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文化旅遊慕課札記:“深度西化”的機遇

文化發展議程:“深度西化”的機遇

香港銜接全球化的潮流,在回歸的經濟沈滯和民心渙散的時候,提出文化發展議程,要香港這個金融經濟的國際大都會成為“文化城市”,可謂因緣際會,恰當不過。透過文化發展議程,香港這個在我國率先現代化的南方自治城市,可以嘗試進入西方文化的核心,以經濟發展議程為引子,髑及公民社會(非政府組織、社區、基金會、地方議會)、文化多元性和市民的文化創造力,以及社會的多元價值的問題,從而締造新的社會發展共識(我們將來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社會)和矯正唯利是圖的單一社會價值,讓文化身份和文化資產成為衡量城市利個人成就的一個方法,營造新的階級和諧。

文化建設不是你死我亡的競爭遊戲,而是公平的交易場(level playing field),你活我也活,喜歡文化或者喜歡金錢的人各取所需,正是“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有錢的人沾點文化,有文化的人撈點錢,人人得其所哉。全球化的文化發展議程的背後,是多元價值、開放參與,在競爭之中保持合作的夥伴關系。

香港發展文化旅遊和其他文化議程最大的困難,是知識界和市民階級的文化創造力沒有喚醒過來。在實際操作方面,文化人對於經濟發展議程存有智力和認識的障礙,認為不外是財主佬買起文化產物、借助綠色和文藝來搞促銷的霸氣表現,而無視經濟發展趨勢與人文價值的合流,文化人與經濟人由對抗走向諒解的改變。政府和商界對於文化界的組織和工作方式,也難以配合,無法將有創意的人(文化界)和有財力的人(商界)以及有權力的人(政府自已),三方面協調起來。

由於缺乏高素質的知識和創意的投入,目前香港的文化建設走的不外是抄襲外國或.提高消費位階的兩條路,但二者都不是長久之道,因為論洋化、論奢華,上海的海派作風比香港的港式粵派作風更徹底。舉例,政府籌劃在香港仔建漁人碼頭(模仿三藩市?)、九龍城舊飛機場建郵輪碼頭、油麻地的藝術區(模仿倫敦的Westend?)、中環的小菜館區加上古跡和藝術畫廊(模仿紐約的Soho?)、西九龍的大歌劇院(模仿百老匯)等,都有標準化和模式化之嫌,根本違反文化旅遊註重綿密的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的思維,而且由於地價昂貴,恐怕也走不出大企業的聯營與壟斷之手。至於香港缺乏倫敦紐約的文化底蘊,香港的百老匯和Westend是否只淪為地產項目和購物櫥窗,就得看文化界的造化了。

新界村落的文物修復和開放參觀,也存有文化隔閡的問題。由於以往港英殖民地以“緩靖政策”和類似“保留地”(reserve)的土著政策來管理新界鄉村,特許村社宗法社會繼承滿洲政府「大清律例」下的權利(如男丁的建屋權),村社文化喪失現代化的機會。在地價騰貴的時候,鄉民紛紛轉售建屋權圖利,毫無規劃地由小承建商胡亂蓋小別墅。此外,地主私自更改士地用途,出租予廢車場,於是鄉郊成了廢車場和所謂“西班牙式別墅”的重災區,糟蹋了往日按照傳統風水和水稻作業而規劃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生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新界村社原是香港一個珍貴的景觀,因為廣東的村社景物受到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兩個政治運動的損害,無復舊觀。(《五星級香港――文化狂熱與民俗心靈》陳雲博士,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287-307頁)

Views: 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