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一·變.易.知.道—精緻祭拜與台北常民生活概述 (2)

華人社會向來以佛、道立教為傳統,早期自中國移居臺灣的人民,亦延用此習,因此一旦地方形成聚落,就必須為族群所信仰依賴的神明起造廟宇,作為鄉里聚落聚會的中心,因為連人類都須要房屋居住了,當然人類心目中的神衹,也需要廟宇安居。臺灣廟宇的建築,是眾神的迷你宮殿,而所展現出來的文化,既傳統又保守,即使是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廟宇的建築外觀仍舊是擁有十足的古味傳統。祭拜之神明,不管是自然神格、庶物神格或是人鬼神格,大部份都得加以擬人化,並且千篇一律的著帝制時期服飾,較少看過穿西裝革履的現代神明。因此許多所謂的帝、王、后、妃、元帥、將軍、娘媽、公祖等封號,都在歷代帝王加封或是人民擁稱中,相繼登場。各項祭典禮儀,如傳統的臺灣佳餚三牲或五牲,仍被視為祭典中的大禮;或是仍以龍輿鳳鑾、大轎小轎為交通工具,不離傳統的模式。另祭祀儀軌中,不管是「觀童乩」、誦經持咒或是宣疏上奏,多都會使用當地通用的母語,故學會正音標準的母語,也會因此間接的保存了本土的母語。

臺灣社會中「新例無設,舊例無減」的守舊性,使傳統宗教與習俗,也得以保存,成為他們的精神依歸。

地方廟宇中的神誕節慶活動,表示出它的宗教教育及娛樂人群的功能,以往能夠停工休息的時間,即農曆新年節日和地方廟宇的神誕慶典,當祭典來臨時,每戶除了捐錢做「神明戲」來熱鬧鄉里外,也要設宴請客和鄰鄉親友溝通感情,而往往離鄉在外就學、就業的子弟,也可藉此機會撥空返鄉團聚幫忙,時至今日,依然如此。祭典期間,社區群眾既可迎神祈福,欣賞各種陣頭藝陣、傳統戲曲,又可藉由宴請親朋好友的機會,溝通感情,使平時安靜的社區熱鬧起來,廟宇的祭典,也可說是臺灣民間的『嘉年華會』,真的可以說是「娛神又娛人」,皆大歡喜。除了可表現出敦親睦鄰、交誼親友之特徵外,更具休息、娛樂等紓解生活壓力的社會功能。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