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拿哥's Blog (339)

技術何以可能?————海德格爾論現代技術本質的形而上學基礎

海德格爾的思想在其著名的轉向之后,研究的主旨雖然仍是追問存在的意義,但是研究的落腳點卻有了很大轉變,即從前期通過對此在的生存問題的分析來研究存在的意義轉向對存在本身的直接思考,人同存在的關系也由強調存在對人的依賴性轉變到存在對人的決定性。在他的后期思想中,一切本質的東西都呈現出二重性的特征:存在與顯現、遮蔽與解蔽、思考與語言、大道與道說等。就存在本身而言,它不但是萬物顯現的根源,而且又命定的要顯現為萬物。人以及人的各種活動如哲學、技術、藝術、語言等既從存在的天命中得到根據,又是天命的具體展現。人通過對這些活動的追問去探尋存在的意義、存在的真理、存在的天命。正是基于上述的意義,海德格爾才在他的后期對語言、技術、藝術、哲學等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7, 2015 at 6:28pm — No Comments

樹石:海德格爾的藝術之思——以《藝術作品的本源》為例

《藝術作品的本源》分為五節,除了相當於引言和結語的兩部分外,其他三部分分別是:物與作品、作品與真理、真理與藝術。

《物與作品》是海德格爾於1935年11月在弗賴堡藝術科學會上作的演講。《作品與真理》和《真理與藝術》是海德格爾於1936年11月在法蘭克福自由德意志高等學校作的演講。盡管這幾次演講在當時“到處激起狂熱的興趣”,成為“轟動一時的哲學事件”,但海德格爾並沒有把公眾的情緒當做事情本身,他反而沈默下來,直到1950年收入論文集《林中路》,這才算第一次正式發表。

海德格爾對西方自蘇格拉底以來的形而上學傳統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並以此為基礎闡發了自己的藝術觀,其中《藝術作品的本源》是他藝術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對海德格爾的藝術觀進行解讀:…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1, 2015 at 12:19am — No Comments

藝術思維:偉大創新的來源

IDEO 創始人之一 David Kelley 用他的作品向我們這些后人詮釋著什么才是真正的“設計思維”——一種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設計過程的方法論。當我們在任何一個領域嘗試解決問題時,設計思維作為一種靈活、且不斷更新的思維框架,能夠確保我們設計出來的東西真正得易于使用。如今,我們都知道這種思維在軟件設計領域的重要性。但是,另一種思維方式卻少有問津——藝術思維。

  如果設計思維關注的是“如何做的更好?”,那所謂的“藝術”思維則是深耕于更底層的問題。設計講究的是同理心,滿足用戶的需要——對于一家公司來說,例如波音,就是如何快速地設計出更好更舒適的飛機。而“藝術”思維則出現在這一切之前——在懷特兄弟駕駛著他們自制的飛行器緊急著陸、努力想搞清楚飛行這件事到底靠不靠譜的時候。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29, 2015 at 9:13am — No Comments

白巖松:信仰缺失下的迷茫

幸福在哪里暫且不說,痛苦卻是隨時可以感受得到。

這個社會的底線正不斷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傷人的農藥;僅僅因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奪走與自己無關人的性命;為了錢,可以隨時欺騙,只要于己有利,別人,便只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個被嘲笑的詞匯。

這樣的情形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隨處可見。

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里,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千百年來先人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獄。

有人說,我們要守住底線。但早就沒了底線,或者說底線被隨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談何守住底線?可守的底線在哪里?…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26, 2015 at 5:14pm — No Comments

多麗絲·萊辛:作家不會出自沒有書的房子里

我站在門口眺望飛揚如煙的塵土。我聽說那里仍然有未被砍伐的森林。我穿過幾英里長的布滿樹樁的林地,看見殘火未燼。這片我見過的了奇妙的森林已經被徹底毀掉了,因為這里的人們不得不伐木生火。

這是上世紀80年代津巴布韋西北部的情形。那時,我去那里看望一位曾在倫敦教書的老師。…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23, 2015 at 10:43pm — No Comments

邁耶爾·夏皮羅:論風格 (STYLE)

導讀

        邁耶爾·夏皮羅(1904—1996)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之一。他的興趣廣泛涉及中世紀繪畫、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以及19世紀、20世紀現代藝術。一般認為,他的現代主義、形式主義的觀點與中世紀圖像學家的方法,為他帶來了對藝術,特別是對現代藝術的豐富詮釋。他的主要成就反映在一套四卷本的文集中,分別是《羅馬式藝術》(Romanesque Art,1977)、《現代藝術:19世紀與20世紀》(Modern Art: 19th and 20th Centuries,1978)、《古代晚期、早期基督教和中世紀藝術》(Late Antique, Early Christian, and Medieval Art,1979),以及《藝術的理論與哲學:風格、藝術家和社會》(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Art:…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22, 2015 at 7:45pm — No Comments

張嚴·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中的空間與藝術作品

摘要:海德格爾的《藝術作品的本源》通過對設置入藝術作品的真理的考察,探討了真理、藝術與存在三者的關系,闡明了人與存在在藝術中的關系。相對於海德格爾以前的作品,《藝術作品的本源》大大提升了空間的地位,更多地從空間的角度來探討存在,並對藝術進行規定。藝術作品是存在的真理所照亮的澄明之境,是人與存在共屬的“位置”和“空間”。

關鍵詞:存在;真理;空間;藝術;藝術作品

中圖分類號:B516.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10)06014105…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16, 2015 at 10:24am — No Comments

藍葉·令人瘋狂的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說人生有三大沈淪:好奇,閑聊,躊躇。我就處在這三種沈淪中:好奇於所有的雞零狗碎,不閑聊就無所適從,又躊躇於所有要做的決定。這樣的沈淪似乎令我無力自拔,也或許是不想自拔。為何不能沈淪,沈淪了又如何?偏執也是沈淪嗎?無藥可救又如何,救了又能怎樣?我為何要管海德格爾?他不認識我,我也沒見過他。

海德格爾:德國著名存在主義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說:信仰的真正的生存意義便是:信仰=再生。而沈於他定義的沈淪中的我,如果進行信仰?並獲得再生?



“我們必須事先把存在的本質當作值得思的東西加以深思,在這麽思的時候,我們首先體會到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被召喚著為這種經驗探出一條路,並將它辟為一條通向至今仍無路的地方去的路。”…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9, 2015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邁耶·夏皮羅:描繪個人物品的靜物畫

描繪個人物品的靜物畫——關於海德格爾和凡·高的劄記

為了闡明藝術是真理的一種敞開,馬丁·海德格爾在他的論文《藝術作品的本源》中解釋了凡·高的一幅畫 [1]

在區分存在的三種模式(即實用器具、自然物和藝術作品)時,他談到了此畫。首先他想“不借助任何哲學理論地”來描述“……某種耳熟能詳的器具——一雙農鞋”;然後“為了便於在視覺上體現出來”,他選擇了“凡·高的一幅名畫,而畫家曾經數次描繪…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8, 2015 at 9:30pm — No Comments

李輝·布拉格:卡夫卡無處不在

布拉格,對中國人來講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這個城市和卡夫卡、哈謝克、米蘭·昆德拉等名作家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是我們熟悉這個城市的文本基礎,但遙遠的捷克,這個古老的城市卻又很陌生。



    1 哈謝克蹤跡難尋



    走進布拉格,卡夫卡無處不在。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6, 2015 at 12:24pm — No Comments

吉爾·德勒茲:文學三論

惠特曼

惠特曼(見圖)非常自信而平靜地說寫作是碎片式的,美國作家要致力於碎片式寫作。恰恰就是這讓我們感到不安——將這一任務交給美國,似乎歐洲並不是沿著這同一條道路前進的。但是,也許我們應該想到荷爾德林在希臘人與歐洲人之間看到的不同:希臘人天生的東西,歐洲人需要後天獲得或贏得,或者相反。  對歐洲人和美國人來說,情況也是一樣,只不過方式有所不同。歐洲人的有機整體感、或有機構成感是天生的,而他們的碎片感則要後天通過痛苦的思考或經歷災難來獲得;美國人則剛…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5, 2015 at 8:00pm — No Comments

一雙舊皮鞋引發的爭論,海德格爾與夏皮羅的分歧

夏皮羅與海德格爾的爭論,《作為個人物品的靜物》(1968,1994)是關於凡高的一幅油畫,畫的是一雙破舊的鞋。這幅油畫在海德格爾1935年的著名論文《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是發揮了重要啟發性的作品。海德格爾認為,凡高的這幅畫表達了生活中最樸實的真理之一,“器具的器具存在”。這位哲學家說,這幅畫上的鞋子屬於一位農民,他還進一步認為屬於一位農民婦女。這個假定前提使人聯想到農民生活的畫面,他寫道:

在這硬梆梆、沈甸甸的破舊農鞋裏,積聚著那風寒料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步履的堅韌和滯緩……這雙鞋底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這器具浸透著對面包的穩靠性無怨無艾的焦慮……這器具屬於大地,它在農婦的世界裏得到保存………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2, 2015 at 9:30pm — No Comments

陳維岳·當班雅明的鬼魂遇上羅米洛的殭屍 —恐怖電影《活死人之夜》的寓言時刻

當班雅明的鬼魂遇上羅米洛的殭屍

恐怖電影《活死人之夜》的寓言時刻

陳維岳

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研究生

 

壹、             序論…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2, 2015 at 4:01am — No Comments

《藝術作品的本源》海德格爾 孫周興 譯

本源一詞在這裏指的是,一件東西從何而來,通過什麽它是其所是並且如其所是。使某物是什麽以及如何是的那個東西,我們稱之為某件東西的本質。某件東西的本源乃是這東西的本質之源。對藝術作品的本源的追問就是追問藝術作品的本質之源。按通常的理解,藝術作品來自藝術家的活動,通過藝術家的活動而產生。但藝術家又是通過什麽成其為藝術家的?藝術家從何而來?使藝術家成為藝術家的是作品;因為一部作品給作者帶來了聲譽,這就是說,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藝術的主人身份出現。藝術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藝術家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無論就它們本身還是就兩者的關系來說,藝術家和作品都通過一個最初的第三者而存在。這個第三者才使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獲得各自的名稱。那就是藝術。…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2, 2015 at 4:00am — No Comments

詩歌召喚我們走向生活——加耶夫斯談基訪札

澄明的時刻是那麽短暫。

更多的是黑暗。

——亞當·紮加耶夫斯基

約蘭塔·貝斯特(以下簡稱貝):我很高興我們能在休斯頓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會面。校園很美麗。可以看到校園裏的圖書館和茂盛樹林。這些意象經常出現在你的詩中。你時常描述一個手持書本的旅行者,走在象征人類存在之根的樹林裏。讓我們談談俄克拉荷馬大學最近頒發給你的諾斯達特世界文學獎吧。你如何評價這個獎?米沃什在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就獲得過這個獎項。…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29, 2015 at 9:25p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在本雅明的城市裏

瓦爾特•本雅明的作品無法與相關於大都會空間及場所的意象及理念分割。在其文字中這些描繪相當突出,與其自己的生活,從童年在柏林到後來在巴黎的體驗都有緊密的聯系。而馬丁•海德格爾則關聯著完全相反的場景——鄉村與外省,農民與郊外——可以認為來源於海德格爾自己的阿勒曼尼-斯瓦比亞郊外根基,尤其是,他與自己其出生並度過童年,後來作為其墓地所在地的梅斯基爾希的聯系。看起來本雅明與海德格爾之間——巴黎與梅斯基爾希之間的距離不能再大了。但海德格爾貌似與外省和農民相關聯的特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約束了其哲學目標的形成?是否事實上,比起更基礎的哲學突顯的思考方向,個人喜好和態度的細節,至少在通常的理解上包括大都會和外省的區別,是次要的問題,相對於其他方面呈現出來的更沒有意義呢?海德格爾在本雅明的城市裏如何發現自我,海德格爾自己思想中城市的場所感是什麽?此外,這種思考會散發出什麽樣的光輝?反過來,在本雅明的工作中,如果其處於與海德格爾所處的自然風景相關的場所將會怎樣?…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21, 2015 at 3:40pm — No Comments

任昕·海德格爾的詩學轉向與莊子哲學

內容提要:海德格爾的思想轉向一直是海德格爾詩學研究中的重點,其中海德格爾受東方思想,尤其是受莊子哲學影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試圖說明,莊子哲學和海德格爾哲學中都存在著強烈的詩化傾向和諸多不期而然的相通處,正是莊子哲學中的這種詩性精神和詩性思維對海德格爾發生詩學轉向,產生了潛在的啟示和影響。同時,海德格爾哲學自身的詩化傾向和在追問存在的歷程中的一系列探索,使他對莊子哲學有一種天然的接受傾向,一定程度上也是出於其思想發展的必然。…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20, 201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艾略特訪談錄

記者:我從頭問起好了。你記不記得小時候是在什麽情況下開始寫詩的?

艾略特:我記得大概是在十四歲開始寫詩,當時受了愛德華·菲茨傑拉德《魯拜集》的影響,寫了一些非常灰色、絕望、無神論的四行詩,幸好都沒發表,現在也全找不到了。那些詩我從來沒有給別人看過。我第一首發表的詩登在《史密斯學院雜誌》,後來又在《哈佛論壇》上發表,這篇東西模仿本·瓊森,是交給英文老師的習作。他認為十五六歲的小孩能寫出這樣的詩,算是相當不錯的了。後來我在哈佛也寫了一些,使我當上《哈佛論壇》的編輯,我當得很愉快。大三、大四那兩年,我文思泉湧,作品非常多,那是因為大三那年接觸到波德萊爾和拉弗格,受到很大的影響。



記者:是誰使你接觸到法國詩人的?我想,不會是白壁德吧?…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17, 2015 at 7:30pm — No Comments

赫塔·穆勒文:黑色的大軸

  井不是窗也不是鏡子。向井裏望久了,常常會望進去。那時,外公的臉就會從井底升起,停在我的臉旁。他的雙唇間是水。

  

  穿過井可以看到一根黑色的大軸,可以看到它在村莊底下旋轉著歲月。誰的病到了眼睛裏,帶著這樣一只眼睛走進冥冥之地,就一定看到過這根軸。外公的臉是綠的,很沈重。

  

  死去的人像轉磨盤一樣周而復始轉動著那根軸,好讓我們也快快地死去,也幫著去轉軸。死的人越多,村子就越空曠,時間走得就越快。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5, 2015 at 9:26am — No Comments

羅伯特·弗洛斯特:論詩的形象

對哲學家而言,“抽象”早已是老生常談了。然而,在我們今天的藝術家手裏,它倒還像是個新鮮玩意。詩歌的特質,難道我們(詩人)就不能自己定義一個嗎?我們頭腦裏也許有,可是,如果不拿出來實踐的話,想法就會在腦子裏僵死。所以說,實際的創作才應該是我們畢生的誌業。…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1, 2015 at 9:21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