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地方性寫作:作為關係的詩學路徑 1

現代漢語詩歌發韌時即伴生一種文化上的焦慮:其一是對現代性的盲目追求導致的對古典性的疏離——不知根系何處?其二是苦於無法在形式與內容之間重新迅速鑄就新的經典——究竟何為範式?此二者歷經百年的化歐化古和自力更生、大幹快上,並未形成中國詩人所共守的信條。詩學的焦慮未能有效解除,但帶來一種可貴的警醒:現代漢語詩人欲重拾自信,恐怕離不開對母語的重新認識和故土的化育功能。

從本質上講,母語和故土帶給詩人的是一種自信。屏息靜氣的地方性寫作正是對漢語詩歌生命本身的尊重:尊重母語、尊重故土,讓生命在各個不同的文化空間綻放,從而創生出當代詩歌寫作的日月星辰和山川地貌。我認為,這是當代詩歌歷經百年晦暗而自明的一條路徑。回到地方性,歸根結底是為了回到漢語思想生命的本源,修復詩人與母體的關係。這意味著在以各地優秀詩人為核心的遼闊詩歌生態沃壤中,又有超群者崛起的可能,恰如初唐時期的自信,或許從地方主義詩群中可以瞥見這種重要的文化征兆。

詩人張棗在詩歌《斷章》的結尾寫到:

是呀,寶貝,詩歌並非——

來自某個幽閉,而是

誕生於某種關係中

「寶貝」——這一親密的呼語意味深長,「某種關係」不僅僅是一種溫和的提醒,更是一種自明。為什麼如此發達的現代科技卻把人重新送回洞穴之中,處於幽閉之中而不是關係之中,歸根結底,現代是「我——你」之傾心凝視退化為「我——它」之黯然偷窺的時代。在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看來,泰初即有關係,「我——你」源於自然的融合,「我——它」源於自然的分離。在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看來,人生天地間,際(相際、分際、交際)的「恰如其分」即「天人合一」。雖然有網絡、手機,但現代人面臨著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神相互分離而成為工具的延伸。如果要重塑詩歌與人的關係,人與母語的關係,母語與故土的關係,那麼,詩歌寫作絕非復制與模仿所能解決,而是要入土生根,化蛹成蝶。這意味著詩歌必須引領人類走向「神會」之關係。地方性詩學的實質正在於對關係的修復,反之,在詩人與地方、地方與地方、地方與世界的「相遇」關係中,詩歌發生在「擊目經心、絲分縷合之際」。

一、詩人與地方

燕趙悲歌、吳儂軟語呈現出地方性的某種直觀。地方,在古人眼中乃以「地呈方形」顯現,《淮南子·天文訓》曰:「天圓地方,道在中央。」這句話詩意地說出了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器」的關係,這也是詩的源始。「藝術的永恒源泉是:形象惠臨人,期望假手於他而成為藝術品。形象非為人心之產物,而是一種呈現,它呈現於人心,要求其奉獻創造活力。這一切取決於人之真性活動。倘若人踐行此活動,以全部身心對所呈現的形象傾吐原初詞,那麼創造力將自他沛然溢出,藝術品由此而產生。」[[德]馬丁·布伯:《我與你》,陳維綱譯,三聯書店 2002年,第8頁。]詩心猶如一架敏感的樂器,一經形象觸動即與特定地方所承載的風物、風貌、風情相互激發震顫而演奏出「天籟」。在此之際(關係),物呈顯、情湧現,詩句垂臨而「言之不欺」,這堪稱地方性寫作的美妙之境。

(2017年02月06日 ;中國詩歌網;來源:《詩刊》2016年1月號上半月刊「詩學廣場」欄目。)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