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2章 宏觀的創造(3)

三,基於上述理解,藝術創造永遠需要向人們已經習慣了的審美感知系統挑戰,而不應僅僅在同一系統之內作數量上的加添。

藝術創造,應該向人們提供從“語法”到“詞匯”都是新鮮的藝術語言,而不是只做在既定“語法”框架下增補“詞匯”的工作。

這是藝術大師與普通藝術家的分水嶺,甚至是藝術家與藝匠的分界線。在前人已經提供了的審美適應范圍內,再增補一些技巧性的產品,那麽,技巧再高,也不會成為大家。

歷史證明,藝術的創新者承受著無數的艱難,但也享受著特殊的榮耀。他們很可能失敗,但最大的成功只能屬於他們。藝術的接受者既有惰性心理,又有求異意向。他們從根本上來說是願意被藝術的手掌所塑造的。他們希求著一種被塑造的快感。無疑,這是藝術快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要求被塑造的欲求,正是人類的高貴之處,也是那些願意創造適應的勇敢藝術家每每受到歡迎的重要保證。 

創新者的幸運更體現為這樣一個事實: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層累性遺存的,永遠是創新者的業績。歷史,只記載首先創造了一種新的心理適應的人。

 

我將創造一個星體,

預備著地球的墜毀。

藝術家,應該是這樣的氣概。

 


二 創造傳統

 

正因為藝術的歷史是一個層層累積型的動態過程,所以,一切有價值的創造都是傳統的延承,都是對傳統的再創造。

一,傳統,不是已逝的夢影,不是風干的遺產。傳統是一種有能力向前流淌,而且正在流淌、將要繼續流淌的跨時間的文化流程。

對於任何一部具體的作品來說,它只會體現傳統,而不會凝結傳統。凝結了的“傳統”,不能傳之后世,不能統貫歷史,因此也就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傳統。

長期以來,我們的藝術理論對於各種藝術傳統有一種“結殼式”的研究癖好。斬斷了血脈,阻隔了前后,抵拒著下伸勢頭,急急地用僵死的理論、狹隘的興趣、武斷的態度為傳統澆鑄硬殼。於是,這就是傳統,那就是傳統,傳統成了歷史大道旁一個個肅穆的墳塋;於是,正是不斷指點著傳統、呼喊著傳統的人,葬送了傳統。

 

當代著名的解釋學家伽達默爾指出: 

傳統並不只是我們繼承得來的一宗現成之物,而是我們自己把它生產出來的,因為我們理解著傳統的進展並且參與在傳統的進展之中,從而也就靠我們自己進一步地規定了傳統。


《真理與方法》

 

我國當代學者甘陽也曾指出:

 

“傳統”是流動於過去、現在、未來這整個時間性中的一種“過程”而不是在過去就已經凝結成型的一種“實體”,因此,傳統的真正落腳點恰是在“未來”而不是在“過去”,這就是說,傳統乃是“尚未被規定的東西”,它永遠處在制作之中,創造之中,永遠向“未來”敞開著無窮的可能性或說“可能世界”。正因為如此,“傳統”絕不可能只等於“過去已經存在的東西”,恰恰相反,傳統首先就意味著“未來可能出現的東西”——未來的人,未來的事、未來的思想、未來的精神、未來的心理、未來的意識、未來的文化、未來的一切。

因此,“繼承發揚”傳統就絕不僅僅只是復制“過去已經存在的東西”,而恰恰是要發前人所未發,想前人所未想,創造出“過去從未存在的東西”,從我們今日來說,就是要創造出過去的中國人不曾有過的新的現代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而所謂“批判的繼承”,也就並不只是在”過去已經存在”的東西中挑挑揀揀,而是要對它們的整體進行根本的改造,徹底的重建。

Views: 7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