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尼采説了三點:直線騙人,真理彎曲,時間圓圈。尤其是最後一點,即所謂“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圈”,委實是驚人之語,也足以被當作瘋人亂語。二十多年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爲尼采此説做了科學的証明。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力場會使時空發生扭曲。當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體積趨於0時,其引力會達到無法想象的地步,從而改變空間,導致光都無法在其空間里逃避,進而形成“時空扭曲”,也就是使由三維空間和四維時間構成的時空結構産生扭曲。後來的各種實驗和研究証明了愛因斯坦的“時空扭曲”理論。人們在探究時間測量技術時就發現了各種“時間扭曲”問題,有研究者做了如下總結性羅列:…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19, 2023 at 8:30am — No Comments
據尼采自述,有一天他在塞爾斯-馬利亞的一個湖邊散步,腦海突然跳出來一個概念,令他無比興奮,趕緊把它記錄下來。這個概念就是“相同者的永恆輪迴”(die ewige Wiederkunft des Gleichen)。尼采認爲這個概念解決了根本問題。確實,生命的本質是追求更大的力量,而另一方面,生命又是在每一個瞬間創造性地展開的,“相同者”在每一個瞬間復返和輪迴。這樣一個想法爲什麼會讓尼采興奮呢?我們知道尼采哲學要解決一個生命問題,早期尼采的表述是:生命如此短暫而悲苦,每一個人都是要死的,而且生活中苦多樂少,我們爲什麼要苟活於世?有限而痛苦的生命的意義在哪里?到後來,尼采的問題提法有了變化,變成了一個有關“重復”的問題:我們每天都在重復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我們做了千萬遍了,爲什麼要不斷重復?如果你做的是同樣的事情,那麼做一遍和做一萬遍有區別嗎?我們爲什麼願意重復呢?重復的意義在哪里?…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10,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總之,傳統時間觀是着眼於“當前/現在”或者説以“當前/現在”爲基點的線性時間:作爲運動的計量,傳統時間觀是線性一維的“現在時間”,就是把時間看作一種“現在之流”,過去是已經消逝的“現在”,將來是尚未到來的“現在”,總之都是“現在”。傳統時間觀具有自然性,它是自然人類精神表達的基礎,特別是傳統哲學、宗教、藝術的基礎。因爲自然人類在線性時間觀的支配下還不甘心當一個旁觀的等死者,無法忍受生命不可阻擋的流逝和消失。如何克服時間的這種永不回頭的永恆流逝?這是自然人類面臨的最大難題。正是面對這樣的問題,爲了應對生命的無限流逝,爲了克服這樣一種不斷的、無可阻擋的流逝,即“現在時間”的無限的流逝,質言之,爲了不至於絶望,人類各民族(自然人類)創造了永恆的宗教,在歐洲還創造了哲學。這就是説,要擺脫線性時間的不斷流逝,必須有一個無時間的,永恆的彼岸或者天國,後者是沒有時間性的——時間性是我們每一個要死的人(終有一死者)的概念,永恆上帝是沒有時間性的。…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8, 2023 at 3:00am — No Comments
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這種可測量的時間是自然生活世界的時間,可以叫做“自然時間”,其實就是“時鐘時間”。自然人類發明了時鐘,各種計時的工具,我們用它們來測量時間,這種時間就是海德格爾所講的“現在時間”(Jetztzeit)。它是同質的和均勻的,因此才是可測量的。如果它不是同質的和均勻的,那就無法測量。這是科學的時間概念,在牛頓那里被叫做“絶對時間”,牛頓的説法是:“絶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它自身以及它自己的本性與任何外在的東西無關,它均一地流動……”如我們所知,這樣一種物理學的“絶對時間”觀在科學上的改變一直要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在哲學上,到尼采那里就已經受到了懷疑和批判。…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July 27,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摘要:從自然生活世界到技術生活世界有一個斷裂,這個斷裂在哲學上首先表現爲時間和空間經驗的轉變。現代形而上學批判即起步於此。馬克思首先敏銳地洞察到技術工業帶來的世界巨變,並且用“以時間消滅空間”來描述之。尼采批判傳統的以物質運動爲定向的線性時間觀,開啟了一種以創造性生命經驗爲基準的“圓性時間”觀,後者顯然已經蘊含着時間的空間化。海德格爾後期更進一步,思入一種時間與空間貫通一體的本源性的“時—空”觀,我們可以從中引申出反傳統的時間理解和空間理解:時間是不直的,而空間是不空的。進一步的問題是:這種區別於自然生活世界的時間和空間概念的新“時—空”觀與技術生活世界是何種關係?筆者認爲,主要由現代思想開啟的新“時—空”觀爲當代藝術提供了思想前提,同時也通過當代藝術對技術生活世界作出抵抗性反應。…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July 27,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段義孚在《戀地情結》一書有許多精彩論斷,例如宇宙觀的變化影響景觀的論述很有穿透力。段氏提出中世紀的時間觀與垂直旋轉的宇宙觀相互契合,本質上是不斷循環的。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後,循環的時間觀被線性的時間觀代替,垂直的宇宙觀被平行的空間觀代替。與此相對應的是,建築學和景觀學的空間等距變換原理,讓位於軸向延伸以及放射性佈局的開放空間觀。人的戀地細微而精妙,對環境感知差異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文化可以影響甚至決定感知,不同文化中的人對同樣的環境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中國傳統住宅,以墻圍住,自成天地,對於中國人而言,像徵著安全和穩定,但是對美國人而言,可能是像徵著封閉和缺少流動。…
Added by 李蕙佳 on March 3,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美] 段義孚著, 志丞、劉蘇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5月出版,424頁,45.00元)
1938年的戰時首都重慶,一位小學生踏著津南村的石板路,穿過雜草叢生的柏樹村,一蹦一跳地去學堂,學堂是有名的南開小學。在這個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他聽到了瓦特和牛頓的故事,得到人生最初的教育,知道外面還有一個大千世界。這位小學生就是日後美國人本地理學的旗手段義孚(Yi-Fu Tuan)。段義孚1930年出生於天津官宦之家,父親段茂瀾…
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6,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戀地情結》作為段義孚的成名作,主要講述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人們感受到了環境的巨大變化。但是,這些關注,更多是從環保和生態的角度,而對於人在情感上與環境的關聯,很少觸及。段義孚的這本書恰恰就是從這一點上來論述。環境不僅作為人們的資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適應的物理場所,環境也是人在實踐中建構的人文場所,人將他的價值、情感置於其中,人文豐富了大地景觀的生態狀況,地方景觀豐富了人的情感體驗。本書用一些明確的概念來理解和解釋人與地方的這種情感關聯。
目錄
1. 前言
2 感知的一般性質:感覺
3 一般的心理結構和反應
4 民族中心主義·對稱性·空間性
5 個人的世界:個體差異和取捨
6 文化·經驗·環境態度
7 環境·感知·世界觀
8 戀地情結與環境
9 環境與戀地情結
10 從宇宙到景觀
11 理想的城市與超越性的符號
12…
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5,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山毛櫸葉是銀色的,
因為少了樹的血液。
在妳的親吻下,我的雙唇
變得就像秋日的櫸葉一樣。
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4, 2023 at 4:0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李蕙佳 on January 26, 2023 at 11:42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李蕙佳 on January 18, 2023 at 3:00pm — No Comments
煙囪,一排接著一排,
劃破清澈的天空;
月亮,
一片破紗裹著她的腰
在煙囪叢中搔首弄姿,
一個笨拙的維納斯——
這裏,在廚房的洗滌格上,
我肆無忌憚地望著她。
裘小龍 譯
Added by 李蕙佳 on January 8, 2023 at 11:25pm — No Comments
她的花朵枯萎了,
又會抽出新的枝葉,
仿佛是霜打後的
那棵小杏仁。
Added by 李蕙佳 on January 6,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妳是我們如今想起來仍感痛苦的
西西里島上線條清晰的凹槽。
妳是冰冷的狂想的
悲傷的音符——
只是幾個人才覺得美的音符。
Added by 李蕙佳 on January 2,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李蕙佳 on January 2, 2023 at 10:30am — No Comments
Ⅴ
實際上,有時候,一個形狀引導並封閉著最初的夢想。在一個畫家看來,樹以圓形構成。然而,詩人從更高處重新開展夢想。他知道自我孤立的事物會變圓,采取聚集在自身之中的存在形象。在里爾克的《法語詩歌》中,胡桃就是這樣生活和自我改變。同樣,在單獨的樹、一個世界的中心周圍,天空的圓屋頂將會根據宇宙空間的詩歌規則變圓。在第169頁上,我們讀到:
樹,總是在中央
在環繞它的一切中央
樹享用著…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January 1,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Ⅳ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它有關一個超出一切現實主義、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含義的形象。
米什萊在毫無鋪墊的情況下,確切而言,在形象的絕對性中說:「鳥幾乎(是)完全球形的。」讓我們去掉這個「幾乎」,它毫無用處地修飾這個表述,它是對以貌取物的觀點的讓步。於是我們就明顯地分享了雅斯貝斯的「圓形存在」的原則。在米什萊看來,鳥是一個渾然的圓形,它是圓形的生命。米什萊的評論用短短幾行就賦予了鳥「存在模型」的含義。[6]「鳥,幾乎完全球形的鳥,顯然是活生生的聚集所形成的崇高而神聖的頂峰。人們無法看見,甚至也無法想像比這更高程度的統一性。過度的聚集形成鳥自己的巨大力量,但也包含著它的極端個體性,它的孤立,它的交際弱點。」…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December 16,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然而,我們為什麽在說到豐富一個形象的同時,又把這個形象固定在幾何學的完美當中呢?我們或許可以給出一些例子,其中賦予球體的完美價值是完全口頭上的。這里就有一個例子,它可充當一個反例,它表現了對所有形象的價值的無知。
阿爾弗雷德·德·維尼(Alfred deVigny)[4]筆下的一個人物,一個年輕參議員在自學的時候閱讀笛卡兒的《沈思集》。維尼說:「有時候,他拿起放在他身旁的一個地球儀,長時間用手指轉動它,深深陷入最深刻的科學夢想之中。」[5]…
Added by 李蕙佳 on December 16, 2022 at 8:30pm — No Comments
這些形象抹去了世界,它們沒有過去。它們不來自任何先前的經驗。我們十分肯定,它們是元心理學的(métapsychologique)。它們為我們提供了孤獨的借鑒。我們應該在一瞬間只為自己一人抓住這些形象。如果我們完全突如其來地抓住這些形象,我們就會覺察到,我們只想著它們,我們完全處在這一表達的存在當中。如果我們順從這類表達的催眠力量,我們就把自己完全保持在存在的圓形之中,我們在生活的圓形中生活,就像胡桃在它的殼里把自己變圓一樣。哲學家、畫家、詩人和寓言作家都為我們提供了純粹現象學的文獻。現在該由我們來利用這些文獻,學習存在在自己中心的匯聚;也應該由我們來增加文獻的變奏從而把它變得感性。
Ⅱ…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December 14, 2022 at 8:30pm — No Comments
Ⅰ
當形而上學家簡潔地言說時,他們能夠通達直接的真理,證明可能會磨損這個真理。於是我們可以把形而上學家比作詩人,把他們和詩人聯系起來,詩人用一首詩為我們揭開內心之人的真理。因此,從雅斯貝斯(Jaspers)[1] 的宏篇巨著《論真理》(Von der Wahrheit)中,我摘錄了這個簡短的判斷(第50頁):「Jedes Dasein scheint in sich…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December 12, 2022 at 8: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