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玉 康喆文:後現代體驗人本視域下的符號體認觀 5

符號學家皮爾斯將思維過程引入符號化過程,根據符號的生成情況將符號分為第一項符號、第二項符號和第三項符號。第一項符號為性質符號,它以感覺或知覺的方式存在; 第二項符號為對象符號,是人們的經驗或活動; 第三項符號為關係符號,是思維符號。3種符號分別對應符號的3個關聯要素: 媒介關聯物、對象關聯物、解釋關聯物。媒介關聯物指符號本身就是一種存在,它與所表征的對象關聯物存在一定的關係,這種關係由解釋關聯物進行抽象思維而建立,而解釋關聯物正是「一種以思維或符號為核心的第三項存在」。(王銘玉等2013: 52)

也就是說,媒介關聯物並不能完全代表對象關聯物的意義,還需要經過主體的解釋,也就是認知者與客觀世界間的互動和體認。皮爾斯把「解釋」分為「情感的解釋」「有力的解釋」/「心智的努力」「邏輯的解釋」。「情感的解釋」是一種純感情的、自然的感受,「有力的解釋」和「心智努力」是一種有意識的認知活動,而「邏輯解釋」是一種理性認識。(郭鴻2008: 54) 皮爾斯的三位一體思想強調了符號化過程中人類認識的過程、方式和結果。首先,從性質符號到對象符號再到關係符號就是人類認知世界由表及裡的過程; 其次,由感知通過經驗再到思維的過程體現著人類用已知表達未知、探尋未知的思維方式; 而符號最終的生成結果也是人類心智推演的結果。「三位一體」思想仍能用「官帽山」命名過程來解釋: 此山本是一座自然山,當人們需要把它作為認識對象來認識時,就用已知表達未知的方式做了符號推演。可以說,皮爾斯符號學實則強調了符號對個人認知環節起到的關鍵作用。換言之,人是符號化過程的媒介,符號化必然經過人的現實體驗和認知。

  1. 符域體認

「域」即「疆域、范圍」。符號域指符號存在和運作的空間。「符號域」的概念首先由莫斯科-塔爾圖學派的代表人物洛特曼 (Yuri Lotman) 提出,洛特曼提出此概念旨在從符號學的角度研究文化,進而提出了一種符號論的文化觀。若從語構、語義、語用的角度看,符號存在和運作的空間可以包括符號之文本、符號之生成和符號之交際等內容。洛特曼認為,文本是文本內各種關係的「恆量系統」,文本是具有符號性質的文學作品實現「人工產品」的空間。(趙愛國2009: 2) 符號文本是文本內符號系統集結、排列的載體,之所以認為文本是「人工產品」,是因為符號文本必須具有真實性,才能使符號的闡釋者與文本發生互動。

這裡的「真實性」來源於文本生產者基於眼前現實所形成的語言世界圖景,而人類體認的相通性使這種「真實性」得以傳遞。例如一部文學作品通常因被翻譯為多個不同的語言版本而享譽世界,這同樣是基於不同語言攜帶者共通的體認。正如趙毅衡 (2015a: 22-24) 所言:

 「任何接受者,不可能接受一個對他來說不包含真實性的符號文本,這是意義活動的底線。文本內真實性,需要文本內各元素互相對應相符,而相符的原則與常識相融通。」也就是說,符號文本只有得到真實的闡釋才能獲得生命,闡釋的前提在於文本創造者和接受者互通的體驗和認識。「原則與常識」可以是民族文化背景、某一時代的價值觀、社會公約,也可以是個體共同的生活體驗、自我意識的交集等等。文本的創造者和接受者是符號交際過程中的主體,他們為符號文本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搭建了橋梁。


後現代體驗人本視域下的符號體認觀,作者:王銘玉 [天津外國語大學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康喆文 [陝西師范大學全球區域與城市研究院] 原載:第44卷 第2期 2021 年3 月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