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LOP's Blog (565)

劉紀蕙《洪席耶:“空”與政治性主體之歧義》(3)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20, 2020 at 10:48am — No Comments

劉紀蕙《洪席耶:“空”與政治性主體之歧義》(2)

毛澤東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針對國際形勢,發表了關於「一分為二」以及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分析。毛澤東關於「一分為二」的概念來自於當時的馬列教科書,也來自於他閱讀列寧1915年《哲學筆記》的心得。



列寧指出,「統一物分裂為二」以及「對於其矛盾部分的認識」,是黑格爾辯證法的核心;列寧也說明,任何一個命題,或是原子核(nucleus),或是馬克思《資本論》以商品作為分析資本主義過程的一個細胞(cell),都可以作為辯證過程的胚胎,從其中觀察並且揭示辯證過程的法則。[2]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透過他所謂經濟形式整體之「細胞」…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13, 2020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劉紀蕙《洪席耶:“空”與政治性主體之歧義》(1)

原题:計算為一一分為二:論洪席耶與巴迪烏關於與政治性主體之歧義

 

一、序論:「一分為二」與政治主體的問題

二、洪席耶的「計算為一」與話語所銘刻的「缺口」

三、巴迪烏的「計算為一」與「空」的邏輯反叛

四、「缺口」與「空」的分離之力:重新思考平等與公共…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12, 2020 at 3:21pm — 1 Comment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2章 宏觀的創造(5)

簡陋而原始的大一統,可借用我們見到過的例子來說明。深山老林里的老大爺,腦子里“襪子”的概念只有一種,以為天下的襪子都該如此。他突然來到了大城市的百貨商店,一眼看到各種各樣的襪子,心里就產生了對比的困惑、選擇的煩惱。他抱怨那全是投機取巧、奸商炒作、花樣翻新,甚至,斷言那些自己沒見過的襪子根本不能算是襪子。他懷念家鄉的山區小店,那里只有一種襪子,進門叫一聲“買襪子”,伸手就得。這種大一統思想與現代文明的抵牾是那樣明顯,可惜我們在文化領域還是屢見不鮮。在不少人眼里凡是自己沒穿過、不能穿,或不喜歡穿的“襪子”都屬汰除之列。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November 23, 2019 at 6:26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2章 宏觀的創造(4)

《傳統、時間性與未來》 

二,由此可知,傳統和現代並不嚴格對峙,尋根意識和當代意識並不你死我活。



一條在叢山間蜿蜒曲折而終於流到了開闊平原的江流,仍然是這條江流;一個接納、承載了這條江流的開闊平原,仍然也還是開闊平原。我們看到的是在平原上流淌的江流,和流淌著江流的平原,這里並不存在“要麽江流、要麽平原”這種非此即彼式的選擇。在我們有些理論家心目中,江流只能被平原湮滅,或者,平原只能被江流淹沒。…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November 11, 2019 at 8:12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2章 宏觀的創造(3)

三,基於上述理解,藝術創造永遠需要向人們已經習慣了的審美感知系統挑戰,而不應僅僅在同一系統之內作數量上的加添。



藝術創造,應該向人們提供從“語法”到“詞匯”都是新鮮的藝術語言,而不是只做在既定“語法”框架下增補“詞匯”的工作。

這是藝術大師與普通藝術家的分水嶺,甚至是藝術家與藝匠的分界線。在前人已經提供了的審美適應范圍內,再增補一些技巧性的產品,那麽,技巧再高,也不會成為大家。…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November 11, 2019 at 8:09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2章 宏觀的創造(2)

二,創造適應,也就是創造人的審美感知系統和人格系統。



這種認識,極大地提高了藝術在與生活的比照關係中的地位。

在許多藝術家一再申言藝術對生活的模仿之后,有的藝術家一語驚人,提出了生活對於藝術的模仿的主張,很快遭到眾多的貶議。其實,這個問題若要引向深刻,並不是誰模仿誰,而是兩者互相塑造的問題。我們歷來聽熟的所謂藝術的教化功能,只是把藝術作為傳達某種社會意圖的工具。藝術,失去了目的性的意義,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身。工具論的癥結不在於“誤找主人”,而在於取消藝術,取消藝術的本體力量。





藝術的主要職責不是謳歌創造者,它本身更是創造者。…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November 11, 2019 at 8:06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2章 宏觀的創造(1)

經過一步步論述,始終無法離開的是創造的命題。 

藝術創造是具體的,但我們卻處於一種宏觀的創造環境中。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創造必然離不開背景。 

因此,在全書的最后,讓我們離開藝術實例和具體分析,從宏觀上來伸張一番創造的本義。因為時間必將證明,創造的命題,直接關係到中華文化的沒落和新生。 

藝術的創造,從狹義而言創造了藝術作品;從廣義而言則創造了新的精神天地,構建了新的人格質素。…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November 11, 2019 at 8:04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1章 接受和參與(下)

這樣一出戲,在開演前,已有宮廷衛兵“守衛”在劇場入口處,待到觀眾魚貫入場,發現劇場中間的平臺上已有那位年輕的國王和他的侍從肅穆地相對而坐,觀眾從四周圍住他們,既成為他們的精神圍墻,又成為他們情感窒息的共同感應者。他們的對話,他們對自然情感的規避和覬覦,他們對罪惡和道德的顛倒和困惑,都在觀眾中間引起了親切的反應。當代中國觀眾被一種告別不久的情感狀態所震撼,劇場的氣氛凝重了。接著,觀眾又目睹了自然情感從窒息狀態下逐步釋放的艱難情狀,觀眾替他們遮蓋,看他們狼狽,笑他們作偽。看戲,也是看自己。看演員,也是看觀眾。戲中的宮廷舞會,觀眾一起參與,角色傳遞的信物,竟塞給觀眾掩藏。更令人驚嘆的是,藝術家們讓角色不斷地更替服裝,在不知不覺之中,服裝漸漸靠近現代。最后,當法國公主因事回國,國王和侍從們前去送行的時候,分明是現代青年在現代的告別。…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31, 2019 at 7:51a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1章 接受和參與(中)

高行健編劇、林兆華導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話劇《野人》,展示了橫跨千年的多層場景。最遙遠的傳說時代和最切近的都市生活,同顯一臺。藝術家不願編造其間的情節性聯系,而只是把幾個歷史性畫面平列相陳。但是,作品最主要的思想礦藏,恰恰也在畫面與畫面之間的千年空地上。他們給觀眾以那麽大的信任,相信他們能以自己的腿力走完千年路途,品味歷史的厚味。

如果不是像高行健先生他們做的那樣,而是反過來,在代與代、歷史階段與歷史階段、社會塊面與社會塊面之間布置了太多的情節性纜索,可以讓觀眾不費力氣地被動滑行,那麽,觀眾哪能切實地體察到歷史的苦澀感、洪荒感和豪邁感呢?…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23, 2019 at 12:56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1章 接受和參與(上)

在整個藝術創造過程中,最終,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便是疏通作品與接受者之間的關係,以開放,而不是以封閉的方式,完成創造。

接受美學標誌著很多藝術家對於輸出道口的重視,以至願意反過來把它作為整體創造活動的基準。接受美學認為全部創造活動,都應把接受者們的接受狀態也包括在內。接受,參與了創造,延續了創造,完成了創造。

藝術的狹義本體只是成了一種誘發劑,一種推動力。這樣,它的地位降低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要發揮那麽大的組織功能和調動功能,它的職能提高了。它的自身形態也要隨著職能的變化而變化,出現了各種召喚接受者參與其間的特殊結構。…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23, 2019 at 12:50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0章 象征(9)

氛圍象征著力於追求一種精神氣氛。這種精神氣氛有時可以與情節氣氛合一,有時則可能產生抵牾。在產生抵牾之時,氛圍象征大多無條件地服從於精神氣氛。電影《白比姆黑耳朵》中,小狗在失去老主人后受盡虐待冬夜出逃,突然發現自己蜷縮在下的這棵樹正是幾個月前與老主人一起來秋獵、來休憩的那棵樹。這是有情節性的,但電影藝術家借此大做文章,以燦爛透明的秋葉與光禿禿的冬枝作對比,讓小狗狂叫悲吠,似乎要大聲喚回那個已逝的秋天,那位遠去的主人。這種鋪陳,就是在呈現超越情節性的精神氣氛。作品在這樣的象征部位,釋放的精神能量是極其飽滿的。…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une 27, 2019 at 10:41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0章 象征(8)

意大利電影藝術家柴伐蒂尼在《對電影藝術的幾點看法》一文中指出:

藝術家的任務不是要使人們為虛構的人物的行為而感動或憤怒,……而是要在未經渲染的紀錄性事實里,發掘出深藏在里面的有價值的東西——人情的、道德的、社會的、經濟的、藝術的意義。

柴伐蒂尼這里所反對的虛構,是指一種戲劇性太強的編織。這個問題,梅特林克早在《卑微者的財富》一文中有過深入的論述。一切在藝術上堪稱偉大的旨意,不管是崇高、壯美,還是悲劇性,都不一定產生於精心布置的暗殺、毒藥、情死、陰謀中,而更多地見之於日常生活,見之於平凡世態。世間最復雜、最難耐、最困惑的課題,總是生活本身、人生本身。現代藝術家正是出於對這一事實的承認,也就從無限的謙恭轉向真正的偉大。…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0, 2019 at 1:32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0章 象征(7)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0, 2019 at 1:31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0章 象征(6)

實體象征

實體象征,是除了寓言象征之外的又一種整體象征。

事情仍可從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說起。理論家和讀者們高度評價了這部小說的象征手法,但海明威本人很不同意。他在給僑居歐洲的美國藝術史家伯納德·貝瑞孫寫信時曾說:

沒有什麽象征主義的東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魚是魚。鯊魚全是鯊魚,不比別的鯊魚好,也不比別的鯊魚壞。人們說什麽象征主義,全是胡說。更深的東西是您懂了以后所看到的東西。一個作家應當懂得許許多多東西。…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0, 2019 at 1:30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0章 象征(4)

《審判》寫一個銀行經理突然被法庭宣布有罪逮捕,他到處延請律師為他辯護,終於發現法庭原來是背后倚靠著一個官僚機構的機器。經理想到自己一直是這個官僚機構的一員,反倒真正感到自己有罪了。因此當兩個黑夜使者把他押到虛墟殺害時,他本可呼喊求援的,卻也放棄了,束手待斃。這部小說里的銀行經理包含著兩重象征:既象征著官吏,又象征著被欺淩的普通人。官吏把銀行經理處死了,實際上是同一個人的這一半處死了那一半。這次處死,還象征著法律既可能公正,又無法公正的悖論。這些課題,當代西方作家還在非常熱衷地競相表現著,卡夫卡卻是如此早早地把它們一一納入一部作品之中。

《美國》寫一個無辜的歐洲少年在美國的險惡經歷,但卡夫卡自己從來沒有到過美國,他說的“美國”,是一個借用名詞,實際上是一個寓言化的世界,歐洲少年也是一個帶有一定抽象性的人物,他受到一種超越他自身的力量的播弄,投身世界,走向毀滅。…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0, 2019 at 1:30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0章 象征(5)

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研究出了一種可以發明一切的理論體系,怕被政客們利用來制造武器,便偽裝成精神病人住進了瘋人院,東方和西方的情報機構各派一名科學間諜也住進了瘋人院。他們這些假病人分別都愛上了瘋人院里的三個護士,但因被她們識破了真相而先后把她們勒死了。其實,這一切都由瘋人院院長一手操縱著,她已取得了物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又抓到了三個人“因瘋殺人”的證據(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物理學家》)。

一個擁有稀世巨產的女富翁回到了貧困的故鄉小城,決定向小城贈送億萬巨款,條件是處死早年誘騙、拋棄了她的情人。小城人都說殺人不道德,但都垂涎著巨款,言行曖昧,最后,終於向女富翁獻上了一具屍體(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老婦還鄉》)。…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0, 2019 at 1:29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0章 象征(3)

藝術符號與生活中的一般符號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直接對應它所表征的對象,照蘇珊·朗格的說法,它是一種“衍化性符號”,因此更不能因重復而確定,取消它的衍化性。

意大利符號學家艾柯認為,藝術符號是一種“發明型符號”。在古典藝術中,由於它的出現有一整套“與審美經驗配套的世界觀”,人們接受它時差異較少;而在現代藝術中,一切世界觀、價值觀都受到懷疑,藝術符號運用的共同背景失落了,因此發明性更強。而且,在很難有共同語境的情況下要讓這些“發明型符號”被廣大讀者接受,更是一項“發明”。其間的最低原則是,不宜重復,不能凝固,永遠刺激接受者的理解機制。…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0, 2019 at 1:26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0章 象征(2)

一 符號象征

符號是象征的部件和語匯。因此,符號象征是一種部件性象征。

蘇珊·朗格說,藝術是人類感情的符號形式的創造。這一命題,很好地突出了藝術的象征性和感情的符號化本性。

顯然,這是現代人對黑格爾論述過的“象征型藝術”的重新喚醒。黑格爾在《美學》第二卷中指出:…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0, 2019 at 1:25pm — No Comments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0章 象征(1)

一個可觸可摸的直覺形式構建出了一種宏大而深刻的意蘊,藝術的這種追求,使它無可避免地踏進了象征的天地。於是,我們需要緊接著來談談象征。

象征,就是有限形式對於無限內容的直觀顯示。按照謝林的說法,美就是從有限通向無限,因此,任何美學現象和藝術現象都或多或少地帶有象征的色彩。

藝術,就其本質而論便是一種象征。法國前期象征主義的代表波德萊爾認為,在藝術家眼中,世間萬物都在互為象征,組成了一個“象征的森林”。后期象征主義的代表人物瓦萊里認為,象征主義既追求高於現實世界的精神世界,又要把精神世界凝聚在個體生命力上,是一種極大和極小之間的呼應。葉芝則認為,在藝術中,一切文本都包含著“連續的難以言喻的象征主義”。他主張的象征主義,必須掙脫就事論事和外在意志的干擾,找到一種充滿生命力,又經得起不斷開掘的形式。…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0, 2019 at 1:24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