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神經系統學習相比演化篩選顯得尤為高效,不再依靠一代代生命的優勝劣汰篩選來提高效率,神經網絡的學習需要總結經驗,當然也就需要記憶,還需要預測信息之外的經驗(泛化能力),神經網絡學習的原理說來也簡單,物種在接收外部信息後,通過不斷重復嘗試成功或者失敗,調節神經突觸中受體的數量,尋找合適接收電信號頻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物種的遺忘(遺忘那些錯誤或不適應生存的經驗)代替了演化中的死亡(篩選),而不斷嘗試重復例子的過程也就是尋找神經突粗合適受體數量,找到最適合傳輸信息(電信號)頻率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神經網絡學習。
以上簡述了生命的演化與兩個階段的學習,任何生命都會有感知外界信息並做出維持自身狀態的對應行為,能體驗這個世界的個體(複雜神經細胞)並不會比不能體驗世界的個體(草履蟲)更容易被留下來,那麽我們的大腦究竟有什麽用呢,又是什麽讓我們產生了意識?…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19,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雙方都記錄了之前遇見的螞蟻。現在假如一隻食蟻獸入侵了巢穴,使得大量的螞蟻減少,如若不盡快恢復正常的秩序(分工協作),那麽蟻群就會挨餓。那麽各個螞蟻間是怎麽告知其它螞蟻與族群這一情況呢?神奇的事發生了,他們壓根不用告訴,當一隻工蟻遇見的收集蟻太少突破一個臨界點後,它會主動更換自己的工作變為收集蟻。同樣其它螞蟻也會這樣做直到總體分工恢復至原來比例(像不像水往低處留、數據的自我填充、免疫系統的自我恢復等等一系列司空見慣的規則)。…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17,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什麽是湧現?
「湧現」理論的主要奠基人約翰霍蘭德出版的《湧現:從混沌到秩序》中描述了這麽一種現象:就如螞蟻社群、神經網絡、免疫系統、互聯網乃至世界經濟。但凡一個過程的整體行為遠比構成它的部分複雜,均可稱為「湧現」現象,舉個例子。通常說來,「湧現」指一個系統中個體間預設的簡單互動行為所造就的無法預知的複雜樣態的現象。
簡而言之,小個體組成整體,整體屬性卻不同於個體累加之和。湧現是由簡生繁的過程,它無處不在。
一些常見的湧現現象…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14,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有關哈耶克的上述思想,我們可在此稍作展開。羅伯特·內夫(Robert Nef)在《哈耶克對“社會正義”的批判——二十個命題》一文中總結道,“語言不是一種發明,而是進化的産物。對哈耶克來説,語言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儘的知識和經驗寶庫,説話者可以從中汲取許多東西,即使他不知道這個過程發生了什麼。他總是指出通過自發使用的語言交換意思,和通過市場自發交換商品與服務之間存在一種親緣關係。”[5]…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8,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三、語法與規則
“語法”是中後期維特根斯坦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有關這一概念,他做過這樣一個比喻:“語法是語言的賬簿,但凡與伴隨﹝語詞﹞的感覺無涉的,但凡是語言的實際交易,都要記錄在這些賬簿上。”[10]在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已經反復論及這樣一個思想,即語言與金錢一樣,都是在使用或流通中獲得生命。而將語言比作金錢,語法即是語言的“賬簿”——如同賬簿記錄金錢實際的流通情況一樣,語法記錄語言實際的使用情況。…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3,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在《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改變了對於語言的看法,不再只看重命題式語言,而是説:“當我討論語言(語詞、命題等等)時,我必定是在談論日常的語言。”[7](p120)這即表明,後期維特根斯坦放棄了他早先對於語言的過分理想化的、不實的理解,轉而考察日常語言現象本身。他還談到,縱使日常語言似乎是粗燥和物質化的,但無論是提出或回答某一問題,乃至關於語言自身的討論,都離不開日常語言。在這個意義上,日常語言是合用的。…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ly 31,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説語言與金錢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不具備物理實在性,這是否意味着,語言與金錢即是人工制品呢?
在十九世紀末,弗雷格認爲,科學的發展在許多情況下,基於相關工具的改進。對科學而言,日常語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我們有必要發明一種科學的語言,促使科學取得更大的進步。1879年,弗雷格《概念文字》一書的出版,即可看作他在此方面所做的初步努力。就日常語言與“概念文字”的關係而言,弗雷格曾做過這樣一個比喻,他將日常語言比作我們的手,而將“概念文字”比作扳手。毫無疑問,就日常生活而言,我們的手能做很多事情,同時也相當靈活。但就擰螺絲這一特定的工作而言,扳手則是更好的工具,即使它無比僵硬且只在這一特定的工作中有用。…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ly 29,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摘 要:將語言比作金錢,是後期維特根斯坦的一個重要觀點,旨在表明語言的意義如金錢一樣在於使用而非指稱某物。這樣一種對於語言的理解,認爲人工語言有其自身的限度,而無法全面取代日常語言。金錢的意義在於它在市場中的自由流通和使用,哈耶克的這一思想,與後期維特根斯坦關於語言的思想,有着內在的相通之處。…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ly 25,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交往在雲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係》,南希·K. 拜厄姆(Nancy K. Baym)著;董晨宇 唐悅哲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01月)
社交媒體和人際關係是當下的熱門顯學,我一般不太喜歡這類追逐時尚和熱點的新書,認爲熱門的事物和對它的思考是需要沉淀的。但這本書吸引了我,讓我對似乎很熟悉的社交媒體有了深層次的認知。
譯者董晨宇在序中談到了“讓陌生之事變得熟悉”和“讓熟悉之事變得陌生”,避免過於熟悉而形成的平庸化危險。我正是帶着這種陌生化的視角來理解社交媒體這個已經深嵌入我們日常的熟悉之物的。我喜歡這種讓自己感覺陌生化的閱讀,這樣才有增長見識,如果隻看合乎既有想法的書,永遠隻會知道已經知道的事,形成見解的內捲化。…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ne 23,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説理》陳嘉映 著; 華夏出版社; 2011年05月)
是在讀了幾篇論文後被陳嘉映的説理思想所吸引,從而準備讀《説理》這本書的。與普通從技術層面談説理不一樣,作爲哲學家,陳嘉映是從哲學這個比較抽象的高維層面來談的。
談的不是一事一議那種普通道理和常識觀念,而是道理之道理,也即“根本道理”。他説,哲學大抵就是窮理,道理是在言説中成形,哲學家不停留在日常道理上,他們追問理後之理,思想的最高任務是通乎根本的道理,要培養直面一切道理都不確切之境的勇氣。
他認爲,知識就是經過辯護的真看法、真信念,真知是帶有論証的看法。論証要求達到公共可通達性,雙方必須共享大量經驗,論証才可能有效。真理是我們的本性、自然和天性,真理贏得我們所有的人,而不是一些人戰勝了另一些人。我們最好不要把真理視作簡單的名詞,而把它視作成就動詞。…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ne 19,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美]塞繆爾·早川、艾倫·早川 著;柳之元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07月)
20年前冩評論的時候,我沒有讀過任何一本教我怎麼冩評論的書,完全是憑常識感和言説本能冩作。讀了這本《語言學的邀請》後意識到,如果早讀到這本書,自己的評論能上很大一個台階,所以後來每屆學生我都會推薦這本書。
這本書不是像維特根斯坦那樣從語言學角度分析話語,而是從思想層面。如何在抽象的階梯上遊刃有餘地駕馭語言,“冩着冩着就沒話可説”的問題出在哪裡,什麼叫“轉圈子式思想”,屁話何以成爲屁話,作者給出了非常精妙的闡釋。…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ne 18,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至順三年(1332年),汪大淵第二次由泉州啟航,其航程主要經南洋群島諸國, 穿過馬六甲海峽,繞過須文答臘島,北至萬年港,東至古里地悶、文老古,向北至蘇祿島,最後經中沙、西沙群島返航。至元三年(1337年)夏秋間抵泉州,又記下大量見聞,不僅涉及東南亞、南亞和西亞,而且包括非洲。
汪大淵二次遠航,歷時八年,航程數萬里,到過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沿途記所聞所見。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淵再次路過泉州﹐恰逢泉州路達魯花赤偰玉立命吳鑒修《清源續誌》,以泉州系海外各國人物聚集之地,對各國風土人情應有記錄,遂請大淵著《島夷誌》,附於《清源續誌》之後。次年,汪大淵攜《島夷誌》(後世稱《島夷誌略》)歸南昌,單獨刊印以廣流傳。…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y 20, 2023 at 8:56pm — No Comments
宋元以降,伴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泉州海外貿易的興盛,既為泉州帶來了多元文化的空前融合繁榮,也促進了教育鼎盛發展。南宋時,南外宗正司在泉州的設置,提升了泉州的消費能力,帶來中原先進的科學技術、人文藝術。皇族重視教育,南外宗正司內曾有教育皇族子弟的宗學存在。泉州政治地位的提高、經濟社會的繁榮,推動著文化教育大發展,也吸引來朱熹等儒學大家的關注。泉州開元寺內有一木刻對聯,聯文寫道:「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據說此聯正是朱熹對泉州的評價。…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y 15, 2023 at 6:00am — No Comments
蔡襄與泉州淵源頗深,其母盧氏為惠安縣德普里(今泉港區後龍鄉)圭峰村人,他小時候曾在母親娘家附近的伏虎巖(俗稱虎巖寺)讀書。至和三年(1056年)和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曾兩度出知泉州。任上,蔡襄勸學興善,傳貼醫治蠱毒的藥方,教育民眾遵法為善,改變陋習,監督官吏,深得民心。其間,他還曾遊覽南安豐州九日山,並於奉先院東壁題詩,迄今九日山西峰東麓亦有摩崖石刻見證他的到訪。…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y 11,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元時,泉州長期處於萬商雲集的狀態,不少歐洲商人在這里賺得盆滿缽滿。其中有一位富有的亞美尼亞婦人,建了一所「十分雄偉壯麗的教堂」,並自願將此教堂交給泉州主教傑勒德及其同伴修士管理,這就是泉州的第一所天主教堂。…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9, 2023 at 12:00pm — No Comments
至正十四年(1354年),伊本·白圖泰返回摩洛哥,後來素丹令其王室書記官伊本·朱贊根據伊本·白圖泰生前的口述記錄整理完成了著名的《伊本·白圖泰遊記》。《伊本·白圖泰遊記》後來被譯成英、法、德等歐洲主要文字,引起巨大轟動。自此,伊本·白圖泰成了阿拉伯世界家喻戶曉的名字。…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7, 2023 at 12:00pm — No Comments
相傳,馬可·波羅曾在泉州法石停泊,還從這里出發護送蒙古公主遠嫁波斯。人們為了紀念此事,就把法石碼頭邊馬可·波羅走過的一條小巷和他喝過水的一口井,分別命名為「馬可巷」和「馬可井」。由於馬可·波羅對泉州的宣傳,也使得泉州成為當時世人極其向往的「東方巨港」。
鄂多立克:被繁華泉州深深 吸引的旅行家
籍貫:意大利珀德農 流量指數:★★★★
「該地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此城中有各種生活必需品,你用不著花半個銀幣就能買三鎊八盎司的糖。」…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5, 2023 at 12:00pm — No Comments
在這種開放環境的感召下,國內外名士、賢達紛至沓來,商賈、旅行家、僧侶、傳教士接踵而至,共同為泉州帶來了不可思議的「頂級流量」。
宋元時期,泉州是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泉州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發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度。
來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藝術等在此無拘束地交流融合。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也成為彼時支撐泉州港繁榮的精神基石。在這種開放環境的感召下,國內外名士、賢達紛至沓來,商賈、旅行家、僧侶、傳教士接踵而至,共同為泉州帶來了不可思議的「頂級流量」。
馬可·波羅:向歐洲介紹泉州的 「神級播客」
籍貫:意大利威尼斯…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3, 2023 at 12:00pm — No Comments
Preface
Russian formalism generally associated linguistics with poetics, and Jacobson's theory of the six elements of language, presented in his essay 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1960), is one of the leading ones. This paper will therefore introduce, critique, and reinterpret his theory.
Part I
Introduction to Jacobson's six-factor theory. In brief, it is two diagrams showing the six elements of language and the six…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1, 2023 at 5:00pm — No Comments
總結/Summary
雅各布森在《結束語》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個包含六要素的語言學框架,並且按照形式主義一貫的理解,把其中的一個要素對應的功能,解釋為詩性。這是雅各布森解答語言學和詩學對立的形式主義核心問題的最終嘗試:他試圖調和爭論的兩者,並提出一種包容兩者的框架,讓形式主義追求的獨立詩學建基在語言學上。
In his essay 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1960), Jakobson proposes a linguistic framework containing the six element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sual formalist understanding, interprets the function corresponding to…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rch 31, 2023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