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光輝·論喜感被敘述的存在感(1)

作者簡介: 譚光輝,男,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摘 要: 喜感是人從敘述中獲得的存在感,與笑感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笑感是恐懼等緊張期待突然消失產生的情感。喜感按產生的原因可分為三個大類: 一類為存在感期待實現的肯定型,包括愉悅感、歡樂感、驚喜感、狂歡感; 二類為存在感威脅被解除的否定型,包括輕松感、滑稽感、反諷感、復仇感; 三類為存在感威脅解除並實現期待的復合型,主要是幽默感。通過各類喜感的分析可知,喜感就是被敘述的存在感。敘述的邏輯關系形態不同,喜感的類型也就不同。敘述是動態的,所以喜感也是動態的。人為了尋求存在感,需要不斷體驗不同的敘述。

一、喜感的兩種解釋方向


本文所說的 “喜感”,是一種情感,而不是 “喜歡” “喜劇”。 “喜歡”是傾向性,還不是情感。鬼谷子對 “喜”的解釋很簡單: “喜者,悅也”,[1]( P237)相當於沒有解釋。但鑒於現代漢語中已有 “喜悅”一詞,所以 “喜”就是指“喜悅”的情感狀態。喜悅與喜劇並不完全是一回事。 “喜劇”是包含了 “喜”在內的一種敘述體裁,然而很多時候被作為 “喜”的另一種指稱。之所以可以用 “喜劇” 指稱 “喜”,是因為情感總是依賴敘述而存在,喜的情感,必然有一個敘述化的 “劇情”作為依托。例如亞裏士多德談論悲劇: “悲劇的目的不在於摹仿人的品質,而在於摹仿某個行動; 劇中人物的品質是由他們的 ‘性格’決定的,而他們的幸福與不幸,則取決於他們的行動。”[2]( P37)有行動就意味著有情節。對喜劇而言,理由相同。巴特的 《文之悅》,揭示的就是文本與喜感的關系,而大部分內容是敘述與喜感的關系,他認為 “書創造了意義,意義創造了生命”。[3]( P47)

然生命皆由 “書”所創造,附屬於生命的情感當然也就是敘述創造的。喜感與喜劇感也有差別,前者是現實情感,後者是虛構情感。無論是喜感還是喜劇感,都是由敘述創造的。

對喜感的來源,通常有三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來源於物。第二種意見認為來源於心,以王陽明為代表: “若程子之言,則是聖人之情不生於心,而生於物也。”因為王陽明認為“樂是心之本體”,[4]( P46) 所以情感及善惡價值判斷只可能起源於心,而非起源於物。第三種意見是折中的,孫希旦註 《禮記·檀弓下》稱:

“愚謂喜者,外境順心而喜也。”[5]( P271)

就是說喜感是心靈對外物的反應,反映了外物與心靈的關系。這一分歧在康德那裏被處理成兩種不同的愉快,一種是感性的愉快,一種是智性的愉快,前者可通過感官或想象力表現出來,後者可通過概念或理念表現出來。[6]( P105) 感性的愉快起源於外物,智性的愉快起源於心靈。

參考文獻:

[1] 李霞光. 六 韜·鬼 谷 子 譯 註 [M]. 上 海: 上 海 三 聯 書店,2014.
[2] [古希臘] 亞裏士多德等. 羅念生全集 ( 第一卷詩學、修辭學、喜劇論綱) [M]. 羅念生,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法] 羅蘭·巴特. 文之悅 [M]. 屠友祥,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 王守仁. 王陽明全集 [M]. 上海: 世界書局,1936.
[5] 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禮記集解 ( 下) [M].北京: 中華書局,1989.
[6] [德] 伊曼努爾·康德. 實用人類學 ( 第 2 版) [M]. 鄧曉芒,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 “文學作品情感表現與接受的符號現象學研究”( 項目號: 16XZW007)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原刊《雲南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 第 16 卷·第 6 期,收稿日期: 2017 - 03 - 07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