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3)

貝爾關於概念化是觀念循環和變動中的一部分的觀點,並非沒有問題,尤其是他們趨向於將變動性視為其本身的重點,並且使概念變化的程度過大以至於我們在研究的是否還是原來的概念本身成為了一個問題。一個犬儒主義者甚至可能把這種對概念使用中的差異性所作的辯解視為應各時之需而篡改概念意義的草率行為的借口。但無論認為語義的多樣化是好還是壞,概念的突現和變動在學術領域是不可辯駁的事實。概念從一個學科轉移到另一個學科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正如前文所論——但同時也能發生在一個學科的內部,即當研究發生變化時概念的意義就也會隨之發生轉變。如果“敘事”在史學理論中一開始是作為一種解釋形式出現,用以區別於科學化形式的話,那麽其後來則轉變成為了一種表現形式,用以區別於模仿的技藝。[11]文化研究領域中“敘事”這一概念的變化軌跡則有所不同,筆者將在後文中提及。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理論話語在學科環境的影響下呈現出突變而非穩定的狀態,即使這些話語自稱處於一個外在的、不變的觀察之點上。

概念的產生也受文化環境的影響。貝爾專注於概念在不同理論話語之間的變動,筆者則提出將她的分析擴大,把文化實踐也歸為其動態性的因素之一。如果“敘事”的意義發生了轉變,這不僅是因為其中歷史學家、敘事學家及其他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也因為“它”自己發生了改變。套用弗雷格的經典區分,這一術語的意思和他所指之物都發生了變動。簡而言之,需要區分“敘事”的概念在現在與50年前的不同,因為新的故事出現了並且在被一種不同的方式講述——伴隨著不同的意義並且在一個能夠提供新的選擇範圍的環境下。這些改變並不都是根本上的,也非均衡的。但是他們足以證明我們理論反思中所包含的動態性組成部分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筆者將繼續論證,這些改變保證了這樣一種觀點的有效性,即將敘事的概念化視作理論反思和變化實踐的持續合作的結果。“敘事”的概念是那種被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稱為“社會能量的循環”的一部分:它們是與知識和藝術事業中的其他領域的發展,以及筆者將在後文中特別論述的媒體技術領域的發展一起,以一種非線性的方式呈現出來。[12]


三、媒體工具

在1962年,另一部作品似乎同樣標誌著眾多相關討論的起點: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古藤堡的群英:印刷人的誕生》。[13]在這部古怪的、折衷的,並且極富爭議性的研究中,麥克盧漢提到印刷文化對近代生活有著重大影響。因為眼睛所看到的是閱讀中最首要的感官認知,而且視覺的作用方式決定了這一認知過程中主客之間存在的“距離”,所以印刷實際上在理性與觀感之間制造了一道裂隙,導致那種在口頭交流的情況中能出現的自然的、雙向的特性被削弱了。但是麥克盧漢明確地提出,由於新興的電子化媒體的出現,情況幸運地發生了改變,而且著作與視讀的主導狀況開始讓步於一種互動性更強的形式。然而,就其全部的關於“電子化”的討論而言,麥克盧漢的論點已經嚴重過時了:他所引為參考的那種新電子化媒體,其實是電視而非電腦。這一點在如今無疑是令人吃驚的,盡管在1962年的時候“電腦”這個詞仍沒有普及開來。50年後,電視已經成為了“舊”媒體之一,這種自上而下的、廣播式的媒體顯然更接近於書籍而非網絡。[14]麥克盧漢的全部論點也被過分誇大了,但是其關於技術在我們與世界的互動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基本觀點確實是深刻的,並且為許多關於技術決定論及其局限的理論反思提供了基礎。[15]正如麥克盧漢所論,在《古滕堡的群英》和《理解媒體》(1964年)中,媒體並不僅僅是像錫箔或棕色包裝紙那樣的用以保存和傳遞思想的包裝。正如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理論工作所確證的,媒體本身就是強大的文化和社會力量:他們產生了關於信息和報道價值的觀念,引導信息的流動,建立信息網絡,並塑造了關於著述、權威和可靠性(相信誰或什麽)的態度。[16]以此,任何新媒體出現的意義都超越了符號學的領域而進入到了社會之中。

[11]Ann Rigney, “Narrativity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Peotics Today, vol.12, no.3(1991), pp.591-605.

[12]Stephen Greenblatt, 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 The Circulation of Social Energ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8. Stephen Greenblatt, “Culture”, in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ed. 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ughli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pp.225-232.

[13]Marshall McLuhan,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1962), New York: Signet, 1969.

[14]Henry Jenkins,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4. Martin Lister et al., New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3, pp.73-92.

[16]Carolyn Marvin, When Old Technologies Were New: Thinking about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