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關於九十年代先鋒派變異的思考…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6, 2016 at 6:30pm — No Comments
當代文化最大的困擾之一莫過於無法確認經典,這當然不難理解。任何時代,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經典,因而這個時期的文化才有楷模,才有典範,才有標準、尺度和方向。經典的危機說到底是當代文化最內在的危機,它表明這種文化,或者說這種文化在這一特定時期,處於深刻的變動和調整階段。
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關於經典的討論一度構成美國文學理論界最熱的話題。不過美國學界沒有使用“經典”(classic)這個術語,而是使用canon這個詞。Canon的中文譯法,可能譯為典律較為恰當。它的詞典意義——據《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 總的規則、標準或原則;2. 真經或正經;3.…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6, 2016 at 6:00pm — No Comments
六○年代美國著名歷史學者彼得‧蓋伊(Peter Gay)出版一本名為 《威瑪文化》(Weimar Culture)的專書,詳細探討了德國在一次大戰戰敗後,席捲一九二○年代威瑪共和時期的人文風潮。
「表面上看是一股熱烈而充滿傳奇性的文化風潮,實質則是一種偉大人文精神的大規模展現,甚至說得上是二十世紀西方文明發展過程中,最獨特且是最璀璨奪目的一環,從歷史眼光看,這股文化風潮至今尚未真正平息」(劉森堯)。
威瑪精神的文化精髓廣泛地滲透到文學、哲學、科學、社會學、與藝術的領域之中。文學上,出現了湯瑪斯‧ 曼(Thomas Mann)、里爾克(R. M. Rilke)、布萊希特(Bertolt…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4, 2016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我終將離梁莊而去”
小柱死了。死之前的幾個月,這個28歲的年輕人就倒在老家的床上,每咳嗽一聲,血和腥臭味兒噴得老高。他在青島發病,此前沒什麼預兆,騎車上班時突然直通通地栽了下來。老鄉們懷疑,他在電鍍廠每天跟氰化物打交道,中毒了。
樹葉落到樹根下,他回老家安安靜靜地等死。從村頭的青石板橋再往過數上20步,就到小柱家。但梁鴻沒去看他,盡管那時她就在老家,而小柱是她五服以內的堂弟、兒時的玩伴。她說不清其中的原因。
“我真的想跑,真的不想再回去了。”梁鴻的身體陷在沙發裏,她與《人物》記者的對話以此為開始,出乎意料。…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7, 2016 at 10:10pm — No Comments
2008年,中國作家張煒寫過一篇文章《相信文學》,張煒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他對文學的虔誠以及他特有的情懷。無獨有偶,略早幾年,美國小說家多蘿西阿莉森(1949- )有一篇論文《相信文學》,她把文學看成“無神論者的宗教”。可以相信,二人誰也不可能知道對方發出的聲音,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發出了這樣的呼喊。可是,今天還有誰保持這種態度,甚至會同意這種態度?20世紀初期的英美“新批評”有過這種態度,艾略特就是藝術替代宗教的狂熱鼓吹者。到了20世紀中期,已經沒有作家和批評家這麽認為了。在文學越來越趨向於工業文明的邊緣地帶時,作家和批評家或許在內心會這麽堅持,卻不再會公開鼓吹了。但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理查德羅蒂卻對這種聲音給予了認真的回應,在2007年出版的《哲學、文學和政治》一書中,還對阿莉森的觀點大加贊賞。羅蒂對阿莉森如下的言辭十分首肯:…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2, 2016 at 5:17pm — No Comments
紐約的蝴蝶和印度洋的海嘯 -- 事件管理系統
有人說,亞馬遜叢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遙遠的德克薩斯就可能刮起一場颶風,兩者看似天壤之距,實則其中千絲萬縷,這就是系統論中非常流行的“蝴蝶效應”。每個看似單純的事件的影響其實深遠而復雜,今天發生在中國的小事件可能如光波一樣,傳播四海,成為明天的全球性市場變革的源泉,這是人類社會的“蝴蝶效應”。
事件從來不是孤立封閉的。事件是一個充滿生機和變化多端的系統。事件管理的各個層面對周邊環境有不同程度上的沖擊波,涉及的部分包括社區、經濟、公共政策、人文傳統、自然環境等。事件管理人必須在整個事件管理系統的完整框架內思考與解決問題。…
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30, 2016 at 3:31pm — No Comments
事件的廣袤宇宙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任何形式的分類恐怕都難以概其全貌。根據不同的目的和發生環境,事件可以歸屬於不同的種類。下列圖表將事件的主要類別作一羅列:尤其側重於對公共領域的事件與個人及團體關注的事件作出區分。
按照以往的標準,任何事件都是特殊的。“超級事件”與“標誌性事件”這兩個概念通常用於公共事件。這些事件主題新穎,獨特,最容易成為媒體的寵兒,被炒成熱門話題。但是其它的新聞事件,如戰爭,自然災害,犯罪,不屬於事件管理的範疇。然而,未經策劃的新聞事件,對於精心策劃的事件有深刻影響,也必然波及目的地的形象與品牌。
1, 文化慶祝:節日,嘉年華,宗教事件,遊行,文化遺產紀念
2, 藝術/娛樂:音樂會,表演,藝術展,頒獎典禮…
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28, 2016 at 4:00pm — No Comments
在事件管理人看來,事件管理的最大奧妙在於將事件變成營銷工具,整合系統中的所有資源要素,以達成重大的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目的,包括對於國家,民族,城市,社區的全面推動和影響。從另一個意義而言,將國家和城市“出賣”的巧妙新穎是事件管理科學功能強大的反映,也是事件管理人必不可少的素質。營銷大師菲利浦·科特勒在《國家營銷》一書闡述的:“致力於自我營銷的國家,必將極大地增加世界經濟的份額和他們所服務的世界。”
在事件專家眼裏,世界正在變得事件化,營銷化,概念化。國家像一個企業一樣是國民性格與商業利益的混合體。在此概念下,許多國事都可以添加上事件營銷的意義,而其中哪個事件可稱“賣家”大手筆?全球事件管理人的回答可謂精彩紛呈。
美國 奧斯卡…
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23, 2016 at 6:42pm — No Comments
事件管理是什麼?
事件管理專家(EventProfessional)或稱為事件經理(EventManager)是運用事件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於各類事件進行精心研究,設計,籌劃,管理,協調,與評估的專業技術與管理人員。
由於事件管理是一項嶄露頭角的學科和迅速發展的職業,中國對於這項正在風靡全球的職業介紹較少。事件管理發源於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成長。在本世紀的頭十年裏,它的成長速度還要加快。…
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14, 2016 at 9:02am — No Comments
EM=眼球的長征(Eye March)?
美國未來學者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預言:在經歷了幾千年的農業經濟,幾百年的工業經濟,幾十年的服務經濟等浪潮後,體驗經濟將是最新的發展浪潮。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爾摩在《休驗經濟》一書中,認為人們正邁向體驗經濟時代,體驗經濟將取代服務經濟。派恩這樣認為: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產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事件和活動,這就是“體驗”。
為什麼假日經濟如此牛氣沖天?為什麼世界杯、奧運會、NBA賽事如此火爆?歡樂總動員、幸運52、開心辭典等電視欄目為何倍受大家青睞?因為這些為很多人帶來體驗激動、喜悅、失望、悲痛、憧憬的特殊事件是由懂得觀眾心理的事件管理人精心策劃出來的。…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8, 2016 at 7:35pm — No Comments
美國才俊的十大夢想職業
美國事件管理學會1998年的問卷研究表明,全球事件經理(GlobalEventManager)是美國才俊最向往的十大夢想職業之一。與此排在一起的其它職業包括計算機軟件開發,律師,會計師,醫生,美容師,體育明星,金融顧問,遊戲設計師等
事件經理(EventManager)是運用事件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於各類事件進行精心研究,設計,籌劃,管理,協調,與評估的管理人員。全球事件經理(GlobalEventManager)是研究,設計,籌劃,管理國際事件的專業管理人員。…
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4, 2016 at 7:02pm — No Comments
雷·湯普森 湯姆·夏皮羅
Ray Thompson成長在8個孩子的大家庭,孩提時代,他就喜歡焊接父親廠裏廢舊的自動售貨機。5年級時,他在家裏的墻上安裝了15個彩燈的銀行,還發明了讓彩燈奏樂的程序 ,大二時,他為高中學校設計建造了光控舞臺。顯然,很小他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標。
Thompson 創辦Images By Lighting 公司是在1983年,他在用光烘托效果事件的運用上堪稱獨具匠心的工程師 “光如我,我愛它,它在我心中”Thompson.如是說
Thompson 從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學士畢業後,他說“我想 如果我要尋找我的目標,那一定是在洛杉嘰,我接受了Hughes…
Added by iPLOP on December 30, 2015 at 4:54am — No Comments
經濟的不確定性,技術的飛速進步和競爭的加劇,這三種趨勢在事件管理行業中誘發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範式轉變。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事件管理行業正沈溺於過分自信和迅猛發展的豪情之中時,這種轉變已悄然開始。現在,事件管理行業正處於經濟不確定性,技術發展迅速以及競爭加劇的時代,而它既不知道如何制定行業發展的規劃,也不知道如何幫助行業解決雜亂無章的秩序混亂。也正是在那個時期之後,以美國事件管理奠基人裘·傑夫·戈德布萊特博士為首的事件產業研究團隊開始了劃時代的調研工作。調研的目的是為這個行業提供發展和維持生存的工具,同時幫助它做好與未來挑戰決鬥的準備。作為這個團隊唯一的亞洲人,我終於能夠有機會將我的亞洲視角和中國觀點融合進這個新興的管理科學的原始框架中。…
Added by iPLOP on December 27, 2015 at 8:24am — No Comments
張藝謀算不算中國的頂尖事件管理人?
《事件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作者:王永嘉
誰是頂尖事件管理人?
談事件管理,就不能不談到張藝謀,他的創意霸權涉及:電影、影視視覺、舞臺布置、宣傳片、廣告片、山水實景劇,甚至在中國別人無法涉獵的奧運事件題材。他超越導演之後,因其事件制作人的角色,張藝謀業已縱橫本土與國際、官方與民間、商業與藝術。他的事件實施有如一個催眠般魔力的景象,使得中國事件制作水平達到了可以和美國事件巨鱷好萊塢一比高低的程度。比如借鑒全球事件制作經驗,將《印象·劉三姐》做成世界最大的山水實景演出,成為桂林旅遊新景點。…
Added by iPLOP on December 25, 2015 at 7:52pm — No Comments
事件作為城市經濟催化劑
我們經常對待城市滿心狐疑,抱怨她不能超凡入聖,大放異彩,這實際上對城市有欠公平,因為我們缺乏將我們城市的個性美和經濟潛力發掘的偉大才能。如果世界上還有什麼可以將城市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可以將經濟,品牌,文化,形象,傳播,消費,娛樂、承諾融合一體,這就是為城市特別設計的重大事件。而重大事件和慶典所創造的經濟倍增器功能、塑造的活力形象、對於整個世界的承諾,被市民珍藏於心。
事件管理是造就這些奇跡的幕後英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加拿大…
Added by iPLOP on December 24, 2015 at 7:00am — No Comments
伊妹兒: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伊玩特:生活就是不停地創造事件並享受體驗。
伊妹兒:事件如何改善人類的生活?
伊玩特:精心策劃的事件將大大地升華生活的品質。
伊妹兒:誰改變了歷史?
伊玩特:貌似天真的事件管理人
在英文中,我的原名叫“Event”,在漢語中,我被稱作 “事件” 、“重大活動” 或“集會”。實際上,我代表事件的科學與藝術,我的家族象銀河系一樣龐大無比。人類的任何時候的抱負和夢想,都滲透著我的氣息,說著我的語言。…
Added by iPLOP on December 22, 2015 at 10:34pm — No Comments
老外眼中中國女人:外貌頭型千篇一律 地域越往南越漂亮
“英國於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和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分別派馬戛爾尼與阿美士德使團訪華,來訪人員留下了大量關於中國的記載。今人讀當年使團人員寫的日誌和筆記是非常有趣的,比如馬戛爾尼爵士他就曾自言,“我對中國女性社會的認識極其有限,所以對這個題目沒有什麽可說的,但稍微談一談也不是不可以”。”
外貌 頭型千篇一律…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December 19, 2015 at 5:19pm — No Comments
剛剛在熱鬧與爭議中結束的「金鐘獎50周年頒獎典禮」,轉播節目接近尾聲時分,最佳女主角上台激動致詞甫結束,一邊頒獎人急忙送上「On-line 網路抽獎」遙控器,邀請他按鈕選出當晚幸運觀眾,並在後方銀幕上即時秀出中獎者的臉書大頭貼,以示公開不作假。
此一舉動,時間停留雖然短暫,卻象徵電視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頒獎典禮,在邁入50歲之際,開啟了實體頒獎典禮與網路虛擬世界的連結,過往的現場直播 LIVE 秀,朝向 on-line 虛實整合往前躍升一大步。
隨著電視與網路直播技術門檻降低,各類大小型活動現場直播比例越來越普遍,甚至成為不可或缺的活動宣傳環節,只不過,直播變成普遍存在的形式時,當熱潮過後,這類型的影像傳播效益似乎正逐漸失去吸引力。…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December 19, 2015 at 5:19pm — No Comments
首屆筷子節落幕·中日韓三國共推筷子申遺
原標題:一雙筷子與十多億人的文化情感
據媒體報道,日前韓國首屆筷子節圓滿成功,中日韓三國專家在韓國舉辦研討會,決定共同為筷子申遺。此舉引發網民熱議,有人覺得“很無聊”。
說起筷子,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它是十多億人每天吃飯必備的工具。而“世界遺產”,是指人類瀕危的、需要保護的文明形態和介質。乍一聽,把使用廣泛的筷子,同“世界遺產”聯系起來,的確讓人有些難以理解。應該說,筷子本身並不稀罕,更算不上遺產,但附著在筷子上的筷子文化,卻很有遺產價值。…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December 18, 2015 at 11:00pm — No Comments
今年的11月26日,既是“感恩節”,也是中國傳統的下元節。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比二者“知名度”,前者明顯高出不少。對此,天橋民俗文化協會常務副會長趙興力在接受采訪時分析了原因。他認為,感恩節等國外洋節的流行,主要是因為國內年輕人的追捧,而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又曾有過斷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感恩節類似春節 傳至國內頗受歡迎
據公開資料顯示,平時國內所說的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原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在美國,1941年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假期則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December 14, 2015 at 4:26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