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沙特德拉伊耶城市文化遺產博物館中心
Zaha Hadid 建築師事務所於2016年奪得沙特阿拉伯德拉伊耶(Diriyah,世界文化遺產地)城市文化遺產博物館管理中心的設計大賽。 管理中心將成為博物館的總部;一所全新的教育機構也將建設於此,以保護當地符合UNESCO世界遺產的歷史文化遺產地和周邊的哈尼發谷地(Wadi Hanifah,120公里長)村落。
這個總面積為8780平方米的建築包含多種功能:永久性的展覽畫廊,圖書館,大講堂和多個學生/成年教育空間。此外,它將成為新科學研究所之家,用於實地調查和研究,提供記錄德拉伊耶考古場地的文檔。
德拉伊耶的世界文化遺址圖賴夫區(At-Turaif District)建立於公元15世紀,此處是沙地王朝的第一座首都所在地。在18世紀與19世紀初時,德拉伊耶成為瓦哈比派在政治及宗教的思想傳播中心。(來源:https://www.archdaily.cn)
Tags:
Albums: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Comment
海德格爾的Ereignis(appropriation)
一、詞源與基本意義
德文 Ereignis 一詞來自動詞 ereignen,原意是「發生」、「出現」。但海德格在重新詮釋這個詞時,玩了一個詞源的哲學遊戲——他將 Ereignis 與 eignen(使之成為自己的)聯繫起來。因此,對海德格而言,Ereignis 同時意味著「發生」與「歸屬於(appropriation)」。
換句話說:Ereignis 是「存在(Sein)」與「人(Dasein)」彼此歸屬、彼此成為彼此所屬的事件。
二、從《存在與時間》到「Ereignis」
在《存在與時間》(1927)中,海德格關注的是「存在的意義」問題,並以人(此在 Dasein)為通道來追問「存在如何得以顯現」。但他後來覺得這樣的思考仍然太「主體中心」,仍然是以「人」為出發點去理解存在。
到了後期(大約從 1936 年開始,特別在《貢獻於哲學(關於事件)》中),他改變方向:他不再問「人如何理解存在」,而問「存在本身如何給予、如何顯現」。
在這個轉變中,「Ereignis」登場了。
三、「Ereignis」作為存在的自我顯現之事件
對海德格來說,「Ereignis」不是一個「事件」那樣的單一發生(例如某天發生了什麼),而是一個根本性的、形上學以前的發生——存在自身的「給予」或「顯現」。
「存在」(Sein)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個使萬物得以存在、顯現的「開顯」過程。
「Ereignis」就是這個開顯本身——存在與人相互歸屬、相互適成的原始事件。
他用一句著名的話來表達:
「Ereignis ereignet」——「事件化的事件」,或譯作「Ereignis自身使一切得以適成」。
這個「事件」就是存在本身的運作,它讓人與存在「互相歸屬」(Zueignung),使人能「在存在之光中」理解事物。
四、「appropriation」這個英譯的意涵
英譯的 appropriation 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揭示了「Ereignis」的雙重性:
讓…歸屬於自己(to make one’s own) → 存在「召喚」人,使人歸屬於存在。
相互歸屬(mutual appropriation) → 人在回應這召喚時,也使存在得以展現。
因此,「Ereignis」不是「人創造存在」,也不是「存在支配人」,而是兩者在一種「相應的、共屬的事件」中彼此成就。
這就是海德格所說的「人被存在所屬,存在被人所顯」。
五、與「技術時代」的關係
在後期作品(如《論技術的問題》)中,海德格認為現代技術的本質(Gestell,架構或座架)遮蔽了存在的真相。
而「Ereignis」是對此的回應——它是那個能讓我們重新「居於存在之開顯」中的原初事件,使我們從「支配」世界的思維轉向「聆聽」存在的思維。
六、總結一句話
「Ereignis」是存在與人相互歸屬、共現於開顯之中的原初事件。它不是「某件事發生了」,而是「存在自身發生了——使存在者得以顯現、人得以居於其中」。
如果要用一句比喻性的話來幫助理解: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研究「燈光照亮東西時,我如何看到東西」;在「Ereignis」思想中,他轉向研究「光本身是如何發生的」。
「詩可以興」:從《論語》談起
中國古代詩學關於詩歌功能的最早也最有系統的見解出自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論語·陽貨》所提出的「興、觀、群、怨」說是中國詩學和美學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經典性的藝術作用論。孔子所列舉的詩歌的四種功用對於後世文藝思想的發展有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詩可以興」的理論命題始終佔據著傳統詩論的中心地位。然而,對孔子這一命題的理解和解釋兩千多年來卻未能定論,至今在國內外學者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本文擬從人類學的跨文化角度重新審視「詩可以興」的命題,希望能從思維與文化的關係上對「興」的概念做新的闡釋,把它作為透視我們這個東方詩國文化特質的一個窗口。......
孔子論詩兩次使用了「興」的概念,這就使它從日常語匯中超升出來,奠定了後人以「興」論詩解詩的悠久傳統。戰國後期成書的《周禮》把「興」列為官方詩歌教學的綱領,與風、賦、比、雅、頌並稱「六詩」,從而正式確定了作為專門術語的「興」。......
現代學者對「興」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提出了許多有益見解。如顧頡剛從歌謠起興角度去解釋,以為「興」的意義只在於協韻起頭,與意義無關。鍾敬文、朱自清等則對顧說提出了批評或補充,指出借物起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與詩意不相關的「純興詩」,另一種是「興而帶有比意的詩」。錢穆先生從孔子仁學角度論興,強調了詩歌對於修身養性的作用:
詩尚比興,多就眼前事物,比類而相通,感發而興起。故學於詩,對天地間鳥獸草木之名能多熟識,此小言之也。若大言之,則俯仰之間,萬物一體,鳶飛魚躍,道無不在……孔子教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廣大其心,導達其仁,詩教本於性情,不徒務於多識也。
黃振民著眼於興與比的異同,對顧頡剛的說法做了進一步引申,確認興為「篇首之比」,並區分出「無意之興」作為「有意之興」的源頭。錢鐘書更結合古今兒歌中的實例,認定古人李仲蒙「觸物起情謂之興」的說法最切近歌詩之理。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以《關雎》篇為例,認為「像這樣先舉比喻然後敘說真意之法,叫做興」。這同黃振民視「興」為「篇首之比」的觀點大致相同。松本雅明則用「氣氛象征」來解說「興」,他在《關於詩經諸篇形成的研究》二、三章「興的研究」中寫道:「興本來不外乎是在主文之前的氣氛象征。它是由即興、韻律、聯想等引出主文的,不是繁雜的道理,而是直觀性的、即興性的、並且不外乎朴素自然的表現法。」另一位以研究甲骨、金文著稱的日本學者白川靜試圖從宗教背景出發確認「興」的起源與本質,他根據《禮記?樂記》中「降興上下之神」的說法,指出興就是以酒灌祭地靈的禮儀。他還說:
我想對歷來在《詩經》修辭學上稱為「興」的發想法加以民俗學的解釋。我認為,具有預祝、預佔等意義的事實和行為,由於作為發想加以表現,因而把被認為具有這種機能的修辭法稱為興是合適的。這不僅是修辭上的問題,而是更深地植根於古代人的自然觀、原始宗教觀之上;可以說一切民俗之源流均在這種發想形式之中。
(見:葉舒憲·詩可以興:孔子詩學的人類學闡釋)
陳明發評註:在現代文創的情動需要下,“興觀羣怨"不妨分成两組概念:一、“興觀”將察見啟動起来;二“羣怨”將察見契合、傳播出去。
五行學說的起手式:古代曆法
所謂曆法,簡單說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來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
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來制訂的曆法叫陰曆。
以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周期(即回歸年)為根據而制訂的曆法,叫陽曆。
中國的古代曆法,把回歸年作為年的單位,把朔望月作為月的單位,是一種兼顧陽曆和陰曆的陰陽合曆。
中國的曆法起源很早,相傳黃帝首創曆法。早期的曆法現在只留下片言隻語的傳說,難以深入考究。最早的成文曆法是出現於春秋末年的四分曆,它是當時世界上最進步的曆法。它的歲實是365.25日,這是當時世界上所使用的最精密的數值。四分曆規定19年7閏,十分精確地調整陰陽曆,比希臘人發明這個方法要早160多年。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實行《太初曆》,它是由西漢時期的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創制的。它是自有科學曆法以來,第一部資料完整的傳世曆法。它規定以正月為歲首,並首次引入了中國獨創的二十四節氣,首次計算了日月交食的發生周期。曆中所采用的行星匯合周期的數值也較為準確。
南北朝時期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祖沖之編制了《大明曆》。它首次引用了歲差,雖然數值精度不高,卻是中國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祖沖之在《大明曆》中還采用了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比古曆的19年7閏更為精密。他推算的回歸年日數為365.24281日(現測值365.24220日),交點月日數 為27.21223日(現測值27.21222日),這些數值與現測值都很相近。
唐代傑出天文學家僧一行編制了《大衍曆》。為了制定曆法,一行於公元724年主持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規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測量,使中國在子午線長度的實際測定上走在了世界的前例。《大衍曆》的成就主要是正確掌握了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規律,糾正了過去曆法中把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節氣的錯誤。
元代大天文學家郭守敬制定了《授時曆》。郭守敬經過一行推算,確認南宋楊忠輔制定的《統天曆》所用回歸年長365.2425日是最為精密的,現今世界通用的格裡曆的歲實也是這個值,但它比《統天曆》和《授時曆》晚三百年。郭守敬還大膽廢棄了沿用已久的上元積年、日法、並取消了用分數表示天文數據的千年舊習,將曆中所有數據改為小數。他所測定的黃赤大距,十分接近近代天體力學公式計算值,法國拉普拉斯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漢元光元年曆譜漢元光元年曆譜是漢元光元年曆譜的一部分,漢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全曆共32簡,距今約2000年。1972年於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現存山東博物館。
曆譜相當於後世的曆書、日曆。漢代的曆譜多為每日一簡,分十二欄,記十二個月中每日的干支,以冬至、立春、夏至、立秋、伏臘等主要節氣。
愛墾APP:文化尊嚴與主權~~Sanctity(尊嚴)Sovereignty(主權)文化的神聖性與不可替代性。文化不僅是經濟資源或旅游資產,更承載著群體的歷史記憶與存在意義。因此,地方文化意識必須強調其神聖性(sanctity),讓在地民眾認識到自身文化的不可替代性:
讓地方文化不僅被「珍惜」,更被「敬重」,避免淪為單純的市場商品。強調文化的倫理價值,使文化實踐者(如工藝師、傳承人)得到應有的尊重,而非被邊緣化。讓文化成為社會價值的核心,而不是經濟或政治利益的附屬品。
S A B A H 五元素如何影響地方文化的未來?
這五個關鍵概念共同構建了地方文化意識的多維度基礎。總體性幫助民眾理解文化的完整圖景,情動讓文化成為可感知的體驗,再生產確保文化得以延續,自主性賦予地方群體文化決策權,尊嚴則確保文化不被異化為純粹的消費品。
這些概念不僅僅是理論框架,而是現實中推動地方文化復興的實際力量。透過SABAH五元素,在地民眾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自身文化,並在未來的社會、經濟、政治場域中,成為文化的創造者,而非旁觀者。
[B] Belonging(尊嚴/歸屬感)
[A] Affect (情動空間)
[A] Autonomy(自主性)
[H] Hegemonic Reflexivity(霸權反思性)
愛墾APP:橫向漩渦~~海浪的漩渦現象通常是垂直上下發生的,因為海浪運動涉及水流的垂直分層與循環。當海浪撞擊障礙物(如礁石、海岸線)或遇到不同溫度、鹽度的水層時,水體產生旋轉,形成漩渦。然而,橫向的水流也可以產生類似的旋轉現象。
橫向左右或前後的漩渦情況比較罕見,但在特殊條件下是可能的。比如在複雜的海底地形、海洋暗流或強烈的海流碰撞中,橫向的水流可以導致橫向旋轉的漩渦。這樣的現象有時可以在河流與海洋交匯處或強潮流區域發生,稱為「橫向渦流」或「剪切流漩渦」(shear flow vortex)。
總之,雖然漩渦大多是垂直的,但橫向漩渦在某些情況下也是有可能的。橫向漩渦不僅可能發生在海洋或氣體流動中,也可以發生在音波和量子流動中。
1. 音波中的橫向漩渦:在複雜的聲場中,音波傳播時,特別是在干涉、反射或折射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旋渦效應。聲波可以通過聲壓和速度場的相互作用產生類似流體中的漩渦現象。聲波引起的旋渦通常稱為「聲學渦旋」(acoustic vortices)。這些渦旋可以攜帶「軌道角動量」,類似於光學渦旋中的情形。
2. 量子流動中的橫向漩渦:在量子力學的領域,尤其是在超流體(如液氦)或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s,BEC)中,也會出現渦旋結構。這些量子渦旋(quantum vortices)可以橫向出現,尤其是在不同量子態的流動相遇或相互作用時。量子渦旋的行為與經典流體中的漩渦不同,受到量子力學的規則約束,比如漩渦的量子化。
因此,橫向漩渦現象在音波和量子流動中都可能發生,而且它們與宏觀流體中的漩渦有著深層的理論聯系,但同時也展示了量子和聲學的獨特性質。(藝術起源~興觀羣怨~呼唤)
愛墾APP:「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是一種從情感、體驗與空間之間的互動出發,研究人類情感如何形塑特定地方或空間體驗的學術領域。該理論強調空間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或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情感、情緒、和身體感覺共同構建的複雜場域。這一視角在文化地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下發展,特別聚焦於探討人們如何通過情感互動賦予地方獨特的意義。
1. Nigel Thrift 的貢獻:
英國地理學家 奈傑爾·斯瑞夫特(Nigel Thrift)是情感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著作《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Space, Politics, Affect》(2007)中提出「非再現理論」,認為傳統地理學側重空間的像徵意義,而忽視了感官體驗和身體互動的作用。斯瑞夫特認為情感是一種「非再現性」(non-representational)的力量,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實踐、行為和瞬間感知中。斯瑞夫特的情感地理理論強調通過情感體驗,空間可以「激發」出特定的行為、體驗甚至記憶,從而構建意義。
2. Ben Anderson 的情感與空間互動:本·安德森(Ben Anderson)是另一位在情感地理學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他的研究集中在情感如何通過與空間的互動,影響人們對空間的理解和體驗。安德森認為情感並不僅是個人的內在體驗,而是社會與空間環境共同影響的產物。安德森提出,情感本身就是一種地理力量,可以通過社會制度和文化實踐影響空間體驗,並在特定情境中激發、抑制或轉變個體的情緒狀態。
3. Deborah Thien 的情緒性地理學:黛博拉·西恩(Deborah Thien)也對情感地理學進行了深入探索,尤其在「情緒性地理學」(Emotional Geography)的研究中提供了系統的見解。西恩強調情感不僅存在於個人內心,而是深深嵌入於地方、文化和社會互動中。她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情感地理,就要關注人們如何通過情緒和互動塑造該地方的獨特「氛圍」或「感受」。西恩特別關注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如何在特定空間中流動、積聚並形成認同或排斥。
4. Sara Ahmed 的情感政治學:薩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在她的情感政治學研究中,提出情感作為一種「粘附」力量,可以把人和地方、記憶與空間「黏合」在一起。她認為情感不只是個人的內部狀態,而是具有社會性、文化性和政治性。通過情感的相互作用,人們對地方的歸屬感和排斥感逐漸形成,空間因而被情感「標記」,成為某種情感體驗的具體象征。艾哈邁德特別關注情感在邊緣化空間中的作用,提出情感作為社會控制、空間權力的工具,能夠深刻影響個體的行為和認同。
5. 總結:情感地理學強調的是空間、情感、身體的動態互動。通過將人類情感與空間的關係納入地理研究,情感地理學重新定義了我們對空間、記憶和體驗的理解,提出了情感如何通過空間形成社會關係、集體記憶與個體認同的學術視角。這一理論對於當代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也在文化創意、空間策展等實際應用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呼唤~漩渦~地方)
詩性X軸:呼唤隐喻
Educe:to obtain information~(從數據、論據等中)推斷出,演繹出
The government is not relying on any evidence educed from this process.
政府並沒有采納從這個過程中得到的任何證據。
Educe:to develop something or make it appear
使顯現出,引出
Experience empowers students by educing the power that they already possess.
體驗可以引導出學生已經擁有的能力,並賦予他們力量。
愛墾APP:物理學中的場論與德勒茲的平面理論之間存在某種深層的哲學關聯,尤其是在描述動態生成、去中心化結構和相互作用的網絡方面。盡管二者來自完全不同的學科,一個屬於科學,一個屬於哲學,但它們在思維方式和核心概念上有相似之處。以下從概念、結構、功能和哲學意義幾個方面探討它們的聯系。
物理學中的場論
核心概念:場是物理學中描述時空中每一點的某種物理量(如電場、磁場、引力場)的分佈。它們具有連續性和動態性,可以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
相互作用:場是不同粒子或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媒介。例如,電磁場描述了帶電粒子之間的作用方式,而引力場描述了質量之間的引力作用。
去中心化與非局部性:場的影響是非局部的,意味著一個粒子可以通過場影響另一個遠處的粒子,體現出去中心化的特征。
德勒茲的「平面理論」
核心概念:內在平面(Plane of Immanence):這是一個生成、思維和存在的開放場域,不存在超越性或固定的結構。它是潛在事物生成和演化的根本場所,所有思想和存在都在這個平面上展開。
生成與流動:內在平面強調存在的不斷生成和變化,拒絕固定的中心和結構,所有事物在平面上平等地展開和互動。
多樣性與去中心化:內在平面是去中心化的,強調多樣性和差異性,是一個無中心的網絡結構。
聯系與相似性
去中心化與非局部性:場論中的場沒有固定的中心,影響可以在整個空間中傳播。類似地,德勒茲的內在平面也是無中心的,所有思想和存在都在一個開放的平面上相互作用,拒絕一切中心化結構。
在場論中,場的作用是非局部的,類似於德勒茲的平面中所有點之間的潛在連結。
生成與動態性:物理場隨著時間和空間不斷變化,是一個動態的結構。德勒茲的內在平面同樣強調生成與變化,是一個永不停歇的動態過程。
在物理學中,場的變化可以生成新的粒子或狀態,類似於德勒茲的平面中新的思想、概念或存在形式的生成。
相互作用與關係性:
場論描述了粒子之間通過場的相互作用,這種互動本身構成了世界的基本結構。德勒茲的平面強調了事物之間的關係性,認為存在和思想都是在互動和差異中生成的。
無階層化與平等性:
在場論中,場的每一點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之分。德勒茲的平面強調去階層化(deterritorialization),所有存在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特權的存在形式。
哲學意義上的啟發與互補
物理場論的啟發:物理學中的場論為德勒茲提供了一個隱喻,即世界不是由孤立的個體或實體構成,而是由不斷互動和生成的關係網絡構成。
德勒茲對科學的哲學補充:德勒茲的平面理論可以為科學思維提供一種非還原論的視角,強調多樣性、差異和生成,而不是追求單一的、統一的解釋模型。
關鍵區別:物理現實 vs. 哲學概念
物理場論的實證性:場論是實證科學的一部分,基於實驗和數學描述,具有明確的物理含義和預測能力。
德勒茲的平面的抽象性:德勒茲的內在平面是一個哲學概念,更多地涉及對存在和思想本質的抽象思考,而不是具體的物理現象。
結論
德勒茲的「內在平面」與物理學的「場論」,在結構和思維方式上有顯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生成性、去中心化和關係性方面。盡管場論描述的是物理世界的具體相互作用,而內在平面則是哲學層面的生成場域,但兩者都為理解世界的動態性、多樣性和相互關聯性提供了重要視角。德勒茲的平面理論可以被視為對場論的一種哲學拓展,將其從物理層面引申到思想和存在的領域。
有特殊意義的音樂,愛情的國歌~~這時鋼琴家正在為他們兩個人演奏凡德伊的那個樂句——它仿佛是他倆愛情的國歌。……這個樂句仿佛認識到了它所指引的幸福的虛妄。在它輕盈的優美之中已經有點萬事俱休的感覺,就好象是隨著徒然的遺憾之情而來的超脫之感。
下雨了
窗戶上好像有什麼東西碰了一下,接著又像有人從樓上的窗子里撒下一把沙子,簌簌地往下落,後來這落下的聲音擴散開去,規整得有板有眼,變成了潺潺水聲,琤琤淙淙地響起來,像音樂一樣,散成無數小點,到處蓋滿:下雨了。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畏:室內鮮花
只有蘭花、玫瑰花和紫羅蘭陪伴我——它們像人一樣呆在你身邊,但並不認識你。它們是有生命的,而這種特性使它們的沉默產生強烈的效果。它們畏懼寒冷,接受熾熱爐火的溫暖。那被珍貴地放在水晶擋板後面的爐火,不時地將危險的紅寶石散落在白色大理石的火盆中。
畏:嚴格的鑑賞力
他的力量的奧秘他具有嚴格的鑑賞力,他寫的東西必須符合他的要求:「這很溫和。」因此,多年里他被看做是少產的、矯揉造作的、只有雕蟲小技的藝術家,其實這嚴格的鑑賞力正是他力量的奧秘,因為習慣既培養作家的風格也培養人的性格。如果作家在思想表達方面一再地滿足於某種樂趣,那麼,便為自己的才能劃定了永久邊界,同樣,如果人常常順從享樂、懶惰、畏懼、痛苦等情緒,那麼他便在自己的性格上親自勾畫出(最後無法修改)自己惡習的圖像和德行的限度。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評註:對照海德格爾的“畏” (敬畏)。
愛墾APP: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的單子論與意念科學(Noetic Science)的聯系,在於二者都關注「內在主觀性」如何構建現實,以及個體間「非物理」聯結的可能性。具體來說,這種聯系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
自足的內在意識與無形的意念力量:單子論中的「單子」是自足的、不可分割的實體,每個單子都有內在的知覺(perception)和欲求(appetition),它們不與外界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內在的變化和「預定和諧」來適應外部環境。這與意念科學中的「意念力量」觀念有一定的相似性,後者認為意念通過一種不可見的能量或意識場(如量子場)來影響周圍的現實。單子的自我調節機制和內在主觀性,類似於意念科學中強調的心靈力量能夠通過內在的專注和意識來影響外界。
預定和諧與「意念場」的聯系:單子論的「預定和諧」觀念認為,單子之間雖然沒有物理接觸,但彼此之間有一種和諧關係,使得宇宙整體協調運行。意念科學也提出類似的「意識場」概念,認為個體的意念、意識可以通過一個無形的場(如零點場)相互連接、影響。這種「和諧」或「場」連接可以理解為個體間一種非物質性的互動方式。在意念科學中,這種互動通常解釋為通過某種無形能量或振動相連,而單子論則賦予這種和諧更形而上的含義。
內在變化驅動力與「心念」能量的相似性:單子論認為,每個單子的內在活動來源於欲求,這種驅動力推動單子不斷發展和變化。意念科學中的「心念力量」同樣強調內在的心念和意志能量具有創造性,能夠影響身體、情感乃至外在現實。二者都認為「內在」的意志或欲求具有改變世界的潛力,單子通過內在的知覺活動感知世界,而意念科學則認為通過集中意志可以改變現實。
非物質性的影響力:單子論強調單子間沒有物質接觸,而是通過內在活動感知和回應外界。這與意念科學的非物質性觀點類似,意念科學認為意念或意識可以超越物理空間限制,直接影響遠處的對象。萊布尼茲的單子以其內在視角構建各自的世界,與意念科學中人類意念可以產生超越空間的影響力的觀點存在共鳴,皆涉及超越物質界限的內在力量或影響。
對宇宙整體性和內在關聯的共同關注:單子論通過每個單子的內在視角將宇宙整體作為一種和諧的存在來理解,單子既獨立又通過預定和諧與其他單子共同構成宇宙。意念科學則認為所有個體的意念和意識共同作用於一個大一統的意識場或能量場,宇宙萬物通過這種能量場相互連接。二者都強調個體意識的多樣性和相互聯結,單子論通過和諧結構體現宇宙的整體性,而意念科學則通過意識場來呈現個體之間的隱秘聯結。
萊布尼茲的單子論與意念科學在主體內在活動、非物理影響力以及宇宙和諧統一的觀念上存在相似之處。單子論的哲學性為意念科學的主張提供了某種形而上的支持框架,而意念科學則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嘗試解釋和測量這種非物質的聯結。二者雖然出發點和目的不同,但在探討意識與現實的關係、個體如何影響整體等方面有一定的契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