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on for Form's Blog (250)

王銘玉 康喆文:後現代體驗人本視域下的符號體認觀 5

符號學家皮爾斯將思維過程引入符號化過程,根據符號的生成情況將符號分為第一項符號、第二項符號和第三項符號。第一項符號為性質符號,它以感覺或知覺的方式存在; 第二項符號為對象符號,是人們的經驗或活動; 第三項符號為關係符號,是思維符號。3種符號分別對應符號的3個關聯要素: 媒介關聯物、對象關聯物、解釋關聯物。媒介關聯物指符號本身就是一種存在,它與所表征的對象關聯物存在一定的關係,這種關係由解釋關聯物進行抽象思維而建立,而解釋關聯物正是「一種以思維或符號為核心的第三項存在」。(王銘玉等2013: 52)



也就是說,媒介關聯物並不能完全代表對象關聯物的意義,還需要經過主體的解釋,也就是認知者與客觀世界間的互動和體認。皮爾斯把「解釋」分為「情感的解釋」「有力的解釋」/「心智的努力」「邏輯的解釋」。「情感的解釋」是一種純感情的、自然的感受,「有力的解釋」和「心智努力」是一種有意識的認知活動,而「邏輯解釋」是一種理性認識。(郭鴻2008: 54)…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ne 10,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王銘玉 康喆文:後現代體驗人本視域下的符號體認觀 4

3. 符間體認

「間性」是事物間關係的抽象概括。目前在哲學、文學、翻譯等領域有關間性的研究涉及主體間性、文本間性、文化間性、媒體間性等。如主體間性主要研究一個主體 (或意識)是怎樣與另一個主體 (或意識) 相互作用的。(程志民、江怡2003: 339)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符號的間性可以是符號自身衍生出的符號各個層級之間的關係或者是符號構成文本之間的關係。在上文中我們提到隱喻化思維是符號表意的一種方式。在符號學視域下,隱喻現象是一種意義的增長和延伸,符號意義的生長是動態的、構建的和未完成的,意義是符號間的意義,而這種意義就是符號間性。(呂紅周、單紅2014:…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ne 8,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王銘玉 康喆文:後現代體驗人本視域下的符號體認觀 3

而以「象」命名的景點其編碼的符號性強弱程度就不一樣。桂林的「象鼻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象似度較高,屬於中度編碼文本; 浙江象山縣三面環海,兩港相擁,因縣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這裡的「伏象」完全靠引導性揣度,屬於符號性較差的弱編碼。因此,符號傳達的過程必然帶有對客觀現實的體驗和認知,符碼組織符號文本的意義常常是體認性的。

2. 符喻體認

起源於修辭學研究的隱喻在哲學領域、語言學領域和認知領域一直受到熱議,這裡將隱喻看作一種符號表意機制來進行探討。體驗哲學的基本主張為: 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思維的隱喻性。(王寅2002: 83)…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ne 6,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王銘玉 康喆文:後現代體驗人本視域下的符號體認觀 2

體認觀一方面傳承了喬姆斯基和認知語言學突出從人之心智角度研究語言的基本取向; 另一方面更突出後天的實踐觀,即語言研究必須強調人對現實世界進行的體驗。(王寅2014: 6167) 體認語言學以哲學理念為主要取向,采用理論性分析的方式博采眾長,將推動中國本土語言學理論發展為己任,為語言學研究乃至人文科學方法論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路徑,不失為極具前瞻性和創新性的探索。

要探究「體認」與符號學的關係,不得不提及認知符號學。認知符號學是一門從認知角度研究意義的學科,它試圖對包括語言在內的一切文化符號進行認知研究,尋求對人類意義生成的理解。(蘇曉軍2007: 121) 認知符號學自1995年首次出現 (胡壯麟2013: 6) 至今,它的發展體現出如下特征:

 1)…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ne 4,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王銘玉 康喆文:後現代體驗人本視域下的符號體認觀 1

【主持人語】(河南大學 張克定教授) 體認語言學是王寅教授將認知語言學本土化而提出的一種新興理論,倡導「現實—認知—語言」這一核心原則,為各個語言層面提供了統一的解釋方案,得到了學界眾多學者的積極響應。為反映此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本刊特推出「體認語言學研究」專欄,共收錄6篇論文。王銘玉、康喆文一文以人本觀和體認觀為切入點,探討了符碼體認、符喻體認、符間體認、符化體認和符域體認,並據此提出了構建體認符號學的構想; 王寅一文認為體認語言學融入了馬列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後現代哲學的體驗人本觀,具有更為開闊的哲學視野,據此勾畫了體認社會語言學的基本框架,並對其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進行了探討。…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ne 3, 2024 at 1:30am — No Comments

徐明瀚·斯蒂格勒:朝向感知学的共工与会通 下

只是,这样的操作者仍然是单一个体的,斯蒂格勒接着去设想一种集体操作的可能,尤其放在当代由「控制论」(cybernetics)所主导的社会中,也就是由普罗米修斯神话的火与工业化的蒸汽引擎此二意象所驱动的社会中,个体不断遭逢了无产阶级化、去社会雕塑化与去社会连结化的过程(这在第一天北艺大圆桌论坛林宏璋提问「艺术不能做什么」的反论题与此有关),导致思想(penser)与疗护( panser)的中断,于是跨个体性的实践无法产生。所以他认为波伊斯的社会雕塑涉及到的生态学与经济学面向,相当值得在21世纪重新思考。一方面艺术就是要进入个人的必需性(necessity)之中,同时也要进入集体操作的实践中。…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pril 3,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徐明瀚·斯蒂格勒:朝向感知学的共工与会通 中

就在原本是理工背景的许煜在伦敦大学金匠学院(Goldsmiths)修读哲学博士时,斯蒂格勒也在该校客座,《论数码物的存在》便是许煜经过斯蒂格勒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2017年,许煜的第二本英文专着《论中国的技术问题:宇宙技术初论》出版,强调技术的多样性并非仅显示于欧美中心,在亚马逊、印度、中国都有,所以他写的中国技术问题也只是「其中一种」。许煜对于技术问题的思想方式,在他于台湾此行多次的演讲中皆提出一种「退一步」的态度,例如海德格对于现代技术的追问便是回到古希腊对于技术的定义(这也是第一天北艺大科艺所王俊杰所分享的阅读经验),但许煜说:「回去(going back),不意味着成为希腊人。」如同他回到中国古典思想中,思考道与器的关系,是为了对当代的技术现实与技术倾向作出批评的准备。斯蒂格勒在11月5日周二北艺大的演讲问答也说:「去寻求希腊的思想资源,是希望去指出存有…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31,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徐明瀚·斯蒂格勒:朝向感知学的共工与会通 上

法国着名技术哲学家贝拿尔.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教授与他指导毕业的博士许煜,以「艺术,在21世纪能做什么?」为题,分别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台北市立美术馆与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给了三场共六篇论文的联席讲座,论题全都环绕在人类世(Anthropocene)与负人类世(Neganthropocene)、技术与艺术,还有机器生态与人工智慧等问题,不同讲座皆设有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艺术家作为回应人与他们对话。

2019年11月1日至5日,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简称北艺大)博班实验室邀请了法国着名技术哲学家贝拿尔.斯蒂格勒…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20,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朱光潜·阿諾德 7

《批評論文》集和《文化與無政府狀態》兩書以外,阿諾德尚著有《論 翻譯荷馬》(On Translating Homer)與《凱爾特民族文學研究》(Study of Celtic Literature)諸書。但在批評學史上的位置,這些宏篇巨製還不如他在 1853 年做的那一篇寥寥數千言的《詩集序》(Preface to Poems 1853),在這篇序里他反覆推論做詩選擇材料的問題。

西方文學史上一個大懸案就是材料(matter)與形式…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December 12,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朱光潜·阿諾德 6

綜此諸因,猶太主義產生世間極虔誠的宗教,希臘主義產生世間極燦爛的哲學。阿諾德以為文化在趨赴完美,希臘主義與猶太主義不可缺一,缺一則流於畸形發展。盎格魯薩克遜民族都偏於猶太化,缺乏希臘化。英國固然,美國亦復如是。法國學者勒南(Renan)批評美國說:「像美國一類的國家盛倡普通教育而無鄭重的高等教育,將來智力平凡,習俗陋,精神膚淺,普遍學問缺乏,必貽無窮之後悔。」阿諾德引這段話,謂為 知言。一言以蔽之,英美都難免為腓力斯氣所征服,非極力提倡希臘主義。 而這種責任就是批評學者的責任。

《批評論文· 第一集》以 1865 年出版。

到 1888 年他又出了一部《批評論文· 第二集》,第一集所載的是廣義的批評,大半講歐洲思潮和學風,第二集所載的是狹義的批評,專講文學,其中除《托爾斯泰》,和《阿米兒》 (Amiel)兩篇以外,都是討論英國詩人,如《彌爾頓》、《格雷》、《濟慈》、 《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等篇。第一篇為《詩學研究》(The Study of Poetry),最為重要。在這篇文章里阿諾德提出一種衡詩的標準。…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December 9, 2023 at 5:00pm — No Comments

朱光潜·阿諾德 5

在學術上真有大建樹的人才能被選入院,所以法國學者以入選為最大榮譽。凡是會員著作須經全院會員審定,才出版。凡是書籍一經法蘭西學院審定,便聲價十倍,所以非會員也往往進呈著作,請求審定。

此外院中會員又常分工研究古今名著,發行論文。他們對於國語的標準也極力注意厘定。開全院會議討論如果沒有解決,就特別組織委員會去研究,其審慎可想而知。因此,法蘭西學院成為學術界的掌權衡的機關。各種學問都賴他們定標準。…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25,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朱光潜·阿諾德 4

偉大創作發生,都在生發期。法國當盧梭、伏爾泰提倡人權民約諸說以後,學者如果讓這種學說自由擴張,結果應該造成一種生發期,類似文藝復興。不幸法國革命成為墮胎藥,沒有讓新思想充分地蔓延,就把它弄到流產了。這個時期沒有產生偉大創作,就因為這個原故。

因此阿諾德極力主張批評學者應該保持一種「無所為而為」的精神(disinterestedness),所謂「無所為而為」,就是純講學理,不粘落實際…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22,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朱光潜·阿諾德 3

批評力較之創作力,高下誠有懸殊。但是沒有批評,創作也決難有大成就。要想偉大的創作出現,天才(the power of the man)與時會(the power of the moment)必須互相湊合。所謂時會,便是當時思想潮流(current of…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20,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朱光潜·阿諾德 2

從來忙人很難得成詩人,阿諾德卻是一個例外。他生當十九世紀中葉,當時浪漫主義的流風餘韻還極盛。與他同時的丁尼生和布朗寧(Browning)都受有濟慈(Keats)和雪萊的影響。阿諾德寢饋於希臘文學甚久,頗不同情於浪漫主義。

他是浪漫時代中唯一的古典詩人。他卻不像十八世紀的假古典派學者,他的詩真能表現幾分希臘作風,極力於莊嚴沖淡中流露深情至理。…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20,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朱光潜·阿諾德 1

留心英國文物習俗的人們大概都覺得英國人民穩健,只是因為他們笨重;英國社會安定,只是因為它沉滯。他們只有一套「文雅人」的衣缽,父傳子,子傳孫地沿襲下去。



社會中仿佛有一種洪爐烈焰,從此中熔鑄出來的人簡直都是一模一樣。在一般所謂英國「文雅人」看,人生在世,只要能信上帝,尊英皇,服從中級社會的道德,就算是心滿意足了。但是在這種沉滯的社會裡,偶爾跳出一二個性堅強的人,他的特立獨行的膽與識,卻又非其他民族所能產出。阿諾德便是一個錚錚佼佼的人物。



他生在維多利亞後時代,家家都在歌誦太平,以為英國文化好到無以復加了,他卻一個人喊着說:「你們都是一般腓力斯人(Philistines)呀!只有自由思想才可以引導你們向光明處走,快從迷夢中覺醒罷!」



在批評方面,他祖述聖伯夫,但是他又景仰歌德和海涅…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13, 2023 at 6:00am — No Comments

孫萌「詩性」概念的提出 下

詩性思維以肉體感覺和情感體驗為認知的基礎,以想像為思維的動力,從而揭示出原始的詩性思維具有強烈的情感性特征。「詩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賦予感覺和情欲於本無感覺的事物。兒童的特點就在把無生命的事物拿到手裏,戲與它們交談,仿佛它們就是些有生命的人」,詩是人內在的情感、精神世界與現實的物質世界之間的橋梁。…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12,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孫萌「詩性」概念的提出 上

一創造力的頌揚:維柯與「詩性智慧」

「詩性」一詞源出於18世紀意大利學者維柯(1668—1744)的《新科學》,維柯把人類原初狀態時所具有的思維方式稱為「詩性智慧」,詩性的語言、邏輯、倫理、經濟、政治、物理等都屬於詩性智慧。「詩性智慧」是人類最初的智慧,古代各民族都以「詩性智慧」的精神方式創造了最初的文化模式,並由這種思維認知方式決定其行為模式,所以,詩性智慧也可稱為詩性思維。從人類學上來說,詩性智慧類似於人類學家講的原始思維,從現代意義上,又近乎美學講的藝術思維。



詩性智慧是建立在感性基礎之上的具有豐富想像力的創造性智慧,它的核心特征是通過想像和隱喻,使客觀事物成為主觀情感的載體,創造出新的心物合一、情景交融的意象和境界。…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8,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論維柯的詩性智慧 下

最初的人民仿佛是人類的兒童,還沒有能力去形成事物的可理解的類概念,就自然有必要去創造詩性人物性格,也就是想像的類概念,其辦法就是制造出某些範例或理想的畫像,於是把同類中一切和這些範例相似的個別具體人物都歸納到這種範例上去。通過想像的類概念,原始人以自己的方式建築的他們眼中的世界。

「詩性智慧」作為原始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以直觀的方式對生命進行的一種關照,代表著人類的生存品質,呈現出創造性、想像性、超越性與整體性的特點。



詩性智慧的創造性與想像性是一體的。「原始人在他們的想像無知中,卻只憑一種完全肉體方面的想像力。而且因為這種想像力完全是肉體方面的,他們就以驚人的崇高的氣魄去創造。」…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6,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論維柯的詩性智慧 上

摘要:一直以來,人們對維柯在歷史哲學上的地位推崇很高,而他在認識哲學及美學上的貢獻則不予重視。但是他在《新科學》中所提出的「詩性智慧」,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漸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與研究。「詩性智慧」作為原始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以直觀的方式對生命進行的一種關照,代表著人類的生存品質,呈現出創造性、想像性、超越性與整體性的特點,給後人深遠的啟示。

揚姆巴蒂斯塔·維柯(Giovanni Battista…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4, 2023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桂錄: 另一種聲音: 維柯、巴雷蒂對”中國神話”的解構 5

不過在巴雷蒂看來, 沒有強大軍隊的護佑, 孔子為他遼闊的國家所設計的僅僅借助於禮教道德的所謂完美的政治體系, 只不過是空中樓閣。他說孔子這個可憐的人似乎”忘記了政府應該有強大的軍隊: 五六萬韃靼人, 一個普魯士兵團就能對付, 猶如喝個生雞蛋那樣容易, 可是韃靼人在上個世紀竟輕而易舉地摧毀了那個政府, 如同將一塊布撕成碎片。然後韃靼人不費吹灰之力地越過長城, 將皇帝從禦座上趕走後, 把他們中的一個人立為皇帝, 只有老天知道他的腳上有沒有穿襪子! 幸虧, 中國人沒有比韃靼更糟糕的鄰居!”

我們注意到巴雷蒂這樣的論調, 在他之前已經出現在英國作家笛福( Daniel Defoe) 的筆下。後者在《魯濱遜飄流記》中更是嘲弄與鄙夷著”不堪一擊”的中國軍隊。利瑪竇在 1584 年寫的一封信中也說: 中國人是可憐的戰士,…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3,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