments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 是國內起步最早、產業鏈最長、業務最全的輿情服務機構和信息增值服務機構” , 是行業的龍頭老大, 也是把輿情推向信息服務市場化的始作俑者。只是這種市場化的服務對象是各級政府部門、事業單位, 其主推的產品是《網絡輿情》內參, 訂閱的目標對象為各級黨政軍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人大、政協、公檢法單位領導, 以及各民主黨派、社團組織, 開發區管委會, 高等院校, 企事業單位領導、管理層等, 以司局級以上領導幹部為重點參閱對象, 經批準現擴大到縣處級領導幹部。
《網絡輿情》 (包含移動終端版信息費) 的收入逐年攀升。如果把這一情勢與2012年以來,紙媒自身廣告與發行收入劇烈下滑的境遇放在一起考慮, 其蘊含的意味就更深遠了。” 人民在線” 的市場化服務包括“服務於政府和企業的一體化輿情解決方案” :將輿情”…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31, 2021 at 4:30pm — No Comments
四、主流媒體的平臺悖論:” 群眾路線” 與輿情市場化
我們或許應該從上述視角來理解當下某些政府機構的悖論式角色。因為單一性平臺市場的倒逼, 政府機構一方面站在新媒體的立場上鼓勵新舊融合, 上市、改製和混合所有製等資本運作行為成為首選, 這也為BAT進入傳統媒體打開方便之門;另一方面, 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在此市場潮流中遭遇沖擊, 為此, 政府相關部門不惜投入更多資金去打造平臺, 鼓勵傳統主流媒體打造屬於自己的平臺。從市場屬性而言, 平臺是以資本聚合為依托的, 而當傳統媒體將資本匯聚到新平臺打造之時, 卻是以己之短去搏新媒體之長, 消耗的是傳統媒體長期以來積累的資本實力, 這反過來勢必造成對新聞生產投入的縮減。傳統媒體通過再造平臺進行突圍的困境不斷顯現。傳統媒體被平臺崇拜的市場邏輯所挾裹,…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29, 2021 at 4:30pm — No Comments
其實, 新媒體平臺威脅的不僅僅是新聞, 更是倒逼所有的文化生產機製。影視娛樂節目的IP化和” 小鮮肉” 現象的實質就是影視生產平臺化的體現, 並逐漸形成為一個封閉和排他的系統。中國知名劇作家們對” 娛樂資本論” 批評道:” IP買手, IP產品、製作機構、播出平臺、數據平臺, 整個一趟線, 內封閉的。應該說我們電視劇的市場百分之七八十被他們控製了。” 正是因為明星成為影視節目的廣告代言人, 這才導致明星演員過高的報酬。演技被顏值取代不過是另一個交換價值取代使用價值的表現。2016年之所以被稱為IP撲街、” 爛片當道” 的一年, 是因為影視內容的普遍廣告化。導演們拍的已經不是電影, 而是面向粉絲的廣告, 劇作家們諷刺說:” 你們寫的都不是作品, 你們寫的連產品都不是了, 你們寫的是理財產品。” 這就是所謂IP經濟和” 粉絲經濟” 的市場邏輯。
2017年8月4日, 阿里影業推出” 授權寶” , 專門負責” 內容商業化” 部分,…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14, 2021 at 4:30pm — No Comments
三、媒體” 社交化” 與新圈地運動:平臺壟斷與地租霸權
2015年, 在政府相關政策的強力驅動下, “ 兩微一端” 成為各級政府機構政務發展的新模式, 全國的政務微博賬號爆炸式發展至24萬個之多, 政務微信賬號逾10萬個。同時, 傳統媒體也爭先恐後搶占” 兩微一端” 新陣地。所有這些都被看成是媒體融合的成就。但是, 這些政策客觀上加劇了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平臺之間的不平衡, 把失衡的天平指針挪到了新媒體平臺這一邊, 驅使優質新聞資源導入新媒體平臺。正是在此之後, 從報紙到廣播電視, 傳統媒體迅速衰落, 滑入雪崩狀態。…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12, 2021 at 4:30pm — No Comments
從傳統媒體的角度看, 30年的市場化改革導致媒體唯利是圖和惡性競爭, 各種報業和廣電集團進軍房地產、金融和一切有利可圖的行業。與此同時, 廣告和營銷部門的重要性壓倒了采編部門, 導致對新聞生產成本的一再壓縮, 記者的勞動價值不斷貶值。記者一步步淪為計件工。記者的” 民工化” 過程一旦開啟, 就如滾石下坡, 勢無可擋, 直至今天出現機器人代替記者寫稿———問題不在於是否應該啟用機器人寫稿, 而在於人們對科技” 進步” 歡呼雀躍的同時, 卻看不到其背後的問題。其實, 作為平臺的新媒體, 不就是” 廣告和營銷部門” 的集成平臺嗎?在此意義上, 作為新媒體的微信不過就是以外部的營銷平臺置換了傳媒內部的營銷平臺。當傳統媒體本末倒置, 把自己轉變為營銷平臺, 而不再依靠記者的勞動價值為生存之道時, 那麽, 其被更強大的平臺替換, 不就是順理成章的邏輯過程嗎?
從主流意識形態的生產角度看, 傳統媒體強調內容為王,…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7, 2021 at 4:00pm — No Comments
今天, 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 占領信息傳播製高點, 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但是如果融合發展的路徑依然是市場化的延續, 產生以全方位接入/融入BAT的邏輯後果就是必然, 而這則意味著媒體所有權的最終易手, 即所有的主流媒體和市場化媒體都要靠接入私營的BAT來獲得生存權。由此, BAT的資本屬性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成為極為敏感的區域。換言之, BAT將擁有足以倒逼主流意識形態的資本。當然, 這一過程並未完成, 事實上也不可能完成, 政治天花板的設定就是證明。但是, 這一邏輯已經啟動, 它帶來的破壞性影響需要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真正面對。而政治和資本的博弈, 也勢必在此基礎上激烈展開。
微博的故事已經過去, 微信的故事正在發生。
二、新聞之殤,…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7, 2021 at 4:00pm — No Comments
在此意義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面臨另一方面的挑戰, 這一方面的挑戰是針對國有企業而言的。國企改革需要在克服腐敗、官僚化、權錢交易、利益集團化的過程中駛入世界市場經濟的大海, 重新締造國企在新時代的新使命。20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革, 導致國有資產大規模流失和數千萬工人被買斷工齡下崗的” 經驗” , 成為國企改革的沈痛教訓。深化改革絕不能以國有資產流失為前提。在這個意義上, 國企發展與深化改革的曲折、艱難, 正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挑戰。在這個意義上, 問題不是國企能否批評———國企當然應該接受監督和批評, 而是需要警惕以國企私有化為訴求的批判。這類批判往往對私企普遍存在的腐敗、家長製和等級製度視而不見。事實上, 企業組織的民主問題不僅僅是國企改革的問題, 同樣甚或更嚴重地存在於私企。…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5, 2021 at 4:00pm — No Comments
由此,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 也是馬化騰所不斷呼籲的, 任何新媒體的發展都離不開國家對電信發展基礎建設的巨額投入和宏觀政策的支持。中國電信的基礎工作就是國家戰略, 依靠的是國企力量的” 市場驅動” , 政府機構實質上一直把控中國電信運營和發展的主導權, 電信業的運營與發展決定權是政府機構權力的重要部分, 電信業也因此承擔著重要的保障社會公共服務的責任。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期間”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的集體采訪,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介紹說, 過去五年, 中國電信累計投資近5000億, 主要進行通信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很多投資都是直接用在農村地區的。今天, 中國4G的人口覆蓋率已經達到了98%, 在農村地區, 行政村覆蓋率已經達到88%。這就是…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3, 2021 at 4:00pm — No Comments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平臺霸權與中國傳媒變革之間的關係引人注目, 但是迫於各種形勢的壓力而少有人道破真諦。BAT的發展存在其他外在因素的限制。今天傳統媒體生態惡化, 新聞、廣告與新聞業的關係等等這些問題在今天需要新的理解。當平臺壟斷導致媒體” 社交化” 發生, 主流媒體的” 群眾路線” 與輿情市場化之間的悖論關係需重新界定。在這場逐鹿新媒體的博弈中, 宏觀政策的博弈能否實現共贏?今天更應該探討的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互利共贏的融合路徑和政策。新媒體時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體現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為最廣大人民所用。這既是中國媒體公共性的最大體現, 也是最大挑戰。
编註:BAT——中國互聯網公司三巨頭,B指百度、A指阿里巴巴、T指騰訊。…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1, 2021 at 4: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7, 2020 at 1:38am — No Comments
這些設定都是有目的的,它與故事結局相伴而生。在故事中,我們可以讓角色猶豫、糾結、仿徨,但情節的走向和最終結局是不可更改的。試想,如果電影結局讓一個黑人老頭因為關愛一位亞裔女孩而敗露身份受到懲罰,那麽,整場電影就全垮了:故事垮了,跨種族之愛的價值觀垮了,人文情懷沒有了,觀眾心里不爽,電影票房也垮了。所以,亞裔小女孩、黑人老頭的角色設置,以及跨越種族和年齡的關愛,一定能夠戰勝作為黑勢力的銀行資本,這正是用來驅動“這一個故事”的遊戲規則。 …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7, 2020 at 1:0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