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拿哥's Blog (340)

譚光輝·論喜感被敘述的存在感(4)

這里的 “快樂”略不同於 “愉快”,但是快樂以愉快為基礎。弗萊認為 “構成喜劇情節的是主人公願望受到阻礙,而克服這些阻礙即構成了喜劇的情節”。[17]( P221) “克服”即意味著主人公的生命價值得以實現。簡克爾認為, “在悲劇中彌漫在兒子心中的犯罪感,在喜劇中似乎移置到父親身上,有罪過的是父親”,因而 “喜劇是癲狂的審美關聯物”。[18]( P324、332)



父親象征著生命的老化,兒子象征著生命的活力。父親的犯罪感,就是對生

命的超越,也是新生命價值得以確認。所以,生命價值的實現,就是 “喜”之所以產生的基本規定性。蘇珊·朗格說得更直接: “喜劇情感是一種強烈的生命感,它向智慧和意志提出挑戰,而且加入了機運的偉大遊戲,它真正的對手就是世界。”[19]( P404)…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6, 2020 at 9:57pm — No Comments

譚光輝·論喜感被敘述的存在感(3)

這就說明朱光潛是把笑感納入喜劇進行論述的。朱光潛還討論了柏格森的 “發現

旁人的 欠 缺”,德國哲學界的 “乖訛說” 和“失望說”,康德的 “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斯賓塞的 “精力過剩說”,英國的薩利、法國的杜嘉、美國的莎笛斯等人支持的“遊戲說”,弗洛伊德的 “心力節省說”等。朱光潛列舉的這些學說大部分都是談的 “笑感”。



他認為,“笑的來源既不同,所生的快感也就不一致”,[13]( P375) 比 如 嬰 兒 的 笑,可能只是喜悅,並不 “好笑”,但還是與 “笑”有關,似乎感到 “喜”必然想 “笑”。



常識告訴我們,笑不一定意味著喜,比如悲傷極了可能反而發笑; 有喜感也不一定發笑,高興至極反而可能…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6, 2020 at 9:56pm — No Comments

譚光輝·論喜感被敘述的存在感(2)

近現代哲學對喜感的來源解釋,總體傾向於認為起源於心靈。舍勒認為 “作為感性欲望的愛不可能是認識的結果,而是認識實現自身過程中的障礙和阻力”,[7]( P94)

既然 “愛”不是認識的結果,當然就可以與認識對象無關。舍勒認為一切情感起源於愛,所以喜感就是關於心靈自身的問題,與認識對象本身的性質就沒有關係。康有為的觀點非常接近舍勒: “故人之生也,惟有愛惡而已。欲者愛之征也,喜者愛之至也,樂者又極其至也,哀者愛之極至而不得,即所謂仁也,皆陽氣之發也。”[8]( P7) “欲”是傾向性, “喜”就是傾向性得到實現後的情感,“樂”就是 “喜”的最高狀態。用現代的話說,“樂”就是幸福。



王陽明認為: “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4]( P46) 很多學者都認為這里的…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6, 2020 at 9:53pm — No Comments

譚光輝·論喜感被敘述的存在感(1)

作者簡介: 譚光輝,男,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摘 要: 喜感是人從敘述中獲得的存在感,與笑感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笑感是恐懼等緊張期待突然消失產生的情感。喜感按產生的原因可分為三個大類: 一類為存在感期待實現的肯定型,包括愉悅感、歡樂感、驚喜感、狂歡感; 二類為存在感威脅被解除的否定型,包括輕松感、滑稽感、反諷感、復仇感; 三類為存在感威脅解除並實現期待的復合型,主要是幽默感。通過各類喜感的分析可知,喜感就是被敘述的存在感。敘述的邏輯關系形態不同,喜感的類型也就不同。敘述是動態的,所以喜感也是動態的。人為了尋求存在感,需要不斷體驗不同的敘述。



一、喜感的兩種解釋方向



本文所說的 “喜感”,是一種情感,而不…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6, 2020 at 9:22pm — No Comments

王小雨·論德勒茲的“潛在”概念 (5)

難點在於,潛在的存在模式——潛在/現實這個對子是否有分裂或者二重性之嫌?是否可稱得上真正的單義性?德勒茲為了規避一種辯證主義或多義性的矛盾,宣稱存在的潛在部分與現實部分是“全然殊異卻不可分辨”——這是一種不對稱的相互轉換。存在完美地存儲著一切記憶,同時又與此刻一起向不可預知的現實轉化,這種轉化不是一種量的逐漸累加,而是一種強度和質的變化。土壤是果實的潛在,而當果實成熟墜地,重又成為土壤的潛在。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6, 2020 at 8:49pm — No Comments

王小雨·論德勒茲的“潛在”概念 (4)

在《差異與重復》當中,德勒茲提出了“時間的三次綜合”,詳述人何以在不借助主體能力的前提下也能完成認識,以此來挑戰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建立的人類認識論框架。二人擁有共同的出發點,休謨(David…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52pm — No Comments

王小雨·論德勒茲的“潛在”概念 (2)

對於17世紀的哲學家來說,“必須努力確立最高真理,根據這些真理的邏輯組合可以推導出一切知識”[3],也就是說,一切認識都可以通過概念展開,無須以感覺質料為憑。這與基督教的神學框架同理:上帝在虛空中創世,不借助任何質料。因此,在人的認知活動中,感性僅是從屬於理智的次等能力。認識“不是在實質上而是在結果上仍然取決於形式—上帝,以至於我們能從任何一種勢力(force)中抽取出上帝存在的證據”。[4]



此時人還未在哲學中建立起來。康德則認為,感性和知性是完全平等的異質能力——“經驗和理性都不能獨立地提供知識,前者提供沒有形式的內容,後者則提供沒有內容的形式”。[5]人的認識依賴於外在事物,但並不意味著人的認識是純然被動的,人自身的先驗活動將感覺質料構造為知識,這便是所謂對世界的奠基活動。“存在於人中的勢力在新的深刻有限的維度上突然轉向或發生折疊,這個新維度在那時成了人本身的有限。”[4]136此時,創世之上帝在哲學中隱退,接替他位置的便是人。…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49pm — No Comments

王小雨·論德勒茲的“潛在”概念 (1)

“潛在”(virtual)可謂德勒茲(Gilles Deleuze)意義上的“存在”,理解潛在,是理解德勒茲單義性(univocal)存在論的關鍵。Virtual也被譯作虛擬,實際上是不準確的,virtual是從法文直譯過來,有尚未顯像存在但實際發生作用之義,譯作“潛在”就是取這個意思,從而與德勒茲的原意相貼切。 

潛在概念無疑出自柏格森(Henri Bergson)。柏格森未曾對其進行專門闡釋,但“潛在”總是作為一個關鍵語匯,頻繁出現於他的諸多著作。理解柏格森之“潛在”的門徑在於其論述時間的“錐體模型”。這個模型,用柏格森的話來說,反映著我們全部的“精神生活”。[1]…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45p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10)

回到我們開始的審美問題,我們可以在德勒茲、懷特海和巴特勒的思考上發現的遊牧思想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現在變得很清楚。特別是對於德勒茲而言,其努力是通過依賴可預測的銷售來打擊資本主義的同質化傾向。德勒茲認為暢銷載體構成的系統,例如書籍、音樂等,迅速攀升、墜落或離開貨櫃,關於這種“快速周轉”德勒茲認為

 

必然意味著向人們出售他們所期望的東西:即使是“大膽”、“醜聞”、“奇怪的東西”都屬於市場可預測的形式。而文學創作的條件,是不可預測地出現的,會被人員潛移默化緩慢地逐步認可,而這是脆弱的。…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32p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9)

德勒茲在這一點上不會贊同懷特海,完成上帝的本性並不能確保成功完成德勒茲賦予秩序的過程,而是通過遊牧分布實現“通過遊牧分布實現自我統一的內在原則,與墨守成規和固定分布截然不同”。同時德勒茲指出,通過“自我形式或自我觀點”達到統一的綜合,例如自我實現或客觀滿足是上帝的本性。對於德勒茲來說,沒有預先確定我或者自我的形式,以確保多樣性的統一。盡管存在這種顯著的差異,但德勒茲仍然與懷特海一起論證了一種遊牧思想,即將猶豫、不和或冒險的想法灌輸到實際和其他方面完成的東西,當在創造性事件中實現時,表達自我統一內在於多樣性本身,這是我們應該期待的,因為德勒茲所說的努力是發展和實踐內在哲學。

 

巴特勒也會回應這些觀點,盡管在肯定“內在的自動化原則”時,她可能不像德勒茲那樣樂觀。例如,在《Giving an Account of…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32pm — No Comments

王小雨·論德勒茲的“潛在”概念 (3)

在德勒茲所勾勒的單義性哲學傳統的脈絡中,一直到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單義性這個概念才真正趨於完善。



在斯賓諾莎看來,上帝是唯一實體(substance),實體擁有無限多的屬性(attribute)。而世間萬物亦各自擁有著自己的一些屬性,這些屬性同時構成為此物的本質。這兩個命題合起來便是:每一存在物都以各自的屬性在表達(express)著上帝。通過“表達”,上帝或者說永恒無限,直接體現在諸物的存在之中。正如威廉·布萊克(William…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8)

思想冒險的關鍵是精神極點能夠獲得在社會關系的完整物理實現中尚未實現的遊牧,反社會的實在實有或者,更簡單地說作為事實本身。正如萊布尼茨的單子所改變的那樣,完整的實在實有的聯系“享有表達其對不斷變化的環境的動態反應的歷史”。然而“實際的場合沒有這樣的歷史,它永遠不會改變,只會生成並消失。它的消亡是在宇宙的創造性進步中假設一種新的形而上學功能”。對於這種創造性進步至關重要的正是沒有預先建立的和諧,沒有預先確定的完整性,而是有秩序和混亂。或者正如德勒茲理解這一點,有一種多樣性不能簡化為事物的狀態,而是有允許對這些事態進行創造性轉變和超越這些事態的可能性。那麽對於懷特海來說,“環境中的社會將構成其有序的元素,而非遊牧社會的實體將構成其混亂的元素”。因此現實世界既不是“純粹有序的”,也不是“純粹是混亂的”。正如德勒茲和加塔利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個“混沌世界”。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3, 2020 at 2:38p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7)

同懷特海明確指出的那樣,與萊布尼茨的“單子變化”相比,懷特海的細胞或單子根據他的理論,“只是生成了”。 也就是說,人們不能說懷特海的實際實有是本來就有的,他們只是從一個狀態轉變為另一個狀態,因為一旦過程完成,實際實有已成為一個可識別的靜態事實,與實際實有相關聯的過程已經結束。正如懷特海所說的那樣,“一個真正的實有在生成時就已經滅亡了”,也就是說,當它成為事實時就不復存在。相比之下,對於萊布尼茨來說,不僅單子會改變而不是生成,同時每個單子都表達了宇宙預先建立的和諧的終極事實。因此最終萊布尼茲取消了任何新分歧的可能性,這導致德勒茲盡管在許多其他方面欽佩萊布尼茨,卻依然產生這個嚴峻的結論:萊布尼茨賦予哲學創造新概念,只要他們不推翻“已建立的偏見”。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7, 2020 at 3:11p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6)

蘇德諾的老師在教他爵士樂時,給了他一個標準聲音列表(比如爵士樂和弦音階等),隨後蘇德諾融入了不斷擴展的技巧性曲目。簡而言之,是預定路徑的曲目。



這套技巧仍然不是即興的爵士樂,因為當他的老師演奏時,''他並不是簡單地使用我為每種和弦類型所用的少數標準聲音。他所演奏的複雜程度遠勝於標準音……而且他演奏得有條不紊。''



正如德勒茲所說的那樣,蘇德諾的老師能夠做到的是:在沒有預先確定這種多樣性的情況下,通過預定的統一——即通過標準聲音等來創造更多種形式——然後他在一次全新的即興表演中,實現了這種多樣性。



這種表現對於任何預先確定的路徑和技術,都是不可減少的,只有當蘇德諾本人真正努力演奏即興爵士樂時才獲得了成功,因為他能夠通過即興表演(生成)的事件來實現多樣性,這種表演現在是一種可以用作新事物的狀態。簡而言之,與事件起作用有關的是雙重分節(譯注:double…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2, 2020 at 10:35a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3)

與實存的內在性和公正性(或德勒茲最常常引用為存在的單一性)相關的是多樣性的概念。 德勒茲給予了多樣性這樣的定義:當多重被有效地視為實體,(multiplicity),它不再與作為主體或客體,自然或精神現實,形象和世界的任何一個個體有任何關系。換句話說對於德勒茲,多樣性就是他所謂根本上的非等級存在(非正統的)的遊牧分布,一種分布的不能簡化為可識別的統一體。 德勒茲和加塔利在這一話題上開宗明義:

 

根莖(或多樣性)不能減少為單一個體或多個個體。 它不是從一生成為兩個甚至直接三個,四個,五個等。它不是從一開始的派生的倍數或遞進的倍數(n+1)。 它不是由單位組成,而是由尺寸或運動方向組成。 它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但始終是一個中間狀態,它從中生長並且溢出。…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7, 2020 at 12:43a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2)

要了解德勒茲發展遊牧思想的努力,需要澄清一些關鍵概念。首先最重要的是,內在性的概念(譯注:思想如何運作才能與宇宙共思,而不是去思考宇宙,因而就能加速我們棲居之所的相對解域)。這可能是德勒茲所有作品中最為重要的概念。在他出版的著作中,一種內在性哲學與超越哲學被反復對比,德勒茲經常回歸到杜斯科普斯、斯賓諾莎、尼采、萊布尼茲、柏格森和休謨的學說。正如德勒茲對他們的理解那樣,這些哲學家的為內在哲學貢獻良多。那麽這些貢獻是什麽?內在哲學是什麽?簡而言之,內在哲學是試圖以不超越條件的方式理解同一性的出現,無論這些條件是社會的、政治的、個人的、本體論的抑或是其他的。例如柏拉圖會為條件所在提供一個解釋——形式或理念,這些形式概念越了條件。正義的形式(eidos)是獨立的,並且是超越可能出現並接近這種形式的每一種正義制度的真理。相比之下,內在哲學會顯示出條件而被條件化。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7, 2020 at 12:43a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14)

(28) 梅洛 - 龐蒂認為肉是身體與世界之間的聯系或重合,而德勒茲的基本思路是,肉仍然只是經驗身體的一部分,還太過柔弱,無法在欲望機器的生產中達到有強度貫穿的無器官身體。前文已經說明,藝術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不可見的本原性的力量,本原之力是無器官身體藝術形象的根源。就拿培根《三聯畫:以受難為基礎》和《以委拉茲開茲〈教皇英諾森十世〉為根據所畫的習作》來說,畫作中身體的變形,來自這種本原性力量的作用,而我們之所以能夠觀賞並體會畫作中的變形身體及其晦暗不明的寓意,也是本原力量貫穿畫作當中的結果。德勒茲認為,正是這種宇宙性的本原力量以及與之相關的諸如引力、重力、爆發力、萌芽力、扭力、壓制力等具體力,“壓迫的力量、膨脹的力量、痙攣的力量、壓平的力量、拉長的力量”促使肉身形變,(29)…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7, 2020 at 12:37a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5)

換句話,對於巴特勒,女權主義的任務是通過這些重復,且不可被簡化的的結構尋找可能的可能性。簡而言之,巴特勒呼籲遊牧女權主義,或者正如她所說:

 

相反,關鍵的任務是找到這些結構所允許的顛覆性重復策略,通過準確參與構成身份的重復實踐,來確認干預的在地可能性,從而提出與其競爭的內在可能性。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巴特勒的敘述的核心是這樣一種觀念,即性別的同一性和連貫性預示著多種實踐行為,這種實踐與其所帶來的身份和一致性是不可分割的。…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7,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4)

在談到德勒茲的多重概念之前,應該注意的是德勒茲的項目與朱迪思·巴特勒的工作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體現在她所認為的身份政治主導地位,例如圍繞女權主義的話語以及其他政治運動中,巴特勒認為“女性”作為一種性別的身份和統一性需要受到質疑。



為此巴特勒提出了“對女性進行分類的女性譜系挑戰”。更確切地說,巴特勒認為一個人的生理性別或文化性別是一個給定的概念,是那個沒有被構建但是先於我們的話語表述和有關它的陳述本身,這就是一個構成過程的影響。



正如德勒茲聲稱一個人“不是先前存在的東西”,而是“被構成的”,對於巴特勒來說性別也是如此。正如巴特勒所言,她對聯盟政策的“反基礎主義”…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7,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1)

編譯自《生成的秘密:懷特海、德勒茲與巴特勒之間的對話》第二章,相關詞語參考自《導讀德勒茲與加塔利千高原》及《過程與實在》

德勒茲思想的關注核心是讓“藝術介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這個被德勒茲稱之為“美學問題”的概念,已經逐漸反映出“我們的日常生活越發標準化、模式化,從使於消費品的加速再生產下”。德勒茲通過創造一種哲學思考方式,去追尋一個削弱這些標準、典型的模型與編碼的哲學軌跡。德勒茲提出:“思考即創造,但去創造首先要做的是在思想中引發‘思考’”,這種創造性思考,這種思想中的“思考”,德勒茲會引用為“遊牧思維”,這種思維“基於所有過去、當下、未來的編碼,(它尋求)去轉換哪些此刻或未來阻止它編碼化的因素”。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7,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