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79)

大江健三郎《生的定義》5

二、為"難以想像的事"預先準備



前面業已提過,從去年秋季到冬季,我一直在加里福尼亞大學巴克萊分校逗留,屬於我自由支配的時間里,首先的工作就是補充、修訂題為《讀渡邊一夫》的連續講座記錄。特別是整理渡邊有關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前前後後的著作部分時,內心忐忑不安,不敢斷定是否由於自己過分自信和無知作了值得懷疑的發言。所以從大學內外的書店買來有關書籍讀起來。因為是修改自己的講話記錄,和令人覺得乏味的工作不同,純粹是一種樂趣。…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December 23, 2018 at 6:30pm — No Comments

Sam Bedford·Borneo: Explaining Which Countries Share the Island

After Greenland and New Guinea, Borneo is the third largest island in the world. With unparalleled biodiversity, culture and natural wonders, this part of the world is a haven for ecotourism. The island today is divided between Indonesia, Malaysia and Brunei. Here’s why.





Brunei





The Sultanate of Brunei is one of the world’s smallest countries. It also has some of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living. But Brunei wasn’t always like this. Jump back a…

Continue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December 22, 2018 at 9:30pm — No Comments

傑克・哈特《敘事弧》前言:說故事的技藝

運用十二年擔任全職大學教授時發展的技巧,在報紙的新聞編輯室成長磨練,加入編輯的觀點,與數十位作家合作數百篇故事的反覆驗證,世上最頂尖的研究所也做不到的實務教導,是有意精通敘事的作者最好的學習來源。



第一章故事:關於永恆、普遍的形式



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的喬恩.富蘭克林說:「所有故事都有一組共同特質,依某種特定的方式編排。」如果你想寫出成功的故事,有一半的搏鬥是去了解自己在尋找什麼。要具備發現故事的慧眼,就必須了解其基本要素是普遍的,並學習在真實世界中辨認出這些要素。本章解說許多人奮鬥半生才能找到的普遍理解或實踐故事的秘密。…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2, 2018 at 9:09pm — No Comments

吳萬記·敬香團隨行之感

“弘揚保生大帝、展示兩地情誼”——新加坡真人宮保生大帝敬香團隨行之感

加入新加坡延陵吳氏總會, 成為執委會的其中一員後;對於會所每一年祭拜保生大帝活動, 一直沒有錯過, 主要原因不僅僅是這項祭祖儀式包涵了紀念祖先的重大意義, 另外也知道保生大帝和我們吳氏有著不可分隔的關係。



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 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據文獻記載, 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 本名吳(音韜),…

Continue

Added by Sogno Realtà on December 22, 2018 at 9:00pm — No Comments

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30)

Continue

Added by se.gamat on December 22, 2018 at 3:54pm — No Comments

一帶一路詩選《雞冠鳥迎著曙光而唱》

雞冠鳥迎著曙光而唱

絲綢之路在中國的蘇醒

歷史的風煙不曾掩埋

那些偉大的行程

沈重而滄桑的腳步

在悠久的歲月中

締造了奇跡,溝通了文明

開啟了盛世,創造了繁榮…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December 22, 2018 at 3:53pm — No Comments

大江健三郎《生的定義》4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December 22, 2018 at 11:23am — No Comments

楊子《中國碎片》寫出和尼卡諾·帕拉一模一樣的詩句

        肯定啦,我的膝蓋在發顫

        我夢見我的牙齒全掉光

        而我出席一個葬禮遲到了

                ——尼卡諾·帕拉

 

六年前我寫過一模一樣的詩句,

“我夢見我的牙齒全掉光”。

我們的擔心,我們的恐懼…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December 22, 2018 at 11:18am — No Comments

童心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有一次碰見一個8歲的小女孩。他問她有幾個兄弟姐妹,她回答說:“我們是7個,兩個在城里,兩個在外國,還有兩個埋在教堂的墓園里。”她每天晚上都攜著點心和小碟子,到那墓園的草地上,獨自地吃,獨自地唱,唱給她的在土堆里睡著的哥姐聽。雖然墓園里永遠都沒有回響,但她爛漫的童心卻不曾感到生死間的阻隔。所以任憑華翁多方的譬解,她只是睜著一雙靈動的小眼,回答說:“可是,先生,我們還是7個人。”

企盼一個失去了母親、還不到4歲的小女孩,在花園里看種花時,園丁告訴她,這花籽種在泥里澆下水去,就會發芽生長並開花。

那天晚上下起了傾盆大雨,她想起了園丁的話。於是,她偷偷地起床,把母親的照片揣在懷里,冒著大雨走了出去。…

Continue

Added by Temer Loh on December 22, 2018 at 11:17am — No Comments

《培根隨筆》論韜光養晦

韜光養晦是處於劣勢時所采用的一種策略或智謀。強者無須韜光養晦的,他可以面對現實,直抒胸臆。所以韜光養晦之道,乃是在政治中防禦性的自保之術。…

Continue

Added by 慕課師 on December 22, 2018 at 11:16am — No Comments

《培根隨筆》論厄運

“幸運固然令人嚮往,但能在逆境中茁壯成長則更令人欽佩。”這是塞涅卡效仿斯多葛學派講出的一句名言。的確,如果奇跡意味著超乎尋常,那麼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過程中更能呈現出奇跡。塞涅卡還說過一句更為深刻的名言:“真正的偉大,即在於克服脆弱的凡人之軀,展現出人身上那神性的不可戰勝的特性。”這一警句立意高遠,考慮到它是出自一名非教會人士之口,它就顯得更非同尋常了。

古代詩人常有這種超越凡俗的偉大想像。他們在神話中曾描述過:當赫拉克勒斯去解救因為給人類盜火而被縛於高加索山上的英雄普羅米修斯的時候,他是坐著一個陶甕渡海過去的。這個故事也正是人類生存的象征:每一個基督徒,也都是以血肉之軀作為孤舟,橫渡波濤洶湧的人生之海。…

Continue

Added by 慕課師 on December 22, 2018 at 11:16am — No Comments

宗白華《美學散步》詩(文學)和畫的分界(下)

萊辛對詩(文學)和畫(造型藝術)的深入的分析,指出它們的各自的局限性,各自的特殊的表現規律,開創了對於藝術形式的研究。

詩中有畫,而不全是畫,畫中有詩,而不全是詩。詩畫各有表現的可能性范圍,一般地說來,這是正確的。

但中國古代抒情詩里有不少是純粹的寫景,描繪一個客觀境界,不寫出主體的行動,甚至於不直接說出主觀的情感,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說的“無我之境”,但卻充滿了詩的氣氛和情調。我隨便拈一個例證並稍加分析。



唐朝詩人王昌齡一首題為《初日》的詩云:





“初日凈金閨,…

Continue

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December 22, 2018 at 11:15am — No Comments

宗白華《美學散步》詩(文學)和畫的分界(中)

我現在翻譯他的《拉奧孔》里—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論詩里和造型藝術里的身體美,這段文字可以獻給朋友在美學散步中做思考資料。萊辛說:

“身體美是產生於一眼能夠全面看到的各部分協調的結果。因此要求這些部分相互並列著,而這各部分相互並列著的事物正是繪畫的對象。所以繪畫能夠、也只有它能夠摹繪身體的美。…

Continue

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December 22, 2018 at 11:15am — No Comments

三葉《中國浙江美食》抗金義士與金華火腿

在中國餐廳的許多高檔菜肴里,配料里都往往需火腿調味。



而金華火腿是其中的最著名品種。說起這火腿,金華人還會驕傲地向你說起這火腿的由來:



北宋末年,著名抗金將領宗澤帶領著家鄉一帶的數十萬抗金義士正在開封一帶與金兵苦戰。他的大軍人稱“八字軍”,因士兵臉上均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當年曾威震河朔,令金兵喪膽。



但朝中的投降派不但不支持宗澤,而且還不時散佈宗澤吃敗仗、要投降等謠言。



家鄉父老們放心不下,便在那年冬季前借為子弟兵送寒衣之機,特派宗澤的堂兄帶隊以探明情況。



父老們除了寒衣,還為子弟兵帶去豬肉、肥鵝等吃食,以示犒勞。



但金華離汴京何止千里,勞軍隊伍為防止豬肉變壞,只好一路走一路往豬肉上抹食鹽,誰知等到了汴京後,豬肉不但沒壞,而且色澤紅艷,味道濃香,比鮮豬肉好吃多了。…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December 22, 2018 at 11:15am — No Comments

Balambangan Island of Kudat, Sabah

Balambangan Island (Malay: Pulau Balambangan) is an island in Kudat Division, Sabah, Malaysia. It is located off the northern tip of Borneo and is situated just about 3 kilometres west of Banggi Island. It is now part of the Tun Mustapha Marine Park.

History

Alexander Dalrymple, an officer of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EIC), concluded an agreement with Sultan Bantilan Muizzud-Din on 12 September 1762 whereby the…

Continue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December 22, 2018 at 10:28am — No Comments

婆羅洲電商向誰看?— 江蘇徐州沙集模式

“沙集模式”指的是這樣一種模式,即:農戶自發地使用市場化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變身為網商,直接對接市場;網銷細胞裂變式復制擴張,帶動制造及其他配套產業發展,各種市場元素不斷跟進,塑造出以公司為主體、多物種並存共生的新商業生態;這個新生態又促進了農戶網商的進一步創新乃至農民本身的全面發展。“農戶+網絡+公司”相互作用、滾動發展,形成信息網絡時代農民的創業致富新路。





“沙集模式”中的三大要素,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這裏的農戶,不再是與大市場相隔離、只能依靠別人提供的信息、或靠慣性被動盲目生產的弱勢小生產者,而是在自己家中就可以直接對接市場、主動掌握信息,自主經營按需生產的平等的市場主體。…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21, 2018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黃復彩《禪的故事》法眼文益

一個7歲的孩子站在浙江新定(今嚴州)智通院的法堂里,與一群老和尚進行認真的對話,這件事無論是發生在什麼時代,都會讓人們對這個孩子刮目相看。這個孩子就是後來在中國禪宗史上法眼宗的開宗人法眼文益禪師。

這是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一大早,智通院的知客師就向寺院的住持金偉老和尚報告說,來了一個小不點兒,說是要來出家。知客師強調說,不像是一個胡鬧的小孩子.小孩子的神情和說話都很成熟,很認真的樣子。

於是,金偉長老就來到了法堂,見到了這個7歲的孩子。

“孩子,你姓什麼?”老人親切地說。

“姓魯,”孩子聳了聳肩,故做出一派老練。…

Continue

Added by Kaki Bukit on December 21, 2018 at 6:30pm — No Comments

張俊列 金心紅:課程·經驗·藝術——杜威課程思想的美學意蘊(5)

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的至善?在杜威的思想裏,善並非與價值判斷相關,而是指人性和人格的完滿。這由其保證人的經驗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來達成。因此杜威認為傳統的並非與現代的經驗割裂,人的過去的經驗並非與現在的經驗相互割裂,而是…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December 21, 2018 at 6:25pm — No Comments

張俊列 金心紅:課程·經驗·藝術——杜威課程思想的美學意蘊(2)

相反,如同批判傳統教育的弊端一樣,杜威對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激進做法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與批評。為此,杜威受到了來自兩方面的攻擊,在兩面夾攻的形勢下,杜威發表了其重要的著作《經驗與教育》,對其做出了應答。他說:“一種標榜以自由觀念為基礎的教育哲學也可能變成像它所曾反對的傳統教育那樣的武斷,這種說法並不過分。任何理論和實踐,如不以批判性地檢驗自身的根本原則為基礎,那就是武斷的。”[4]247可見,杜威對於激進主義者曾經給自己所戴的桂冠並未表現出感恩之意,而是極力澄清自身的思想觀點。在中國的教育學術界,多是將杜威界定為與赫爾巴特的傳統教育相對立的現代教育的奠基者,是實用主義、兒童中心主義的代表者。…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December 21, 2018 at 6:17pm — No Comments

張俊列 金心紅:課程·經驗·藝術——杜威課程思想的美學意蘊(4)

杜威所堅持的藝術乃是靈動的,即他所謂的“在激動中的寧靜(repose in stimulation)”,包含著交流、想象、融合、反思、節奏、意象、情感、創造、秩序、選擇、情境性等特征,這與杜威所秉持的動態經驗觀是完全一致的。另外,杜威的藝術乃是一個廣泛意義上的,並非單純指繪畫、音樂等範疇,“簡言之,人類經驗的歷史就是一部藝術發展史。科學從宗教的、儀式的和詩歌的藝術中明確地突然顯示出來時的歷史,乃是一種藝術分化的記錄,而不是與藝術脫離的記錄。”[7]277可以看出,杜威把藝術作為自然界完善發展的最高峰。



然而,1934年出版的《藝術即經驗》一書令很多學者大為困惑,作為教育家的杜威在此書中幾乎沒有談到教育問題。表面上看來的確如此,但若仔細體味,杜威整本書都未曾脫離教育問題。當我們將杜威的藝術思想貫徹於教育思想中時,我們會發現…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December 21, 2018 at 6: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