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809)

曹淑瑤·客家與教育:沙巴地區華文中學的創立與發展(3)

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殖民政府開始給予符合補助條例之學校津貼,馬來亞獨立後,直到1961年為止,執政當局依例給予華文中學全部經費(全津)或部份津貼。19「一九六一年教育法令」實施後,廢除部分津貼制度,接受全部津貼的華文中學便須改制,以官方語文為教學媒介,不接受政府改制者,便得不到政府任何津貼,成為獨立中學。20雖然在馬來亞聯合邦「一九六一年教育法令」實施時,沙巴尚未與其共組馬來西亞成為其1州,21 但因北婆羅洲殖民地政府可能受到當時馬來亞教育政策的影響,也採取類似政策,使該地區的華文教育發展,同樣面臨華文教育可能被消滅的困境,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政府依《達立報告書》中第89條C項規定之建議,小學畢業生必須通過中學入學考試(Malayan Secondary Schools Entrance Examination)才能入學,而中學入學考試僅錄取成績最優的30%之學生,其他之學生不管成績多好,都無法進入中學,22…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5, 2020 at 9:48pm — No Comments

孫振玉《馬來西亞·馬來人·華人》 (1)

第一章 背景:馬來西亞簡況

 

第一節 地理

 …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February 5,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曹淑瑤·客家與教育:沙巴地區華文中學的創立與發展(2)

1955年英屬婆羅洲請英國教育家伍德海(E. W. Woodthead)調查當地教育情形,根據伍氏之報告,北婆羅洲立法會議宣佈新的教育政策,在《一九五五年第十一號白皮書》,認為北婆羅洲必須實行免費初等教育,而政府應直接負起設立與管理學校之責任,任何學校如拒絕由政府負責接辦,則政府不給予補助,僑社對拒絕改制則不給補助金一事請求北婆羅洲政府取消該項政策,因華人社會認為:補助學費是政府的一項義務,而北婆羅洲政府對學費之補助措施才實行一年,不應倉促更改。在華人社會的反對下,北婆羅洲教育部表示並無摧殘華文教育之意,11 但次年北婆羅洲政府又頒布「一九五六年北婆羅洲修正教育法令」,依此法令,英北婆羅洲殖民地政府對各級學校之註冊與教員註冊加強對當地華文教育的發展加以控制,計劃將華文學校改為英文學校。12…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5, 2020 at 9:28pm — No Comments

曹淑瑤·客家與教育:沙巴地區華文中學的創立與發展(1)

本文作者曹淑瑤: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文章發表日期:2015年11月12日

研究報告初稿 請勿引用



一、前言

沙巴(舊稱北婆羅洲)原為汶萊蘇丹領土之一部份,1846割讓給一批英、美商人,1881年11月英屬北婆羅洲公司成立後,成為公司屬地,為開發該地,曾招募大批華工,尤其客家族群前往墾殖,也有許多福建(閩南)人由新馬地區移居此地。客家族群在馬來西亞沙巴州是華族移民中的主要族群,亞庇、山打根、斗湖、保佛、古達、丹南、吧巴等各大小城鎮,甚至鄉村都有客家移民,…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5, 2020 at 9:25pm — No Comments

莊國土·論早期東亞華人社團形成的主要紐帶(8)

如康有為所言,  凡百七十余埠, 遍於五洲, 會眾以數十萬計, 豈吾所及料哉! [ 48] 1905年, 孫中山等興中會成員聯合流亡日本的光復會及華興會要角, 在東京成立同盟會, 其分部組織相繼在東亞各埠建立。數年間, 迅速取代保皇會, 成為最有影響力的華人社團。至1911年, 凡東南亞華人所到之處, 幾莫不有同盟會員之足跡。



民國期間, 華人的中華民族主義熱情更為高漲, 華人社團數量隨之劇增。雖然華人社團的宗旨
更多元, 組織形態也逐漸現代化, 但地緣、宗親和神緣紐帶, 仍然是維系社團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¹. 關於 19世紀末到 2世紀…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5, 2020 at 8:54pm — No Comments

莊國土·論早期東亞華人社團形成的主要紐帶(7)

189年初, 海峽殖民政府擬訂《危險社團鎮壓法令》, 取締所有秘密會社, 銷毀其文件、會旗、名冊和神主牌。若成立社團, 須合法注冊。同時, 殖民政府成立華民參議局( The Ch inese Adiv isoryBoard) , 將大多會黨首領羅致入局, 由華民護衛司任主席, 海峽殖民地的主要會黨均被宣布為非法。[ 47] 秘密會社就此衰落, 合法社團取而代之。華社各種地緣、血緣、業緣社團紛紛成立, 以閩籍社團最多。

以地緣、血緣或神緣為紐帶的華人社團,…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5, 2020 at 8:53pm — No Comments

莊國土·論早期東亞華人社團形成的主要紐帶(6)

19世紀中期, 英屬馬來亞地區之華人會黨, 林林總總數十個。最大者為義興會和海山會。其他各會, 大體或依附、或分離、或居間連橫於兩大會黨間。會黨之分野, 仍是以地域為主要標志。19世紀6- 7年代, 新加坡義興會即衍生出廣府幫的義興會、福建幫的義興會、潮州幫的義興會、客家幫的義興會和海南幫的義興會等5個分支。[ 31 ] 1867年, 僅檳城義興會員約25 - 26 人, 占檳城總人口的2% 。其中, 14 - 15 名會員在威省。海山會員約5 - 6 人。尚有各自依附於華人會黨的土著會黨紅旗黨和白旗黨約4 人。[ 32]…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5, 2020 at 8:50pm — No Comments

莊國土·論早期東亞華人社團形成的主要紐帶(5)

晉江縣僑務辦公室編:《晉江縣旅外社團組織》, 1987年, 晉江印刷, 內部流通本。本人在 28年考察馬尼拉郎君社, 似無證明成立之確切年份, 但大體可認定在嘉慶末年。



三、秘密會社: 早期華人社團的主要形式





19世紀中後期東南亞秘密華社的興盛, 與秘密華社介入華工販運和東南亞華工數量急劇增長
有密切關係。各華社的領導層, 多不同程度與秘密華社有瓜葛, 一些華社要角, 本身就是會黨魁首。…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5, 2020 at 8:44pm — No Comments

莊國土·論早期東亞華人社團形成的主要紐帶(4)

早期會館亦多首設於宮廟。即使在19世紀末會館成為華社主要組織後, 宮廟仍為各幫派凝聚本籍會眾之宗教和習俗活動中心。尤其是華人所重視之喪葬, 仍為宮廟的重要職責。在海峽殖民地, 各幫均有宮廟理義冢事宜, 如新加坡福建幫之恒山亭, 廣府幫之碧山亭[ 19] [ 2] , 客家幫之綠野亭[ 21 ] ,州幫之泰山亭。自青雲亭始建至清末, 英屬馬來亞之宮廟如雨後春筍, 林林總總不下數百個。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 殖民政府強力推行天主教,…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5, 2020 at 8:37pm — No Comments

莊國土·論早期東亞華人社團形成的主要紐帶(3)

只有客家人情況稍有不同。海外客家人多數來自粵東嘉應州和

毗鄰的福建長汀府, 少部分來自粵北、惠州、花縣等地。海外客家人也按祖籍地紐帶結社, 但因來源

地不同, 彼此的內鬥遠較其他方言群激烈。如19世紀後期馬來亞長達數年乃至十數年的拿律戰爭、雪蘭莪戰爭等, 即是不同籍貫的客家秘密會社之間, 為控制錫礦開采權而發生的大規模武力衝突。[ 11]

以方言為紐帶的各幫, 通常由數以百計的各類社團組成。早期社團以同鄉會為主, 次之則是宗親會和神緣會。宗親會和神緣會的成員通常也來自同方言的地域, 只是在同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強調血緣和神緣紐帶。隨著華人數量的增加和華埠社會的擴大,…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5, 2020 at 7:17pm — No Comments

莊國土·論早期東亞華人社團形成的主要紐帶(2)

17 世紀初荷蘭殖民者開埠巴城, 招徠大量華商華工, 限他們在城內集中居住一區, 與荷人區域比鄰。日本幕府限中國商船僅泊長崎, 原分布北九州的唐人也只限住在長崎的專門地區, 不得與日人混居。後又於長崎十善寺村禦藥園處, 建造唐館, 名 唐人屋敷。到長崎之華人, 須聚此一地, 出入及與外人交往,須通過當地官員和通事。[ 2] 165年, 安南黎鄭統治者忌華商增多, 禁其在京城居住, 僅允升龍東南部之清池( Thanh Tr i) 和勸良社( Khuyen Luong Xa) 為華商居留之地。[ 3] 1785年, 英人賴特上校( Francis L ight)開埠檳榔嶼, 即專辟華人區, 引華商建屋定居。[ 4]…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5, 2020 at 7:13pm — No Comments

莊國土·論早期東亞華人社團形成的主要紐帶(1)

摘 要: 華人社團是維系早期華人社會存在的主要支柱。2世紀以前, 華人社團的糾合因素,以地緣紐帶最為重要, 各類社團都有強烈的地緣色彩。神緣紐帶和秘密會社是催生早期華人社團的重要因素。方言群是華人糾合的最寬泛的紐帶。同方言的社群, 通常意味著來自共同或鄰近的家鄉。神緣和宗親組織, 是在同鄉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血緣和神緣紐帶。

 

社團一向是華人史研究的重要內容, 國內外各種研究成果林林總總, 不下數百種。¹然而, 這些著作絕大多數研究2世紀以來的華人社團, 對2世紀以前的早期華人社團關注較少, 尤其缺少對早期華人社團形成原因的系統分析。本文以為, 當代華人社團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因素, 仍可溯源自早期華人社團的形成背景。了解早期華人社團如何形成, 有助於把握當代華人社團的發展脈絡和…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5, 2020 at 7:06pm — No Comments

何平·青燈是一盞怎樣的燈?

青燈是一盞中國的燈。清油注瓦盞,燈芯且作炷,燈光清寒,有青熒之意。今天,在紅燈復綠酒,暗夜換白日的都市。如果有青燈閃閃爍爍,聯系著的一定是泛黃的書卷、“城南舊事”、古舊的日子和寂寞的旅途等等。蘇東坡曾云,“紙窗竹屋,燈火青熒”。陸放翁的詩歌說,“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而現在北島則說,“美女如雲/護送內心的航程/青燈掀開夢的一角/順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一盞青燈照亮的旅途,是往舊時代走,往記憶深處走。…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February 5, 2020 at 6:41pm — No Comments

謝志一·變.易.知.道—精緻祭拜與台北常民生活概述 (8)

共同體(community)是一個社會關係被稱為『公共的』,在於它的社會行動取向,建立在於參與的各方對自己同屬於一個整體的主觀感覺之上,形成一種社會聯結。宗教信仰跟社會型態如此交互影響,最主要是意識型態或心態(ideology)的主宰作用,雖意識形態可能源自不同領域的人類活動,可是一旦這樣的亦是形態被建立和合理化後,便會拓展到各種領域,或深或淺的影響整個社會運作,進而成唯一股大的社會認同動力,主導或運作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 7。…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6:38pm — No Comments

謝志一·變.易.知.道—精緻祭拜與台北常民生活概述 (7)

(四)以顧客導向作為建構城市節慶的主軸: 



京都祇園祭的舉辦除活動主體圍繞著歷史文化的基礎進而發展,其對於周邊參與的觀眾及外來的觀光客提供相關的資訊整合及服務設施,使前來參觀的觀光客,皆可便利的參與活動盛會的舉辦,如活動舉辦期間,為便利觀光客參觀,設置「有料(收費)座席」的服務措施,讓有意願參與且願意付費取得好觀賞環境的觀光客,只要付費用(日幣3150圓)即可便利的參與整個活動,另週邊觀光交通動線、透過媒體的新聞資訊提供、與觀光飯店/交通運輸異業結合服務外來觀光客的資訊提供服務、街道服務設施提供多國(日、英、中、韓)語言識別導引等,在在都為外地來參觀的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中正社大公民素養週講座…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6:35pm — No Comments

謝志一·變.易.知.道—精緻祭拜與台北常民生活概述 (6)

(一)文化節慶舉辦應建構在在地特色之上: 



京都祇園祭發展1,000餘年來,其演變至今成為京都代表性的三大城市節慶之一,成功成為國際性城市節慶的重要依據,在於其節慶的特色建構在於京都在地的城市歷史軌跡上,因為在地特色的闡揚,成為深俱「京都味道」的城市節慶代表。



此也是在後工業時期,因大量複製及全球化風潮大舉改變世界風貌成為單一化,世界各國紛紛倡行無煙囪工業-「觀光產業」的新生道路,使深俱在地特色的文化節慶成為城市節慶的深厚基礎。此一經驗得知許多城市即樂於推動觀光節慶活動,但若型態型式過於雷同,反消弭了城市的特色,故臺灣未來舉辦城市節慶活動,如何在眾多的城市特色中,展現在地的文化特質,成為重要的關鍵。…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6:32pm — No Comments

謝志一·變.易.知.道—精緻祭拜與台北常民生活概述 (5)

『宵山』當日各町山鉾臺車即會置放於各町區會館供遊客參觀、巡行當天則由町民共同拖曳扛抬巨型「山車」及「鉾車」繞行市區,而「鉾車」巡行期間會搭配於臺車上的「祇園囃子(樂手)」現場演奏古雅樂,帶動巡行的熱鬧音樂。



京都市役所及觀光協會為便利參觀民眾,特別在巡行隊伍必經的「御池通」街道設置近萬個售票的專用觀賞席,附帶提供專有的觀賞書面說明書冊,除供參訪民眾有好的參觀環境、增加對於祭典內容的認識、維持活動秩序並可增加活動收益,一舉數得。…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6:30pm — No Comments

謝志一·變.易.知.道—精緻祭拜與台北常民生活概述 (4)

廟宇通常都有「祭祀圈」組織,如寺廟管理委員會、財團法人董監事會、爐主頭家會等,這種地方性團體的領導者,大部份是地方的仕紳階級、或是長期經常參與廟務活動的人,對地方的公共事務,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甚至有左右當地政治生態的本領。從現在廟宇組織中的領導者,不乏是民意代表,就清楚得可看出。廟宇的存在,不只是團結鄉里的象徵而已;寺廟組織領導者的帶領,同樣也能影響各種公職的選舉。



此外,廟宇通常都有人口集中、佔地廣闊的優越條件,所以也是各個候選人,視為舉辦活動、爭取選票的理想地點。雖然有時候,祭典性的活動會被政治人物所利用,但卻也是化解人民生存的恐懼與不安的憑藉,和民間之所以能夠安居樂業的精神生活管道。在這其中,有意競選民意代表或公職的人,為了贏得善男信女的擁戴,也可以利用祭典的機會,出錢出力來「表現」一番。




三、他山之石-京都祇園祭等日本民俗慶典觀察 …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6:28pm — No Comments

謝志一·變.易.知.道—精緻祭拜與台北常民生活概述 (3)

臺灣民間廟宇的祭典中,常常可見所謂的進香、割火、謁祖的巡禮活動,此一宗教行為的關係,是建立在「祖廟」與「分廟」或是「主神」與「分身神」之間,兩者必須在某個固定的期間,舉行像進香的活動,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廟宇與廟宇間的相互交往。地區間的廟宇,每逢神誕慶典及如「建醮」般的大型拜拜,鄰近的廟宇都會紛紛出動藝閣陣頭、神轎來參加祭典活動,過去村莊與村莊之間若有不愉快的誤會,也常利用村莊與村莊中的代表廟宇,同時參加廟會活動時,予以化解,由此可知民間信仰,也具備社會契合的功能。廟宇平常也是社區民眾開講、下棋、說唱的休閒場所,甚至開放廟宇的空間,做為社區活動中心,社交功能在此有更明顯的展露,直到今天許多的臺灣民間廟宇,仍然是社區的老人與小孩最喜歡去的地方。

許多重要廟宇,往往擁有大批的廟產,舉如土地、店鋪、幼稚園、醫院、市場等,若再加上寺廟境內按口徵收的「丁口錢」3…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6:24pm — No Comments

謝志一·變.易.知.道—精緻祭拜與台北常民生活概述 (2)

華人社會向來以佛、道立教為傳統,早期自中國移居臺灣的人民,亦延用此習,因此一旦地方形成聚落,就必須為族群所信仰依賴的神明起造廟宇,作為鄉里聚落聚會的中心,因為連人類都須要房屋居住了,當然人類心目中的神衹,也需要廟宇安居。臺灣廟宇的建築,是眾神的迷你宮殿,而所展現出來的文化,既傳統又保守,即使是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廟宇的建築外觀仍舊是擁有十足的古味傳統。祭拜之神明,不管是自然神格、庶物神格或是人鬼神格,大部份都得加以擬人化,並且千篇一律的著帝制時期服飾,較少看過穿西裝革履的現代神明。因此許多所謂的帝、王、后、妃、元帥、將軍、娘媽、公祖等封號,都在歷代帝王加封或是人民擁稱中,相繼登場。各項祭典禮儀,如傳統的臺灣佳餚三牲或五牲,仍被視為祭典中的大禮;或是仍以龍輿鳳鑾、大轎小轎為交通工具,不離傳統的模式。另祭祀儀軌中,不管是「觀童乩」、誦經持咒或是宣疏上奏,多都會使用當地通用的母語,故學會正音標準的母語,也會因此間接的保存了本土的母語。…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6:23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