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萊爾的書包's Blog (312)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9)

8條是關於“無線電日”的鏈接,指向一個為無線電歷史愛好者們建立的業餘的網站,其中有關於硫磺島的無線電報告的檔案和關於該戰役的一個簡明文字說明。[48]瀏覽這個網站的人可以收聽到關於登陸作戰的現場報道以及對於戰爭給當地造成破壞的描述,由此帶來了一種文字材料所無法提供的陌生化了的身臨其境之感。聲音材料,加上之前提到的視頻和圖片的應用,讓人們注意到了在線交流的多重特點,並且文字材料能夠被其他引人入勝的方式所補充從而變得更加便捷。[49]

第9條是指向美國國防部官方網站的鏈接,進入網頁後可以瀏覽到升旗的圖片、圖集、地圖和一個返回國防部主頁的鏈接。…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19, 2022 at 7:30pm — No Comments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8)

第4條是谷歌的關於硫磺島之戰的圖片數據庫中的搜索結果,包含了超過167000條指向眾多網頁的圖片鏈接。圖片中包括1945年關於戰役的原版照片,伊斯特伍德的兩部電影《父輩的旗幟》和《從硫磺島來的信》(2006年)的海報,戰略遊戲Lux的一張“硫磺島之戰——地圖補充包”的地圖圖片。但最頻繁出現的,則是喬·羅森塔爾那張經典的升旗照片。這張照片反復地出現在如此眾多的網站上,證明了它的重要性。無論對於專家還是業餘人士,這張照片都是這場戰役的一個標誌物;在更加潛在的層面上,它也是個人或家庭記憶與集體記憶相連接的標誌物。[44]同一張照片的重復出現同時也說明,相較於以前的形式,網絡文本的開放性也有其局限:對一個特定的搜索來說,從一個網頁點擊到另一個網頁獲得信息的效率就會降低,因為同樣的圖片又一次出現了。…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18, 2022 at 7:30pm — No Comments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7)

五、網絡的旗幟

為了明確表達這些挑戰,筆者將回到《硫磺島之戰》,丹托的虛構作品,考量它在互聯網上的表現。撇開同丹托之間的聯系,“硫磺島”是一個隨機的選擇,但很有希望能窺一斑而見全豹。[38]當假想一本叫做《硫磺島之戰》的書時,丹東很可能也是隨機選的名字,然而他恰巧給讀者提供了“硫磺島”作為參照之點,而這種巧合又被這一事實所增強了,那便是“硫磺島”由於喬·羅森塔爾的那張著名的插旗的照片以及相關書籍、紀念碑和由阿蘭·德旺指導的電影《硫磺島之沙》(1949年),已經成為了戰後美國文化的“記憶場所”(lieu de memorie)。…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17, 2022 at 7:30pm — No Comments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6)

正如這個小調查所指出的,文化研究中敘事的概念化已經逐漸與新興藝術方向和新的媒體技術連接在一起,並且這種轉變很可能會自覺地隨著新的實踐的出現而繼續。諷刺性的對比是,歷史學家們對歷史編纂性的敘事的觀點正在變得更加非歷史,好像“敘事”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當是不變的同一的(我們發現值得注意的例外又一次出現在海登·懷特最近的研究中)。[31]撇開相互之間的差異不談,敘事理論家和史學理論家們一樣,繼續堅持著源自印刷文化的那種一般假設,即敘事研究既定的分析對象就是單一作者書寫的獨立文化作品(文章、電影,抑或一個遊戲)。然而筆者在這裏要論證的是,新的媒體生態學需要一個不同的思路並且提供了替代的模式。…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16, 2022 at 7:30pm — No Comments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5)

如果我們反思麥克盧漢頗受爭議的格言“媒體就是信息”(1964年),便會發現印刷提供了一個未經批判的框架,歷史學家們則在此框架中構想他們的任務:寫作歷史就是將見解和信息引導進敘事中,這種敘事由單一敘事者書寫在作為整體的著作(其中的文章可以視作微型著作)裏的按照頁碼排列的幾頁紙上。[23]撇開A. R.魯赫、海登·懷特以及大衛·卡爾這些理論家對關於科學的(或是文學的)歷史寫作方式的信念和著重的不同,大多數關於敘事性的討論都是基於獨立著作是敘事分析的合適單位這一假設(根據懷特,一部獨立電影也有可能)。[24]…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15, 2022 at 7:00pm — No Comments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4)

正如日常經驗以及逐漸增多的相關學術研究所呈現的,伴隨著新的應用不斷出現於持續變動的環境之中,數字化為我們的表達和交流打開了不可勝數的可能性。筆者稍後會返回來討論媒體實踐中的某些改變。這裏要說的是媒體實踐的一個衍生產物:對媒體所具有的社會重要性的高度認識,以及相應的,媒體技術的發明總是形成一股反思“舊”的媒體,以及新媒體發展所帶來的得失的浪潮(我們已經看到,電視對麥克盧漢的啟發)。最近的(媒體技術)發展就以一個前所未有的規模引發了一種新的意識,這種意識一方面指向媒體變化,另一方面則指向印刷文化在過去的歲月裏對知識生活和社會關係的影響。數字化媒體對未來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改變了我們看待過去的方式。過去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已經過時而變得值得關注,從而被陌生化、歷史化了。正如羅曼·雅各布森在上世紀初所論,事物在兩種情況下可以為人所見——新出現的時候和過時的時候。…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14, 2022 at 7:00pm — No Comments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3)

貝爾關於概念化是觀念循環和變動中的一部分的觀點,並非沒有問題,尤其是他們趨向於將變動性視為其本身的重點,並且使概念變化的程度過大以至於我們在研究的是否還是原來的概念本身成為了一個問題。一個犬儒主義者甚至可能把這種對概念使用中的差異性所作的辯解視為應各時之需而篡改概念意義的草率行為的借口。但無論認為語義的多樣化是好還是壞,概念的突現和變動在學術領域是不可辯駁的事實。概念從一個學科轉移到另一個學科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正如前文所論——但同時也能發生在一個學科的內部,即當研究發生變化時概念的意義就也會隨之發生轉變。如果“敘事”在史學理論中一開始是作為一種解釋形式出現,用以區別於科學化形式的話,那麽其後來則轉變成為了一種表現形式,用以區別於模仿的技藝。…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13, 2022 at 7:00pm — No Comments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2)

對在不同種類的知識生產中“講故事”所扮演的角色的共同興趣,確實幫助我們在完全不同的學術研究傳統間建立了新的交叉聯系。從這方面來看,最近幾項由文化研究者們所匯編的關於敘事理論的研究囊括了歷史學家海登·懷特的作品;而相應地,阿倫·蒙斯洛為歷史學家而作的對敘事的介紹,也涉及了“敘事學”中一些新近的著作。[6]“敘事”、“敘事性”這些詞由此促進了學科之間的對話,其價值不可低估。但文學和文化研究領域的敘事學家們對此卻鮮有所聞。[7]相應地,敘事學家們的討論通常情況下都不被歷史學家們所重視,即使是海登·懷特,其關於“元史學”的前沿研究也很少真正涉及敘事研究的領域。盡管“敘事”這個概念似乎為跨學科的實踐提供了參考和新的條件,但實際上“敘事”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意義是有區別的。…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12, 2022 at 7:00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博士《自身幸福技術》



陳明發博士《自身幸福技術




在大部分人眼裏,人生絕少精彩絕倫的事。不覺得起床、工作、下班、跟家人或朋友吃飯,是一快樂的事,快樂恐怕會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要找到高職,人人肯定,金錢寬裕、婚姻完美,或是到東歐旅行才快樂,要時時快樂恐怕是艱難的事。…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pril 6, 2021 at 11:30am — No Comments

上帝已死,聽尼采說誰作主

尼采跟馬克思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樣。是對20世紀的精神生活起了最大影響的思想家。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發了他們富於創造性的作品的觀念和意象。雅斯貝爾斯、薩特、海德格爾、傑克·倫敦、福柯和德裏達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響的哲學家,而直接受他影響的文學家同樣數不勝數:茨威格、托馬斯·曼、肖伯納、黑塞、里爾克、紀德、還有我們熟悉的魯迅。

尼采顛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面臨的精神危機。雅斯貝爾斯說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栗,而此顫栗的最後意義尚未被估價出來。愛懇補充:從德勒茲諸子的哲思,可看見這“顫栗”一直延伸進…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February 6, 2021 at 1:30pm — No Comments

彭凱平《文化心理學的定義 》

文化的定義在中國和西方存在差別。在西方,文化就是“栽培”(culture),很長時間以來西方將文化定義為一種教育的方式。但是到了18世紀以後,這個概念逐漸變化,其描述對象從外在的行為變成了對內在的、人的精神意識的描述。簡而言之,西方人認為在物質生活以外的所有一切,是一種文化的存在。



相對而言,中國還保留著類似西方早期的思想。我們談及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外在物化的含義。在中國,最早談及文化的是漢代的劉向,而他所說的“文化”是指文字和教化。聯想一下中國的地理,凡是以“化”為名的地方,比如說湖南的懷化,浙江的奉化,都是比較偏遠的地方,也是古人所說的化外之地。因為是化外所以要文化一下,即把文化作為統治的手段,來改造教育那些不是中原地區的人。…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anuary 24, 2021 at 8:31pm — No Comments

阿蘭·波德頓《新旅遊體驗:工業敘事》

與此同時,在(倫敦)這座首都東部邊緣地區還發生了一件事,不過此事在公眾心中不會留下多少印像,除了直接參與者,別人也不會注意到它。盡管如此,這件事仍有記錄價值,那便是“海上女神”號由亞洲駛入倫敦港(下圖)



這艘船是10年前由三菱重工在長崎造的,足足有390米長,漆成橘黃色和灰色,船名顯得目中無人,它並未做出努力使人聯想到傳統女神應具有的氣質,諸如優雅和美貌等。它的身軀低矮、寬大,足足有80,000噸重,船尾凸出,像一隻塞得過滿的墊子。船上高高堆放著上千只顏色各異的鋼制集裝箱,裝滿各種貨物。它們來自世界各地,從神戶條狀地帶的工廠到非洲阿特拉斯山的果園。…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anuary 18, 2021 at 9:26pm — No Comments

彭凱平《中國人文化心理》

有的人說中國人的性格是中庸,有的人說是創新,有的人說是保守。這些人往往通過歷史上一個名言,一個哲學家觀點,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印證自己的觀點。問題是,如何驗證這些說法正確與否?心理學家覺得,這些討論的個人意味太重,歷史故事太多,科學邏輯的分析太少。這次講座希望用科學的方法探索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心理。



法國人托克維爾所著《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是公認的對美國文化、對美國人的心理最精辟的觀察和分析。為什麽他能做到比美國人觀察自己更加準確?據托克維爾自述,是時時刻刻都把美國和法國進行對比。如果需要對中國人的心理和文化做精辟的分析,可能要跳出中國人的身份,在全球範圍之內比較中國人和其他國家人的差別。只有通過一面鏡子,人才能知道自己的模樣。…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anuary 18, 2021 at 8:30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言詮“封”字

“封”字,乍看是由三個字組成:土+土+寸。



左邊看似雙土相疊。下頭的“土”,確實是泥;上面的“土”,其實是“出”字。



這雙土相疊,原來的寫法是“㞷”(唸“皇”)。看此字頭冠,能意會那土長出東西的形像。



根據《解字說文》的解釋,它的意思正是“草木妄生”。因此,又是“丰”(豐)義。



而右邊的“寸”,要直接多了,作尺寸解,延伸開去,就是結構、程序、規矩、制度與法度等。到了這章節,要理解“封”地、“封”侯,就不難了。




可是,“封城”又是另一回子事了。但放到冠毒的語境,這“封”字同樣傳神得很,我們可以給它這麼一個詮釋:



禁足時期,可別從你原來的“土”地上溜“出”去噢,全民抗疫要遵守法度(尺寸)。…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anuary 10, 2021 at 10:12pm — No Comments

安徒生:故事人·剪紙人

安徒生:故事人·剪紙人



我的故事是從來不要人久等的。中國大花瓶上畫的青龍,窗外飛過的麻雀,用舊的細軟羊皮手套等等,都成了我的故事的主人公。有時候,我操起一把剪子,說時遲到時快,就把一張紙剪成了一個坐在布墊子上的老巫婆,她那鼻子尖上還坐著一個小人兒哩;或者剪成一個單腿獨立而舞的姿勢優美的芭蕾舞明星;或者剪成一只停在窩裏的長腿鸛鳥。我小時候學會的這門手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用說,對每一張剪紙,我都能講出一個故事來。安徒生自傳 / 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anuary 2, 2021 at 6:30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博士《CRACK與祛魅》

陳明發博士《CRACK與祛魅》



某長官有約,聆聽我對其組織的見解。他透露,要推動"高階思維法",從部门延伸到社會。




他用了個關鍵詞: crack; 怎樣讓目前四處充斥的荒唐迷思,出現裂縫進而破碎之?




有關這點,網上常見的口水戰與“大理論”,幫得上的地方很明顯地極其有限。






還是來點(社會)科學(包括管理哲學)的方法比較實在。…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8,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博士《青年社群機會空間》

陳明發博士《青年社群機會空間》

在海上絲綢之路精神下,馬來西亞聯手中國,12月17日成功給閩南“送王船”信仰風俗,爭取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地位。



這對鞏固與延伸海絲文化精神,是個歴史里程碑。兩國還可以繼續將之發揮到其他領域,例如兒童、青年與婦女等議題,以創造更有利於協助彼此有關社群的機會空間。




舉青年社群為列,…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6, 2020 at 11:22pm — No Comments

看陳禎祿視頻談翻譯

看陳禎祿視頻談翻譯



在一支有關馬華創党人及馬来亞開國元老敦陳禎祿爵士生平的视频中,讀到他生前說的一句英語:



“People do not become more civilized by losing contact with their own roots. A man’s native speech is like his shadow, inseparable from his personality.”…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3,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