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此後,麻省理工學院的城市學家威廉·米切爾(William J.Mitchell)在1993年使用了互圖性一詞,該文收錄於1994年出版的《重組的眼睛:後攝影時代的視覺真相》(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5,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由於長期缺少著名學者書寫的系統闡釋這類術語的理論性文本,其又未出現在能引起所有人文學者關注的名著中,結果導致各行其是。所以直到2013年人文學科中這類術語的使用都是孤島狀態,使用者普遍缺少相互認知和交流,更缺少理論反思和觀點整合。所以在被使用幾十年之後,互象仍是個欠發達的理論術語,其理論能量和可能性都未得到應有發展。
二.定位互象
1、術語的選取…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2,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2013年卡拉·塔班(Carla Taban)編輯的文集《在當代視覺藝術和文化中的元形象和互形象》出版,其把互象定義為關於其他形象的形象。[5]此前互象未被人文學者全面接受。除了其與科技的緊密聯系外,還因image在西文中沒有lity後綴的變化形式,因而無法與互文性相對應。
2、互圖像和圖像間性
圖像間性首次出現在1990年2期的《S:歐洲符號學研究期刊》(S: European Journal for Semiotic Studies),指文本與形象間建立的對話關係。其後除一些零星使用外,更具影響力的是1997年德國著名哲學家沃爾夫岡·韋爾施(Wolfgang…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9, 2024 at 4:30am — No Comments
摘要:互象是一個被藝術史、藝術批評和視覺文化研究忽視的關鍵詞。本文考察了互象、互圖性、圖像間性等詞的使用歷史。分析了互象與互文性、元圖畫等相關概念的差異。最後筆者把互象分為五種關係類型,並提出圖像間性是形象意義的來源。
在藝術批評和視覺文化研究中挪用都與當代藝術緊密相連。在承認挪用的重要性之餘應看到,該詞由於本身含義的貧乏限制了理論家對視覺形象的思考方式。挪用有不正當利用的負面含義,所以挪用的藝術總有偷搶之嫌。而且挪用預設了被挪用的原物或原意,規定了原型與挪用的時間先後,使形象的形式和意義成了私產。這種預設雖符合歷時研究法,卻以忽略形象本性和意義生成的方式為代價。總之挪用只是形象間諸關係的一個特例。…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4,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2, 2024 at 9:30am — No Comments
在海德格爾對作詩的「照亮著的籌劃」所進行的時間性分析中,我們能同樣看到他在《存在與時間》所揭示的時間性結構,即:曾在化著的未來從自身放出當前,通過對民族的本真性語言所進行的結構分析,我們不僅看到了過去、當下與未來三個綻出維度都統一在民族的語言之中,而且看到了未來維度在民族的歷史時間中的綻出運動中何以同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38]…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5,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完全是從一種特別的時間性出發來論述詩人對於民族共同體的作用,即詩人通過傾聽語言自身的言說,可以預先經驗尚未存在但將要存在之事,並將它帶向語言,帶到民族之中,而且讓這種「未來」自身歷史化,即讓它走進民族的歷史,從而對民族的當下存在形成一種指引。詩人作詩因而根本上具有本體論意義上的三重作用:
(1)顯示:讓尚未存在者顯示出來,讓其被看見。(2)保存:通過創作,此尚未存在者作為先行道說得以保存和拯救,只要我們閱讀詩歌,我們就可以在詩意語言中不斷經驗它,紀念它。(3)指引:對尚未存在者的紀念具有一種籌劃作用,它指引了民族共同體當下的生活,它作為一種「本真性」而給出了一種要求,一種應當。[32]…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24, 2024 at 4:30am — No Comments
這就是說,「詩並非對任意什麼東西的異想天開的虛構,並非對非現實領域的單純表象和幻想的悠蕩飄揚。作為照亮著的籌劃(lichtender Entwurf),詩在無蔽狀態那里展開的和先行拋入形態之裂隙中的東西,是詩讓其發生的敞開領域,並且作為如此,現在敞開領域才在存在者中間將存在者帶向閃耀和鳴響」。[24]詩不是文學上任意的虛構,或者詩人情感、幻想或者想象的表達,詩本性上乃是照亮著的籌劃。那麼如何理解這一籌劃呢?在早期,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的籌劃指的是此在從自身的可能性而來對自身的理解,它對自己說:「成為你所是的」,「籌劃是使實際上的能在得以具有活動空間的生存論上的存在建構」,[25] 此時的籌劃是世界性的,它是此在在世生存的一個基本環節。而在中期,「籌劃是一種投射(Wurf)的觸發,作為這種投射,無蔽把自身派送到存在者本身之中」。[26]…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23,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從民族共同體的歷史來看,我們生存的所有彼此「關聯關係」是通過語言作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海德格爾說:
存在的贏獲或者失去都是在語言之中。語言是民族的歷史性此在的世界構形和保存中心的存有;
語言是歷史性的,這無非是說,語言在承擔存在的綻出性直臨中,被移交給存在者整體的發生之中。
語言的本質存在於它作為世界構形力量出現的地方,即它首先預先對存在者的存在進行構形並將它們帶入構造的地方。[17]…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20,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這就是說,我們要從此在的生存活動的「關聯關係」出發,而不是從「我」出發,來理解活動主體所關涉的「自身」,從而回答生存活動中的「人是誰?」的問題。「我」並不先於「我們」,它更不先於「自身」,而且「我」也並不排斥「我們」,仿佛在「我們」之中就不存在著實現本真性的「我」的可能。「我」和「我們」是理解「自身」並行不悖且不可分割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維度。…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9, 2024 at 12:30p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講道:你是誰?你自身是誰?我自身是誰?我們自身是誰?此「誰-問題」指向了作為「自身」的存在者之一般。我們現在可以將預先提出的問題的答案確定為:
人是一個自身(ein Selbst)。[8]…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8, 2024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本文首先論述海德格爾對個體此在(「我」)與民族共同體(「我們」)的哲學建構,再論述語言對於民族共同體的奠基性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海德格爾如何論述作詩指引了一個民族的本真性存在方式,最後分析海德格爾這一思想在文明互鑑視野下所具有的當代意義。
一、「我」與「我們」:「自身」(SSeellbbsstt)的不同存在方式
近代主體性哲學興起之後,康德將哲學的根本問題總結為:「人是什麼?」[3] 海德格爾在早期思想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中曾指出,人作為此在…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7,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摘要】海德格爾將「自身」(Selbst)作為「人是誰?」這一問題的追問基礎,並指出「我」與「我們」都同樣源初地奠基於「自身」之中。因此,「本真性的我」與「本真性的我們」一直是海德格爾哲學思考中並行不悖且不可分割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維度。通過對海德格爾20世紀30年代的文本更深入的研讀,我們發現海德格爾的詩學所強調的另一個維度被我們所忽視了,詩人不僅建基供個體此在詩意棲居的家園,而且也建基本真性的民族共同體。
作者簡介:賀念,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德國哲學、現象學與海德格爾、西方美學。…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7,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6,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唐·艾德(Don Ihde)與貝爾納·史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雖然立場不同,但他們都在研究技術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探討技術對人類知覺、認知、記憶及社會發展的影響。兩位學者的學說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共通之處:
技術作為人類經驗的中介
唐·艾德認為技術是一種中介…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5,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喬治·巴塔耶的情色-內在體驗理論與意念科學(noetic sciences)之間雖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兩者在某些層面上存在著有趣的共通點,特別是在探討內在體驗、意識狀態的超越、個體認知的擴展等方面。
意念科學關注的是人類意識、心靈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研究直覺、超常感知、心靈與宇宙的關係等超越常規理性框架的現象。而巴塔耶的理論則聚焦於內在體驗(inner experience),尤其是通過極限體驗(如情色、暴力、死亡等)打破常規意識,進入一種超越性、非理性、無法言說的狀態。以下幾點展示了巴塔耶的理論與意念科學領域的可能聯系——…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3,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前言 Affects-Percepts-Powers]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轉行文創研究與推廣第28年。雖然焦頭爛額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5、6萬筆內容,多少有些心得。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的。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13.9.2024)…
Added by Ra Zola on August 10,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溫總理在上述那一次《同文學藝術家談心》中第一次披露了「錢學森之問」的內容,以後又講過多次。他還同時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名言。恩格斯在評價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時說過:「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這些巨人有什麼特征呢?恩格斯又同時指出:他們都是一些「——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卷,第445頁)請看,恩格斯在評價歐洲文藝復興時首先關注的是這時所產生的許多「巨人」,在描述這些巨人的特征時,首先贊揚的是他們的「思維能力」。——這同我們錢老的意見相比較,何其相近乃爾!…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June 8,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卓越的、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教授的離去,引起了全國人民深深的悲痛。錢老臨終前曾經多次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裡就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來?!」——言之諄諄,意之殷殷,正在引起國人的震驚與深思。
錢老之問,看來是臨終前才向人們提出的。實際上,細讀錢老遺著後便知,這個問題在他自己的思想中早已提出,並且已經思考、醞釀了多年,甚至是憂思終生。而且,他自己也曾經探究到了一些可行的方略與答案,希望能夠付諸實施,為中華民族之振興與崛起做出自己的貢獻。
上世紀八十年代,錢老已是古稀高齡。他在辛勤地忙碌於軍工、航天工作之餘,又擠出時間,撰寫大量文章和書信,強烈呼籲要開展思維科學研究,加強思維科學教育。…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May 16,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針對一些媒體報道科學成果時偏好用「重磅」「諾獎級成果」「革命性突破」等詞句,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尖銳指出,此類新聞吸引眼球卻不符合實際,除了誤導公眾,編造盲目樂觀情緒,與科研工作應有的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氛圍不匹配,還可能破壞學術風氣和科學發展的正常秩序,助長浮躁風氣。…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May 14,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