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玉 康喆文:後現代體驗人本視域下的符號體認觀 7

7. 結語

符號化的意義世界必然是主體將符號對象「人化」了的世界,符號化的過程離不開主體對客觀世界的體驗與認知。根據後現代哲學視野下體認語言學的語言生成原則「現實—認知—語言」,我們可以將符號生成的認知路徑歸納為「現實—體認—意義—符號」。這一路徑符合符號生成的現實過程,同時也能夠突出體驗人本觀在符號化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我們認為,從人本角度闡釋符號現象具有很大的擴展空間,由此倡導建立符號學下的分支學科「體認符號學」。新時代我們需要這門文科,我們期待著「體認符號學」大行其道。

 

參考文獻:

[1]程志民,江怡,主編. 當代西方哲學新詞典[M].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郭鴻. 文化符號學評介———文化符號學的符號學分析[J]. 山東外語教學,2006,(3) : 3-9.

[3]郭鴻. 現代西方符號學綱要[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胡壯麟. 我國認知符號學研究的發展[J]. 當代外語研究,2013,(2) : 6-10.

[5]黃秦安. 後現代哲學思潮與科學哲學的重建[J]. 陝西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 (3) : 47-52.

[6]克裡斯蒂娃. 主體·互文·精神分析: 克裡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M]. 祝克懿,黃蓓,譯.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2016.

[7]庫爾. 生命符號學: 塔爾圖的研究進路[M]. 彭佳,湯黎,譯. 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8]李幼蒸. 理論符號學導論[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9]林正軍,張姝禕. 語法隱喻的語義發生理據[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8,(5) : 26-33.

[10] 呂紅周,單紅. 略論隱喻的符號間性本質[J]. 外國語文,2014,(2) : 75-79.

[11] 蘇曉軍.《復活節翅膀》的認知符號學分析[J]. 外語學刊,2007,(1) : 121-124.

[12] 王銘玉. 語言符號學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 王銘玉. 翻譯符號學的學科內涵[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5) : 1-10.

[14] 王銘玉,等. 現代語言符號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3.

[15] 王新朋,王永祥. 環境界與符號域探析[J]. 俄羅斯文藝,2017,(4) : 144-151.

[16] 王寅. 論語言符號象似性[J]. 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5) : 4-7.

[17] 王寅.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 體驗哲學[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 : 82-89.

[18] 王寅. 哲學的第四轉向: 後現代主義[J]. 外國語文,2012,(2) : 9-15.

[19] 王寅. 後現代哲學視野中的認知語言學———哲學第四次轉向後的語言學新論 (上) [J]. 外語學刊,2013,( 5) : 1-7.

[20] 王寅. 後現代哲學視野下的體認語言學[J]. 外國語文,2014,(6) : 61-67.

[21] 王寅. 基於認知語言學的翻譯過程新觀[J]. 中國翻譯,2017,(6) : 5-10.

[22] 王治河. 撲朔迷離的游戲———後現代哲學思潮研究[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23] 徐盛桓,廖巧雲. 隱喻「意識感受性」理論模型[J]. 外語學刊,2017,(1) : 10-16.

[24] 張之滄. 身體認知的符號化機制[J]. 江海學刊,2013,(3) : 30-38.

[25] 趙愛國. 談洛特曼對文化符號學的理論建構[J]. 中國俄語教學,2009,(3) : 1-6.

[26] 趙毅衡. 論「伴隨文本」———擴展「文本間性」的一種方式[J]. 文藝理論研究,2010,(2) : 2-8.

[27] 趙毅衡. 文本內真實性: 一個符號表意原則[J]. 江海學刊,2015a,(6) : 22-28.

[28] 趙毅衡. 關於認知符號學的思考: 人文還是科學[J]. 符號與傳媒,2015b,(2) : 105-115.



後現代體驗人本視域下的符號體認觀,作者:王銘玉 [天津外國語大學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康喆文 [陝西師范大學全球區域與城市研究院] 原載:第44卷 第2期 2021 年3 月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