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雨·論德勒茲的“潛在”概念 (1)

“潛在”(virtual)可謂德勒茲(Gilles Deleuze)意義上的“存在”,理解潛在,是理解德勒茲單義性(univocal)存在論的關鍵。Virtual也被譯作虛擬,實際上是不準確的,virtual是從法文直譯過來,有尚未顯像存在但實際發生作用之義,譯作“潛在”就是取這個意思,從而與德勒茲的原意相貼切。 

潛在概念無疑出自柏格森(Henri Bergson)。柏格森未曾對其進行專門闡釋,但“潛在”總是作為一個關鍵語匯,頻繁出現於他的諸多著作。理解柏格森之“潛在”的門徑在於其論述時間的“錐體模型”。這個模型,用柏格森的話來說,反映著我們全部的“精神生活”。[1]

 

時間錐體由底面AB和尖點S構成,S同時是平面P上的一點。錐體代表的是記憶整體,我們一切有意識無意識的記憶全部儲存於此。S代表現在,即當下的覺知。平面P則指代當下正在和將要遭遇的現實。記憶的運動是雙向的,S不斷地為記憶整體補充新的內容,而記憶整體則參與著每一新時刻之生成。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曾在《追憶似水年華》(In search of Lost Time)中寫下關於“瑪德萊娜糕”的片段,實為展現時間錐體運動的最為動人之篇章。吃下瑪德萊娜糕的那刻,一種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觸升騰起來,“我”費盡了心思去回想,原來這味道曾在貢布雷的姨媽處嘗過。在貢布雷消磨的所有時光連同整座城市,在某種光芒之中,以前所未有的形態猛然浮現於腦際。吃下瑪德萊娜糕的時刻便是尖點S與現實P的相遇時刻,而貢布雷的重現則是錐體中的某一切面、某一局部在此刻的現實化。這種回憶的運動如同照相機調焦的過程,事物以一種新穎的面貌逐漸在視野中清晰起來。

 

這裏有兩個關鍵處:這是一種“不自主”的回憶,再之,事物以“新”面貌出現。我們並非在某刻主動回溯過去,亦非以此刻對過去進行重新組構,而是“頓時被置於過去自身之中”,[2]過去在這裏不是曾經存在的某物,而是純然當下的存在。換句話說,過去作為一個整體總是與我們如影隨形,它時刻參與著每一個當下之生成。新的生成又融入過去為其整體增添內容。這種過去的存在自身,即是柏格森所謂“潛在”。 

“潛在(the virtual)”乃是“現實(the actual)”的始基,或說土壤。 到了德勒茲這裏,潛在/現實成為改寫“存在論”的一個概念對子。那麽,德勒茲為什麽以及如何建立一種新的存在論?一種怎樣的存在論?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對其思想背景略做敘述。

 

在談論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人之死與超人》一文中,德勒茲指出,在17世紀哲學與康德(Immanuel Kant)之間存在著一個關鍵轉折,即從一種無限性哲學向一種有限性哲學之轉折,亦即古典思想朝向現代思想之轉折——前者以思考上帝/無限的方式反觀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後者則試圖對現存世界進行奠基。而古典思想與康德的關鍵分歧在於,感性與知性是否是兩種平等的認知能力。

[1]柏格森.物質與記憶[M].張東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22:245.



(本文作者·王小雨·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2018-07-05 第六期·重讀)

Views: 1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