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神話是一種言說方式
羅蘭巴特說「神話是一種言說方式」 ,在愛墾網的討論框架下,它意味著什麼?
在羅蘭·巴特的觀點中,「神話是一種言說方式」(Myth is a type of speech)意味著神話並非僅僅是過去的傳說或故事,而是一種符號系統,用來建構和傳達特定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神話通過語言、符號和圖像賦予某些概念和現象特殊的意義,以自然化的方式使它們看似普遍和合理。…
Continue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January 31, 2022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想造個句子,把昨晚的夢記錄下來。可是,頭兩個字就充滿困難:“不知誰給了我一杯水,喝了一口,發現嘴裏滿是東西。”那“不知”二字,其實不是現在才想到的,喝了水以後就有了那份惶恐。“不知”我喝了什麼?於是慌亂吐在手掌上,是一把紐扣!“不知”我是否吞下了幾顆?我失措地把妻子叫來,快!拿個紙袋裝起來。事情發生到這裏拐了個彎,“不知”我為何沒再追究是誰給我那杯水,就那麼一瞬間,居然意識到這只是一個夢。一個夢啊,“不知”是什麼象徵呢?我的眼睛於是留意起那一袋子紐扣。這種境遇“不知”為何能同時存在;夢的證物紐扣,夢劇情的延續,和其實已處於半睡半醒狀態,意識到自己在做夢的我,竟同時間處於同一個場景裏。那部分醒著的我,詮釋癖明明白白又發作了。“不知”這些符號指向什麼呢?感覺夢裏的我比現實生活中的自己聰明得多,玩味著那二三十顆的紐扣,多數是明亮淺色系的米黃襯上淡褐紋脈,沒有張揚刺眼的顏色、形狀、圖案與態度,很快,我就有了答案:暗喻在於那…
Continue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January 12, 2021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這十餘年來,馬來西亞社會許多現象,愈發稀奇古怪。最天才的連續劇編劇,傷壞了腦筋恐怕也沒法子想像其三成的荒謬。
搞創作的,不是累極了坐在一旁抹汗、嘆息,靜觀其變;就是模仿網紅似地隨著流行的調子哼幾句。反正夠報刊的專欄填滿文字就沒事了。
剩下的,繼續“感性”;繼續堅持沒必要而又過時的“文藝腔”,多愁善感而可預測的固定反應。就像余秋雨那般,很多事情說不清了就跪倒。而且,一個大男人動不動就哭。
有者稍勝一籌,忘記了寫作與百貨大樓過節裝飾玻璃櫥窗不同,不能老像找女朋友似地,遣詞用字盡是一味要“夠美”。結果,倒像是遇上塗脂抹粉過度的姑娘,只讓人注意到她的不諧調,而看不見她的靈魂。大家都尴尬。…
Continue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December 27, 2020 at 11:51pm — No Comments
其三,中國社會日常生活的模糊性。
自從現象學社會學和常人方法學興起以來,帕森斯主義所代表的社會學“正統共識”對日常生活的忽視日漸被打破。尤其是隨著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猛烈攻擊,日常生活越來越成為社會學家關注的焦點。
但研究日常生活最大的困難,就在於我們如何能讓沈默者發聲。所謂的日常生活,它指的不僅僅是普通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指的是與宏大歷史話語不同的生活,是福柯意義上“稀薄”而“貧乏”、充滿“偶變性”和“錯誤”的生活。對於這幾乎不可言說的日常生活,如何能夠進入?福柯給我們的啟示是:對不可言說的東西,可以展現。…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November 17, 2020 at 8:25pm — No Comments
西方主流社會學研究的實證化趨向與敘事的價值
敘事研究作為一種有鮮明特點的質性研究方法,對於豐富我們的社會學想像力,有著重要的價值。
在歐洲古典社會理論大師那里,本來一直並行著兩個既相互對立,也相互補充的研究路向。但自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占據社會學主流地位以來,社會學研究方法越來越實證化,量化方法在西方社會學中運用得遠比定性方法廣泛,其所享有的“科學”地位,似乎也遠在定性方法之上。而質性研究則越來越被排斥到了邊緣地位。
…
Continue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November 15, 2020 at 1:00am — No Comments
盡管我們還可以羅列出更多的,關於視覺文化問題結構的看法,但有一點似乎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視覺文化研究關心的,是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中,人們對視覺形象的理解和解釋,它不但包括主體對形象的關係,也涉及到個體與群體、現在與傳統、人與環境的複雜的互動關係。
由此出發,我想提出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結構。
西方視覺文化研究已經相當成熟,且成就可觀,顯而易見,這種新的文化研究將,會在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展開。於是,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結構,便不可忽略。所謂中國視覺文化的問題意識,主要是指我們在考察中國視覺文化時,必須具備某種中國的本土視野和理論,但本土問題意識又是建立在對本土問題結構的深刻體認基礎上的。…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28, 2020 at 10:41pm — No Comments
更進一步,由於視覺文化研究超越了具體的學科和大學體制的限制,進入日常生活的層面,成為一種“後學科的努力”;作為一種策略,它更關注靈活的解釋結構,關注個體和群體對視覺事件的反應和理解(註:Shohat, E. & R .Stam," Narrativizing Visual Culture", in N. Mirzoeff, ed., Visual Cultural Reader.London:Routledge,1998,pp.3~4.)。
在西方視覺文化研究中,激進的後現代主義所關注的三個基本問題——性、種族和階級——都貫穿在視覺事件的分析中,形成了對歐洲白人男性中心主義的視覺暴力的抗拒和顛覆。比如,在視覺文化中如何由“良好的眼光”轉向“批判的眼光”,便是一個重要問題。…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24, 2020 at 6:30pm — No Comments
關注視覺性一方面說明現實世界視覺性,或視覺化的支配結構業已形成,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文化思考的推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視覺文化研究成為80年代以來的一種景觀,因為我們身處“景觀的社會”(德波)。
視覺文化研究——範式與策略
也許我們有必要問:為何視覺文化會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較之於哲學,視覺文化研究提供了什麽新思路?…
Continue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24,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關注視覺性
從西方思想史角度說,語言對形象的優越始終和理性崇拜密切聯系在一起。將人視為“邏各斯的動物”(亞里士多德),這個界定本身就隱含了某種深義,那就是語言優於形象,話語高於圖形。這種傳統又是和西方一以貫之的“語言中心論”聯系在一起的。當我們以現代性/後現代性二元對立視角來審視這個問題時,一些令人感興趣的歷史線索便赫然呈現於眼前。
後現代“轉向”出現伊始,流行文化興起是助了一臂之力的。伴隨著波普藝術的流行,視覺性和視覺圖像逐漸奪取了文化的“主因”的顯赫位置。從影視到廣告,從雜誌到MTV,從建築到造型藝術,視覺圖像及其“權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滲透,導致了視覺圖像的霸權漸趨形成。…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18, 2020 at 4:51pm — No Comments
視覺文化研究的興起
文化研究近來頗有些聲勢,在西方自世紀初韋伯和齊美爾的社會學,後經法蘭克福學派、英國文化研究,到了80年代已蔚為大觀。文化研究已經超越了學科界限,成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各個大學相繼開設了文化研究的課程,相關的研究機構雨後春筍般地湧現,成果更是令人矚目。中國自90年代以來,文化研究也煞是熱鬧,承繼80年代的文化熱的餘音,以及西方文化研究的感召,文化研究集中在審美文化、大眾文化和媒介文化等層面上,起步雖晚,聲勢頗為浩大。…
Continue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18, 2020 at 4:48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和章太炎的差異觀: 抵抗資本主義
德勒茲在對柏格森的闡釋中,將差異(difference)從確定(determination)那里區分出來。照德勒茲看,黑格爾的辯證法代表一種線性的運動,因為他關於差異的看法是外在於事物本身的,因此不得不同時牽涉著確定(determination)和矛盾(contradiction)。…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15, 2020 at 4:09pm — No Comments
安靖教授:“褶子”的海德格爾起源與德勒茲的形而上學批判
關於德勒茲與海德格爾這兩位二十世紀重要哲學家的關係,Leonard Lawlor在他的Thinking through French Philosophy中做出了如下富有激發性的評論:“與人們的預期不同,德勒茲在《差異與重復》中提到的第一位哲學家並非柏格森、尼采或斯賓諾莎,而是海德格爾。德勒茲所說的‘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洞見’——亦即差異必須在不經過任何同一中介的條件下使不同之物相互發生關係——的確全面指引著德勒茲在《差異與重復》中的思考。
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差異與重復》就是德勒茲的《存在與時間》。我甚至認為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勒茲的《差異與重復》在1968年的出版和《存在與時間》在1927年的出版同樣重要。”在《差異與重復》中,德勒茲是在“關於海德格爾的差異哲學的註釋(Note surla…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4, 2020 at 7:54pm — No Comments
如何理解德勒茲?什麽是德勒茲?
德勒茲作為撰寫過文學、電影、音樂和繪畫等眾多藝術領域評論的後現代哲學家,其理論和概念的影響都遠遠超出了哲學領域。“褶子”作為德勒茲重點闡述的概念之一,與他的“根莖”、“差異”、“運動-生成”、“欲望”等詞匯一起構成了其激情的生命哲學。而由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主辦、汪民安教授主編的當代藝術評論期刊《褶子》正是受到了這個概念的啟發,將目光聚焦在當代優秀的國際藝術評論以及哲學家撰寫的思考藝術的經典文本,期望對國內藝術評論和藝術創作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
Continue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4, 2020 at 7:47pm — No Comments
永恒回歸
偉大的文學是少數文學,總有一種意義深遠的重復,不是表面形式的重復,而是生成的重復。不模仿結果而是重復時間的力量與差異。就像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重復,不是復讀莎士比亞所說,而是激發創造原作的力量。 …
Continue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September 23, 2020 at 5:26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