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文化旅遊慕課札記:旅遊陷落了,文化來救贖?

文化旅遊與知識經濟~旅遊陷落了,文化來救贖?

《五星級香港――文化狂熱與民俗心靈》(陳雲博士,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287-307頁)提到,銀行家(世界銀行)也關注創造力與文化――

“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朝難。”古代無所謂純粹自發的旅遊,出外經商謀食,尋師訪學,朝聖進香,上京赴考,隨軍征戰,都是事出有因,只有王公貴介才會無聊起來,要出外遊獵、求仙之類,但會因為安全理由,被臣下勸止。

根據民俗學家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一九三七)一書的推證,「山海經」的主要內容和功用,就是警告遊人出外的危險,要知道哪裹有山精妖怪,知所趨避,而道敷古老的方術---「禹步」,就是以往遊方道士相信可以懾服山精妖怪的法術。「山海經」這本“導遊地圖”,竟也頗像今日自助旅遊書(travellers’ tips)一樣,列出各種遊客陷阱,以免無辜被宰。

旅行要從一件苦差,變成一件樂事,首先是交適工具和隨從接待服務的完備。到了六朝,士人遷居江左,殊方異域的山水,可以遊樂寄情,也成了吟詠題材。中國第一個著名的遊山玩水的雅士,是南朝的謝靈運(三八五-四三三),他發明了帶齒的爬山鞋(謝公屐),中國史書如實記錄了這位雅士遊客的真面目:謝靈運好為山澤之遊,窮幽極險,從者數百人。伐木開徑,百姓驚擾,以為山賊。“資治通鑒卷一二二>>。史不諱言,尋幽探秘的旅遊,古來就勞民傷財,破壞原住民的安寧和自然生態。想不到我們在二十世紀,才發展出“文化旅遊”和“生態旅遊“,正視旅遊產生的問題。

閑暇與流勤性:大眾旅遊與旅遊代理

旅遊要涉及平民,而且是大眾性質,才成為旅遊“業”,具備國民經濟意義。要平民也來湊旅遊的興,當然是工業社會將“工作“(labour)和”閑暇”(leisure)的時間分清之後的事,而且人們也要普遍接受“流動性”(mobility)是象徵行動自由的好事,出門遠遊不再是一樁不體面的苦差。有了指定要消費掉的閑暇時間---有了時間,口袋裏有閑錢----有了金錢,出門遊樂成為可欲之事----有了動機,加上有旅行社安排各種雜事(交通、匯兌、護照簽證、語言翻譯等)---有了服務代理,旅遊就在“四事俱備”之後,正式成為一門企業。

西方第一次的集體平民旅遊發生在一八四一年七月五日,英國旅運企業家托瑪斯·庫克(Thomas Cook),以火車的低廉旅費,承辦一所工廠的五百七十名工人的一天短途旅遊,從英格蘭的萊斯特到拉夫伯勒,來回收費每人一先令,以便工人可以舒緩身.心,避免沾上酗酒賭博的惡習,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旅遊代理服務和平民集體旅遊(有點似現在的“市內一日遊”)。一八五五年,他正式舉辦旅行團,從倫敦帶城市的新興中產階級去叁觀巴黎博覽會(類似現在的“盛事旅遊”,Event Tourism),正式奠定了長途旅遊的代理事業。在一八八四年,庫克開展類似我們今日的“文化旅遊”業務,一年之內,帶了一萬八千人去尼羅河觀賞古埃及文物。企業化的經營,降低了旅遊的費用,令中產者甚至工人也可以遠遊玩樂,然而這也種下了旅遊樂趣的滅亡之因。

“賓至如歸”:旅遊的陷落

旅遊接待服務本是“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的一種;然而,減低風險的同時,也會扼殺驚喜和歷險感。當國際標準化的接待服務發展到無微不至,各處都是熟悉的連鎖店和遊客玩藝,令遠遊者有“賓至如歸”感覺的時候,便是遊興盡掃、“旅遊疲乏”的時候了。

在四十年代末,法國民族學大師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看到歐洲人紛紛到巴西旅行,他在「憂郁的熱帶」預告:“旅遊的時代己經終結。”他認為歐洲人最美好的旅遊時節,是十九世紀初,歐洲人充滿好奇,首次越洋遠遊的時候。一個地方接待第二次的旅客,那個地方的真實感,就喪失掉了。往後,旅客就生活在賓主相互之間的造作之中。旅遊成“業”之後,靠遊客為生的城鎮,便用工業社會的工作紀律來保養和管理景觀,在企業化、標準化和跨國集團的全球式經營的影響下,加上電視和報章雜誌的預告,旅遊景觀變得愈來愈有熟悉感,也愈來愈“假”。為了迎合旅客要看到古舊的、富異域情調的需求,當地景觀要遷就遊客品味而改造或者保留,產生了“反客為主”效應;本地人不認同旅遊風景是本土風物,對之采取挪揄嘲笑的態度,“遊客”(tourist)也成為一個貶義詞。自認有品味的小資產階級,也開始介意被人誤稱為“遊客“。

旅遊景點的“歷史古跡”,很多是假造的。瑞士的建築歷史家莫斯(Stanislausvon Moos)考證了旅遊城市硫森(Luzern)的建築史,發現自從十九世紀以來,該城市就為旅客而建造,旅客認為是瑞士市民的民居,其實是旅遊建築物。至於瑞士與德國火車路旁的郊外草地(帶小白花的那種),更是苦心營造的人文景觀,而非自然景觀。

主題公園是旅遊的終結。它將旅遊元素集中起來,以安全舒服、精確操控的方式大量提供給旅客,令旅遊文化為之一變,反璞歸“假”,正式結束了十九世紀以來的大眾旅遊的迷思。以往要捱舟車勞累、被小偷、疫病和天氣困擾的旅行經驗,現在可以在主題公園或露天博物館的環境集中體現。祟尚“流動性”的市民階級,最終甘於被困在主題公園之內,而且自我感覺良好。主題公園有如在家中看電視和玩互聯網一樣,名為流動,實為拘禁。旅遊至此,不亦悲乎?

Views: 1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Andrew Lan on February 16, 2016 at 10:13am
具深度的好文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