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驍 許曉蒙·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3)

據統計數據分析,從1997年開始全國行政鄉的數量就呈下降趨勢,自2007年以來全國每年平均有18個村消失。其中超過50%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在農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消失的背後必定是那些承載著文化記憶的古村落被拆毀,彰顯民風民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長此以往,幾千年來形成的農耕文化將不復存在。目前,鄉村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其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改變。

此外,隨著信息化和現代化進程推進,我們所生活的時代被按下了快進鍵。互聯網滲透到各個地區,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內容,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進而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很多曾經作為村民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審美取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貼上「過時」、「陳舊」的標簽,甚至很多村民不太清楚什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怎樣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些政府部門更是不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只將其看作村民飯後消遣的娛樂項目。長此以往,許多世代傳承的手工技藝與民俗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3.2傳承的斷層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點是活態傳承,所以,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傳承需要以「人」作為傳播主體,借助言傳身教的方式實現。當今,中國社會結構正處於轉型時期。這種轉型造成的最明顯的結果便是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農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偏低。根據統計局發佈的《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分析,近些年來農民工外出務工呈上升趨勢,大量青少年農民工遷移到城市,導致農村人口大幅度減少、鄉村人才流失、老齡化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個人為載體,通過口訣傳授或者世代繼承的方式進行傳承。而鄉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一方面導致傳承人稀缺,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群體也逐漸縮小。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早已不同往日。留在村中的人不是老年人就是對高難度、收入低、強度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感興趣的年輕人。除此之外,很多已經掌握了真正技術的傳承人已經年邁或是因為無法維持生計而被迫選擇其他行業,年輕人不再傳承家族技藝,反而選擇外出打工,導致很多非遺項目面臨瀕危狀態。


3.3
傳承中的機遇流失

目前,一方面社會生產不斷發展,另一方面國家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謂是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政府積極舉辦各類文化遺產活動、依據數據庫建立名錄保護體系並不斷給予資金支持,這無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難得的時代機遇。然而農村中大部分人存在錯誤的認識,如成功申報世非物質文化遺產後輕視後續保護措施,更有甚者,出現了「破壞性保護」,利用國家提供的補貼,另起爐竈,用盈利性文化產業代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毛海驍&許曉蒙单位:河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18;原載:http://www.wenhuachuangxin.com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