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對在不同種類的知識生產中“講故事”所扮演的角色的共同興趣,確實幫助我們在完全不同的學術研究傳統間建立了新的交叉聯系。從這方面來看,最近幾項由文化研究者們所匯編的關於敘事理論的研究囊括了歷史學家海登·懷特的作品;而相應地,阿倫·蒙斯洛為歷史學家而作的對敘事的介紹,也涉及了“敘事學”中一些新近的著作。[6]“敘事”、“敘事性”這些詞由此促進了學科之間的對話,其價值不可低估。但文學和文化研究領域的敘事學家們對此卻鮮有所聞。[7]相應地,敘事學家們的討論通常情況下都不被歷史學家們所重視,即使是海登·懷特,其關於“元史學”的前沿研究也很少真正涉及敘事研究的領域。盡管“敘事”這個概念似乎為跨學科的實踐提供了參考和新的條件,但實際上“敘事”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意義是有區別的。
這種區別可以部分地被解釋為概念在一個學科轉移到另一個學科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延遲,也可以被解釋為不同的學科所基於的研究傳統和研究重點有所不同。寬泛的文化研究領域的工作主要集中於對“象征化”與“表現”這些概念本身的研究,而史學理論家們則對象征化中所隱含的東西和對過去知識生產的表現更感興趣。對於史學理論家而言,其核心問題從來不是敘事學家們所關心的“敘事”的本質——一般情況下他們對此抱拿來主義態度,而是“敘事”在歷史知識生產中的功用(或無用)。[8]史學理論家們討論敘事性是為了建立關於歷史寫作的規範,這些規範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則是歷史方法和歷史責任的一部分。相反地,敘事學家們則一直專注於發展一些模型,用於批判分析作為一種文化力量以及——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作為變化的審美和媒體實踐問題的一部分的敘事性。由於這種研究重點的區別,“敘事”的多樣化表現會繼續下去,並且會隨著這些研究重點的發展而改變。
“敘事”這種語義上的變動也許會使那些希望在“敘事”與“敘事”相關現象之間建立一種理論討論上的穩定聯系的人大失所望。對於理論討論的常識性觀點是,這種討論應該對“概念”進行闡明、澄清以及重新定義,以使我們能夠以這些固定概念作為固定的參考點來繼續我們的分析研究事業。按照這個邏輯,“敘事”這一概念在2010年的意義應當與其在1962年時的意義相同,在歷史學家與文學研究者那裏也應當是一回事。然而事實與此卻大相徑庭。
二、變化的概念
米克·貝爾(Mieke Bal)在其《人文學科中變化的概念》(2002年)以及其他一些研究中,建議以動態化、工具化的術語來審視概念,以區別於那種純粹分類的術語。[9]像“敘事”這樣的詞不是那種把世界規定為固定不變的範疇的簡明標簽,而是用以幫助我們以理智把握世界並創造新的主體間洞見的詮釋性工具。她提出,我們應當視概念為“本身不是業已固定的、意義明確的,而是動態的。當我們臨時地、不完整地摸索定義一個具體概念可能是什麽意思的時候,我們將徹底把握這個概念。有價值的工作正是基於這種摸索的過程之中。”[10]跟隨著貝爾的腳步,我們可以說概念的意義隨其被運用的結果甚至隨其所揭示的那種復雜性的結果而改變。概念的改變,就如同園藝工具隨著使用而出現刮傷和汙點;但不同於鋤頭和鏟子會在使用中被磨損和劃傷,“應用”不僅不會使概念變“鈍”,反而會使其獲得新的分析力。因為“概念化”是一個持續的活動(或者用貝爾的話講,摸索的活動),語義變動便不是一個錯誤而是其特點。這種特點也不能一直被當做一種幹擾:我們能從探究一個術語在不同應用中的區別受益,因為它們通過揭示盲點和未探究的假設,能使不同的方面在對話中呈現。
[6]Hayden White, “The Value of Narrativity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1980), in The Content of the Form: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l-25. Alan Munslow, Narrative and Histor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7]F. R. Ankersmit, “Six Theses on Narrativist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History and Tropology: The Rise and Fall of Metapho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pp.33-43. Espen Aarseth, “Genre Trouble: Narrativism and the Art of Simulation”, in First Person: New Media as Story, Performance, and Game, ed. Noah Wardrip-Fruin and Pat Harriga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4, pp. 45-55.
[8]David Carr, “Narrative Explanation and its Malcontents”, History and Theory, vol. 47(February 2008), pp.19-30.
[9]Mieke Bal, Travelling Concepts in the Humanities: A Rough Guid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2. Miede Bal, “Working with Concept”, 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vol.13, no. 1(2009), pp.13-23.
[10]Miede Bal, “Working with Concept”, 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vol.13, no. 1(2009), pp.13-1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