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雨·論德勒茲的“潛在”概念 (4)

在《差異與重復》當中,德勒茲提出了“時間的三次綜合”,詳述人何以在不借助主體能力的前提下也能完成認識,以此來挑戰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建立的人類認識論框架。二人擁有共同的出發點,休謨(David Hume)的經驗論。休謨認為人類的知識完全來自經驗——我們相信太陽每天升起,是由於重復地經驗到日出而使得心靈獲取了這種知識,不是理性發現了太陽的規律,而是重復所生成的“習慣”創造了這一規律,只有習慣“才能使我們的經驗成為對我們有用的東西”。

針對休謨,德勒茲與康德的分歧立即顯現:康德認為,如果承認了休謨的經驗論,那麽哲學與形而上學將沒有立足根本,因此他相信人必有先驗知性能力來理解一切經驗感受;而德勒茲恰恰將休謨的心靈“收縮”作為認識的第一階段,也就是他所意味的時間的第一次綜合。

德勒茲進一步在時間的第二次綜合中,引入了“潛在”以及錐形圖式,正如我們上文中所提到的,人如何在一種“回憶”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個體化的認識。這裏所指稱的回憶,不是去某一個盛滿記憶的容器中提取信息,而是卷入一種動態的生成過程從而獲取對事物的新穎認知。

這種認知,與其說是一種發現,不如說是一種創造——潛在不停地綻出新的現實,而現實則反哺著潛在。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錐形圖式,這種潛在/現實的不盡轉化,不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面,實在世界中的一切都處於這種存在模式之中:“潛在必須嚴格定義為真實客體的一部分——仿佛客體自身的一部分存在於潛在之中,它投身於潛在之中就仿佛投身於客觀維度一樣。”[6]209


可見,對於德勒茲來說,世間萬物皆處在潛在/現實的雙向轉化之中,循環往復,直至無窮。而這種潛在/現實的存在模式,便是所謂“單義性”存在的樣式——一切皆潛在,而無往不在現實化之中。存在是單義的,沒有一個形式、理念主宰著存在,一切都是潛在/現實中展現的差異、運動和多樣性。不消問現實是什麽,而是問在怎樣的潛在中生活被展開(unfold)。

第三次綜合則終結於尼采的“永恒輪回”——潛在/現實這一存在模式的永恒輪回,一種單義性存在的奪目形象:“內在性生命”。無論如何,如果說永恒輪回是存在的天空,那麽潛在/現實則是存在的大地,三種時間綜合互相嵌套、折疊,但其實在性根基落在“潛在”之中。毫無疑問,在德勒茲的哲學當中,存在的名字是潛在。


[6]DELUEZE, GILLES.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M]. trans. Paul Patt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35.

Views: 4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