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on for Form's Blog (271)

吳白乙:文化外交:歷史、現實的審視與思考 (2)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文化的起源是人類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發生主觀意識,並給自然界賦予個性印記的結果。人的“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裏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⑧隨著物質活動由低級向高級演化,人類社會分工、組織方式、制度形態也不斷遞進,而國家的出現則標志著世界進入文明社會的歷史階段。奴隸制國家的誕生不僅帶來了農業與手工業的分工,還促進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物質生產與精神文化生產的進一步分工。恩格斯說,“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奴隸制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就沒有現代的歐洲”。⑨…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11, 2017 at 11:50pm — No Comments

吳白乙:文化外交:歷史、現實的審視與思考(1)

內容提要:伴隨中國向全球大國成長的“煩惱”之一是中外之間相互理解上的不平等、非對稱。從根本上講,這是由於文化觀念的差異所造成的。同時,也與中國自身的文化現代化水平和文化外交能力相對滯後有關。無論是參與未來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變革,還是全面實現民族覆興的歷史使命,都要求中國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從思想創新、體制改革、能力建設、產業扶持和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補齊文化外交的“短板”。就未來中美關系而言,如果中國不能及時地改進文化影響力,不能創設與經濟趕超戰略等量齊觀的對外文化戰略及精良的運行機制,那麽無論合作願望多麽強烈,也難以使美國確信“合作”將是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唯一價值取向。本文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對當代文化外交的內在機理和發展規律加以總結,對中國文化外交存在的“短板”做出剖析,力圖推動建立一個跨層次的研究框架用以解釋文化外交,豐富文化外交理論,推進中國與世界文化融合,保障對外戰略的平穩、可持續實施。…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11, 2017 at 11:50pm — No Comments

陳曉明:小敘事與剩余的文學性——近期《小說選刊》評述(中)

盧蘭突然擡起身子,嘴一口咬著我的手,咬得很重。她從牙縫裏擠出話來,張釘你不能睡,我不能死,我明天是你的新娘。盧蘭的嘴緊緊吸在我的手上,像一只水蛭。我血管裏靜止的血液找到了突破的口子,它們上上下下歡騰地流竄。

我的手開始暖起來,腳板開始熱起來,肌肉開始松軟。我直起身,我的腿很輕,步子邁得很大。我抱著我心愛的女人沖向夜色裏。(《小說選刊》第七期,第21頁)…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4, 2017 at 9:57pm — No Comments

陳曉明:小敘事與剩余的文學性——近期《小說選刊》評述(上)

在當今中國文壇上,《小說選刊》算是純文學最後的幾面旗幟之一,在風雨飄搖中給文學招魂。在沒有號角的年代,旗幟只能以其無聲的沈著隨風起舞,雖無熱烈的絢麗,也不無末路的悲壯。讀讀《小說選刊》,也就不難看到當代文學在“純文學”這個方陣中的形勢。

“純文學”這個概念在這樣的圖書市場風雲變幻的年代,也顯得怪模怪樣。沒有人不認為這個昔日貴族階級,已經窮困潦倒,但這種觀點顯然暴露了急功近利的態度。我堅持認為,圖書市場再怎麼樣向著消費主義發展,所有被歸結在文學名下的作品,都不可能脫離文學性,總是在一定程度上與文學性發生關聯,從而可以被識別為或被指認為文學作品。這就使“純文學”的存在具有了永久性的根基。也就是說,總是有——不管它局限於多麼有限的範圍,它的存在就是所有文學作品的根基。根基當然是最不輝煌,最不耀眼的部分,但是其他消費性的文學作品都要——自覺或不自覺地從這個根基中汲取養料。…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4, 2017 at 9:57p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起源性的缺乏——論德里達的“補充”與海德格爾的“在場”(3)

正是設定了“存在”作為一個超越性的範疇包裹了任何事物,語言和思想的範疇才可能交換,“存在”這個本身無所指的概念,卻可以指明各種各樣的存在物。“存在”這個設定的所有範疇的前提,這個範疇的範疇,這個超越性的範疇,它本身是缺席的或“不在”〔 absence〕,是一個無。

詞匯的歷史就是詞的意義生成的歷史,追究“存在”的問題,正如海德格爾所問的那樣,是追問存在的意義問題。,海德格爾在《形而上學導論》和《阿那克西曼德箴言》中對此作了詳盡的分析。海德格爾考察詞源學的研究表明,“存在”〔 being〕的意義來自對三個不同的詞幹加以侵吞、抽象、抹去而構成的。 “存在”一旦獲得動名詞的詞匯功能就侵吞了詞幹的意義,它具有抽象的功能,它把原有的意義抹去,它的真實存在固定了這種抹去〔effacement〕,它成為某種不確定事物的名稱。混合與抹去足以使其取而代之成為另一個確實的真詞。既然“存在”〔…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4, 2017 at 9:55p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起源性的缺乏——論德里達的“補充”與海德格爾的“在場”(4)

海德格爾的革命性表現在他強調存在者與存在的差異,但是有幾個相關的重要規定制約著他的這一重要命題:第一,這種差異性是本體論的,不是在邏輯層面上發生的;正因此,第二,海德格爾又要尋求最初的存在者如何以在場的形式表達了居於存在之無蔽的狀態,存在者存在著,屹立著,直立著,它顯現,它在場,它與存在於本體論上的“寓居”,在澄明—無蔽的狀態中顯示了存在。它們在本體論意義上具有同一性,但又保持著差異性。海德格爾似乎在經歷著存在者/差異——存在/同一——存在者,存在/差異……這樣一種本體論建構過程。…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4, 2017 at 9:30pm — No Comments

高宣揚:當代西方哲學的基本論題(下)

從法國哲學會所總結的內容來看,當代法國哲學所開展的思想革命,仍然環繞著:(一)人與自然的關系;(二)人的思想心靈的內在邏輯;(三)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創造以及倫理道德行動;(四)宗教與科學的問題。這些論題,大致與西方各國哲學界在最近十年的理論探討主題相符合。

 具體地說,當代西方哲學家們主要關懷(1)人文主義的重建;(2)語言與符號及其與當代知識的關系;(3)社會正義與自由平等的關系;(4)科學技術與自然、社會的關系;(5)文化多元化的可能性;(6)哲學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7)日常生活與哲學的生活化。…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1, 2017 at 12:07am — No Comments

高宣揚:當代西方哲學的基本論題(上)

哲學發展的階段性,是由一些重要因素所決定的。這些因素主要是指在不同歷史階段中:(一)扮演主要角色的關鍵哲學家;(二)有決定性影響和有分量的哲學著作;(三)重大的理論爭論的內容及其結果;(四)社會和文化層面的重要歷史事件的不可替代性。所有這些因素,都呈現非常明顯的‘一次性’或‘不可重復性’,對哲學思想的創造活動,提供了獨特的歷史條件和精神力量;但是,同一般歷史一樣,思想史和哲學史也經常走回頭路,在不可預測的力量的影響下,往往出現多次重復、回歸、退後、迂回、旋轉和‘反芻’,使當代西方哲學思想的演變過程,既顯示歷史延續性的特征,又展現斷裂、重疊、偶然性和突發性的特殊軌跡。…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pril 30, 2017 at 4:33pm — No Comments

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上)

一 生存美學在福柯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福柯的生存美學(l’esthétique de l’existence),是他長期進行知識考古學(l’archéologie du savoir)以及權力和道德系譜學(la généalogie du pouvoir et de la morale)研究的直接成果,也是他自身生活歷程的經驗總結和實踐智慧(phronesis)的結晶,同時又是他在探索西方思想源頭和批判古希臘羅馬時代原有生存美學古代版本的基礎上,為了徹底擺脫近代西方思想及其社會制度的約束,根據現代生活條件而創造性地設計出來的新型的自由生活方式(une nouvelle manière de vivre)。…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30, 2017 at 10:00am — No Comments

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下)

四 生存美學是永恒逾越的實踐智慧

    …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30, 2017 at 10:00am — No Comments

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中)

由此可見,福柯對傳統主體論的系譜學批判,是他建構生存美學的基礎和出發點。正如福柯所說﹕實際上,“唯有首先通過將主體自身的存在納入真理遊戲之中的代價,真理才有可能被賦予主體自身”(la vérité n’est donnée au sujet qu’à un prix qui met en jeu l’être même du sujet)(Foucault, 2001: 17)。所以,福柯明確地指出:“我的問題,始終都是關於主體與真理的關系﹔也就是說,主體究竟是如何進入某種真理遊戲之中” (Foucault, 1994 : IV, 717)。為此,福柯在1980至1981年度的法蘭西學院課程大綱進一步明確地指出,‘步入真理的門檻’(l’accès à la vérité),對當代西方人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致連西方人自身的身份及其生活的意義,都是由此決定的(Foucault, 2001: 504)。…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30, 2017 at 10:00am — No Comments

葉雋:孔子學院的啟示:文化外交要有“柔力強勢”的理念

孔子學院的設立和創辦顯然是中國在文化外交領域的重大突破,對於整體外交格局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相對來說,無論是傳統的教育外事工作,還是一般的文化外聯,都沒有上升到這樣的層次。從一開始,孔子學院就以一種強勢姿態進入國際舞台,這既表現在國際媒體的強烈追捧上,也表現在孔子學院飛速展開的全球布局上,其成績應當充分肯定。

就世界發展的進程來看,學術(科學)中心的變化乃是一個具有樞紐型意義的現象。近代以來,其變遷國家主要是: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實際上,這樣一種科學中心的變化,也意味著文化中心的變化。雖然語言不是必然的因素,但文化中心的變化,實際上也意味著國際語言推廣的要求。…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22, 2017 at 1:08pm — No Comments

愛迪:以開放和寬容釋放無限的創造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但是,未來具有無限可能性和不可全面預測性;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事業,可能顧及了絕大多數,卻忽視甚至扼殺了極具創造力的獨特個體。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除四大發明以外的最重大的發明,也是最重大的制度創新,它曾經對中國古代社會公平選拔人才、促進社會公平流動,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文化的延續與發展,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大批精英成為治國能臣和文化精英,中國也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成為世界上最強盛和繁榮的國家,經濟規模長期保持領先,使中華文明一度燦爛輝煌。…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8, 2017 at 7:45pm — No Comments

葉雋:細節、文本、個案與歷史闡釋——讀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下)

作為現代中國最富魅力的知識領袖,蔡元培身上可挖掘的層面非常之多,涉獵的研究者也所在多有。但作者這裏揭出的三點,仍極具自家見地:“‘兼容並包’的大學理念”、“北大傳統的另一種闡釋”、“老北大的藝術教育”。不過這三點對於作為留德學人的蔡元培來說,並非獨創,而均由德國學術理念而來,淵源有自,所謂兼容並包、思想自由主要來自洪堡等創辦柏林大學時的理念,即所謂的德國古典大學觀;北大創辦研究所,明標是自德國、美國的Seminar而來,美國的大學制度同樣是學德國的;至於蔡氏特別得意所提倡的“美育”,則是源自席勒的“審美教育理想”。蔡元培本身是晚清翰林身份,文化資本雄厚,但其學術淵源與德國學術關系甚密,值得繼續深加挖掘。作者之重心顯然在蔡氏理念在現代中國語境裏的闡發,自然不會對此多加闡釋,可涉及到“傳統延續”與“西學啟迪”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的命題,其實是非常重要、值得深究、未宜定論的重要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3, 2017 at 9:20pm — No Comments

葉雋:細節、文本、個案與歷史闡釋——讀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上)

當初,讀陳平原、夏曉虹先生主編的《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其圖文並峙,引領讀者回到現場,激起對五四先賢的傾慕之情;今日又讀陳氏新著《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下引此書只註頁碼),則別有一番新鮮感受。作為對陳先生學術思路頗為熟稔的讀者,其實並不難看出這部著作所要論及的對象,甚至他的幾篇大文章也都在不同場合閱讀過,但結集觀之,立刻又窺出了一個宏大而嘗試創新的命題。五四之意義重大,對中國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都會明白。但如何理解五四,卻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3, 2017 at 9:00pm — No Comments

陳寅恪:《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

印度人為最富於玄想之民族,世界之神話故事多起源於天竺,今日治民俗學者皆知之矣。自佛教流傳中土後,印度神話故事亦隨之輸入。觀近年發現之敦煌卷子中,如《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演義諸書,益知宋代說經與近世彈詞章回體小說等,多出於一源,而佛教經典之體裁與後來小說文學,蓋有直接關系。此為昔日吾國之治文學史者,所未嘗留意者也。

 僧祐《出三藏記集》玖《賢愚經》記云:

 河西沙門釋曇學成威德等凡有八僧,結志遊方,遠尋經典,於於闐大寺遇般遮於瑟之會。般遮於瑟者,漢言五年一切大眾集也。三藏諸學各弘法寶,說經講律依業而教。學等八僧隨緣分聽,於是競習胡音,析以漢義。精思通譯,各書所聞。還至高昌,乃集為一部。…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8, 2017 at 8:40pm — No Comments

雷頤:從海外華人的命運說起

我國東南沿海人多地少,因此向有出洋謀生的習慣。在近代以前,華僑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一帶。不過,這些背井離鄉到海外謀生的華人卻一直被視為“天朝棄民”,所以“祖國”不僅不關心他們在海外的生死存亡,反而認為他們死了活該,是罪有應得。…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6, 2017 at 9:16pm — No Comments

林毅夫:中華民族復興與華商的未來

華商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以中華民族的血脈為紐帶,認祖歸宗,無論是在大陸,或是在海外,都有一種強烈的祖國認同感;華商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群體,他們的祖輩、父輩篳路藍縷,畢生努力,在艱苦的環境中打下了經濟基礎,新一代的青年華商或繼承衣缽,或重新創業,同樣在尋找和發現新的機遇。我們需要關註華商,尤其是要關註在海外創業的華商、新一代的青年華商。

  

華商在海外

  …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5, 2017 at 3:04pm — No Comments

熊培雲:解構,但不嘲弄一切

大概十多年前,我看到這樣一個笑話:

爺爺抱起孫子,給他講人生的道理。講完後,爺爺問孫子有什麽感想。孫子說,爺爺你嘴好臭。

後來,我把這個笑話當作一個關於解構的故事寫進我的文章裏,以此詮釋這個解構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舊制度、舊思想與舊權威,看似銅墻鐵壁的意識形態統治等等,都將面臨來自信息接收者的挑戰。…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32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