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書評·《從“物語消費”到“物語勞動”》 — 大塚英誌的《新物語消費論》 (上)

大塚英志,《新物語消費論——歷史·陰謀·勞動·異化》,星海社,2021,目前尚無中譯本。

1980年代末,評論家大塚英誌出版了著名的《物語消費論》一書,通過援引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等“後現代”理論家的論述,試圖闡述當時日本社會正在發生的一種新的消費現象。他著重分析了當時熱賣的一款巧克力零食,這種零食每包都附贈一張小卡片,上面有特定的人物形象及其相關介紹。消費者通過收集卡片,可以推斷這些人物形象背後的“宏大敘事”,並以此為基礎自行展開敘事的想像和創作。書中,大塚對這款零食引發的消費狂熱給出了相對樂觀的闡述:消費者將取代創作者的獨占性位置,在統一性、規範性的“宏大敘事”不再奏效的歷史語境下,通過自己的“物語消費”來創造和享受自己的敘事。而當時在所謂“亞文化”領域方興未艾的“同人創作”或“二次創作”市場,似乎正印證著這樣一種玫瑰色的烏托邦社會的到來。

 

但是,正如所有被期待的烏托邦最終都自證為反烏托邦,“物語消費論”所設想的以消費者的自行創作為特征的“民主”也並沒有成為歷史現實。恰恰相反,同樣以“亞文化”領域的“同人創作”為例,事實上發生的情況是:以每年兩次的Comiket動漫展為代表的平臺,在為消費者相互交流乃至交易提供場所的名義下,不斷地將“同人創作”回收到運營公司的經濟生態體系之中,以至於“同人創作”本身給創作者帶來的收益有很大一部分要麽回到了運營商那裏(如用戶通過“初音未來”等軟件創作的一些優秀歌曲被版權方購買並推廣到“初音未來”演唱會上),要麽重新成為創作者繼續支持“原作”的推動力。與此同時,還有相當數量的“同人創作”在不被版權方承認的情況下,僅僅通過個人社交渠道向他人傳播和交流——在向他人“安利”某個作品或偶像、乃至“安利”某個以此為基礎的視頻創作的時候,“粉絲”們始終都是在“用愛發電”。盡管這些“同人創作”在客觀意義上擴大了“原作”的影響力和市場規模,但“粉絲”在其中以“物語消費”的方式進行的勞作,似乎始終僅僅呈現為基於個人喜好的消費行為。(甚至更進一步,當版權方以“回應”這些“同人創作”的方式將其想法和創意納入“續作”之中,這一行為通常只會被“粉絲”們積極地接受為某種“回報”。)

 

對於“物語消費論”的上述歷史結局,大塚在《新物語消費論——歷史·陰謀·勞動·異化》(星海社,2021年)一書中寫道:“如今想來,‘物語消費’預示著將情報商品的碎片進行精細化和重新整合的‘情報勞動’”。而在“後記”中,大塚回顧起自己的《物語消費論》,更是不留情面地將它描述為“在泡沫經濟時期,當所謂‘新學院派’的現代思想與電通等廣告代理店式的市場營銷以明顯的方式野合起來的時候,拾人牙慧寫成的不足道的‘宣傳’論”。當然,大塚如此貶低自己當年的“名著”,相當程度上是因為他看到了“物語消費論”所帶來的資本剝削的歷史結局。 

與當年的樂觀筆觸相反,大塚如今將著眼點放在了消費者自我創作的“勞動”屬性上,並認為“物語消費論”應該被理解為“物語勞動論”:

 

“物語消費論”不該把“誰都能進行敘事的行為”理解為“消費”,而應該把它理解為“勞動”,應該寫成“物語勞動論”。這是我現在的反省。將“敘事”的“創作”稱作“消費”,這不過是頭腦簡單的虛無主義罷了。(99頁)(原載:2021.10.14 Artform平臺)

Views: 1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