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瑤·客家與教育:沙巴地區華文中學的創立與發展(2)

1955年英屬婆羅洲請英國教育家伍德海(E. W. Woodthead)調查當地教育情形,根據伍氏之報告,北婆羅洲立法會議宣佈新的教育政策,在《一九五五年第十一號白皮書》,認為北婆羅洲必須實行免費初等教育,而政府應直接負起設立與管理學校之責任,任何學校如拒絕由政府負責接辦,則政府不給予補助,僑社對拒絕改制則不給補助金一事請求北婆羅洲政府取消該項政策,因華人社會認為:補助學費是政府的一項義務,而北婆羅洲政府對學費之補助措施才實行一年,不應倉促更改。在華人社會的反對下,北婆羅洲教育部表示並無摧殘華文教育之意,11 但次年北婆羅洲政府又頒布「一九五六年北婆羅洲修正教育法令」,依此法令,英北婆羅洲殖民地政府對各級學校之註冊與教員註冊加強對當地華文教育的發展加以控制,計劃將華文學校改為英文學校。12 此時,北婆羅洲全境有亞庇華僑中學,丹南中華中學,山打根中華中學,雙修中學,古達華聯中學等五所華文中學,13 各校分別有學生300, 600, 200, 400, 及700餘人。14 1959年北婆羅洲英殖民地政府宣佈實施華校改制,「由於歷史的、殖民地的文化、心理積澱,『英文至上』觀念比較強烈,他們寄望子女學好英文,考取會考文憑,放學留洋。」15因此, 1962年時原有的五間華文中學,全部改制。今日沙巴地區華文獨立中學,由小學會考制度而造成,另再創立。16


二、背景


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為了避免使新加坡成為共產黨和左派勢力的基地,認為有必要把馬來亞聯合邦與新加坡合併為一個新的國家。同時,為了抵消合併後所造成新國家的華人人口比例超越馬來人,所以此一新國家的成立應該包括馬來亞、新加坡、砂拉越、北婆羅洲(沙巴)和汶萊,17 1963年9月16日,一個新的國家「馬來西亞」終於成立。18

11 宋哲美,《英屬婆羅洲華僑教育》,頁46-51。

12 有關該「一九五六年教育法令」之各項規定,見宋哲美,《英屬婆羅洲華僑教育》,頁55-63。

13 宋哲美,《英屬婆羅洲華僑教育》,頁24。

14 宋哲美,《英屬婆羅洲華僑教育》,頁27-32。

15 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資訊局,《今日獨中之二(沙巴9間獨中)》,頁72,142。

16 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資訊局,《今日獨中之二(沙巴9間獨中)》,頁142。這些原華文中學改以英語為教學媒介語後成為官立中學,在沙巴成為馬來西亞的1州後,這些官立中學被稱為國民型中學或國民中學。

17 1960年時,砂拉越共有人口744,529人,華族人口為229,154人,約佔全州人口30%,沙巴共有454,4421人,華族為104,542人,約佔23%;1991年時,砂拉越總人口之1,718,380三百八十人中有華人445,548人,約佔26%,而沙巴總人口之1,863,659人中只有199,140位華人,只佔11%。見饒尚東,〈東馬華人人口變遷〉,林水檺等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9年),頁261。

18 馬來西亞成立時,汶萊並沒有加入,因在1962年12月,汶萊發生了一場維持五天的叛亂事件,而汶萊蘇丹則在事後宣佈汶萊欲成為獨立國,拒絕加入馬來西亞。另一方面,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聯合邦獨立建國,主要原因是當時巫統推行的馬來化政策,使得華人人口佔四份之三的新加坡感到不滿,加上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領導人李光耀多次提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口號,遭到巫統領導人的強烈反彈,在經過反覆的協商後,談判破裂,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宣佈獨立。參見Mohamed Noordin Sopiee, From Malayan Union to Singapore Separation:Political Unification in the Malaysia Region 1945-65, pp.183-229.







Views: 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