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文化傳統:原是“偽造”出來的…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March 12, 2016 at 9:19am — No Comments
文化傳統:原是“偽造”出來的…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March 4, 2016 at 10:51pm — No Comments
文化發展議程:“深度西化”的機遇
香港銜接全球化的潮流,在回歸的經濟沈滯和民心渙散的時候,提出文化發展議程,要香港這個金融經濟的國際大都會成為“文化城市”,可謂因緣際會,恰當不過。透過文化發展議程,香港這個在我國率先現代化的南方自治城市,可以嘗試進入西方文化的核心,以經濟發展議程為引子,髑及公民社會(非政府組織、社區、基金會、地方議會)、文化多元性和市民的文化創造力,以及社會的多元價值的問題,從而締造新的社會發展共識(我們將來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社會)和矯正唯利是圖的單一社會價值,讓文化身份和文化資產成為衡量城市利個人成就的一個方法,營造新的階級和諧。
文化建設不是你死我亡的競爭遊戲,而是公平的交易場(level playing…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February 28, 2016 at 7:01pm — No Comments
“文化旅遊”與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推動
因為文化消費不像物質消費,是難以達到飽和的,是可以持續發展的商品,而且愈來愈多的物質商品的推銷要利用文化手段,於是可持續發展與經濟謀利兩者構成了所謂x協同的關系(synergy)。一些瑞士和其他先進國家的旅遊經營的成功,對照了第三世界旅遊事業發展的沈滯(多是因為蓄意模仿、惡性競爭而失去地方特色),加上跨國企業對於“文化消費”的重視,以及“可持續發展”與“知識經濟”之說的興起,在九十年代,文化旅遊正式進入全球化發展策略的議程。
在一九九六年,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February 26, 2016 at 10:26pm — No Comments
“深度旅遊”:救贖的開始?
八十年代中期,民俗學界開始了遊客的“行為研究”,以功能學派的文化理論為主。旅遊不是人的基本需要(primary needs),而是文化需要(即所謂secondary needs),是受到旅遊界創造的營運制度和廣告推銷之影響下對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復雜消費行為,內裏包含強烈的儀式、角色扮演和生活規律的轉換,例如隨團旅客的皮箱、太陽帽、照像機、花襯衫和行走步姿,加起來就恰如一個特殊的人物品種;長假期之後同事之間交談旅遊經驗,相互欣賞旅遊照片,成為一種辦公室內幾乎帶有強迫性的生活儀式。…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February 24, 2016 at 10:08am — No Comments
文化學者的批評:“吊詭行為”與“假民俗”
歷史學者如偵探一樣,到達現場的時間總是太晚;德國和瑞士的學者在四十年代才註意旅遊業——那時大眾旅遊已有一百年歷史了。他們起初以管理業務和國民經濟的角度來研究,仍未進入文化議題。歐洲第一個學術上的旅遊定義,是德國經濟學者摩根洛非(W. Morgenroth)下的:ⅸ“最狹義的旅遊是人們臨時離開其慣住地的旅程,從而獲取生活消費需求或者文化需求的滿足,或者在外地作為物質消費者和文化消費者的同時,滿足其他個人願望。”(一九二九)摩氏厚道,他大慨理解“其他個人願望”是什麼事兒,只是不好明說。他的簡約定義,老早指出旅遊包含“物質消費”和“文化消費”兩面。…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February 19, 2016 at 10:04am — No Comments
文化旅遊與知識經濟~旅遊陷落了,文化來救贖?
《五星級香港――文化狂熱與民俗心靈》(陳雲博士,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287-307頁)提到,銀行家(世界銀行)也關注創造力與文化――
“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朝難。”古代無所謂純粹自發的旅遊,出外經商謀食,尋師訪學,朝聖進香,上京赴考,隨軍征戰,都是事出有因,只有王公貴介才會無聊起來,要出外遊獵、求仙之類,但會因為安全理由,被臣下勸止。…
Continue文化旅遊的第三期“發育”
第一期的旅遊體驗是無欺的真實生活,是“真作”。
第二期的旅遊體驗很多是旅遊業的“偽作”,屬於假民俗之類,是有謀利動機的、至是職業化的原住民生活展示。
第三期的旅遊事業,是“以真作偽”。
這個概念,是我遊學德國期間在慕尼黑的民俗考察學來的。當時表演農民舞蹈,我有點納悶,問興高采烈的舞蹈員為何明知是偽作,但依然全情投入。
他答:“我們是用真誠的態度來緬懷先民的感情和生活,是與你們共同緬懷的。”…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February 13, 2016 at 10:00am — No Comments
觀光業:改變社會的工具
(2005年8月16日日記)抵達巴生火車站,走出來,向右拐,是城西大路老一代的人管這裏叫“彭亨井”。這是十九世紀末,巴生城中最重要的一道軸線,那一條街那兩排店鋪,是許多乘火車到來的旅人,所看見的第一道風景。誰還記得初見此街的印象?誰來見證彭亨井曾有的百年滄桑與風華?它們也許不是建築物,但必然是一兩代人記憶的載體。
大學生當小販…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February 1, 2016 at 4:14pm — No Comments
檳城浮羅山背
檳城的浮羅山背,由於首相阿都拉的女婿,在2006年的巫統大會前後炒作說,檳城的馬來人都無法在喬治市立足,而被逼得退守到那兒去,而名聲大噪。
2006年12月間,我們一家子重遊檳島,特地到浮羅山背去走走。那不就是像一般市鎮,如東甲或巴力文打嗎?並不特別的落後。
再說那兒的榴連園,是多大的財富?又靠近直落巴巷TelukBahang、sungaiPinang、BatuFeringi原汁原味的漁村。離開BatuFeringi後海邊勝地也不遠。
檳城巴都茅山…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February 1, 2016 at 4:13pm — No Comments
華商感性·感性華商
(陳明發 2005年6月21日日記)抵牽動華商的情緒的是甚麼?一種生活方式?好像高爾夫球運動;吉隆坡蘇丹依斯邁鬧區大樓明亮透出來的健身活動現場?草根華商是否一種生活方式?
地位肯定?全國僅有的三百五十位“華商新貴”一百位影響華商的人?華商智慧成員。領導的影響力?洞視力過人?或其他的領袖素質過人?我們可以成為他們的平臺。協助他們怎樣來Coach我們,大家互動整合出一套自己的洞識、直觀,隨時說出有份量的東西,特別是針對某個地方發展或業務前景,屬於個人辨識系統的部分。…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30, 2016 at 9:23am — No Comments
開車,不必自己造車
你想到怡保,不會自己去建造一部車子,更不會自己去建造一跳路。科技已經存在:博客、網絡、手機、電郵、膝上電腦……。通路也已經存在,菲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說到,Wal-Mart的物流網。你也可以去了解E-Bay(電子海灣)的營銷模式。你就集中力量於自己喜歡的活動:旅行、收集藝術品,和人聊天、拍照、吃美食。個人與個人在線上的交易存在已久。現在只是加上推薦、共享、服務。敘說本身就是一種產品;故事內容符號消費也是一種收入來源;況且它帶動產品。軟性力量。(2005年札記)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23, 2016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杜繩貞:思考登嘉樓旅遊業
2006年10月間,到登嘉樓給中華總商會講課,課後透過莊發明安排,和登嘉樓馬青分團秘書杜繩貞,交流旅遊業的概念。他本身在經營一家旅行社。不久前,曾接待中國旅遊社的老板,到登嘉樓考察。
登嘉樓博物館號稱全東南亞“最大”。收藏物、展示品卻很有限,現場說明文字不足,更別說解說員的詮釋。杜繩貞只好領著客人,邊走邊看說明牌子,邊一知半解地說明。實際上,登嘉樓特色旅遊富有賣點,例如,PulauDuyong傳統木工造船業,曾吸引了一德國人到來常住,自己建造大木船。之前,他曾在此建了一艘木船,也曾環遊過世界一些地方。因為在暹羅灣曾與一艘輪船碰撞,他就將它脫手,計劃再造一艘。Para Kampung Satu的Tengku Ismail在經營有登嘉樓特色的民俗項目。…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21, 2016 at 9:18am — No Comments
(陳明發 2006年11月26日)25日到大山腳演講,隔日一早到大伯公街的菜市吃早點,咖啡烏一杯六角,乾撈面二元;買生豆蔻一公斤三元五角。
創意:大山腳汽車城-汽車與食物的結合。怎樣打造這樣的經驗:地中海俱樂部度假模式;夜間動物園;去掉不必要的部分;超級市場提供美食家示範;本地旅遊,推廣各籍貫特色美食;大山腳汽車城AutoCity的星巴克咖啡座,人多得找不到位子。
近來媒體對美食、消閑等事物的廣大傳播,提高市場對這些事物的需求與覺知。年輕人怎樣把握此市場?…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18, 2016 at 11:00am — No Comments
(陳明發2006年11月25日)南洋商報配合花旗銀行,在全國四個城市舉辦中小型企業研討會。我在兩個地點主講:大山腳和巴生,談地方品牌與地方行銷。大山腳那一場,同臺演說的還有莊學勤博士。
他提到,全球化涉及人流、物流、資訊流、資本流、科技流,在全球的規模上發生。你了解你的生意嗎?種園丘、建房屋,都需要長期耕耘,你願意花多久時間在你的企業投資?
他說,買電視,牌子不是很有名,畫面品質和有品牌的產品比較起差不多,價格卻是便宜得多,你會買那一部?有什麼是可以去掉的、減少的?如亞洲航空的機票不包括餐飲。
(陳明發:我會買設計與我家客廳的格調相符的那一部。)…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17, 2016 at 10:03am — No Comments
(陳明發2007年1月8日記)和楊秋立、愛德華達固、張友志、楊忠勇、符福明等人,在亞庇一咖啡座聊天。鄰座一印度友人離開,過來向張友志打招呼,原來說著英語,兩人慢慢轉為用客家話交談。
還有一位有著卡達山族與英國人血統的中年男子,拿了半枝葡萄酒,過來請大家品賞。聊上來,原來他的父親四十年前,是保佛一英國人膠園的經理。符福明看一看,立即想起來了,對他說道:“我父親以前打理保佛俱樂部,常常見到你爸爸;我和你的一位妹妹還是同班同學。”小小的城市,許多人都認識許多人。
搞餐館要點脾氣…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14, 2016 at 6:00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 2005年11月17日日記)結婚照片黃舊了,你會把它撕了嗎?大學學位文憑年歲已久,你會將它丟入垃圾桶嗎?除非一個人可能因為精神受到莫大的打擊,一時衝動或氣憤做出這等事,一般人都會因為某些特別的意義,時日越久越是珍惜老東西。
老東西是我們生活過的年歲的一部分,它不僅讓我們見證著過往,它更是記憶,以及記憶所涵藏的事物的載體。這載體可以一再重新看待,再次詮釋;可以與今日的種種另行建立關係。
為的是使我們在對未來開放時,更有把握。像詩像畫。
老東西這載體不應該是凝固我們過去的水泥,它是可以一再體味、領會的文本。
沒有艱深得我們無從明白的生活,只要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能彼此開放,一切美好都可能。…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14, 2016 at 6:00pm — No Comments
文化產業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之特性研究
The Features Research that the Local Industries Blossom into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劉曉蓉 Liu Shiao-Jung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摘要…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6, 2016 at 12:54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5, 2016 at 6:30am — No Comments
(2007年2月2日日記)Viktor Frank是我的英雄。我到維也納去的時候,參觀了佛洛伊德的故居,不知道法蘭克的老家,原來就在隔鄰一條街外…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3, 2016 at 9:12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