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雜志》創刊至今,居然也滿了十年,真使人有點喜出望外。創刊之初深知辦刊之艱難,自忖能辦五年就也滿足了,因為前人辦雜志有的只辦幾年,幾個月,甚至只辦一期的也是屢見不鮮。

蘇州到底是文化之邦,富饒之地,在各級領導,各界人士的指導和幫助下,終於使得一份草創的刊物,一艘小小的航船能夠平穩地、逐步地向預定的目標駛去,沒有遇上什麽風暴和艱險,也沒有卷入什麽旋渦或暗流,這對辦雜志的人來說實在是莫大的幸運和寬慰。

十年來,《蘇州雜志》的讀者、作者遍及海內外,發行量雖然不算太多,但都是在被人讀著,被人藏著,據廢品收購者的反應,他們很少能收購到《蘇州雜志》。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對一份刊物來說就是最高的獎賞,莫大的榮譽。當然,《蘇州雜志》十年來也多次獲得江蘇省和華東區雙十佳、優秀期刊的稱號,此種有形的獎賞也是對無形獎勵的一種體現。

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績,應該歸結為兩點,一是辦刊的方針明確,二是明確了以後就不要東張西望,要堅決地,富有韌性地認真執行。

《蘇州雜志》創刊時,市委、市文聯的領導者集思廣益,為雜志定下了“當代意識,地方特色,文化風貌”的十二字方針。我們把這十二個字印在每期的刊頭,認認真真地加以執行。具體地說就是用當代的意識來審視蘇州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風貌,所言之事所述之人,都必須是和蘇州,和蘇州的文化、風貌有涉,無關者留與他人評說。這對一個刊物來說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造成很多文章只能失之交臂。但是,事物的局限性往往也就是它的獨特性,刊物的局限性也就是它的個性,也就是它的特色,沒有特色的刊物在當今期刊林立之中是很難站得住腳的;我們堅決不開百貨公司,只開一爿蘇州文化的專賣店。《蘇州雜志》實際是上是一份鄉土雜志,鄉情雜志,異國他鄉的蘇州人讀到《蘇州雜志》時,往往是熱淚盈眶,這不僅是雜志的魅力,而是他鄉的遊子對故土的刻骨相思和永遠的懷念。《蘇州雜志》主要的任務不是讓蘇州人了解世界,而是讓世界了解蘇州,讓蘇州人了解蘇州,讓他鄉的遊子懷念蘇州,懷念與了解蘇州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風貌。

也曾有人擔心過,我們自己也擔心過,一個城市的地方特色與文化風貌能寫幾年?可是連我們自己也沒有料到,蘇州這個有著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它的文化積澱竟然是如此的深厚,簡直是深不見底;更何況那地方特色和文化風貌並非是定數,而是變數,文化在繼承的同時必然有所發展,如果用當代意識來審視過去的話,更是有新意層出,變化萬千,可供筆耕者操持不息。

也曾有人擔心過,我們自己也擔心過,《蘇州雜志》不登廣告,不刊“嚇人大怪的文章和赤膊胳女人”,錢從何來?常言道,刊物好辦,經費難籌,這是文化界辦雜志者的共識,敢問《蘇州雜志》,路在何方?《蘇州雜志》也無妙計可施,在探尋路在何方時首先是長揖各級領導,再謝吳中父老。十年來各級領導,新聞單位,各大企業集團,各個金融機構,甚至個別的海外人士,都向《蘇州雜志》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蘇州雜志》不愁凍餒。在籌集經費的過程中,也使我們深深地感到民族的、地方的文化具有一種強大的凝聚力,並非是全由功利來驅動的。

十年來我們的工作雖說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已經取得的和應該取得的之間有很大的距離,在土地肥沃風調雨順的年景中,收獲還應該多一些。特別是在開頭的那幾年,無論是在內容上和印刷上都很難令人滿意。刊物的水平跟不上讀者的水平,跟不上蘇州文化的整體水平。差錯率雖然低於國家出版局的規定,但還未能進一步的降低直至消滅,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繼續努力。

《蘇州雜志》三生有幸,誕生在蘇州這塊文化的沃土上,十年間所以能成長為一顆小樹,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並非是少數幾個人的努力所能達到的。在此,我代表雜志社的全體同仁,再一次感謝各界人士的幫助,希望今後能一如既往,攜手共進,走向未來的歲月……

1998年7月1日

Views: 6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