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就在原本是理工背景的许煜在伦敦大学金匠学院(Goldsmiths)修读哲学博士时,斯蒂格勒也在该校客座,《论数码物的存在》便是许煜经过斯蒂格勒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2017年,许煜的第二本英文专着《论中国的技术问题:宇宙技术初论》出版,强调技术的多样性并非仅显示于欧美中心,在亚马逊、印度、中国都有,所以他写的中国技术问题也只是「其中一种」。许煜对于技术问题的思想方式,在他于台湾此行多次的演讲中皆提出一种「退一步」的态度,例如海德格对于现代技术的追问便是回到古希腊对于技术的定义(这也是第一天北艺大科艺所王俊杰所分享的阅读经验),但许煜说:「回去(going back),不意味着成为希腊人。」如同他回到中国古典思想中,思考道与器的关系,是为了对当代的技术现实与技术倾向作出批评的准备。斯蒂格勒在11月5日周二北艺大的演讲问答也说:「去寻求希腊的思想资源,是希望去指出存有(being)模式,既不是消费(consume),也不是可被计量(calculable),而是一种「开放性」(openness)。」而许煜也说:「敞开就是不能被示范(demostrate)」,而艺术的探索,就是去发掘「智能之宇宙天性」(cosmo-nature of intelligence)。
无论是斯蒂格勒或许煜,皆把艺术看作是一种海德格式去除遮蔽的「解蔽」(aletheia)行为,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行为。许煜说:「艺术是真理的近用(access to truth)」,而在11月2日周六于北美馆的演讲「界线与近用」中,他则举到了中国山水画的例子,对他来说文人去画山水画,是一种精神性超越的修练。而对提出当天大会主题「负人类世的形构」(Shaping the Neganthropocene)的斯蒂格勒来说,「解蔽就是一种负人熵(neganthropy)的模式」。
艺术与技术的会通:从「器官外置化」到「思维化」的当代感知学
在过往人们阅读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技术的追问》,常常会解读海德格是将技术视为洪水猛兽,这种阅读的情形类似于人们阅读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作品》时对「机械复制」的负面态度。但斯蒂格勒多次在演讲中强调海德格曾写道:「技术是暧昧不明的,这涉及到真理的解蔽,而技术的本质是神祕的。」也在这个意义上,斯蒂格勒说技术便带有药理学的意涵(Pharmacological sense):「同时是毒药,同时也是解药。」这也是为什么斯蒂格勒决定毕生要在科技大学任教、并跟科技大厂试图寻求合作的危机感与任务感来源。第二天北美馆会上的艺术家赖火旺教授也分享了他在中国网路当匿名骇客的危险经验,也可呼应这层药理学的意涵。
艺术与技术的会通,首先可见于斯蒂格勒提到铁匠的例子,他说铁匠的匠人精神(Craftsmanship),来自于对物质的熟稔与重复敲打的操练。而进一步的则是通过极度的自动化,才能「解自动化」(dis-automation),他在第三天举到赛车手的例子:「一个顶尖的赛车手,是一方面将人与车合一为一个几乎是全自动化的共构体,但在危险关头又跳脱出全自动化的模式,而进行人作为个体的冒险犯难才取得胜利」。重复的操练,是斯蒂格勒相当看重的事情,这也形成2018年他向庞毕度中心提出辞呈的主因,原因在于他提的「业余爱好者( amateur)」(注)计画,主事者并没有采纳。该计画涉及的设想,是源自他提倡艺术的批评起自亲自操练,正如过往时代的美术馆参观者会带着画具与空白画布到艺廊中去临摹、习画,就如同他的老师德希达曾为了要评论舒曼的作品,而试着去学习弹奏舒曼的曲子一样,斯蒂格勒认为批评者透过对其批评对象的操练实作,才得以进入批评状态。
斯蒂格勒认为,艺术与技术的不分家,早在art在拉丁文ars定义中便有技术的意涵之外,他则推进到当代的哲学脉络中,认为德勒兹在他给法国影评人赛吉.当内的信(Letter to Serge Daney: Optimism, Pessimism and Travel)中关于「操作者」(operator)的论述则是艺术与技术要共通思考的问题。对史蒂格勒来说,操作者就是认识(knowing)的实践者。在第三天的演讲,斯蒂格勒谈德勒兹的「类因果性」(quasi-causality)去回应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e-s)的「四因说」,他认为现代物理与技术(technics)则否认类因果性。而许煜也同样认为过往笛卡尔式(Ren’e Descartes)的因果论是线性的,并创造出身心的二元论。许煜在第三天说:「艺术家是感知学的工匠」,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也是一种对于认识、知觉与感受的操作者。过往已有许多论者认为Aesthetic被翻译成「美学」,大大从感觉的问题性扭曲为美的问题性,故许煜提倡以「感知学」翻译之,也呼应了史蒂格勒提到认识这当中所包含了「可感」(sensible)和「理性」(reason)的成分。
(原题:朝向感知学的共工与会通:斯蒂格勒与许煜访台讲座侧记;作者:徐明瀚 2019.12.0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