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7)

5 城市本體論

5.1城市理念

城市理念 (city ideal) 是段義孚在《戀地情結》裏著墨最多的論題,是他城市本體論思想的核心內涵。段義孚對城市理念的論述是從城市發生學的角度展開的,他說:「倘若追溯城市生活最古老、最原始的核心,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市場或一座軍事要塞,而只會看見某個世界超自然創造的理念」,「凡是城市化獨立出現的地方,其前身往往是一個有聲望的儀式中心」[7]。

因此「城市超越了生活的隨機性,反映出精確性、秩序性和從天堂裏投射而來的可預測性。」[7]與段義孚的觀點相對的是城市發生學的經濟模式解釋,其主要觀點為「剩餘農產品說」(agricultural surplus),認為城市起源的機制主要是剩余餘農產品的出現。段義孚在《戀地情結》裏對經濟模式的城市起源提出了質疑,他說:「經濟學認為,城市是經濟富餘的產物:農產品不能完全消耗時,就在方便的地點展開交換,漸漸產生了集市、小鎮、最後演變為城市……但完全可能出現另一種情況,即某個地區只擁有發達的農業和密集的人口,卻沒有出現一座城市。新幾內亞高原上的農業生產力達到了支撐每平方千米200人的程度,但並沒有出現城市生活。」[7]因此,他認為城市並非主要為經濟發展的產物,而是人類對先驗宇宙秩序崇拜的像徵性產物,這便是城市的本質屬性。

段義孚在往後的研究裏,進一步發展了 《戀地情結》裏的城市本體論思想。他在1978年的論文《城市:及其與自然的距離》(The City: Its Distance from Nature) 中指出,存在三種城市本質屬性的觀點:其一,通過數學測量方法探討城市的本質屬性,城市被視為具有特定尺度的聚落;其二,關注城市的理想模式,探討單個城市與理想模式之間的關係;其三,關注城市的起源,重視城市本質屬性與起源間的聯系[29]。而他本人的思想可歸為後面兩種。在2005年於北京師範大學的報告會中,他就談到:地理學家可以從經驗中建立起的若干理想模式 (ideal model) 來理解人的空間行為,這些理想模式正是人們理解社會生活的參照[30]。他也在不少著作—《空間與地方:經驗研究的視角》、《無邊的恐懼》(Landscapes of Fear)、《浪漫地理學》(Romantic Geography)、《回家記》(Coming Home to China) —裏不斷強調該城市本體論思想。比如在《浪漫地理學》中,他說道:「城市起源於人類想要把天堂的秩序與威嚴帶到大地上。」[31]

由此可見,城市的本質屬性在於其蘊含的理念。那麼城市理念究竟有何形式?它對城市的空間形態以及人類的生存具有怎樣的影響?

段義孚認為,城市是一種像徵,指向了一種超越經驗的意義。在古代,它意指一種超越性的秩序,人類借此對抗大地的混亂[18],「古時候的人們看到天國中存在一種穩定性和可預測性,這是他們在地上所找不到的……為了反擊可能出現的潛在的混亂無序,美索不達米亞、近東、印度和中國的古代文明,建造了一些可以反映天界規律性的儀式中心和幾何形狀的城市。在國王和統治者的眼中,最符合宇宙秩序的社會是階層社會。」[32]

城市的理念規範了城市的空間結構,並為人類社會帶來秩序,其規範性的空間形態通常呈現為從中央點輻射開來的圓形與方形。他說:「方以及與之相關的圓既象征著完美,又述說著宇宙」[7],該形狀反映出宇宙的秩序,是宇宙秩序在大地上的投影,並在其中構建起有序的階層社會。

[26] R J約翰斯頓. 哲學與人文地理學[M]. 蔡運龍, 江濤,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0: 81. [Johnston R J. 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M]. Cai Yunlong, Jiang Tao,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0:81.]

[27]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原型與集體無意識——榮格文集(第五卷)[M]. 徐德林, 譯. 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11: 294. [Carl Gustav Jung.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 Xu Delin, trans. Beijing: China International Culture Press Limited, 2011:294.]

[28]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等. 潛意識與心靈成長[M]. 張月, 譯.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4: 242. [Carl Gustav Jung, et al. Man and His Symbols[M]. Zhang Yue, trans. Nanjing: Yilin Press, 2014:242.]

[29] Tuan Y-F. The city: Its distance from nature[J]. Geographical Review, 1978, 68(1): 1-12. DOI:10.2307/213507

[30] 周尚意". 段義孚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的報告會"紀要[J]. 地理學報, 2005, 60(5): 866-867. [Zhou Shangyi. The summary of Yi-fu Tuan's seminar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60(5): 866-867. DOI:10.11821/xb200505018]

[31] Tuan Y-F. Romantic Geography: In Search of the Sublime Landscape[M]. Madison: University ofWisconsin Press, 2013: 113.

[32] 段義孚. 無邊的恐懼[M]. 徐文寧, 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126. [Tuan Y-F. Landscapes of Fear[M]. Xu Wenning, tran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126.]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人文地理 2017年第3期總第155期,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 ;(原載:http://www.xml-data.org)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