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alak Khalayak's Blog (471)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9)

而古人對生存環境的建造也在整體空間結構中去回應宇宙(天堂) 的永恒秩序。同時,循環的時間是古人所具有的時間觀。但是,現代化的進程卻將整個人類拋向了一個在時間上矢量化的美好未來,空間壓縮為平面。這樣,垂直、超驗的空間感被消滅,宇宙被祛魅,而經驗的、水平的空間感知凸顯了出來,他說:「古人生活在一個垂直的、旋回的、有很多像徵意義的世界裏;而現代人的世界更加寬廣化、平面化、底壓頂、無旋回、重美學而不重神靈。」[7]因此,人類建造的城市就從像徵永恒秩序的天堂彼岸世界,轉向了看似無限可能的世俗此岸世界。…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February 11,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8)

當圓形與方形的城市與階層觀念相結合,就與同心環的空間結構對應起來。在《戀地情結》裏,希羅多德筆下的埃克巴坦那城 (Ecbatana)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城位於山丘上,由七道同心環狀的城墻所圍成。從中心到外圍,地勢不斷降低。國王與貴族居住在最內圈,隨著社會階層不斷降低,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的居民則依次向外居住在不同的圈層裏,於是「七道環狀的城墻就構成了上升的階梯,像徵階序性的宇宙」[7]

向心的圓形與方形城市結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裏反復出現。書中,段義孚列舉了大量案例:在古代,包括亞特蘭蒂斯、古波斯的波斯波利斯 (Persepolis)、伊斯蘭最大的圓形城市—薩拉姆的麥地那 (老巴格達)…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February 9, 2023 at 4:30am — No Comments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7)

5 城市本體論

5.1城市理念

城市理念 (city ideal) 是段義孚在《戀地情結》裏著墨最多的論題,是他城市本體論思想的核心內涵。段義孚對城市理念的論述是從城市發生學的角度展開的,他說:「倘若追溯城市生活最古老、最原始的核心,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市場或一座軍事要塞,而只會看見某個世界超自然創造的理念」,「凡是城市化獨立出現的地方,其前身往往是一個有聲望的儀式中心」[7]。…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February 7, 2023 at 12:30pm — No Comments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6)

「原型」英文裏的「arche-」是「最初」、「起始」的意思,它與形式相關聯。在西方古典神學與哲學中,「原型」、「上帝形象」等被當成物質世界的精神本源。即在這個物質世界產生以前作為本源的精神就已預先存在了,物質世界就是依照精神世界的形式即「原型」演化而來[25]。地理學家約翰斯頓(Johnston R J)指出,深刻影響人文主義地理學發展的理念論的基本原則為:一切現實在某種方式上都是某種精神構築[26]。段義孚所說的經驗的理想模式就是一種先驗的理念存在,它是人類詮釋世界並構建生存環境的重要基礎。…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February 1, 2023 at 12:30pm — No Comments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5)

理念論最早產生於柏拉圖的思想,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其被創造的原始模型[23]。榮格繼承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精神分析學派所說的「原型」概念就是柏拉圖哲學中的到欣賞繁復的藝術品,只是為了找到本不屬於這個世界的那個平衡點。」[7,22]這段話是段義孚在著作末尾,從規範性視角做出的總結性回應,指出人類從古至今孜孜以求的「理想環境」(ideal environment) 是「戀地情結」裏理想經驗模式的一種體現。

理想的環境由兩種基本意象所構成:其一,為人類提供安全感,具有哺育功能的意象——純凈的花園 (無罪的伊甸園)(the garden of…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31,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4)

由於為大家公認的、提綱挈領性的概念實在太少,所以這種努力幾乎注定是要失敗的。不過它還是值得一試,因為如果不做,我們就不能發現這個領域在結構上的很多欠缺。」[7]因此,《戀地情結》的研究目的在於:在積極的環境態度裏找到某種普遍的本質,由此出發,開辟出一條綜合性的研究路徑;而規範性視角下的理念論則是為此目的所采取的重要方法論基礎,體現為:在用理念論關照種類繁多的環境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中,去探索人類對環境展開依戀時具有怎樣的理想經驗模式。那麼,規範性的視角又是如何在書中傳達出來的?

首先,段義孚在前言裏指出,他需要一套有限的概念來統領「戀地情結」的研究,包括:感知 (perception)、態度…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30,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3)

2 經驗的本質

在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中,經驗是對本質的例示,即事實性的經驗世界僅僅是無限可能世界的特例而已[13]。研究經驗在於對經驗進行「純化」,進而達到對經驗中所蘊含的普遍先驗意識的把握。

經驗,同樣也是段義孚開展人文主義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概念,他曾說:「經驗是人文主義地理學家詞典裏的關鍵詞匯」[16]。而在他看來,經驗的本質是一種需要純化出來的先驗模式,這與胡塞爾對待經驗的態度總體一致。比如,段義孚在《地方:一種經驗的視角》(Place: An…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9,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2)

在十幾章的內容中,僅僅只有兩章是直接涉及這個概念的,而在其他地方幾乎鮮有提及……所以我現在才明白,《戀地情結》這本書用來傳達其最重要思想的方法就是少說,或者不說」[1]。或許正因為這個原因,才致使許多學者在涉及地方情感問題的研究時,常提及「戀地情結」的概念,或作為修飾語來用,但其實與段義孚所指的「戀地情結」本質關係並不大。那麼,「戀地情結」的本質到底為何?另一位針對該書的評論者道格拉斯·坡科克 (Douglas Pocock) 說道:「段義孚為了探索戀地情結的主題,采取了廣泛的哲學視野」…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8,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1)

要:段義孚的《戀地情結》核心方法論為理念論,以此為基礎實現環境研究的綜合性。首先,《戀地情結》從理念出發的「規範性視角」實現了環境研究的綜合性。其次,理念論的核心內涵為榮格精神分析學所提倡的圓形(曼陀羅)意象,象征人類對理想環境的追求,是「戀地情結」研究的根本出發點。圓形(曼陀羅)意象跨越歷史與地域呈現在不同的城市空間裏,並在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形式的演變,這構成段義孚城市本體論思想的核心內容。目前,中國地理學對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思考,傾向於注重其地理知識的差異性,忽略其規範性;對環境中人的理解,也體現出了單向度人的特征,《戀地情結》理念論體現出的規範性與整體性視角,無疑能給予新的啟發。



引言…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7,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7)

「情感轉向」研究是繼「文化轉向」以來的又一次強有力的哲學思潮洗禮過程,在批判「社會—空間辯證法」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情感這一新的維度,強調 「關係性」、「主體間性」等思想,為理解人與生活世界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



「情感轉向」的深入發展,意味著一個理性地理學時代的到來,人文關懷和情感關懷在地理學將得到更充分的體現。情感地理學作為國際上較為前沿的研究領域,在國內文獻中僅見於邵培仁等在媒介地理學中的介紹[139,140]



此外,20137月在華南師範大學舉辦的「中國地理學會『社會 文化地理』國際高級研修班」會議上,朱竑也曾簡短地闡釋了情感地理學在西方的發展 脈絡和今後國內可能開展的研究方向。



事實上,國內地理學對地方依戀、地方感和地方…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6, 2023 at 7:20pm — No Comments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6)

「9·11」後,恐懼感與情感成為種族研究的關鍵詞,並深刻影響著種族政策和全球安全。如有學者開始研究恐怖主義導致西方對穆斯林群體身體的恐懼感[122]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仍保留著對白人殖民時期的恐懼,而 這種恐懼感投射在空間上表現為土著民對清晰與穩定的自治區邊界的強烈心理依賴[123]



Pardy關注了種族憎恨問題,認為身體和心理的差異清晰描繪了「我者」與「他者」的情感邊界,而種族憎恨則是應對這種人類主體性差異的撫慰方式和情感響應[124] 。…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3, 2023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5)

近期,情感的社會—文化空間分析,也逐漸融入到教育地理學的研究中,主要表現在對情感如何在學校與教室的微觀地理空間中運作的關注。Wat kins 基於 Mccarthy 提出的「內部性 (interiority) 」概念[99] ,研究了促使教師流淚的原因,指出教師的眼淚不是簡單的一種情感跡象,而是在教室這一沈澱班級記憶與情感的微觀地理空間下,對職業和工作的反應[100]



Sibley在…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1, 2023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4)

「親密空間」專題,親密空間與同性戀、青少年和身體等話題相交融,並探討了如何通過 親密性實現有效的民族誌研究。身體[77,78] 、餐廳[79] 、文化風情區[80] ,甚至是網絡空間[81,82] 都蘊含著親密性。



親密性通過身體、空間和情感而實現其流動。如Dennis等研究了國家霸權和心理創傷如何通過植根於穆斯林移民身體的親密性而實現跨區域的流動,從而控製 其身體和家的親密空間[77] ;…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8,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3)

3 西方情感地理學主要研究議題



3.1 文獻概況 在Science Direct、Sage Publications、EBSCOWiley Inter Science四大外文數據庫 分別在篇名、關鍵詞和摘要中輸入「emotional geographies」、「affectual geographies」「affective geography」進行聯合檢索。



截至2013年7月1日,共檢索到與情感地理直接相 關的期刊論文 249 篇,包括發表在 《Emotion, Space…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6,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2)

2.1 身體、具象化與女性主義地理學



身體作為情感發生最緊密的空間尺度[20] ,使情感在身體和具象化研究中得到重視。 尤其在慢性病和殘疾人地理與精神問題地理領域的身體和具象化研究中,情感在特定環境和地方的呈現與表征得到了關注。



Dyck研究了硬化症女性對工作場所賦予其殘疾人形象時所產生的壓抑感和排斥感[21] ,而Moss則以自身的腦脊髓炎經歷為例,闡述了在工作 場所受到的過度同情與輕視時的情感混亂狀態[22] 。精神問題地理研究則證明了如廣場恐 懼症…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4,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1)

摘要:由於地理學長期受理性原則的支配,情感在地理學的研究中一直處於較邊緣的地位。隨著近期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對情感研究熱情的不斷高漲,地理學也開始關注情感對空間和社會的塑造,並由此引發西方地理學的「情感轉向」。



隨著《Emotional Geographies》一書的誕生,以及專刊《Emotion,Space and Society》的創立,情感地理作為一門跨學科的研究也逐漸形成並日 益發展壯大。



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的產生受到身體和女性主義地理學、人本主義地理學、非表征理論和精神分析法等理論和方法的深刻影響。通過對249篇情感地理學的期刊論文以及…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毛海驍 許曉蒙·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5)

加快立法建制,完善保護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點就是活態性,人是非遺傳承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因此,要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目前,國家采取多種措施,對傳承人給予法律保護與資金支持。但是,這些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方面所遇到的問題。習近平指出,「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建立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咨詢制度、公眾和輿論監督制度,充分發揮有關學術季候、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1,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毛海驍 許曉蒙·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4)

3.4貧困問題

農村貧困問題一直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2020年我國已經實現農村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但是如何防止返貧就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的新問題。習近平指出,「脫貧摘帽不是重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3]。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我們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



文化扶貧是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重要措施。只有當物質富足之後人們才有時間和精力從事文化活動。因此,解決農村人口貧困問題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智慧和精湛的手工技藝,要充分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多元價值,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資源。…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19, 2022 at 7:00am — No Comments

毛海驍 許曉蒙·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3)

據統計數據分析,從1997年開始全國行政鄉的數量就呈下降趨勢,自2007年以來全國每年平均有18個村消失。其中超過50%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在農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消失的背後必定是那些承載著文化記憶的古村落被拆毀,彰顯民風民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長此以往,幾千年來形成的農耕文化將不復存在。目前,鄉村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其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改變。…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16, 2022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毛海驍 許曉蒙·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2)

2.2增強村民凝聚力,蘊含政治價值

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資源是生活在這片地區的人們所具有的獨特文化的象征,蘊含著長期以往所形成的生活智慧,也是凝結鄉土情懷的紐帶。鄉民們在長期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民風民俗、鄉規民約,有利於調節人際關係。神話傳說、民歌等倡導互幫互助、熱愛祖國,有利於培育公民的行為規範和公共道德。2013年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鄉村建設,文化遺產是我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珍貴記憶,只有保護好這些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才能讓我們的後輩記得住鄉愁。…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13, 2022 at 9: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