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batan Tamparuli's Blog – April 2017 Archive (42)

陸文夫·人過中年話提高

在座的諸位都已經是人過中年了。我們這些中年人有機會在一起,來討論一下如何提高的問題,實在很有意義。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最好是從我們的具體情況出發,看看哪些是有利於我們提高的,哪些是阻礙我們提高的,權衡利弊,尋出端倪。

我們的年紀都不小了,年紀大雖然使有些人不那麽高興,可是對創作來說也有值得高興的一面。因為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年紀大了,經歷得多了,創作的原材料也就增加了,那個記憶的倉庫里雖然堆得還不太滿,但比起年輕時總要多一點。年輕時往往寫了這一篇還不知道下一篇在哪里。現在,每個人的腦子里有許多人和事在盤旋,有的已經盤旋了好多年。創作這個東西也好比制香煙,它需要有新煙葉、陳煙葉、雲南葉、許昌葉等等的搭配。如果在一小塊土地上收那麽一點煙葉便制煙,弄得不好便會制出“社辦廠的高級煙”,裝璜雖然漂亮,味兒卻不是那麽醇的。…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42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文以載人

有人認為小說也是“文以載道”,有人認為小說是藝術,是“文不負載”。

我想,“文不負載”恐怕是假的。不管是什麽樣的小說,它總要載點兒什麽東西,至少要把作者頭腦里的某種想法載進去。即使是寫得糊里糊塗,顛三倒四的小說,仔細地看看,也總能找出一點糊里糊塗,顛三倒四的道理。如果連糊里糊塗,顛三倒四的道理都找不出的話,那就有一個很明顯的道理——叫你看不懂。這話不是我想出來的,我曾經在一個國際性的文學盛會上碰到一位外國作家,他寫的書誰也看不懂,因而成了與會者中的特殊品種。夜晚在酒吧中閑聊時,這位作家來了,有個外國同行問他:“你到底寫的是什麽,我們都看不懂。”

“連你們都看不懂?好極了!這說明我的作品很成功,因為我寫的書我也看不懂,目的就是叫任何人都看不懂,如果你們都能看懂的話,我還能來參加這樣的盛會嗎?”…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40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文學史也者

近聞吾輩之中,有人論及,他在未來的文學史上將如何如何。

初聞之下,似有不吉,因為我有一種下意識,總覺得這文學史是管死人而不是管活人的。是活人管死人,死人作不了主的。活著的人想在文學史里為自己修一座陵墓,就像那些怕火葬的老頭老太,生前為自己準備了壽衣壽材,結果還是被子孫們送進火葬埸去。…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40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藝文掇英安居

我年輕時對住房的大小好壞幾乎是沒有注意,大丈夫志在千里,一席之地足矣,何必斤斤計較幾個平方米?及至生兒育女,業余創作,才知道這居房的大小好壞可是個利害的東西!

五十年代一家四口,住了大小兩個房間,二十多個平方米,這在當年也不算是最擠的。可那房間只有西北兩面有窗戶,朝東朝南都是遮得嚴嚴實實地,冬日不見陽光,西北風卻能從窗縫里鉆進來,那胡胡的尖叫聲聽了使人心都發抖。晚上伏案寫作,沒有火爐,更沒有暖氣,雙腳和左手都生了凍瘡,只有右手不生凍瘡,因為右手寫字,不停地動彈,這也和拉黃包車的人一樣,拉車的人腳上是不會生凍瘡的。當然,防寒還是有些辦法的,後來我曾經生過炭火盆,差點兒把地板燒個洞;後來又用一個草焐窩,窩里放一只湯婆子,再蓋上棉花,雙腳放在棉花上,再用舊棉衣把四面塞嚴。寒打腳上起,只要腳不冷,心就不擅抖,那泡制出來的小說也就有點兒熱情洋溢。…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39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十年樹木

《蘇州雜志》創刊至今,居然也滿了十年,真使人有點喜出望外。創刊之初深知辦刊之艱難,自忖能辦五年就也滿足了,因為前人辦雜志有的只辦幾年,幾個月,甚至只辦一期的也是屢見不鮮。

蘇州到底是文化之邦,富饒之地,在各級領導,各界人士的指導和幫助下,終於使得一份草創的刊物,一艘小小的航船能夠平穩地、逐步地向預定的目標駛去,沒有遇上什麽風暴和艱險,也沒有卷入什麽旋渦或暗流,這對辦雜志的人來說實在是莫大的幸運和寬慰。

十年來,《蘇州雜志》的讀者、作者遍及海內外,發行量雖然不算太多,但都是在被人讀著,被人藏著,據廢品收購者的反應,他們很少能收購到《蘇州雜志》。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對一份刊物來說就是最高的獎賞,莫大的榮譽。當然,《蘇州雜志》十年來也多次獲得江蘇省和華東區雙十佳、優秀期刊的稱號,此種有形的獎賞也是對無形獎勵的一種體現。…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39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蘇州雜志》發刊辭

“蘇州沒有刊物?!”

人們聽說蘇州沒有一份刊物,都感到驚訝和不可思議。當今的中國刊物多如星鬥,縣城里、山溝里都有自己的文藝刊物,蘇州號稱文化古城,人文薈萃,居然連一份小小的刊物也沒有,慚愧,慚愧,那麽多頗具水平的文化人都是吃吃白相相的?蘇州應該有一份刊物。可是,應該有一份什麽樣的刊物卻是頗費躊躇的。《文學世界》《園林建築》《江南絲竹》《吳中畫苑》《姑蘇文史》《風物民俗》……各種刊物蘇州都可以辦,都有內容可寫,自有那麽一幫人會寫、會畫、會拍攝,君不見出自蘇州的作品流向全國各地,飄洋過海的也屢見不鮮,內容涉及蘇州的更是不可勝計。可是也得承認,如果就姑蘇文化的某個單項來辦一份刊物,不僅難以奪魁,甚至誰也不會介意。拿文學而言,遠的不及北京,近的不如上海,就連本省的《鐘山》《雨花》也難以匹對,許多四大塊(小說、詩歌、理論、散文)的文學刊物已搖搖欲墜了,何必再添一個替死鬼!…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39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燕鶴之鄉

蘇北的鹽城,本來在國內並不太有名,這些年突然名聞遐邇,原因倒不是因為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是因為它是丹頂鶴的家鄉,同時出產燕舞牌的收錄機。丹頂鶴漫步在蘆草沒膝的海灘上,燕舞牌的收錄機每晚出現在電視台的廣告節目里,於是,大凡注意一下傳播媒介的人,便都知道了鹽城。一個地方的出名和一個人的出名相同,總要有點特色,光靠身體健壯是不行的。

對於江蘇省的人來講,鹽城原先就是很有名的,所以有名也是因為有兩個特點,一是革命的老根據地;二是窮得有名氣。在“文革”期間它被稱為江蘇省的西伯利亞,大批蘇州和無錫的干部、居民都被流放到那里,即所謂的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最艱苦者,即最貧窮之謂也。…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38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文化滄浪宜人居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大要素,這四大要素雖然可以分開表述,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卻是不可分割的渾然一體。你不能居而無食,也不能行而無衣;你不能住而不行,也不能行而不歸。住,不僅僅是房子,還應當包括房子所在地的環境;包括樹木花草,陽光、空氣與河流;包括交通、購物、休閑、娛樂,人際交往等等在內,如果沒有這些生活的環境,那你就無法安居,或是安居也不能樂業。…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37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陽剛輕柔舞姑蘇

蘇州古稱吳,吳地,吳國。為什麽稱吳?說法很多,其中有一個說法很有意思,說吳字是個像形字,繁體寫作“呉”。從這個字的形狀可以看得出,這是一個人在跳舞。口字是頭,彎曲處是兩臂作舞蹈狀,下面是擺著八字步的兩條腿。如果把吳字寫成篆體字,那跳舞的形狀還要逼真得多;吳字也是象聲字,吳、嗚、胡,呼,是歌聲,是跳舞時發出的聲音。上古時蘇州這一代被看著是蠻夷之地,地名是沒有的,泰伯奔吳的時候見這一代的蠻夷斷發紋身,能歌善舞,於是便稱此地為吳,即為一種會唱歌跳舞的民族。

蘇州人的老祖宗會唱歌,這是人所共知的。吳歌,白茆山歌等等,到今天還有人會唱,而且被民間文藝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吳地的舞蹈呢,我們老祖宗的、那種發出嗚嗚歌聲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36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吃喝之道

我曾經寫過一篇小說,名曰《美食家》。壞了,這一來自己也就成了“美食家”,人們當眾介紹:“這位就是美食家陸某……”其實,此家非那家,我大小也應當算是個作家。不過,我聽到了“美食家陸某”時也微笑點頭,坦然受之,並有提升一級之感。因為當作家並不難,只需要一張紙與一枝筆;紙張好壞不論,筆也隨處可取。當美食家可不一樣了。一是要有相應的財富和機遇,吃得到,吃得起;二是要有十分靈敏的味覺,食而能知其味;三是要懂得一點烹調的原理;四是要會營造吃的環境、心情、和氛圍。美食和飲食是兩個概念,飲食是解渴與充饑,美食是以嘴吧為主的藝術欣賞——品味。…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34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台上台下的張繼青

我沒有資格談論張繼青的表演藝術,她在昆劇表演方面的成就早有各種評論和專著,我只是一個昆劇的愛好者,對此缺少研究。

我可以談論張繼青的為人,因為我和她差不多同時開始藝術生涯,我擺弄的是文學,她表演的是昆劇,起步點都是在蘇州。她是科班出身,我是誤入岐途;她是地道的蘇州姑娘,我是闖入蘇州的外來戶。

生活中的張繼青和舞台上的張繼青好像不是一個人。我們和張繼青在一起的時候都不覺得她是個演員,更沒有覺得她是個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的演員。年輕時覺得她是個典型的蘇州姑娘,溫和、靦腆,一口吳儂軟語,說話好像唱歌。中年時是個標準的蘇州嫂嫂,勤勞、樸實,帶孩子,結毛衣,走到哪里都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有時候簡直使人懷疑,張繼青怎麽會演戲?…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33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吳文化與現代化

兩年前,蘇州市的文化領導部門、在報紙上刊登整版的大幅廣告,聯合招標。招標不是建房修館,而是懸賞征文,進行一場“吳文化與現代化”的討論。這是一場很有創意,很有價值的討論,要把蘇州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就要很好地認識自己:您從哪里來,要往何處去?

我們是吳文化的傳人,蘇州人不可能離開自己的文化傳統,拎著自己的頭發往天上飛。時至今日,很少有人再說傳統的吳文化已是明日黃花了,人們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突然發現那傳統的吳文化可以“賣錢”!你看那個周莊的旅遊業,簡直是日進鬥金,無本萬利,本錢都是我們的老祖宗給的,包括那個富可敵國的沈萬三在內。傳統吳文化的實用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可看到的卻往往是物化了的某個部份;傳統吳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它對當代的影響,對蘇州未來的發展將起何種作用等等,更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否則的話,我們對傳統吳文化的認識就是膚淺的,就有可能陷入一種目光短淺的實用主義。…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30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永不雕零的藝術——吃

有幸與諸友雅集於西子湖畔,參加由樓外樓、杭州日報共同舉辦的西湖飲食文化筆會。此次筆會不用筆,只用嘴,評嘗樓外樓的美食,談論飲食文化的過去與未來,繼承和發展。

討論飲食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確實也可以名之為筆會,因為飲食文化和筆有密切的關系。許多名菜、名廚、名店都是靠詩文來傳播的。名聞遐爾的“樓外樓”,這店名就是從南宋詩人林升的詩句中摘取而來的。這位紹興人當年到杭州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讀過這首詩的人,一到西湖就會想起樓外樓,要到“樓外樓”去吃醋魚;更不用說東坡肉了,它本身就是靠蘇東坡的詩文和名聲而傳播。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一是靠口碑,二是靠文字,文字的傳播是主要的,當今的電視也很了得,但不及文字那麽天長地久。…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30pm — No Comments

文夫·人多

我到歐美諸國去訪問時,常常有新聞記者問我:“你到我們國家來的第一印象是什麽?”我不加思索地回答兩個字:“人少!”

沒有到過中國的記者以為我是回避實質性的問題,到過中國的朋友卻連連點頭:“對對,我到中國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多。”…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30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古城吟

我常常要產生一種幻想:如果四十年前我們就懂得世界上還有旅遊事業,屬於無煙工業,不僅可以擴大眼界,陶冶性情,娛樂休息,而且還可以賺大錢。如果我們早就懂得它,還懂得怎麽愛惜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那末,我們就可以把古老的蘇州城好好地保護下來,加以整修,那就可以成為東方的明珠,每年的旅遊收入,很可能會超過目前有煙工業的出口創匯。然而,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直到粉碎“四人幫”之後的兩三年,對於蘇州倒底如何發展還在那里進行激烈的爭辯。一種意見認為蘇州是個古老的文化城市,要全面保護,不能變;一種意見是蘇州人要吃飯,要就業,必須大力發展工業。折衷的意見是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分區分片,保護點和線。人們往往要諷剌中間路線,其實世界上最行得通的倒是折衷主義。…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29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得到的和失去的

偶爾去閑逛商場,並不是想實什麼,而是想見見世面,因為現在的商場一個比一個巨大,一個比一個豪華,不去看看也就少了點體驗。看著看著就覺得應該買點兒什麼了,否則的話就白白地享受了人家的燈光、空調和自動扶梯。買什麼呢……買雙鞋吧,腳上的一雙皮鞋已經穿了七、八年,它忍辱負重的時間夠長的了,也該讓它到該去的地方去。

自動扶梯把我送到了三樓,三樓是賣鞋的。

上得三樓一看,楞了,那賣鞋的鋪面足有一個籃球場那麼大,鞋的陳列是從平面到立體,從女鞋到男鞋,童鞋還另有專櫃。我站在這個鞋的海洋前眼花繚亂,無從下手,再加上那營業員的態度特好,你剛在鞋櫃前一遲疑,她就笑容可掬地站在你的面前:“老先生,你看這雙……”…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10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綠色的夢

近些年來,夢特別多。沒有美夢,沒有惡夢,更沒有桃色的夢;所有的夢幾乎都是些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遙遠的記憶。生活好像是一部漫長的記錄片,白天在錄制和放映後半部,晚上卻在睡夢中從頭放起,好像一個攝影師在檢查他那即將攝制完成的樣片。

在那記錄片的開頭,在那些清晰而遙遠的記憶裏,天空是藍色的,大地是綠色的,一片柔和的綠藍使生命得以舒展。那大地的油綠是青青的麥苗,是柳樹的綠葉,是還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蘆葦……那好像是夢,我曾經躺在那鋪滿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綠的麥苗在藍天下閃光,在微風中起浪,聽那雲雀在雲端裏唧唧地歌唱。…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10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人走與茶涼

常言道:“人一走,茶就涼”。此語出自何處,不得而知,僅知流行於世已久,而且還會流行下去,因為有人從某種位置上一下來之後,就會領略到這句話的滋味。?

我自己也常常因此而發出感嘆:是啊,人走茶涼,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沒有意思。話聽熟了,感慨也發得多了,突然間產生了一種逆想:人走了如果茶不涼的話,誰來向茶杯裏續水?每個走了的人都要保留一杯茶,而且是杯熱茶,這茶館店就只能關門大吉了,新來的茶客坐在哪裏?老年間,茶館店裏倒是有個規矩,茶客臨時離開,可以把茶壺蓋翻過來,表示臨時出去一下,等歇還要回來。茶博士照樣向壺裏加水,那茶倒是不會涼的。不過,這要有一個前提,就是走了還得回來,如果你走了就不回來,那茶杯當然要收掉,洗凈收好,恭候新客,這是事物的規律,老茶客們又何必悶悶不樂,怨張怪李。…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20, 2017 at 4:09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吸煙與時髦

吸煙早就不是什麼時髦的事了,已經成了一種不良的嗜好,一種不文明的行為,幾乎是所有的公共場所都禁止吸煙,每年五月的最後一天還被定為世界無煙日。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吸煙好像是做賊似的。煙民們的聲譽如此地一落千丈,這在半個世紀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想當年,抽香煙的人都是時髦人,能在市面上走走的大人先生,常常是頭戴一頂禮帽,手拿一根拐杖,嘴咬一根煙嘴,煙嘴裏插著一枝燃燒著的香煙……哇,有派頭,是新潮人物!和現在的大款是一樣的。

抽香煙為什麼會被認為是時髦呢,因為那時的中國人都是抽旱煙,抽水煙。老農民窮得揭不開鍋,也有一根旱煙桿兒別在腰眼裏。…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8, 2017 at 11:09am — No Comments

陸文夫·秋釣江南

每逢秋高氣爽時,便會想起那垂釣魚的樂趣。那幾年下放在工廠裏勞動,境遇不好,身體很好,暫且把過去忘卻,倒也有不少的快樂,其中的一樂便是和幾位老師傅們去釣魚。

那時候,出去釣魚是一件大事,就和現在出國是差不多的,幾天前就要開始準備。魚餌、魚具、吃的、喝的、草帽、雨衣,還有可以折疊的小板凳等等,樣樣都得備齊,全部都綁在一輛打足了氣的自行車上面。

三點鐘出門,街巷昏黯,闃無一人,車行如飛,到了城門口時,黑暗中便有幾輛自行車尾隨而來。放心,這不是歹徒,是釣友,早就約好了的。釣魚最好是有二、三人同行,一來是不會寂寞,二來是有個照應,三是相互幫助。一次,一位釣友釣上了一條十八斤重的大青魚,他挺著釣竿和那魚博鬥了一個多小時。魚沒有力氣了,肚皮朝天;人也沒有力氣了,躺在河岸下面。最後還是兩位釣友跳下河去,把魚捧了上來。…

Continue

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April 8, 2017 at 11:09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